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属于共享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
车座组件和共享车辆。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由于节能环保,且便于出行,共享车辆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共享车辆在使用时需要用户扫描车身上设置的
识别码,比如二维码等,通过识别码解锁车辆以供用户使用。现有共享车辆上的识别码通常设置在龙头中部,在用户使用共享车辆时,用户乘坐在共享车辆上即可识别码进行扫描,使用方便快捷。
3.但是在某些场景下用户不方便扫描设置在龙头中部的识别码。比如在共享车辆较为聚集的地方,多个共享车辆小间隔并排设置,且共享车辆的车头紧邻车辆行使的道路,或者共享车辆的车头紧邻墙壁时,用户只能站在共享车辆的车尾处,伸长胳膊扫描位于共享车辆龙头位置处的识别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共享车辆靠近车尾处再设置识别码。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将识别码设置在共享车辆的后托泥板上。这是因为共享车辆靠近车尾的部分能够设置识别码的部分只有后托泥板的外表面。而由于后托泥板的位置相对较低,用户在扫描识别码时必须弯腰,这使用户扫描识别码不方便,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车座组件和共享车辆,至少解决了现有需要弯腰扫码以解锁共享车辆的问题。
5.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座组件,包括:
6.车座本体;
7.支撑组件,
所述车座本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8.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包括固定部和托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托板连接,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座本体和所述支撑组件之间,所述托板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识别码标签。
9.可选地,所述托板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凸出于所述托板外表面的展示凸台,所述识别码标签设置在所述展示凸台上。
10.可选地,所述展示凸台的端面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识别码标签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11.可选地,所述车座本体朝向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识别码标签位于所述开口之外。
12.可选地,所述识别码标签朝向所述车座组件后方斜向上的方向。
13.可选地,所述托板包括基板,所述识别码标签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的边缘向所述支撑组件的方向延伸出侧壁,沿所述基板边缘延伸的方向,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为弧形外表面。
14.可选地,所述基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延伸出的侧壁与所述基板具有夹角,所
述夹角为锐角。
15.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上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托板连接。
16.可选地,所述托板的厚度在所述托板靠近所述固定部一侧至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上递增。
17.可选地,所述托板靠近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第一外表面,所述托板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的第二外表面,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具有第三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外表面圆滑连接,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外表面圆滑连接,其中,沿所述第三外表面延伸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外表面为弧形外表面。
18.可选地,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一侧设置有防滑部。
19.可选地,所述防滑部包括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一侧开设的多个孔,多个所述孔呈蜂窝状排布。
20.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共享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和以上所述的车座组件,所述车座组件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
21.本公开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在车座本体下侧设置提拉部,提拉部具有托板,在托板上设置识别码标签,提高了识别码标签在共享车辆上设置的高度,在用户便于通过托板搬运共享车辆的情况下,使用户不用弯腰就能够扫描到识别码标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弯腰扫码以解锁共享车辆的问题。
22.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23.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4.图1是车座组件部分结构爆炸图;
25.图2是提拉部的第一实施例第一角度立体图;
26.图3是提拉部的第一实施例第二角度立体图;
27.图4是提拉部的第一实施例安装在车座组件上的立体图;
28.图5是提拉部的第二实施例第三角度立体图;
29.图6是提拉部的第二实施例第四角度立体图;
30.图7是提拉部的第二实施例安装在车座组件上的立体图;
31.图8是提拉部的第二实施例安装在部分车座组件上的立体图;
32.图9是托板的尺寸示意图;
33.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共享车辆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
35.1、车座本体;2、支撑组件;3、固定部;4、托板;5、识别码标签;6、展示凸台;7、安装槽;8、开口;9、基板;10、侧壁;11、卷边;12、加强部;13、第一外表面;14、第二外表面;15、第三外表面;16、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37.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38.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39.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4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座组件,如图1、图4、图7和图8所示,包括车座本体1,支撑组件2和提拉部。
