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
门锁拉丝防脱装置、门锁拉丝和车辆。
背景技术:
2.门锁拉丝为一种传动部件,分为门锁内开拉丝和外开拉丝两种,其中内开拉丝用于内开把手与门锁间的传动,外开拉丝用于外开把手与门锁间的传动。
3.为了与门锁,具体来说是为了与门锁中的摇臂进行传动,门锁拉丝的端部通常为压铸成型的一个z型头,如图1所示,门锁摇臂上设置有安装孔,该z型头插入安装孔内,以实现门锁拉丝与门锁摇臂之间的传动连接。相关技术中,为了便于z型头的安装,安装孔通常为腰形孔。也正因为如此,在门锁使用过程中,会存在z型头从腰型孔中脱出使门锁拉丝与门锁摇臂分离,进而导致车门开启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锁拉丝防脱装置、门锁拉丝和车辆,以消除门锁拉丝的z型头存在从门锁摇臂的腰形安装孔内脱出的风险。
5.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包括:与门锁拉丝端部的z型头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的防脱
主体,
所述防脱主体具有向所述z型头聚拢的第一
状态;所述防脱主体还具有沿所述z型头的插入端所在平面伸出所述z型头外轮廓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的防脱主体与所述门锁摇臂发生机械干涉。
6.进一步地,门锁拉丝防脱装置还包括一端与所述z型头耦合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轴线与所述插入端所在平面平行;所述防脱主体为条形结构,且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z型头的一侧,且所述转动轴的轴线与所述插入端的长度方向垂直。
8.进一步地,所述防脱主体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连接位置靠近所述防脱主体的一端。
9.进一步地,所述防脱主体与所述转动轴间隙配合。
10.进一步地,所述防脱主体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间隙为0.2mm。
11.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套装固定有锁环,所述锁环位于所述防脱主体远离所述z型头的一侧。
12.进一步地,所述防脱主体靠近所述转动轴且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平行的棱边设置有导角。
1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门锁拉丝,包括z型头以及安装于所述z型头的所述门锁拉丝防脱装置。
14.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安装有所述门锁拉丝。
15.本技术提供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门锁拉丝和车辆,通过处于第二状态的防脱主体能够扩大z型头的整体外轮廓,使其大于腰形安装孔的孔轮廓,进而使安装完成后的z型头不易从腰形安装孔内脱出,保证了门锁拉丝与门锁摇臂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在z型头插入腰形安装孔的过程中,可将防脱主体切换到与z型头聚拢的第一状态,以保证z型头的插入端顺利插入并穿过腰形安装孔,完成门锁拉丝的安装。
附图说明
16.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17.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z型头与门锁摇臂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与门锁摇臂的示意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的防脱主体处于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的防脱主体处于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z型头;11、插入端;2、防脱主体;3、转动轴;4、锁环;5、门锁摇臂;51、腰形安装孔;6、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申请人研究发现,之所以z型头1会从腰形安装孔51内不受控的脱出,是因为z型头1的插入端11(即安装时穿过腰形安装孔51,安装完成后相对于门锁拉丝主体位于门锁摇臂5另一侧的部分),其外轮廓尤其是长度方向(即图4中的x方向)的外轮廓小于腰形安装孔51的孔轮廓。那么在保证z型头1能够顺利穿过腰形安装孔51的基础上,若使z型头1的插入端11的整体外轮廓大于腰形安装孔51的孔轮廓,即可消除z型头1从腰形安装孔51内脱出的风险。
26.有鉴于此,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包括:与门锁拉丝端部的z型头1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的防脱主体2,防脱主体2具有向z型头1聚拢的第一状态,以使防脱主体2能够随z型头1穿过门锁摇臂5上的腰形安装孔51;防脱主体2还具有沿z型头1的插入端11所在平面伸出z型头1外轮廓的第二状态,以在z型头1具有脱离腰形安装孔51的趋势时,第二状态的防脱主体2与门锁摇臂5发生机械干涉。
27.为了避免防脱主体2对z型头1与腰形安装孔51的装配造成阻碍,在z型头1插入腰形安装孔51的过程中,防脱主体2需要能够向z型头1聚拢,使得防脱主体2在z型头1插入端11的长度方向不会超出z型头1本体外轮廓。
