1.本发明涉及
石墨烯/
金刚石复合膜的方法,属于材料化学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形成的具有蜂窝状晶体结构二维纳米材料,独特的晶格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电学和导电性以及导热性。在场效应晶体管、高频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薄膜、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金刚石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基态电子的结构为1s22s22p2,碳原子的2s层电子与2p层中的电子形成sp3的杂化轨道,因此每个碳原子与周围相邻的碳原子以sp3杂化轨道形成饱和的共价键,构成正四面体结构,金刚石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具有一系列卓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导热能力,化学稳定性、高导热性和高绝缘性等,在电子、交通和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有望充分利用金刚石和石墨烯优异性能,获得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在电子、工程和民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4.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利用食人鱼洗液处理金刚石粉,去除粉体表面杂质,并对颗粒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后,再利用硼氢化钠进行还原,离心洗涤后,采用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得到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
5.技术方案:本发明采用食人鱼洗液处理金刚石粉,去除金刚石粉表面的杂质,对金刚石粉颗粒表面进行羟基化修饰,使其与还原石墨烯结合更加牢固和稳定。与氧化石墨烯混合后,再利用硼氢化钠进行原,通过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得到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
6.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步骤一. 称取0.5-3 g的金刚石粉加入到食人鱼洗液中,超声
分散,离心洗涤多次,后超声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制成金刚石粉分散液;步骤二. 向上述金刚石粉分散液中加入氧化石墨烯水溶液, 超声分散,制成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三. 将上述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磁力搅拌过程中,逐滴加入硼氢化钠水溶液,并继续磁力搅拌1-3h;步骤四. 将步骤三处理后的分散液离心洗涤多次后,将上述清液经抽滤后再进行干燥,得到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步骤五. 通过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得到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
7.其中,所述食人鱼洗液为浓硫酸与过氧化氢混合溶液,体积比为7:3。
8.所述氧化石墨烯水溶液通过hummers得到,浓度为10-20 mg/ml,加入量为2-8 ml。所述硼氢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3-8 m,加入量为10-20 ml。电沉积工艺参数为:2-7a/dm2,沉积时间为3-9 min,沉积温度为45c,电解质为硫酸镍电化学沉积前驱体溶液中硫酸镍的浓度为25-100mmol/l,氯化镍浓度为0.5-2mol/l。
9.有益效果:利用食人鱼洗液预先处理金刚石粉,不仅可以去除金刚石粉表面的杂质,而且对金刚石粉颗粒表面进行羟基化修饰,使其与还原石墨烯结合更加牢固和稳定。
10.采用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石墨烯/金刚石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可以得到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该工艺过程操作简单、复合材料分布均匀、牢固。所得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在电子、交通、工程和生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11.图1是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sem图。从图中可以发现石墨烯与金刚石粒子分布均匀、紧密结合。
12.图2是 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拉曼图谱。从该图可以发现石墨烯三个主要特振峰,分别为d (1350 cm-1
),g (1680 cm-1
)以及2d (2680 cm-1
)。其中d峰的强度高于g峰强度,表明该石墨烯存在较多的缺陷,如褶皱等;而2d峰的强度远低于g峰的强度,表明所制备的石墨烯层数较多。
具体实施方式
13.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首先将0.5-3 g金刚石粉分散于食人鱼洗液中,去除粉体表面杂质,并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利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多次。洗涤后的金刚石粉超声分散于30-100 ml去离子水中,并添加2-8 ml浓度为10 mg/l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加入10-20 ml浓度为3.9m的硼氢化钠溶液于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稀混合液中,继续磁力搅拌至氧化石墨烯被完全还原。将金刚石粉/石墨烯复合物离心洗涤多次,采用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石墨烯/金刚石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可以得到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样品的形貌, 拉曼光谱检测石墨烯的结构 。
