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以及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2.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移送装置将已由熔融炉生成的熔融玻璃移送到成形装置的移送工序以及使用成形装置从熔融玻璃成形板玻璃等玻璃物品的成形工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在上述的移送装置沿着其移送路径从上游侧起向下游侧依次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电极,在这些电极之间进行通电,从而将在移送装置的内部移送的熔融玻璃加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需要说明的是,在移送装置中例如包括澄清槽、搅拌槽、状态调整槽(釜)等。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88754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01970号公报
8.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1669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0.然而,若将设置于移送装置的多个电极沿着移送装置的移送路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为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三电极,则有时在移送工序中例如向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移送装置的第一部分供给第一交流电流,并且向位于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移送装置的第二部分供给第二交流电流。在该情况下,第二电极成为在向移送装置的第一部分供给第一交流电流时以及向移送装置的第二部分供给第二交流电流时这两方使用的共用电极。因此,可能产生由于第一交流电流以及第二交流电流的供给而在第二电极流动大电流,且第二电极熔损这一问题。
11.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向设置于移送装置的多个电极间通电时抑制电极熔损。
12.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3.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出的本发明为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移送装置移送熔融玻璃的移送工序,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移送装置具备沿着移送装置的移送路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在移送工序中,向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移送装置的第一部分供给第一交流电流,向位于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移送装置的第二部分供给第二交流电流,在将第一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a、将第二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通过向移送装置的电流供给而在第二电极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调整第一交流电流与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以使第三交流电流满足成为(a2+b2+ab)
1/2
>c的关系。
14.通过如此调整第一交流电流与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从而能够简单并且可靠地调整在向移送装置的第一部分供给第一交流电流时以及向移送装置的第二部分供给第二交流电流时这两方使用的第二电极(共用电极)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的大小。并且,若调整第一交流电流与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以使第三交流电流满足上述的数学式的关系,则在第二电极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适度变小,能够抑制第二电极的熔损。
15.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在将第一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a、将第二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第三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调整第一交流电流与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以使第三交流电流满足成为(a2+b
2-ab)
1/2
≥c的关系。
16.如此一来,在第二电极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变得更小,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第二电极的熔损。
17.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的是,移送装置具备澄清槽,所述澄清槽具有第二电极。
18.即,若为澄清槽,则必然需要增大第一交流电流、第二交流电流,将澄清槽内的熔融玻璃加热成高温,因此容易产生第二电极的熔损。因而,能够抑制第二电极熔损的本发明特别有效。
19.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出的本发明为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移送熔融玻璃的移送装置,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它们沿着移送装置的移送路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第一电源,其向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移送装置的第一部分供给第一交流电流;第二电源,其向位于第二电极与第三电极之间的移送装置的第二部分供给第二交流电流;以及相位调整部,在将第一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a、将第二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通过向移送装置的电流供给而在第二电极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相位调整部调整第一交流电流与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以使第三交流电流满足成为(a2+b2+ab)
1/2
>c的关系。
20.如此一来,能够享有与上述的对应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21.发明效果
22.根据本发明,在向设置于移送装置的多个电极间通电时能够抑制电极熔损。
附图说明
23.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24.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澄清槽周边的侧视图。
25.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状态调整槽周边的剖视图。
26.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交流电流的变化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实施方式中仅对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关于该结构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已说明了的其他实
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不仅是在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明示的结构的组合,只要不特别在组合中产生障碍,则即使未明示,也能够将多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彼此局部地组合。
28.(第一实施方式)
