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属于积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开榫
圆台体
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相关积木玩具中,通常是空心结构的积木,在空心结构的积木上端做成台阶形,相邻两个积木的上下位就可以套接起来了,但这种只能是沿竖方向一直的叠堆增加上去,拼接方向单一,无法拼接不同方向、角度的组合,导致现有积木拼接的多样性不足、拼接方式不够牢固易于倒塌,难以满足用户对积木拼接的多样性需求,无法实现在手中把玩积木的乐趣,造成用户体验感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榫圆台体结构,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榫圆台体结构,包括圆台体,
所述圆台体侧边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第一榫槽,所述圆台体上下侧设有至少1对横向贯穿的第二榫槽,所述圆台体中部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封闭开榫,所述圆台体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端均设有沉台。
5.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榫槽为一侧单边开口的第一榫槽,所述第二榫槽为一侧单边开口的第二榫槽,所述第一榫槽和第二榫槽均为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以使所述第一榫槽和/或第二榫槽在对应的竖、横方向的叠堆套接。
6.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榫槽沿圆台中心布置的数量为奇数个或者偶数个,以形成水平方向的角度拓展布置。
7.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榫槽和第二榫槽的开口处均设有倒圆角或倒角以避免刮伤。
8.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榫槽的截面结构与第二榫槽的截面结构相同。
9.作为优选的,所述封闭开榫由两个第一开榫的开口对称设置衔接组成,所述封闭开榫的中部宽度小于两端的宽度。
10.作为优选的,所述圆台体材质为木材、塑料或金属。
11.作为优选的,还包括连接榫和填充榫,相邻的两个所述圆台体通过连接榫在第一榫槽和/或第二榫槽和/或封闭开榫拼接,以形成多角度的拓展拼接,所述圆台体在第一榫槽和/或第二榫槽和/或封闭开榫内插入填充榫,以对所述圆台体的外形进行填补。
12.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榫圆台体结构,通过第一榫槽能够在水平方向的多角度拼接,第二榫槽能够在竖向方向叠堆错开拼接,封闭开榫能够在竖方向稳固圆台体的拼接,从而实现圆台体多角度拼接形成不同的组合,大大提升了积木拼接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拓展积木拼接的方式,还能够激发用户在积木拼接过程中的想象力,增强用户体验感。
1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
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圆台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圆台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圆台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连接榫和填充榫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组合体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组合体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组合体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组合体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组合体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组合体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圆台体;2、第一榫槽;3、第二榫槽;4、封闭开榫;5、通孔;6、沉台;7、遮阳帘布;8、连接榫;9、填充榫。
具体实施方式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28.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9.实施例一:
3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榫圆台体结构,参考图1-3所示,包括圆台体1,所述圆台体1侧边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第一榫槽2,所述圆台体1上下侧设有至少1对横向贯穿的第二榫槽3,所述圆台体1中部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封闭开榫4,所述圆台体1中心设有通孔5,所述通孔5的两端均设有沉台6。
3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榫槽2的截面结构与第二榫槽3的截面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榫槽2为一侧单边开口的第一榫槽2,所述第二榫槽3为一侧单边开口的第二榫槽3,所述第一榫槽2和第二榫槽3均为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以使所述第一榫槽2和/或第二榫槽3在对应的竖、横方向的叠堆套接,所述第一榫槽2和第二榫槽3的开口处均设有倒圆角或倒角以避免刮伤,所述封闭开榫4由两个第一开榫的开口对称设置衔接组成,所述封闭开榫4的中部宽度小于两端的宽度。
