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模块的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光模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云计算需求的日益旺盛,市场对高速光模块的需求与日俱增。光模块需要在其定义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工作,若工作温度过高,器件会加速老化且光模块的性能受到影响,因此,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尤其重要。光模块在工作过程中的热量主要通过散热鳍片带出,当散热鳍片与底座之间连接强度不够,致使散热鳍片受到振动冲击后易从底座上脱落,因而散热鳍片与底座壳体的连接强度对光模块的散热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以解决散热鳍片易与底座脱离,影响散热性能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压设部,所述压设部凸出于所述底板的表面;散热层,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上;以及散热模块,包括第一板体、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上的鳍片和位于所述第一板体两侧的限位部;所述散热模块装设于所述底板上并叠置于所述散热层上;其中,所述压设部与所述限位部配合将所述散热模块固定在所述底板上,所述散热模块下压,所述第一板体挤压所述散热层,所述散热层紧密贴合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底板之间。
5.可选的,所述底座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两个限位板,所述压设部形成于所述两个限位板上,并向所述两个限位板之间的空间凸起。
6.可选的,所述限位部由所述第一板体延伸出所述鳍片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板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压设部穿过的避让槽。
7.可选的,所述散热模块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设置的第二板体,所述鳍片设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
8.可选的,还包括电口端和光口端,所述电口端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一端,所述光口端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所述压设部与所述底板相临近的底面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沿所述散热模块相对于所述底板的组装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散热模块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进行组装时,所述压设部逐渐抵紧所述限位部,以将所述散热模块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9.可选的,还包括第一止挡台阶,所述第一止挡台阶凸出设置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光口端或所述电口端处,且所述第一止挡台阶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散热模块沿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向靠近所述光口端或所述电口端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止挡台阶与所述第一板体相抵,形成对所述散热模块向靠近所述光口端或所述电口端方向移动的止
挡。
10.可选的,还包括第二止挡台阶,所述第二止挡台阶凸出设置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止挡台阶相对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止挡台阶沿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止挡台阶形成对所述散热模块沿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移动的止挡;所述第二止挡台阶相对于所述底板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止挡台阶相对于所述底板凸起的高度,所述散热模块沿所述底板的组装方向为从所述第二止挡台阶指向所述第一止挡台阶。
11.可选的,两所述限位板的相对面上分别凸出设置有至少两个压设部,位于同一限位板上的至少两个压设部沿所述限位板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两所述限位板上的压设部等高设置。
12.可选的,每一所述限位板上凸出设置有两个压设部,一所述压设部设置于所述限位板的长度方向靠近电口端一端,另一所述压设部设置于所述限位板的长度方向靠近光口端一端。
13.可选的,所述散热层为设于所述底板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散热胶或散热垫。
14.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通过在底座的底板上设置散热层,在底板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压设部,利用散热模块下压向散热层施加作用力,使得散热模块的第一板体挤压散热层发生形变,利用散热层的回弹性能使得压设部与第一板体紧密贴合,压设部压紧第一板体的限位部,防止散热模块在容纳腔内移动,保证组装的稳定性,散热层可以吸收第一板体与底板的平整度以及变形度公差,可以减小界面热阻,从而保证散热性能。同时由于散热层的回弹使得第一板体与压设部之间紧密贴合,使得散热模块与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
