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预制
楼板与
钢梁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工业化的日益兴起,预制楼板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叠合楼板因具有能够大大降低现场支模、拆模的繁琐工序,且还能缩短工期的优势而得到普遍应用。传统的叠合楼板都有桁架钢筋以增强预制构件的刚度,在吊装和施工阶段能减少预制叠合底板的变形,并增大承受施工载荷的能力。
3.目前国内预制叠合楼板的厚度一般为130mm左右,依据规范《jgj1-2014》和《15g366-1》,均要求预制底板厚度不小于60mm,在楼板较薄的情况下,剩余现浇层厚度只有60mm左右的厚度,远小于国外现浇厚度,桁架的剩余空间只有20~40mm,再加上制造误差的影响,难以满足水电管线的预埋要求,给现场施工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于此同时桁架钢筋叠合楼板钢含量较大,甚至为保证预留预埋要求,预制叠合楼板的高度比现浇楼板厚度更高,楼面的恒荷载与同类现浇项目相比增大,楼梯自重增大,以上因素都会导致建筑造价不降反升,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推广。
4.因而全预制楼板的应用渐渐在市场上得到应用,传统项目上,全预制楼板搭接在叠合梁或现浇梁上,但是对于全预制楼板和钢梁的搭接节点目前研究和应用均较少。而全预制楼板和钢梁的搭接组合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湿作业,且工序较少,施工效率高。因此,为了适应全预制楼板连接发展需要,需要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全预制楼板和钢梁的搭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能实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的搭接。
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包括在两个预制楼板处均有设置的第一固定组件,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夹具和第一
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竖向穿过所述预制楼板和钢梁的上端翼缘板,且所述第一螺杆的上端设有与预制楼板端面抵接的盖板,所述第一螺杆的下端设有与钢梁的下端翼缘板的上端面抵接的第一螺母;所述夹具呈l形,该l形夹具的其中一条边供所述第一螺杆穿过,另一条边与钢梁的上端翼缘板的下端面抵接;在所述夹具的底部设有第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连接的调节件。
7.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螺纹套筒、连接杆及第一螺栓,所述螺纹套筒分别设于所述钢梁和夹具的端侧内,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穿设一个所述第一螺栓,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螺栓与钢梁内的螺纹套筒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螺栓与夹具内的螺纹套筒连接。
8.优选的,所述预制楼板临近对接缝的顶部设有凹陷的钢筋槽,所述盖板与钢筋槽的内底面抵接。
9.优选的,两个预制楼板中,其中一个预制楼板的边缘设有凸块,另一个预制楼板的
边缘设有凹槽,对接时,所述凸块与凹槽配装。
10.优选的,所述凸块和凹槽沿预制楼板的宽度方向w间隔布设,所述钢筋槽与凸块和凹槽对应设置;所述凸块和凹槽在预制楼板的厚度方向上靠下设置。
11.优选的,所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还包括用于在对接缝处将两个对接的预制楼板水平连接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在预制楼板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
12.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预埋盒子、灌浆套筒和第二螺栓,所述预埋盒子设置在其中一个预制楼板内,灌浆套筒设置在另一个预制楼板中,所述第二螺栓自预埋盒子水平穿出与所述灌浆套筒连接。
13.优选的,同一个预制楼板的厚度方向上两个第二固定组件中,其中一个设置预埋盒子,另一个设置灌浆套筒。
14.优选的,所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还包括用于在预制楼板的端侧将预制楼板和钢梁连接的第三固定组件,所述第三固定组件包括压板、第二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固设于所述钢梁上,所述压板的一端套装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另一端水平悬伸并与预制楼板抵接,所述第二螺杆穿过所述钢梁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
15.优选的,所述预制楼板的端侧设置压槽,所述压板抵接于所述压槽上。
16.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7.一、全预制楼板和钢梁的结合,大大降低了现场湿作业的应用,相对于叠合楼板,全预制楼板和钢梁的组合,取消了后浇带等湿作业操作,减少了现场支模拆模、支撑的工序,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更有利于工地现场施工环境的整洁;