42.支撑组件2,所述车座本体1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2上。
43.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包括固定部3和托板4,所述固定部3与所述托板4连接,所述固定部3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座本体1和所述支撑组件2之间,所述托板4背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识别码标签5。
44.所述车座本体1起到供用户乘坐的作用。比如,用户在使用共享车辆时,可以坐在车座本体1上。
45.所述支撑组件2起到支撑所述车座本体1的作用。所述支撑组件2可以包括座弓和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座弓的后侧。所述座弓用于支撑所述车座本体1,使所述车座本体1在受压状态下不易产生形变。所述弹性体为所述车座本体1提供弹性支撑,用户在乘坐所述车座本体1时,车座本体1能够在弹性体的作用下下压、回弹,确保用户具有较佳的骑行体验。
46.所述提拉部起到辅助用户搬运共享车辆作用。比如,在需要搬运共享车辆时,用户的一手可以扶在车把上,另一只手可以扣住提拉部,然后双手一同用力,实现搬运共享车辆的目的。
47.所述固定部3用于将提拉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座本体1和所述支撑组件2之间。
48.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车座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支撑组件2上具有的贯通的第一固定孔,所述固定部3上具有贯通的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所述固定件的穿过第二固定孔的端部固定在所述车座本体1上。也就是说,所述提拉部和所述支撑组件2同时被固定件固定。在拆卸时,仅拆除所述固定件就能够同时使固定部3和支撑组件2分离。避免了需要分别拆卸固定部3和支撑组件2的麻烦。安装时亦同理,此处不再赘述。
49.所述托板4用于辅助用户搬运共享车辆。将具有托板4的所述提拉部设置在车座组件上,能够使用户轻松、方便地搬运共享车辆。比如,用户在搬运共享车辆时,身体必然朝向共享车辆的前方,在一手扶住车把的状态下,用户另一只用于扣住托板4的手在用户的腰部前后是最容易发力的,能够使用户轻松、方便地将共享车辆抬起。如果用户用于扣住托板4
的手位于用户的腰部靠后且远离腰部的部位,则用户发力会感到别扭并且用户不便于发力。而车座组件的位置刚好在用户的腰部前后的位置。因此将具有所述托板4的所述提拉部设置在车座组件上,能够使用户轻松、方便地搬运共享车辆。
50.所述托板4与所述固定部3固定连接,能够保证所述托板4固定可靠。
51.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托板4与所述固定部3一体成型。比如,所述托板4与所述固定部3一体注塑成型。简化了所述提拉部的制造工艺,使所述提拉部便于批量化制造。
52.所述托板4背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识别码标签5。由于车座组件的高度相对较高,因此设置在车座组件上的所述托板4的高度也相对较高。将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所述托板4上,能够提高识别码标签5在共享车辆上设置的高度。同时,所述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所述托板4背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也就是说,所述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所述托板4朝向远离所述车座组件的方向,便于用户观察到所述识别码标签5。
53.其中,所述识别码标签5上的识别码可以为二维码。当然,所述识别码标签5上的识别码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码,以便于用户识别共享车辆。
54.本公开实施例在车座本体1下侧设置提拉部,提拉部具有托板4,在托板4上设置识别码标签5,提高了识别码标签5在共享车辆上设置的高度,在用户便于通过托板4搬运共享车辆的情况下,使用户不用弯腰就能够扫描到识别码标签5,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弯腰扫码以解锁共享车辆的问题。
55.另外,用户在搬运共享车辆时,用户不会触摸所述托板4背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的外表面,将所述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所述托板4背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能够避免用户触摸到识别码标签5,能够确保识别码标签5不会被触摸而磨损或者脱落。
56.可选地,所述托板4背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具有凸出于所述托板4外表面的展示凸台6,所述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所述展示凸台6上。
57.所述展示凸台6用于设置所述识别码标签5。所述展示凸台6凸出于所述所述托板4的外表面,将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凸出的的展示凸台6上,能够使识别码标签5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便于用户观察到识别码标签5。同时,由于展示凸台6凸出与所述托板4的外表面,能够减小所述托板4外表上的水流等杂物流到识别码标签5上的几率,避免托板4外表面上的杂物流到识别码标签5上而影响用户扫描。
58.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5所示,在所述托板4的外表面凸出设置有展示凸台6,在展示凸台6的端面上设置有识别码标签5。所述展示凸台6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识别码标签5的外轮廓形状一致,便于识别码标签5的设置。所述展示凸台6的端面和所述托板4的外表面之间圆滑过度,能够避免展示凸台6的边角部分容易刮伤用户的情况,且能够使所述展示凸台6具有较佳的外观表现力。
59.可选地,所述展示凸台6的端面上开设有安装槽7,所述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所述安装槽7内。能够使所述识别码标签5固定更加可靠,避免所述识别码标签5的侧壁10受剐蹭而容易掉落的问题。
60.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展示凸台6的端部外表面上开设有安装槽7,所述安装槽7的形状、大小与所述识别码标签5的形状、大小一致。所述识别码标签5的外表面与所述展示凸台6的端面平齐。
61.可选地,所述车座本体1朝向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具有开口8,所述识别码标签5位于所述开口8之外。
62.如图4所示,所述车座本体1围设形成一半封闭结构,所述支撑组件2设置在半封闭结构的车座本体1的内表面。半封闭结构的车座本体1边缘围设形成所述开口8。