29.如图1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以及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从熔融玻璃gm的移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具备熔融炉1、移送装置2以及成形装置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依次包括熔融工序、移送工序以及成形工序。需要说明的是,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在说明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结构时一并进行说明。
30.熔融炉1用于实施连续形成熔融玻璃gm的熔融工序。作为熔融炉1中的熔融玻璃gm(或者玻璃原料)的加热方式,例如能够采用仅利用通电加热来加热的方式(全电熔方式)、仅利用气体燃料的燃烧来加热的方式、同时利用通电加热与气体燃料的燃烧来加热的方式。
31.在本实施方式中,熔融玻璃gm由无碱玻璃构成。无碱玻璃作为玻璃组成,例如以质量%计含有sio
2 50~70%、al2o
3 12~25%、b2o
3 0~12%、li2o+na2o+k2o(li2o、na2o以及k2o的合计量)0~小于1%、mgo0~8%、cao 0~15%、sro 0~12%、bao 0~15%。由无碱玻璃构成的熔融玻璃gm的电阻率一般来说较高,例如在熔融炉1的加热温度1500℃的条件下成为100ω
·
cm以上。
32.熔融玻璃gm并不限定于无碱玻璃,例如也可以是钠玻璃、钠钙玻璃、硼硅酸玻璃、铝硅酸盐玻璃、含碱玻璃等。
33.移送装置2用于实施将熔融玻璃gm从熔融炉1朝向成形装置3移送的移送工序,并由在内部具有用于移送熔融玻璃gm的移送路径(空间)的移送管构成。这里,在移送管这一用语中,除了具有管状结构的移送管之外,还包含具有槽状(容器状)结构的移送管。
34.在本实施方式中,移送装置2具备澄清槽4、搅拌槽5、状态调整槽(釜)6以及将上述各部连接的连接管7~10。即,移送工序包括澄清工序、搅拌工序以及状态调整工序。
35.澄清槽4用于实施在澄清剂等的作用下将从熔融炉1供给的熔融玻璃gm澄清(除泡)的澄清工序。
36.搅拌槽5用于实施利用搅拌叶片(搅拌器)5a对已由澄清槽4澄清的熔融玻璃gm进行搅拌,并进行均匀化的均质化工序。搅拌槽5也可以是将多个搅拌槽相连而成的搅拌槽。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利用连接管将邻接的两个搅拌槽的一者的上部与另一者的下部相连。
37.状态调整槽6用于实施将已由搅拌槽5搅拌的熔融玻璃gm调整为适合成形的状态的状态调整工序。状态调整槽6是没有搅拌叶片等机械搅拌机构的槽,且在移送装置2如上述那样具有多个槽的情况下位于最下游侧。换言之,状态调整槽6是在成形装置3的紧前面调整熔融玻璃gm的流量、粘度等的槽。
38.连接管7~10例如利用由铂或者铂合金构成的筒状体(例如圆筒体)而构成,并将熔融玻璃gm沿横向(大致水平方向)移送。在本实施方式中,移送装置2中的位于最上游部的连接管7以及将搅拌槽5与状态调整槽6连接的连接管9以下游侧位于比上游侧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39.成形装置3用于实施将由上述的移送装置2移送的熔融玻璃gm成形为期望的形状的成形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形装置3具备利用溢流下拉法从熔融玻璃gm连续成形玻璃
带g的成形体。
40.成形装置3也可以实施狭缝下拉法等其他下拉法、浮法等公知的成形方法。
41.在为溢流下拉法的情况下,供给到成形装置3的熔融玻璃gm在从形成于成形装置3的顶部的槽部溢出了之后,沿着成形装置3的呈截面楔状的两侧面在下端合流。由此,从熔融玻璃gm连续成形板状的玻璃带g。已成形的玻璃带g在退火(anneal)以及冷却之后被切断为规定尺寸,制造作为玻璃物品的板玻璃。
42.制造出的板玻璃例如厚度为0.01~10mm(优选为0.1~3mm),且利用于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面板显示器、有机el照明、太阳电池等的基板、保护罩。
43.如图2所示,澄清槽4是沿着横向延伸的筒状体,且从熔融玻璃gm的移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具备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以及第三电极1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1设置于澄清槽4的上游端,第三电极13设置于澄清槽4的下游端。第二电极12在第一电极11与第三电极13之间设置于澄清槽4的中间部。各电极11~13包括例如由铂或者铂合金构成的环状的凸缘部,并通过焊接等接合于澄清槽4的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各电极11~13还具备用于连接后述的电流供给路径14、16的引出电极(例如铂、铂合金、镍或者镍合金制)、冷却机构(例如水冷或者空冷),但图示省略。
44.在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位于这些电极11、12之间的澄清槽4的第一部分(上游部)4a通电的第一电流供给路径14。在第一电流供给路径14设置有向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源(电压源)15。通过利用第一电源15施加电压,从而向澄清槽4的第一部分4a供给第一交流电流i1。
45.在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3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位于这些电极12、13之间的澄清槽4的第二部分(下游部)4b通电的第二电流供给路径16。在第二电流供给路径16设置有向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3之间施加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源)17。通过利用第二电源17施加电压,从而向澄清槽4的第二部分4b供给第二交流电流i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极12是在第一电流供给路径14以及第二电流供给路径16这两方使用的共用电极。
46.在澄清槽4设置有对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进行调整的相位调整部18。相位调整部18与第一电源15以及第二电源17连接。第一电源15、第二电源17以及相位调整部18例如由三相交流电源构成。在为三相交流电源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变更连接端子(例如tr、rt、rs、sr等),从而能够对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进行调整。
47.相位调整部18构成为在将第一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设为a、将第二交流电流i2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通过第一交流电流i1以及第二交流电流i2的供给而在第二电极12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i3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该相位调整部18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以使第三交流电流i3满足下述的数学式(1)的关系。即,在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在移送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移送工序所包括的澄清工序)中,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以使第三交流电流i3满足下述的数学式(1)的关系。
48.(a2+b2+ab)
1/2
>c
ꢀꢀ
(1)
49.这里,定义为i1=asinωt,i2=bsin(ωt+θ),i3=i1-i2。需要说明的是,ω为角速度,t为时间,θ为第二交流电流i2相对于第一交流电流i1的相位差。相位差θ以第一交流
电流i1的相位为基准,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图2中定义各电流的方向,因此在将第二电极12的根部(与澄清槽4的接合部)认为分支点的情况下,向分支点流入的流入电流成为i1,从分支点流出的流出电流成为i2以及i3,因此第三交流电流i3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如上述那样由“i1-i2”表示。
50.在该情况下,第三交流电流i3能够根据三角函数的加法定理由下述的数学式(2)表示。
51.i3=asinωt-bsin(ωt+θ)
52.ꢀꢀ
=(a-bcosθ)sinωt-bsinθcosωt
ꢀꢀ
(2)
53.而且,数学式(2)能够根据三角函数的合成公式由下述的数学式(2)’表示。
54.i3={(a-bcosθ)2+b2sin2θ}
1/2
sin(ωt-α)
55.ꢀꢀ
=(a2+b
2-2abcosθ)
1/2
sin(ωt-α)
ꢀꢀ
(2)’56.其中,sinα=bsinθ/(a2+b
2-2abcosθ)
1/2
,cosα=(a-bcosθ)/(a2+b
2-2abcosθ)
1/2