28.当插入端11穿过腰形安装孔51后,防脱主体2需要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若
防脱主体2与z型头1为转动连接,则防脱主体2的至少一端以旋转的方式远离z型头1,以达到通过防脱主体2增大z型头1整体外轮廓的目的。若防脱主体2与z型头1为滑动连接,则防脱主体2的至少一端以滑移的方式远离z型头1,以达到通过防脱主体2增大z型头1整体外轮廓的目的。当防脱主体2处于第二状态时,z型头1和防脱主体2组成的整体结构的外轮廓大于腰形安装孔51的孔轮廓,因此能够避免安装完成后的z型头1从腰形安装孔51内脱出。
29.本实施例提供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通过处于第二状态的防脱主体2能够扩大z型头1的整体外轮廓,使其大于腰形安装孔51的孔轮廓,进而使安装完成后的z型头1不易从腰形安装孔51内脱出,保证了门锁拉丝与门锁摇臂5之间的可靠连接。同时,在z型头1插入腰形安装孔51的过程中,可将防脱主体2切换到与z型头1聚拢的第一状态,以保证z型头1的插入端11顺利插入并穿过腰形安装孔51,完成门锁拉丝的安装。
30.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门锁拉丝防脱装置还包括一端与z型头1耦合连接的转动轴3,转动轴3的轴线与插入端11所在平面平行;防脱主体2为条形结构,且与转动轴3转动连接。
31.可选的,转动轴3通过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实现与z型头1的耦合连接。
32.可选的,转动轴3与z型头1的固定连接包括焊接、胶粘连接或一体成型连接。
33.可选的,转动轴3与z型头1的可拆卸连接包括插接、卡接、螺纹连接或通过螺钉等现有紧固件进行连接。
34.转动轴3的轴线与插入端11所在平面平行,换句话说,若以图4中的方向为例进行说明,转动轴3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平行。这样,条形的防脱主体2处于第一状态时,其长度方向为竖直方向,以实现与z型头1的聚拢。当条形的防脱主体2转动后切换到第二状态时,其长度方向为水平方向,以实现伸出z型头1主体外轮廓,进而增大插入端11的整体外轮廓,达到防止z型头1与门锁摇臂5分离的目的。
35.此外,之所以将防脱主体2设计为通过转动轴3与z型头1转动连接,一方面是由于转动连接结构较为简单,能够有效较低本实施例的防脱装置的加工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防脱主体2需要保持第一状态的阶段是在其插入腰形安装孔51之前,而防脱主体2需要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是其在进入腰形安装孔51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当防脱主体2进入腰形安装孔51后,由于腰形安装孔51内的空间较为狭小,工作人员不便进行手动操作,因此为了使安装方便,较好的方案是使防脱主体2能够自动的或者通过简单操作就能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再结合图4中z型头1的现有安装环境,沿z型头1的插入方向(即图4中的y方向),门锁摇臂5的下方间隔设有底板6,通过腰形安装孔51穿过门锁摇臂5的插入端11和防脱主体2会处于门锁摇臂5和底板6之间的空间内。综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防脱主体2通过转动方式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是一种较为适合的选择,在防脱主体2进入腰形安装孔51前,可通过操作人员手动扶持使其保证第一状态;而防脱主体2在进入腰形安装孔51后完全可以依靠其自身的重力实现转动,并在通过底板6的止抵限位和支撑使其保持水平状态,也就是上述中的自动完成切换或通过简单操作(向防脱主体2施加初始力即可)即可完成切换。
36.如图2和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轴3的端部固定连接于z型头1的一侧,且转动轴3的轴线与插入端11的长度方向垂直。
37.由于转动轴3位于z型头1的一侧,因此在防脱主体2进入腰形安装孔51后,只需将z
型头1整体向前(即插入端11的长度延伸方向)推动,腰形安装孔51的孔壁即可对防脱主体2施加一个反作用力,驱使防脱主体2向后转动,完成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操作过程简单方便,能够有效降低本实施例的防脱装置的安装难度,节约安装工时。
38.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防脱主体2与转动轴3的转动连接位置靠近防脱主体2的一端。
39.将防脱主体2的旋转轴线设置在靠近其端部的位置,能够使防脱主体2的自由端(即远离转动轴3的一端)与旋转轴线具有较长距离。当需要将防脱主体2由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只需向其自由端施加一个很小的力,由于该力的力臂较大,即可实现驱动防脱主体2进行旋转。
40.一些实施例中,防脱主体2与转动轴3间隙配合。
41.为了降低防脱主体2与转动轴3之间的摩擦阻力,以使防脱主体2能够更加顺畅的由第一状态旋转切换为第二状态,因此将防脱主体2与转动轴3设计为间隙配合。
42.一些实施例中,防脱主体2与转动轴3之间的间隙为0.2mm。
43.在本实施例的防脱装置中,上述间隙为当防脱主体2上设置的用于使转动轴3穿过的轴孔与转动轴3同轴时,转动轴3的外圆周壁与轴孔的孔壁之间的距离。