63.将所述识别码标签5设置在所述开口8之外,也就是说,所述识别码标签5与所述开口8错开,使所述识别码标签5与所述开口8不正相对,避免了所述识别码标签5上的识别码被车座本体1遮挡,使用户不方便扫描识别码标签5上的识别码的问题,确保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当然,所述识别码标签5也可以部分设置在所述开口8内,使车座本体1能够对识别码标签5形成保护,只要使所述识别码标签5能够方便用户扫描即可。比如,所述托板4向所述地面的方向延伸,使所述托板4与所述车座本体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这样,即使托板4上设置的识别码标签5位于所述开口8之外,用户也能够观察到所述识别码标签5上的识别码。
64.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车座组件围设形成半封闭结构,半封闭结构的车座本体1的边缘围设形成类三角形的开口8。所述识别码标签5与所述类三角形的开口8错开。
65.可选地,所述识别码标签5朝向所述车座组件后方斜向上的方向。所述识别码标签5斜朝向所述车座组件后斜向上的方向,能够刚好与用户斜向下的目光相对,便于用户观察到所述识别码标签5并方便用户扫描识别码标签5上设置的识别码,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66.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所述托板4从所述固定部3向所述车座本体1后的方向延伸,且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端指向地面。所述托板4上设置所述识别码标签5的一侧倾斜,使设置在其上的识别码标签5的朝向为斜向上,有利于识别码标签5暴露在用户的视野内,且便于用户扫码。
67.可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托板4包括基板9,所述识别码标签5设置于所述基板9上,所述基板9的边缘向所述支撑组件2的方向延伸出侧壁10,沿所述基板9边缘延伸的方向,所述侧壁10的外表面为弧形外表面。也就是说,所述托板4是由板状材料的边缘弯折延伸形成的结构,能够减小所述托板4的重量。
68.所述基板9的边缘向所述支撑组件2的方向延伸出的侧壁10增大了搬运共享单车时所述托板4与用户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了用户硌手的情况。具体地,在用户搬运共享车辆时,用户的手会绕过托板4远离固定部3的端部并伸入托板4靠近支撑组件2一侧。此时,托板4上由基板9延伸出的侧壁10为主要受力部分。由于所述侧壁10延伸出一定长度,使侧壁10的面积增大,进而减小了侧壁10作用给用户的单位面积的力,达到不硌手的效果。
69.其中,所述基板9的边缘圆滑延伸出所述侧壁10,避免在托板4上形成尖角,造成划伤用户等情况。
70.沿所述基板9边缘延伸的方向,所述侧壁10的外表面为弧形外表面。也就是说,所述侧壁10的外轮廓不具有尖角。换句话说,所述侧壁10在地面上的投影的外轮廓为曲线。使所述侧壁10的外表面与用户的手掌形状相适配,避免用户扣住托板4时出现托板4的尖角硌手的情况。
71.可选地,所述基板9远离所述固定部3的一侧延伸出的侧壁10与所述基板9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能够使用户可靠地扣住所述托,便于用户搬运工共享车辆。
72.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9远离所述固定部3的一端斜指向地面,此时所述侧壁10与所述基板9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用户在托起所述托板4的端部时,所述侧壁10不会在手掌别滑动而脱离手掌,确保用户能够可靠地将共享车辆抬起。
73.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侧壁10远离所述基板9的边缘具有向所述侧壁10内侧延伸形成的卷边11。在搬运共享车辆时,用户的手指会超过所述侧壁10远离所述基板9的边缘。当侧壁10的边缘上设置有卷边11时,用户超过侧壁10边缘的手指会与所述卷边11接触,不会出现侧壁10的边缘硌手的情况,确保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74.可选地,所述固定部3上具有加强部12,所述加强部12与所述托板4连接。所述加强部12增大了所述固定部3与所述托板4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了所述固定部3与所述托板4之间的连接强度。
75.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部3上靠近所述托板4的部分一体设置有所述加强部12。所述加强部12和所述固定部3一同与所述托板4固定连接。增大了所述固定部3与所述托板4之间的连接面积,增大了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使用户在搬运共享车辆时,所述托板4不容易与所述固定部3脱离。
76.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托板4的厚度在所述托板4靠近所述固定部3一侧至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的方向上递增。使所述托板4具有厚重感,且增大了用户手部与所述托板4的接触面积,使用户使用更加舒适。
77.可选地,如图6至图8所示,所述托板4靠近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具有第一外表面13,所述托板4背离所述支撑组件2的一侧具有的第二外表面14,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的一侧具有第三外表面15,所述第一外表面13与所述第三外表面15圆滑连接,所述第二外表面14与所述第三外表面15圆滑连接,其中,沿所述第三外表面15延伸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外表面15为弧形外表面。能够使所述托板4的握感更佳,不会出现所述托板4由于具有尖角部分而硌手的情况。
78.可选地,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设置有防滑部。能够防止托板4脱离用户的手掌,便于用户通过所述托板4提起共享车辆。
79.具体地,所述防滑部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的凹槽。比如,在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开设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凹槽,多个凹槽沿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的外表面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或者,所述防滑部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的凸起,比如,在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具有多个凸出于该侧外表面的半球形凸起。
80.可选地,如图6和图8所示,所述防滑部包括所述托板4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开设的多个孔16,多个所述孔16呈蜂窝状排布。
81.开设孔16的部位正是搬运共享车辆时用户的手部接触的部位,将蜂窝状排布的孔16设置在托板4远离远离所述固定部3一侧,能够增加托板4与手部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所述托板4滑脱手掌。