57.由于为-1≤sin(ωt-α)≤1,因此在为sin(ωt-α)=1时,数学式(2)’表示最大值。即,第三交流电流i3的最大值c由下述的数学式(3)表示。
58.c=(a2+b
2-2abcosθ)
1/2
ꢀꢀ
(3)
59.通过如此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从而能够简单并且可靠地调整在第二电极12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i3的大小。并且,若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以使第三交流电流i3满足上述的数学式(1)的关系,则在第二电极12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i3适度变小,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二电极12、第二电极12附近的澄清槽4的熔损。
60.相位调整部18优选构成为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以及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以使得满足下述的数学式(4)的关系,最优选为c=0a。
61.(a2+b
2-ab)
1/2
≥c
ꢀꢀ
(4)
62.这里,相位差θ优选为-120
°
<θ<120
°
,更优选为-60
°
≤θ≤60
°
,最优选为0
°
。需要说明的是,数学式(1)的左边是θ=120
°
(或者-120
°
)时的数学式(3)的值,数学式(4)的左边是θ=60
°
(或者-60
°
)时的数学式(3)的值。
63.第一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a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最大值b既可以是不同的值,也可以是相同的值。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与相位差θ一起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a和第二交流电流i2的最大值b中的至少一个,以使得满足上述的数学式(1)或者(4)的关系。
64.(第二实施方式)
65.如图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状态调整槽6。
66.状态调整槽6具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的主体部21、设置于主体部21的上部的熔融玻璃gm的流入口22、设置于主体部21的下部的熔融玻璃gm的流出口23以及筒状的流入部24。
67.流入口22设置于主体部21的上部侧壁。另一方面,流出口23设置于主体部21的下端,但并不限定于此。流出口23比流入口22靠下方即可,例如也可以设置于主体部21的下部侧壁。
68.在流入口22连接有沿着横向延伸的流入部24。在流入部24的上游侧的端部连接有连接管9。另一方面,流出口23从作为流出部的连接管10的开口部10a插入于连接管10的内
部。流出口23浸渍于连接管10的内部的熔融玻璃gm中。
69.主体部21在上方部具有供流入口22设置的大径部21a,并且在下方部具有供流出口23设置的小径部21b。需要说明的是,大径部21a以及小径部21b例如为圆筒体。大径部21a的内径例如优选为小径部21b的内径的1.5~5倍。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21也可以在大径部21a与小径部21b之间具备从上方趋向下方逐渐缩径的缩径部(例如圆锥状)。或者,主体部21也可以是具有恒定的内径的单一的筒状体。
70.状态调整槽6从熔融玻璃gm的移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具备第一电极25、第二电极26以及第三电极27。
71.第一电极25设置于流入部24(在图示例中为流入部24的上游端)。
72.第二电极26以及第三电极27设置于主体部21。
73.详细而言,第二电极26设置于大径部21a,但优选为设置于比流入口22靠上方(在图示例中为大径部21a的上端)的位置。换言之,第二电极26优选为位于比主体部21内的熔融玻璃gm的液面gs靠上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熔融玻璃gm的液面gs附近的失透。
74.第三电极27设置于大径部21a,但优选为设置于比流入口22靠下方的位置(在图示例中为大径部21a的下端)。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电极27也可以设置于小径部21b(例如小径部21b的下端附近)。
75.在第一电极25与第二电极26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位于这些电极25、26之间的状态调整槽6的第一部分(流入部24)通电的第一电流供给路径28。在第一电流供给路径28设置有向第一电极25与第二电极26之间施加电压的第一电源29。通过利用第一电源29施加电压,从而向流入部24供给第一交流电流i1。
76.在第二电极26与第二电极27之间设置有用于向位于这些电极26、27之间的状态调整槽6的第二部分(大径部21a)通电的第二电流供给路径30。在第二电流供给路径30设置有向第二电极26与第三电极27之间施加电压的第二电源31。通过利用第二电源31施加电压,从而向大径部21a供给第二交流电流i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极26为在第一电流供给路径28以及第二电流供给路径30这两方使用的共用电极。
77.在状态调整槽6设置有对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进行调整的相位调整部32。相位调整部32与第一电源29以及第二电源31连接。第一电源29、第二电源31以及相位调整部32例如由三相交流电源构成。