15.由于散热层具备回弹性能,当向散热层施加压力使其形变时,也能够将散热模块与底板分离,从而实现散热模块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同时,由于散热模块通过散热层与底座相对固定,因而在装配散热模块与底座时,既可以在单体零件阶段进行,也可以在模块组装阶段进行,因而更有利于不同工艺场景的实施。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中散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00、底座,110、底板,120、限位板,121、压设部,130、容纳腔,140、电口端,150、光口端,161、第一止挡台阶,162、第二止挡台阶,200、散热层,300、散热模块,310、第一板体,3101、限位部,311、避让槽,320、第二板体,330、鳍片,331、散热通道,331a、第一端口,331b、第二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下、左和右,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
24.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且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25.请参阅图1~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包括底座100、散热层200以及散热模块300。
26.其中,底座100是光模块壳体的一部分,光模块的壳体用来容纳光器件、电路板等。底座100包括底板110和两限位板120,底板110的长度方向为x,宽度方向为y,两限位板120分别设置于底板110的宽度方向y两侧,两限位板120与底板110限定出一容纳腔130,两限位板120的相对面分别凸出设置有两个压设部121,压设部121向两个限位板120之间的空间凸起,每一限位板120上的两个压设部121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间隔排布,两限位板120上的压设部121一一对应且等高设置,等高设置即压设部121与底板110表面之间的间距相同,均位于同一高度。其中,压设部121的形状为锥台,压设部121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y凸出设置于限位板120表面。
27.此外,底座100还包括电口端140和光口端150,电口端140设置于底板110长度方向一端,光口端150设置于底板110长度方向另一端,限位板120的长度方向一端延伸至电口端140,另一端延伸自光口端150,定义沿电口端140至光口端150的方向为安装方向,该安装方向与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相平行。
28.散热层200装设于容纳腔130内,且散热层200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设置于底板110表面,散热层200由柔性弹性材料制备而成,使得散热层200具有回弹、高导热的性能。散热层200可以是散热胶或散热垫。本技术中散热层200的材料可以包括高分子材料,使得散热层200还具备抗老化、耐腐蚀以及耐摩擦的性能。此外,散热层200可以选用本身具有粘性的高分子材料,也可以通过其他辅助手段(比如在散热层200的表面涂覆背胶)等方式使得散热层200具有一定的粘性,从而提高散热层200与散热模块300贴合处的紧密性。另外,散热层200可以是一层具有回弹性、导热性、抗老化性、耐腐蚀性以及耐摩擦性的胶层。
29.参照图1、图2和图4,散热模块300包括第一板体310、第二板体320和鳍片330,第一板体310和第二板体320相对设置,鳍片330设置于第一板体310与第二板体320之间,鳍片330沿底板110长度方向设置,鳍片330的数量为多个,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相邻两鳍片330之间形成一散热通道331,散热通道331具有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口331a和第二端口331b。
30.其中,参照图2和图4,第一板体310沿宽度方向y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限位部3101,限位部3101由第一板体310延伸出鳍片330的部分形成,且限位部3101上开设有供
压设部121穿过的避让槽311。利用多个散热通道331能够加速散热模块300处的空气流动,从而提高光模块的散热性能。其中,避让槽311的槽深大于压设部121的长度,当散热模块300装配至底座100后,压设部121在第一板体310上的正投影与避让槽311错位且相邻。
31.本技术中先将散热层200放置在底板110表面,然后再将第一板体310的避让槽311与压设部121大致对应,并将散热模块300向靠近散热层200的方向下压,第一板体310与散热层200抵接,按压散热层200,使得散热层200被挤压产生弹性形变;在逐散热模块300下压的过程中,压设部121对应穿过避让槽311,使得全部的压设部121均位于第一板体310的限位部3101的上方。
32.然后将散热模块300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向靠近光口端150的方向移动,进行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之间的组装,使得第一板体310相对于压设部121移动,直至压设部121与避让槽311错位,卸除按压力,由于散热层200具有回弹性能,散热层200回弹,使得散热模块300具有远离散热层200的趋势,直至第一板体310的限位部3101与压设部121相抵接,压设部121压紧第一板体310的限位部3101,使得散热模块300无法继续远离散热层200,形成对散热模块300沿垂直于底板110表面的方向上升的限制,完成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的组装,散热通道331的第一端口331a朝向电口端140,第二端口331b朝向光口端150。
33.参照图2和图4,当将散热模块300安装至底座100时,第一板体310与散热层200紧密贴合,第二板体320与限位板120的顶部大致齐平,同时鳍片330的上端与下端分别连接至第二板体320与第一板体310,从而利用第一板体310将散热层200处的热量传递至鳍片330,再由鳍片330传输至第二板体320以及散热通道331处,然后利用第二板体320和散热通道331将热量散发至光模块的外部,从而对底座100进行快速散热。
