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条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2.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汽车制造工艺的大步提升,对零部件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发提高。汽车密封件中提升车型整体美观度的密封条弧度造型越来越受到整车厂及终端用户的追捧,密封条的弯曲精度、美观度对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
3.现有技术中对于300mm<r<500mm不等弧卡条使用拉弯成型或辊弯后采用小弧弯曲
模具精加工最后采用手工矫形。
4.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5.1、拉弯成型需要足够长度的夹持,浪费原料,拉弯模具制作成本高,调试周期长。
6.2、辊弯后采用小弧弯曲模具精加工最后采用手工矫形方式,工序繁琐,人工操作较多,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9.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包括:
10.机架,
所述机架的上部设置有平台;
11.
压紧单元,所述压紧单元与所述平台相连;
12.辊弯成型单元,所述辊弯成型单元包括支架、推进
气缸、第一压紧气缸以及辊弯模具,所述支架以及所述辊弯模具均与所述平台相连;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导轨以及固定座,所述第一压紧气缸通过滑动座与所述导轨配合连接;所述推进气缸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所述推进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固定座与所述滑动座相连;
13.其中,所述辊弯模具设置有辊弯型腔,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随型辊轮,所述随型辊轮与所述辊弯型腔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压紧单元用于将待成型卡条非成型部位压紧,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用于驱动所述随型辊轮向下动作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的局部压紧至所述辊弯型腔,所述推进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移动以使所述随型辊轮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全部压入所述辊弯型腔内。
14.优选地:所述辊弯模具设置有模具开合气缸,所述模具开合气缸用于驱动所述辊弯模具开合,以使所述辊弯型腔在开放和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15.优选地:所述辊弯模具包括定模以及动模;所述模具开合气缸用于驱动所述动模平直靠近或远离所述定模。
16.优选地:所述支架为高度以及倾斜角度均可调的支架。
17.优选地:所述滑动座设置有弧形通孔,所述第一压紧气缸通过穿过所述弧形通孔
的紧固螺栓与所述滑动座相连以便实现所述第一压紧气缸角度的调节。
18.优选地:所述导轨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定所述推进气缸的后退距离。
19.优选地:所述压紧单元包括中间定位块以及第二压紧气缸。
20.优选地:所述辊弯成型单元包括两组,两组所述辊弯成型单元用于对同一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进行辊弯成型。
21.优选地:所述中间定位块设置有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
22.优选地:所述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包括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气缸。
2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24.通过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在一种实现方式下,该装置可以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上部设置有平台;压紧单元,所述压紧单元与所述平台相连;辊弯成型单元,所述辊弯成型单元包括支架、推进气缸、第一压紧气缸以及辊弯模具,所述支架以及所述辊弯模具均与所述平台相连;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导轨以及固定座,所述第一压紧气缸通过滑动座与所述导轨配合连接;所述推进气缸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所述推进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固定座与所述滑动座相连;其中,所述辊弯模具设置有辊弯型腔,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随型辊轮,所述随型辊轮与所述辊弯型腔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压紧单元用于将待成型卡条非成型部位压紧,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用于驱动所述随型辊轮向下动作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的局部压紧至所述辊弯型腔,所述推进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移动以使所述随型辊轮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全部压入所述辊弯型腔内。本技术提供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安装使用方便。可以用于实现对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进行辊弯成型,使用该装置节省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成型过程中不需夹持,节省料耗。同时解决了辊弯后取条困难的问题。另外采用三维成型,较少人工干预弧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25.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辊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机架1、平台11、压紧单元2、中间定位块21、第二压紧气缸22、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23、辊弯成型单元3、支架31、推进气缸32、第一压紧气缸33、辊弯模具34、辊弯型腔341、定模342、动模343、导轨35、限位块351、固定座36、滑动座37、弧形通孔371、随型辊轮
38、模具开合气缸39。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实施例
33.参见图1、图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如图1、图2、图3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34.机架1,所述机架1的上部设置有平台11;
35.压紧单元2,所述压紧单元2与所述平台11相连;
36.辊弯成型单元3,所述辊弯成型单元3包括支架31、推进气缸32、第一压紧气缸33以及辊弯模具34,所述支架31以及所述辊弯模具34均与所述平台11相连;所述支架31上设置有导轨35以及固定座36,所述第一压紧气缸33通过滑动座37与所述导轨35配合连接;所述推进气缸32与所述固定座36相连,所述推进气缸32的活塞杆穿过所固定座36与所述滑动座37相连;
37.其中,所述辊弯模具34设置有辊弯型腔341,所述第一压紧气缸33的活塞杆连接有随型辊轮38,所述随型辊轮38与所述辊弯型腔34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压紧单元2用于将待成型卡条非成型部位压紧,所述第一压紧气缸33用于驱动所述随型辊轮38向下动作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的局部压紧至所述辊弯型腔341,所述推进气缸32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移动以使所述随型辊轮38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全部压入所述辊弯型腔341内。