44.若该间隙设置的较大,则防脱主体2在使用过程中会与门锁摇臂5和底板6发生碰撞,使得结构件之间容易造成损伤。若该间隙设置的较小,则不能较好的实现减小防脱主体2与转动轴3之间接触摩擦的效果。
45.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转动轴3套装固定有锁环4,锁环4位于防脱主体2远离z型头1的一侧。
46.可选的,锁环4与转动轴3之间为过盈连接,锁环4可通过冷镦的方式实现与转动轴3的装配。
47.锁环4能够防止防脱主体2滑脱转动轴3,能够有效的提高本实施例的防脱装置的可靠性。
48.一些实施例中,防脱主体2靠近转动轴3且与转动轴3的轴线平行的棱边设置有导角。
49.可选的,上述导角为圆角。
50.可选的,防脱主体2的棱边均设置有导角。
51.若防脱主体2靠近转动轴3的端部的棱边为直角结构,在防脱主体2绕转动轴3转动的过程中,这些棱边会对防脱主体2的转动造成阻碍。同时,将棱边设置为导角也可保护门锁摇臂5、底板6等其他结构不会被防脱主体2的棱边划伤。
52.如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沿插入方向,转动轴3靠近z型头1的前端。
53.由于门锁摇臂5和底板6之间的空间高度有限,因此在保证防脱主体2能够顺利转动的基础上,转动轴3越靠近z型头1的前端,那么条形的防脱主体2的长度也可以设计的越长,其防脱效果也就越可靠。
54.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门锁拉丝,该门锁拉丝具有上述各个实施例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5.一种门锁拉丝,包括z型头1以及安装于z型头1的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门锁拉丝防脱
装置。
56.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结合上述实施例的门锁拉丝的描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上述实施例的门锁拉丝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57.一种车辆,安装有上述实施例的的门锁拉丝。
5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技术特征:
1.一种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门锁拉丝端部的z型头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的防脱主体,所述防脱主体具有向所述z型头聚拢的第一状态;所述防脱主体还具有沿所述z型头的插入端所在平面伸出所述z型头外轮廓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的防脱主体与所述门锁摇臂发生机械干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端与所述z型头耦合连接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轴线与所述插入端所在平面平行;所述防脱主体为条形结构,且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z型头的一侧,且所述转动轴的轴线与所述插入端的长度方向垂直。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主体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连接位置靠近所述防脱主体的一端。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主体与所述转动轴间隙配合。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主体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间隙为0.2mm。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套装固定有锁环,所述锁环位于所述防脱主体远离所述z型头的一侧。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主体靠近所述转动轴且与所述转动轴的轴线平行的棱边设置有导角。9.一种门锁拉丝,其特征在于,包括z型头以及安装于所述z型头的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安装有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门锁拉丝。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门锁拉丝防脱装置,包括:与门锁拉丝端部的Z型头转动连接或滑动连接的防脱主体,防脱主体具有向Z型头聚拢的第一状态;防脱主体还具有沿Z型头的插入端所在平面伸出Z型头外轮廓的第二状态,第二状态的防脱主体与门锁摇臂发生机械干涉。本申请提供的门锁拉丝防脱装置、门锁拉丝和车辆,通过处于第二状态的防脱主体能够扩大Z型头的整体外轮廓,使其大于腰形安装孔的孔轮廓,进而使安装完成后的Z型头不易从腰形安装孔内脱出,保证了门锁拉丝与门锁摇臂之间的可靠连接。证了门锁拉丝与门锁摇臂之间的可靠连接。证了门锁拉丝与门锁摇臂之间的可靠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
胡建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15
技术公布日:
2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