14.实施例1:将1 g金刚石粉分散于食人鱼洗液中,去除粉体表面杂质,并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利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3次。处理后的金刚石粉超声分散于50 ml去离子水中,并添加5 ml浓度为10 mg/l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超声分散30 min。磁力搅拌过程中,逐滴加入15 ml浓度为3.9 m的硼氢化钠溶液于石墨烯/金刚石混合液中,继续磁力搅拌2 h,至氧化石墨烯完全被还原。将石墨烯/金刚石复合物离心洗涤多次,采用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石墨烯/金刚石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可以得到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实施例2:将0.5 g金刚石粉分散于食人鱼洗液中,去除粉体表面杂质,并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利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3次。处理后的金刚石粉超声分散于40 ml去离子水中,并添加3ml浓度为10 mg/l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超声分散20 min。磁力搅拌过程中,逐滴加入10 ml浓度为3.9 m的硼氢化钠溶液于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稀混合液中,继续磁力搅拌1 h,至氧
化石墨烯完全被还原。将石墨烯/金刚石复合物离心洗涤多次。采用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石墨烯/金刚石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可以得到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
15.实施例3:将2.5 g金刚石粉分散于食人鱼洗液中,去除粉体表面杂质,并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利用去离子水离心洗涤3次。处理后的金刚石粉超声分散于60 ml去离子水中,并添加3 ml浓度为10 mg/l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超声分散50 min。磁力搅拌过程中,逐滴加入10 ml浓度为3.9 m的硼氢化钠溶液于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稀混合液中,继续磁力搅拌1 h,至氧化石墨烯完全被还原。将石墨烯/金刚石复合物离心洗涤多次。采用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石墨烯/金刚石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可以得到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
技术特征:
1.一种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步骤一. 称取0.5-3 g的金刚石粉加入到食人鱼洗液中,超声分散,离心洗涤多次,后超声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制成金刚石粉分散液;步骤二. 向上述金刚石粉分散液中加入氧化石墨烯水溶液, 超声分散,制成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三. 将上述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磁力搅拌过程中,逐滴加入硼氢化钠水溶液,并继续磁力搅拌1-3h;步骤四. 将步骤三处理后的分散液离心洗涤多次后,将上述清液经抽滤后再进行干燥,得到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步骤五. 通过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得到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食人鱼洗液为浓硫酸与过氧化氢混合溶液,体积比为(3-10):(1-7)。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氧化石墨烯水溶液通过hummers得到,浓度为2-15 mg/ml,加入量为2-8 ml。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硼氢化钠水溶液的浓度为2.0-5.6 m,滴加量为硼氢化钠水溶液与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体积比。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超声分散的时间为20-50 min。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超声分散的时间为10-60 min。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将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磁力搅拌过程中,逐滴加入硼氢化钠水溶液,并继续磁力搅拌1-3h。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将分散液离心洗涤多次后,将上述清液经抽滤后进行干燥。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通过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得到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其中,除了钢基板外,其它的导电基板也在保护范围。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电沉积工艺参数为:2-7a/dm2,沉积时间为3-9 min,沉积温度为45c,电解质为硫酸镍电化学沉积前驱体溶液中硫酸镍的浓度为25-100mmol/l,氯化镍浓度为0.5-2mol/l。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1.利用食人鱼洗液处理金刚石粉,去除粉体表面杂质,并对其表面进行羟基化处理;2.洗涤后的金刚石粉超声分散于去离子水中,并添加适量氧化石墨烯水溶液;3.磁力搅拌下,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硼氢化钠溶液于金刚石粉/氧化石墨稀混合液中,继续搅拌至氧化石墨烯完全被还原;4.将金刚石粉/石墨烯复合物离心洗涤多次;5.将清液经抽滤后再进行干燥,得到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6.通过电沉积将不同比例的金刚石粉/石墨烯混合粉末沉积在钢基板上,得到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该工艺流程简单易操作,利用食人鱼洗液预先处理金刚石粉,可以得到不同质量比的石墨烯/金刚石复合膜。石复合膜。石复合膜。
技术研发人员:
郭新立 李哲 杨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拓创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8
技术公布日:
20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