18.二、同时因其为全预制构件,仅部分拼缝处需要开槽(即间隔设置的凸块和凹槽,以及凸块和凹槽在厚度方向上靠下设置),极大程度提高楼板表面平整度,减少抹灰工序的时间和工程量,降低了施工难度;
19.三、拼缝钢筋的布置提高了楼板拼缝处的抗裂性并且提高了在拼缝处的摩擦力和咬合力;
20.四、工字钢梁和全预制楼板的连接,所有的连接件均为工厂可以定制,且造价便宜,能够有效的降低两构件之间的微小位移,使两个构件的整体性能更好,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示意图;
23.图3为图2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24.图4为对接的两个预制楼板的俯视示意图。
25.附图中,1、预制楼板;11、对接缝;12、钢筋槽;13、凸块;14、凹槽;15、压槽;2、钢梁;3、第一固定组件;31、夹具;32、第一螺杆;33、第一螺母;34、螺纹套筒;35、连接杆;36、第一螺栓;37、盖板;4、第二固定组件;41、预埋盒子;42、灌浆套筒;43、第二螺栓;5、第三固定组件;51、压板;52、第二螺杆;53、第二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用于两个对接的预制楼板1与钢梁2的固定,所述钢梁2设于两个所述预制楼板1的对接缝11及预制楼板1端侧的下端。所述钢梁2为工字钢,具有翼缘板和腹板。
28.如图1、图4所示,所述预制楼板1临近对接缝11的顶部设有凹陷的钢筋槽12,钢筋槽12为长矩形,所述钢筋槽12在宽度方向w上间隔布设多个。所述钢筋槽12用于放置钢筋后浇筑混凝土,将两个对接的预制楼板1相连。所述预制楼板1的端侧设置压槽15,所述压槽15贯通所述预制楼板1的端侧。所述压槽15在宽度方向w上间隔布设多个,可与钢筋槽12对应设置,也可以不对应。
29.如图1、图4所示,两个预制楼板1中,其中一个预制楼板1的边缘设有凸块13,另一个预制楼板1的边缘设有凹槽14,对接时,所述凸块13与凹槽14配装。所述凸块13和凹槽14沿预制楼板1的宽度方向w间隔布设,所述钢筋槽12与凸块13和凹槽14对应设置。所述凸块13和凹槽14在预制楼板1的厚度方向上靠下设置。采用凸块13和凹槽14的榫卯连接结构,方便定位拼装。
30.如图1所示,所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固定组件3、第二固定组件4和第三固定组件5。
31.位于对接缝11的钢梁2的两端,各设置一个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且该两个第一固定组件3对称设置。位于预制楼板1端侧的钢梁2上设置一个第一固定组件3,该第一固定组件3靠近内侧设置。在预制楼板1的宽度w方向上,第一固定组件3可间隔布设多个。
32.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夹具31、第一螺杆32、第一螺母33、螺纹套筒34、连接杆35、第一螺栓36和盖板37。
33.所述第一螺杆32竖向穿过所述预制楼板1和钢梁2的上端翼缘板,且所述第一螺杆32的上端设有与预制楼板1的钢筋槽12的内底面抵接的盖板37。所述第一螺杆32的下端设有与钢梁2的下端翼缘板的上端面抵接的第一螺母33。
34.所述夹具31呈l形,该l形的其中一条边供所述第一螺杆32穿过,另一条边与钢梁2的上端翼缘板的下端面抵接。在所述夹具31的底部设有第一螺母33(调节件),所述第一螺母33与所述第一螺杆32螺纹连接。通过调节夹具31底部的第一螺母33,以调节夹具31和盖板37之间的夹持力,使预制楼板1与钢梁2紧密贴合。
35.所述螺纹套筒34分别设于所述钢梁2和夹具31的端侧内。所述连接杆35的两端各设置一个供第一螺栓36穿过的通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螺栓36与钢梁2内的螺纹套筒34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螺栓36与夹具31内的螺纹套筒34连接。所述连接杆35上的通孔与第一螺栓36之间的配合间隙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为合适值,在保证第一螺栓36能够旋转的同时,也还能够实现通过连接杆35和第一螺栓36将夹具31和钢梁2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且连接杆35的长度也根据实际需要事先进行合适设计。通过第二固定组件4有效防止夹具31在钢梁2上的位移,提高构件平衡受力性能。
36.如图1、图3所示,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用于在对接缝处将两个对接的预制楼板水平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在预制楼板1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
37.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预埋盒子41、灌浆套筒42和第二螺栓43。所述预埋盒子41设置在其中一个预制楼板1内,灌浆套筒42设置在另一个预制楼板1中。所述第二螺栓43自预埋盒子41水平穿出与所述灌浆套筒42连接。同一个预制楼板1的厚度方向上两个第二固定组件4中,其中一个设置预埋盒子41,另一个设置灌浆套筒42。所述第二固定组件4在宽度方向w设置多个,多个第二螺栓43可共用同一个预埋盒子41,也可以分别设置一个预埋盒子41。位于上端的第二固定组件4可设置在钢筋槽12内,通过预埋盒子41的两端侧壁与钢筋槽12的侧壁抵接固定,也可以预埋在两个钢筋槽12之间。
38.所述预埋盒子41为u形,安装时,位于下端的预埋盒子41的u形口朝下,先将第二螺栓43与灌浆套筒42安装后再覆盖钢梁2。位于上端的预埋盒子41的u形开口朝上,先将第二螺栓43与灌浆套筒42安装后再浇筑混凝土。