78.相位调整部32构成为在将第一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设为a、将第二交流电流i2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通过第一交流电流i1以及第二交流电流i2的供给而在第二电极26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i3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该相位调整部32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以使第三交流电流i3满足上述的数学式(1)或者(4)的关系。即,在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中,在移送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移送工序所含的状态调整工序)中,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以使第三交流电流i3满足上述的数学式(1)或者(4)的关系。
79.通过如此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从而能够简单并且可靠地调整在第二电极26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i3的大小。并且,若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以使第三交流电流i3满足上述的数学式(1)或者(4)的关系,则在第二电极26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i3适度变小,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二电极26、第二电极26
附近的状态调整槽6的熔损。
80.另外,被重复供给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大径部21a的上部的加热也得到抑制。因此,在熔融玻璃gm的液面gs如图3的单点划线所示位于比主体部21的流入口22的上端靠上部的位置且在主体部21内的熔融玻璃gm的液面gs附近形成有玻璃停滞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玻璃停滞层被加热而再次流动的情况。即,能够抑制玻璃停滞层所含的异质玻璃(例如,与在主体部21内正常地流动的熔融玻璃gm不同的组成的玻璃)、失透物等混入向成形装置3供给的熔融玻璃gm。需要说明的是,若混入异质玻璃、失透物,则可能成为所制造的玻璃物品的缺陷。
81.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作用效果。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8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用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对澄清槽或者状态调整槽进行通电加热的情况,但本发明的通电加热方法也可以同时应用于澄清槽以及状态调整这两方。另外,本发明的通电加热方法也能够同样应用于移送装置的其他部分。
8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成形装置成形的玻璃物品为板玻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由成形装置成形的玻璃物品例如也可以是将玻璃膜呈卷状卷绕的玻璃卷、光学玻璃部件、玻璃管、玻璃块、玻璃纤维等,也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84.实施例
85.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
86.在本实施例中,分别示出在图2所示的澄清槽4中使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变化时的第三交流电流i3以及其最大值c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a以及第二交流电流i2的最大值b均设为4000a。此时的第三交流电流i3以及其最大值c根据上述的数学式(2)以及(3)求出。将其结果表示在图4以及表1中。
87.表1
[0088] 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比较例2i2相对于i1的相位差θ-60
°0°
120
°
180
°
i3的最大值c4000a0a6928a8000a
[0089]
从图4以及表1可知,若不适当地管理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则如比较例1以及2那样第三交流电流i3的最大值c变得非常大,在第二电极12产生熔损的可能性变高。与此相对,可知若适当地管理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θ,则如实施例1以及2那样第三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c变小,能够抑制第二电极12的熔损。这里,在实施例1以及2中,第三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c满足上述的数学式(1)以及(4)的关系。
[0090]
附图标记说明
[0091]1ꢀꢀꢀꢀ
熔融炉
[0092]2ꢀꢀꢀꢀ
移送装置
[0093]3ꢀꢀꢀꢀ
成形装置
[0094]4ꢀꢀꢀꢀ
澄清槽
[0095]5ꢀꢀꢀꢀ
搅拌槽
[0096]6ꢀꢀꢀꢀ
状态调整槽
[0097]
11
ꢀꢀꢀ
第一电极
[0098]
12
ꢀꢀꢀ
第二电极
[0099]
13
ꢀꢀꢀ
第三电极
[0100]
14
ꢀꢀꢀ
第一电流供给路径
[0101]
15
ꢀꢀꢀ
第一电源
[0102]
16
ꢀꢀꢀ
第二电流供给路径
[0103]
17
ꢀꢀꢀ
第二电源
[0104]
18
ꢀꢀꢀ
相位调整部
[0105]
21
ꢀꢀꢀ
主体部
[0106]
22
ꢀꢀꢀ
流入口
[0107]
23
ꢀꢀꢀ
流出口
[0108]
24
ꢀꢀꢀ
流入部
[0109]
25
ꢀꢀꢀ
第一电极
[0110]
26
ꢀꢀꢀ
第二电极
[0111]
27
ꢀꢀꢀ
第三电极
[0112]
28
ꢀꢀꢀ
第一电流供给路径
[0113]
29
ꢀꢀꢀ
第一电源
[0114]
30
ꢀꢀꢀ
第二电流供给路径
[0115]
31
ꢀꢀꢀ
第二电源
[0116]
32
ꢀꢀꢀ
相位调整部
[0117]gꢀꢀꢀ
玻璃带
[0118]
gm
ꢀꢀꢀ
熔融玻璃
[0119]
i1
ꢀꢀꢀ
第一交流电流
[0120]
i2
ꢀꢀꢀ
第二交流电流
[0121]
i3
ꢀꢀꢀ
第三交流电流。