34.底座100是光模块壳体的一部分,光模块的壳体用来容纳光器件、电路板等,光器件、电路板等器件在工作中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散热层200直接贴合至底座100的底板110上,散热模块300的第一板体310直接贴合至散热层200上,因而利用散热层200以及散热模块300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光器件、电路板等器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直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散热层200和散热模块300,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
35.此外,由于散热层200具备回弹性能,该散热层200可以吸收第一板体310与底板110的平整度以及变形度公差,可以减小界面热阻,从而保证散热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板体310与压设部121之间相抵接,使得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
36.另外,参照图2和图3,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靠近光口端150一侧凸出设置有第一止挡台阶161,第一止挡台阶161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y设置,散热模块300在容纳腔130内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向靠近光口端150的方向移动,第一止挡台阶161形成对第一板体310的止挡,即,第一板体310的端面与第一止挡台阶161相抵,形成对散热模块300移动的限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止挡台阶161可设置于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靠近电口端140一侧,形成对散热模块300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向靠近电口端140的方向移动的止挡。
37.此外,参照图2和图3,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靠近电口端140一侧凸出设置有第二止挡台阶162,第二止挡台阶162沿底板110的宽度方向y设置,第二止挡台阶162相对于底板110凸起的高度小于第一止挡台阶161相对于底板110凸起的高度,散热模块300沿底板110的组装方向为从第二止挡台阶162指向第一止挡台阶161,第一止挡台阶161和第二止挡台阶162配合,形成对散热模块300在容纳腔130内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移动的限定,结合散
热层200对散热模块300的回弹以及压设部121对第一板体310的压紧,可保证散热模块300在容纳腔130内的稳定装配,保证散热效果。
38.在本实施例的另一实现方式中,压设部121的底面设计成斜面,即,压设部121与底板110相临近的底面设计成斜面,具体地,压设部121与底板110相临近的底面与底板110之间的间距沿散热模块300相对于底板110的组装方向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散热模块300相对于底板110的组装方向是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由电口端140指向光口端150,散热模块300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向靠近光口端150的方向移动以进行组装时,压设部121逐渐抵紧第一板体310的限位部3101,以将散热模块300固定在底板110上,使得散热模块300既无法沿垂直于底板110表面的方向移动,也无法沿底板110的长度方向x移动,保证散热模块300的装配稳定性。
39.参照图2,由于散热层200具备回弹性能,既可以实现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的过盈配合,以将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相对固定。同时,当向散热层200施加压力使其形变时,也能够将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分离,从而实现散热模块300的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同时,由于散热模块300通过散热层200与底座100相对固定,因而在装配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时,既可以在单体零件阶段进行,也可以在模块组装阶段进行,因而更有利于不同工艺场景的实施。
40.在另一实现方式中,前述的散热层200还可以为金属弹片,从而利用金属弹片的回弹性能,实现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的相对固定。首先将散热层200放置在容纳腔130的内部,在将散热模块300安装至底座100的过程中压缩散热层200,使得散热层200发生形变,同时压设部121穿设过对应的避让槽311。然后移动散热模块300,使得第一板体310相对于压设部121移动,直至第一板体310的端部抵接至第一止挡台阶161。此时,散热层200的回弹性能使得其逐渐恢复,以将散热模块300与底座100相对固定。因此当散热层200为金属弹片时,前述的安装步骤依然适用。
41.参照图4,第一板体310与电口端140的距离大于第二板体320与电口端140的距离,且鳍片330连接至第一板体310的端部为斜面,以便于适配底座100上的其他器件。