3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可以实现对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进行辊弯成型。在实际使用中挤出在线辊弯后的卡条,使用二次三维辊弯模具34夹住卡条粘胶面。防止出现褶皱,利用第一压紧气缸33使随型辊轮38将卡条压入三维模具中,再用推进气缸32推动压紧气缸移动,使卡条两端全部进入三维模具中,完成后,压紧气缸缩回,模具打开,取出成品。
39.为了方便卡条在辊弯成型后由辊弯型腔341内取出,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辊弯模具34设置有模具开合气缸39,所述模具开合气缸39用于驱动所述辊弯模具34开合,以使所述辊弯型腔341在开放和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具体的,所述辊弯模具34包括定模342以及动模343;所述模具开合气缸39用于驱动所述动模343平直靠近或远离所述定模342。定模342以及动模343可以通过导套导柱机构相连,通过模具开合气缸39驱动动模343运动,即可实现模具的开合。
40.为了提高本技术提供的装置的应用领域,可以根据卡条的厚度调节支架31上各部件的高度,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提供所述支架31为高度以及倾斜角度均可调的支架31。高度调节可以通过高度调节螺栓实现,倾斜角度调节可以通过角度调节固定块实现。
41.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本技术提供的装置的通用性,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滑动座37设置有弧形通孔371,所述第一压紧气缸33通过穿过所述弧形通孔371的紧固螺栓与
所述滑动座37相连以便实现所述第一压紧气缸33角度的调节。不同产品只需更换模具,支架31两端高度可分别调正,根据模具高调整导轨35两端高度,保证模具最低点在压紧气缸伸出量范围内。第一压紧气缸33角度可调,调整范围
±
25
°
,尽量保证压紧气缸与模具成90
°
角,防止第一压紧气缸33伸出后与模具卡死无法缩回。
42.进一步的,所述导轨35上设置有限位块351,所述限位块351用于限定所述推进气缸32的后退距离。通过限位块351可以限定推进气缸32的后退距离防止后退过大出现失控掉落。
4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压紧单元2目的是将卡条压紧,防止在进行辊弯成型时卡条移动,该压紧单元2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下,本技术实施例可以提供所述压紧单元2包括中间定位块21以及第二压紧气缸22。
44.由于卡条通常两端均需要进行辊弯成型,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工作效率,本技术实施例还可以提供所述辊弯成型单元3包括两组,两组所述辊弯成型单元3用于对同一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进行辊弯成型。两组辊弯成型单元3可以同时将卡条两端进行辊弯成型。
45.进一步的,所述中间定位块设置有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23。所述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包括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气缸。在辊弯结束后可以首先通过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将卡条进行中心库冲切,然后再将卡条取下。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使用过程包括:
47.将挤出在线三维辊弯后的等弧卡条装在本技术提供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上;
48.启动开关,第二气缸压紧卡条防止移动,开合模气缸将模具闭合。两端第一压紧压紧气缸伸出,将卡条压入模具型腔内,然后两端的推进气缸32推动相应的第一压紧气缸33沿导轨35向两端移动,移动到模具端头停止,然后启动冲切中心定位孔,中心孔冲切完成后,第一压紧气缸33缩回到原位后,推进气缸32开始缩回,同时开合模气缸启动,打开模具,方便将辊弯成型后的卡条取出。
49.总之,本技术提供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安装使用方便。可以用于实现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进行辊弯成型,使用该装置节省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成型过程中不需夹持,节省料耗。同时解决了辊弯后取条困难的问题。另外采用三维成型,较少人工干预弧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上部设置有平台;压紧单元,所述压紧单元与所述平台相连;辊弯成型单元,所述辊弯成型单元包括支架、推进气缸、第一压紧气缸以及辊弯模具,所述支架以及所述辊弯模具均与所述平台相连;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导轨以及固定座,所述第一压紧气缸通过滑动座与所述导轨配合连接;所述推进气缸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所述推进气缸的活塞杆穿过所固定座与所述滑动座相连;其中,所述辊弯模具设置有辊弯型腔,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的活塞杆连接有随型辊轮,所述随型辊轮与所述辊弯型腔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压紧单元用于将待成型卡条非成型部位压紧,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用于驱动所述随型辊轮向下动作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的局部压紧至所述辊弯型腔,所述推进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压紧气缸移动以使所述随型辊轮将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全部压入所述辊弯型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弯模具设置有模具开合气缸,所述模具开合气缸用于驱动所述辊弯模具开合,以使所述辊弯型腔在开放和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切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弯模具包括定模以及动模;所述模具开合气缸用于驱动所述动模平直靠近或远离所述定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为高度以及倾斜角度均可调的支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座设置有弧形通孔,所述第一压紧气缸通过穿过所述弧形通孔的紧固螺栓与所述滑动座相连以便实现所述第一压紧气缸角度的调节。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用于限定所述推进气缸的后退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单元包括中间定位块以及第二压紧气缸。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弯成型单元包括两组,两组所述辊弯成型单元用于对同一所述待成型卡条的成型部位进行辊弯成型。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定位块设置有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包括中心定位孔冲切组件气缸。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该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的上部设置有平台;压紧单元,所述压紧单元与所述平台相连;辊弯成型单元,所述辊弯成型单元包括支架、推进气缸、第一压紧气缸以及辊弯模具,所述支架以及所述辊弯模具均与所述平台相连。本申请提供的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三维辊弯成型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安装使用方便。可以用于实现对对称不等弧玻璃卡条进行辊弯成型,使用该装置节省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成型过程中不需夹持,节省料耗。同时解决了辊弯后取条困难的问题。另外采用三维成型,较少人工干预弧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
鲍成魁 张邢辉 施振华 欧振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河北科力汽车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0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