技术特征:


1.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用移送装置移送熔融玻璃的移送工序,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移送装置具备沿着所述移送装置的移送路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在所述移送工序中,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所述移送装置的第一部分供给第一交流电流,向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所述移送装置的第二部分供给第二交流电流,在将所述第一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a、将所述第二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通过向所述移送装置的电流供给而在所述第二电极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一交流电流与所述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以使所述第三交流电流满足成为(a2+b2+ab)
1/2
>c的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将所述第一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a、将所述第二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所述第三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调整所述第一交流电流与所述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以使所述第三交流电流满足成为(a2+b
2-ab)
1/2
≥c的关系。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送装置具备澄清槽,所述澄清槽具有所述第二电极。4.一种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移送熔融玻璃的移送装置,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玻璃物品的制造装置具备: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它们沿着所述移送装置的移送路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第一电源,其向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所述移送装置的第一部分供给第一交流电流;第二电源,其向位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所述移送装置的第二部分供给第二交流电流;以及相位调整部,在将所述第一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a、将所述第二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通过向所述移送装置的电流供给而在所述第二电极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所述相位调整部调整所述第一交流电流与所述第二交流电流的相位差,以使所述第三交流电流满足成为(a2+b2+ab)
1/2
>c的关系。

技术总结


一种包括使用移送装置(2)移送熔融玻璃(Gm)的移送工序的玻璃物品的制造方法。移送装置(2)所含的澄清槽(4)具备沿着其移送路径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依次设置的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以及第三电极(13)。在移送工序中,向位于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之间的澄清槽(4)的第一部分(4a)供给第一交流电流(i1),向位于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3)之间的澄清槽(4)的第二部分(4b)供给第二交流电流(i2)。在该电流供给时,将第一交流电流(i1)的最大值设为A、将第二交流电流(i2)的最大值设为B、并将在第二电极(12)流动的第三交流电流(i3)的最大值设为C的情况下,调整第一交流电流(i1)与第二交流电流(i2)的相位差,以使第三交流电流(i3)满足成为(A2+B2+AB)


技术研发人员:

玉村周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1.04.08

技术公布日:

2022/11/11

本文发布于:2022-12-20 06:11: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388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流   电极   玻璃   装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