42.以上对本技术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0),所述底座(100)包括底板(110)和设置于所述底板(11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压设部(121),所述压设部(121)凸出于所述底板(110)的表面;散热层(200),沿所述底板(110)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底板(110)上;以及散热模块(300),包括第一板体(310)、设于所述第一板体(310)上的鳍片(330)和位于所述第一板体(310)两侧的限位部(3101);所述散热模块(300)装设于所述底板(110)上并叠置于所述散热层(200)上;其中,所述压设部(121)与所述限位部(3101)配合将所述散热模块(300)固定在所述底板(110)上,所述散热模块(300)下压,所述第一板体(310)挤压所述散热层(200),所述散热层(200)紧密贴合在所述第一板体(310)和所述底板(110)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0)还包括形成于所述底板(110)两侧的两个限位板(120),所述压设部(121)形成于所述两个限位板(120)上,并向所述两个限位板(120)之间的空间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3101)由所述第一板体(310)延伸出所述鳍片(330)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一板体(310)上开设有供所述压设部(121)穿过的避让槽(3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模块(300)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310)相对设置的第二板体(320),所述鳍片(330)设于所述第一板体(310)和所述第二板体(320)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口端(140)和光口端(150),所述电口端(140)设置于所述底板(110)的长度方向一端,所述光口端(150)设置于所述底板(110)的长度方向另一端;所述压设部(121)与所述底板(110)相临近的底面与所述底板(110)之间的间距沿所述散热模块(300)相对于所述底板(110)的组装方向逐渐减小;所述散热模块(300)沿所述底板(110)的长度方向进行组装时,所述压设部(121)逐渐抵紧所述限位部(3101),以将所述散热模块(300)固定在所述底板(110)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止挡台阶(161),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61)凸出设置于所述底板(110)靠近所述光口端(150)或所述电口端(140)处,且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61)沿所述底板(110)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散热模块(300)沿所述底板(110)的长度方向向靠近所述光口端(150)或所述电口端(14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61)与所述第一板体(310)相抵,形成对所述散热模块(300)向靠近所述光口端(150)或所述电口端(140)方向移动的止挡。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止挡台阶(162),所述第二止挡台阶(162)凸出设置于所述底板(110)与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61)相对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止挡台阶(162)沿所述底板(110)的宽度方向布置;所述第二止挡台阶(162)形成对所述散热模块(300)沿所述底板(110)长度方向移动的止挡;所述第二止挡台阶(162)相对于所述底板(110)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61)相对于所述底板(110)凸起的高度,所述散热模块(300)沿所述底板(110)的组装方向
为从所述第二止挡台阶(162)指向所述第一止挡台阶(16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所述限位板(120)的相对面上分别凸出设置有至少两个压设部(121),位于同一限位板(120)上的至少两个压设部(121)沿所述限位板(12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两所述限位板(120)上的压设部(121)等高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限位板(120)上凸出设置有两个压设部(121),一所述压设部(121)设置于所述限位板(120)的长度方向靠近电口端(140)一端,另一所述压设部(121)设置于所述限位板(120)的长度方向靠近光口端(150)一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模块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层(200)为设于所述底板(110)和所述第一板体(310)之间的散热胶或散热垫。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模块的散热结构,通过在底座的底板上设置散热层,在底板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压设部,利用散热模块下压向散热层施加作用力,使得散热模块的第一板体挤压散热层发生形变,利用散热层的回弹性能使得压设部与第一板体紧密贴合,压设部压紧第一板体的限位部,防止散热模块在容纳腔内移动,保证组装的稳定性,散热层可以吸收第一板体与底板的平整度以及变形度公差,可以减小界面热阻,从而保证散热性能。同时由于散热层的回弹使得第一板体与压设部之间紧密贴合,使得散热模块与底座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之间的连接强度进一步增强。


技术研发人员:

陈冬健 舒浩 鲁长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3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

本文发布于:2022-12-21 23:19: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407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底板   模块   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