82.同时,在托板4上开设有蜂窝状的孔16能够减少所述托板4的重量,且制造的时候便于脱模,也能够防止托板4在成型时缩水而变形。
83.进一步地,蜂窝状的所述孔16在所述托板4内延伸至靠近所述托板4外表面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了所述托板4的减重效果。
84.可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托板4主体部分的尺寸相对较大,便于在其上设置识别码标签5,同时也能够增大托板4的表面积,避免用户硌手。具体地,如图9所示,所述托板4主体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为70毫米至150毫米,所述托板4主体部分在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为30毫米至70毫米。
85.第二方面,如图10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共享车辆,包括车身主体和以上所述的车座组件,所述车座组件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
86.可选地,车身主体上设置有止动组件,所述车座组件可滑动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所述止动组件能够使所述车座组件和所述车身主体在任一相对位置下相对固定。也就是说,在所述止动组件打开的状态下,所述车座组件能够在车身主体上上下滑动,以调节车座组件的高度,适配不同身高的用户。车座组件的高度调整完成后,锁紧所述止动组件,则车座组件和车身主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车座组件的高度被固定,方便用户骑行时乘坐。
87.此时,将提拉部设置在车架组件上,能够使提拉部的高度跟随车座组件高度的调整而调整。使提拉部的高度和识别码标签5的高度能够与不同的用户相适配,进一步确保了用户扫码时不用弯腰,且能够使用户易于搬运共享车辆,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88.其中,所述共享车辆可以为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共享三轮车等用于共享的车辆。
89.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座本体;支撑组件,所述车座本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包括固定部和托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托板连接,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座本体和所述支撑组件之间,所述托板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识别码标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凸出于所述托板外表面的展示凸台,所述识别码标签设置在所述展示凸台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展示凸台的端面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识别码标签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本体朝向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识别码标签位于所述开口之外。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码标签朝向所述车座组件后方斜向上的方向。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包括基板,所述识别码标签设置于所述基板上,所述基板的边缘向所述支撑组件的方向延伸出侧壁,沿所述基板边缘延伸的方向,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为弧形外表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延伸出的侧壁与所述基板具有夹角,所述夹角为锐角。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托板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的厚度在所述托板靠近所述固定部一侧至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方向上递增。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靠近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第一外表面,所述托板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具有的第二外表面,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具有第三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外表面圆滑连接,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三外表面圆滑连接,其中,沿所述第三外表面延伸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外表面为弧形外表面。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一侧设置有防滑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包括所述托板远离所述固定部一侧开设的多个孔,多个所述孔呈蜂窝状排布。13.一种共享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主体和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座组件,所述车座组件设置在所述车身主体上。
技术总结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车座组件和共享车辆。车座组件包括车座本体;支撑组件,所述车座本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组件上;提拉部,所述提拉部包括固定部和托板,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托板连接,所述固定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车座本体和所述支撑组件之间,所述托板背离所述支撑组件的一侧设置有识别码标签。本公开在车座本体下侧设置提拉部,提拉部具有托板,在托板上设置识别码标签,提高了识别码标签在共享车辆上设置的高度,在用户便于通过托板搬运共享车辆的情况下,使用户不用弯腰就能够扫描到识别码标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弯腰扫码以解锁共享车辆的问题。辆的问题。辆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郭赞宏 李俊 宋现宇 郭健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摩拜(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07
技术公布日:
2022/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