32.本实施例中,圆台体1可以通过带沉台6的通孔5将上下两个圆台体1拼接起来,形成较为简单的组合体,圆台体1也可以通过通孔5活动连接到其它积木上,使圆台体1可以转动起来。其中,圆台体1的材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木材、塑料或金属中的一种。
33.实施例二:
3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参考图4所示,还包括连接榫8和填充榫9,相邻的两个所述圆台体1通过连接榫8在第一榫槽2和/或第二榫槽3和/或封闭开榫4拼接,所述圆台体1在第一榫槽2和/或第二榫槽3和/或封闭开榫4内插入填充榫9,以对所述圆台体1的外形进行填补。
35.例如,参考图5所示,通过连接榫8在第一榫槽2和/或第二榫槽3和/或封闭开榫4将圆台体1在横竖方向拼接形成的第一组合体。
36.例如,参考图6所示,通过填充榫9在圆台体1的第一榫槽2和/或第二榫槽3和/或封闭开榫4进行填补形成第二组合体。
37.实施例三:
38.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榫槽2沿圆台中心布置的数量为奇数个或者偶数个,以形成水平方向的角度拓展布置。
39.例如,参考图7所示,通过第一榫槽2将圆台体1在水平方向拓展形成90度的角度拼接形成第三组合体。
40.例如,参考图8所示,通过第一榫槽2将圆台体1在水平方向拓展形成60度的角度圆盘拼接形成第四组合体。
41.实施例四:
42.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参考图9所示,通过圆台体1上下面对称设置的第二榫槽3,能够在竖方向将上下的两个圆台体1叠加形成第五组合体。参考图10所示,通过圆台体1上下面对称设置的第二榫槽3,能够在竖方向将上下的两个圆台体1交错叠加拼接形成第六组合体。
43.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开榫圆台体结构,通过第一榫槽2能够在水平方向的多角度拼接,第二榫槽3能够在竖向方向叠堆错开拼接,封闭开榫4能够在竖方向稳固圆台体1的拼接,从而实现圆台体1多角度拼接形成不同的组合,大大提升了积木拼接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拓展积木拼接的方式,还能够激发用户在积木拼接过程中的想象力,增强用户体验感。
4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台体,所述圆台体侧边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第一榫槽,所述圆台体上下侧设有至少1对横向贯穿的第二榫槽,所述圆台体中部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封闭开榫,所述圆台体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端均设有沉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槽为一侧单边开口的第一榫槽,所述第二榫槽为一侧单边开口的第二榫槽,所述第一榫槽和第二榫槽均为开口宽度小于底部宽度,以使所述第一榫槽和/或第二榫槽在对应的竖、横方向的叠堆套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槽沿圆台中心布置的数量为奇数个或者偶数个,以形成水平方向的角度拓展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槽和第二榫槽的开口处均设有倒圆角或倒角以避免刮伤。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榫槽的截面结构与第二榫槽的截面结构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开榫由两个第一开榫的开口对称设置衔接组成,所述封闭开榫的中部宽度小于两端的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台体材质为木材、塑料或金属。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开榫圆台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榫和填充榫,相邻的两个所述圆台体通过连接榫在第一榫槽和/或第二榫槽和/或封闭开榫拼接,以形成多角度的拓展拼接,所述圆台体在第一榫槽和/或第二榫槽和/或封闭开榫内插入填充榫,以对所述圆台体的外形进行填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属于积木技术领域的一种开榫圆台体结构,包括圆台体,所述圆台体侧边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第一榫槽,所述圆台体上下侧设有至少1对横向贯穿的第二榫槽,所述圆台体中部设有至少1个竖向贯穿的封闭开榫,所述圆台体中心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端均设有沉台。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榫槽能够在水平方向的多角度拼接,第二榫槽能够在竖向方向叠堆错开拼接,封闭开榫能够在竖方向稳固圆台体的拼接,从而实现圆台体多角度拼接形成不同的组合,大大提升了积木拼接的多样性,不仅能够拓展积木拼接的方式,还能够激发用户在积木拼接过程中的想象力,增强用户体验感。增强用户体验感。增强用户体验感。
技术研发人员:
毛艺宏 赵悦 张鑫 黄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航天益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7
技术公布日:
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