39.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固定组件5用于在预制楼板1的端侧将预制楼板1和钢梁2连接。所述第三固定组件5包括压板51、第二螺杆52和第二螺母53。所述第二螺母53固设于所述钢梁2上,所述压板51的一端套装在所述第二螺杆52上,另一端水平悬伸并与预制楼板1的压槽15的内底面抵接。所述第二螺杆52穿过所述钢梁2与所述第二螺母53连接。
40.所述钢筋槽12内放置拼缝钢筋后浇筑混凝土形成整体,以增加水平预应力并提高在拼缝处的摩擦力和咬合力。
41.所有固定组件安装完成后,在对应的预埋盒子41、钢筋槽12和压槽15内浇筑混凝土,相对于传统的叠合楼板的后浇湿作业,这种仅在槽内浇筑小部分混凝土的作业内容更加方便,且大大降低了湿作业对于现场的不利影响。最后在固定组件上覆盖装饰面,使表面平整、美观。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用于两个对接的预制楼板与钢梁的固定,所述钢梁设于两个所述预制楼板的对接缝及预制楼板的端侧的下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两个预制楼板处均有设置的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夹具和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竖向穿过所述预制楼板和钢梁的上端翼缘板,且所述第一螺杆的上端设有与预制楼板端面抵接的盖板,所述第一螺杆的下端设有与钢梁的下端翼缘板的上端面抵接的第一螺母;所述夹具呈l形,该l形夹具的其中一条边供所述第一螺杆穿过,另一条边与钢梁的上端翼缘板的下端面抵接;在所述夹具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连接的调节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螺纹套筒、连接杆及第一螺栓,所述螺纹套筒分别设于所述钢梁和夹具的端侧内,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穿设一个所述第一螺栓,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螺栓与钢梁内的螺纹套筒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螺栓与夹具内的螺纹套筒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楼板临近对接缝的顶部设有凹陷的钢筋槽,所述盖板与钢筋槽的内底面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预制楼板中,其中一个预制楼板的边缘设有凸块,另一个预制楼板的边缘设有凹槽,对接时,所述凸块与凹槽配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块和凹槽沿预制楼板的宽度方向w间隔布设,所述钢筋槽与凸块和凹槽对应设置;所述凸块和凹槽在预制楼板的厚度方向上靠下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在对接缝处将两个对接的预制楼板水平连接的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在预制楼板的厚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两个。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预埋盒子、灌浆套筒和第二螺栓,所述预埋盒子设置在其中一个预制楼板内,灌浆套筒设置在另一个预制楼板中,所述第二螺栓自预埋盒子水平穿出与所述灌浆套筒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个预制楼板的厚度方向上两个第二固定组件中,其中一个设置预埋盒子,另一个设置灌浆套筒。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在预制楼板的端侧将预制楼板和钢梁连接的第三固定组件,所述第三固定组件包括压板、第二螺杆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固设于所述钢梁上,所述压板的一端套装在所述第二螺杆上,另一端水平悬伸并与预制楼板抵接,所述第二螺杆穿过所述钢梁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楼板的端侧设置压槽,所述压板抵接于所述压槽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所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连接结构包括在两个预制楼板处均有设置的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夹具和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竖向穿过所述预制楼板和钢梁的上端翼缘板,且所述第一螺杆的上端设有与预制楼板端面抵接的盖板,所述第一螺杆的下端设有与钢梁的下端翼缘板的上端面抵接的第一螺母;所述夹具呈L形,该L形夹具的其中一条边供所述第一螺杆穿过,另一条边与钢梁的上端翼缘板的下端面抵接;在所述夹具的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连接的调节件。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的搭接。实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的搭接。实现全预制楼板与钢梁的搭接。
技术研发人员:
祖龙 刘婷 李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05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