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阀体阀门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


背景技术:



2.制氧机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供氧或家用病患吸氧供氧中,经过发展,分子筛分离发制氧机已经成为主流,其是利用分子筛加压吸附、减压解吸的特性,在低压条件下,从空气中分离出医用氧气。该方法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现场快速制氧,安全可靠,设备体积小,产氧快,产氧浓度高,成本低。申请号为202110402595.3 的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六塔吸附旋转阀,提出了一种制氧机用旋转阀,其是通过在圆柱状的膜片外圆周侧面上设置导气槽和导气孔,实现对空气和氮气进行导气。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由于空气中存的灰尘等颗粒物质,在长期使用中,膜片极易出现磨损问题,或者出现堵塞等问题,维修率高,使用寿命短,且密封效果较差,在膜片出现微量磨损时,本阀体即失去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改变现有技术中采用膜片的阀体结构,降低空气中粉尘颗粒等对阀体的影响,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包括阀体、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内的第一阀杆和第二阀杆以及设置在所述阀体上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进空气口和排氮口;所述进空气口分别通过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排氮口分别通过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连通;
5.所述第一阀杆和所述第二阀杆的一端均分别连接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交错得电;
6.所述第一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一阀杆被吸引,所述进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
7.所述第一电磁阀失电,所述第一阀杆复位,所述排氮口通过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
8.所述第二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二阀杆被吸引,所述进空气口通过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
9.所述第二电磁阀失电,所述第二阀杆复位,所述排氮口通过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
10.优选地,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均呈柱状且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相近的侧面上连接有导气区,所述导气区内设置有连通进空气口和第一阀腔的第一导气口、连通进空气口和第二阀腔的第二导气口、连通排氮口和第一阀腔的第三导气口以及连通排氮口和第二阀腔的第四导气口。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腔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导气口和所述
第三导气口之间,所述第二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腔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导气口和所述第四导气口之间;
12.在所述第一阀腔内:所述第一导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挡圈,所述第三导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三挡圈,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第一挡板且置于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之间,所述第一挡板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挡圈和所述第三挡圈内径;
13.第一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一阀杆带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三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挡圈与所述进空气口连通;第一电磁阀失电,第一阀杆带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三挡圈与所述排氮口连通;
14.在所述第二阀腔内:所述第二导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挡圈,所述第四导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四挡圈,所述第二阀杆上设置有第二挡板且置于所述第二挡圈和第四挡圈之间,所述第二挡板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挡圈和所述第四挡圈内径;
15.第二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二阀杆带动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四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二挡圈与所述进空气口连通;第二电磁阀失电,第二阀杆带动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二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所述第四挡圈与所述排氮口连通。
16.优选地,所述第一阀杆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一挡圈和所述第三挡圈穿出,所述第一阀杆靠近所述第三挡圈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阀杆靠近所述第三挡圈的端部还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推动所述第一阀杆向第一挡圈侧移动,实现复位;
17.所述第二阀杆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三挡圈和所述第四挡圈穿出,所述第二阀杆靠近所述第四挡圈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阀杆靠近所述第四挡圈的端部还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推动所述第二阀杆向第二挡圈侧移动,实现复位。
18.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阀包括固定在第一阀杆端部的第一磁吸金属块和固定在阀体上的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磁铁和所述第一磁吸金属块之间;所述第二电磁阀包括固定在第二阀杆端部的第二磁吸金属块和固定在阀体上的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电磁铁和所述第二磁吸金属块之间。
19.优选地,所述第一磁吸金属块朝向第一电磁铁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孔内,所述第一电磁铁朝向所述第一磁吸金属块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与所述第一阀杆平行,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导柱上;
20.所述第二磁吸金属块朝向第二电磁铁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二导向孔内,所述第二电磁铁朝向所述第二磁吸金属块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与所述第二阀杆平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导柱上。
21.优选地,所述第一阀杆包括第一阀杆本体、套设在所述第一阀杆本体上的第一密封导板和第三密封导板,所述第一密封导板和第三密封导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两侧;
所述第一密封导板和第三密封导板外径分别与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三挡圈内径相适应;第一密封导板与第一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一挡圈厚度,第二密封导板与第一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三挡圈厚度;
22.所述第二阀杆包括第二阀杆本体、套设在所述第二阀杆本体上的第二密封导板和第四密封导板,所述第二密封导板和第四密封导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两侧;所述第二密封导板和第四密封导板外径分别与所述第二挡圈和第是挡圈内径相适应;第二密封导板与第二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二挡圈厚度,第四密封导板与第二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四挡圈厚度。
23.优选地,所述第一阀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和第三导向套,所述第一阀杆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导向套和第三导向套内;所述第二阀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套和第四导向套,所述第二阀杆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二导向套和第四导向套内。
2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的有益效果是:通过采用阀杆和阀腔直通的模式,避免了膜片等精密部件的使用,有效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制氧机的导气阀内部件易损坏易堵塞等问题,降低制氧机导气阀的故障率和维修率,延长导气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的主视图。
27.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其中阀杆未画出。
28.图4为图2中a-a向剖视图,包括阀杆部分。
29.图5为第一阀杆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阀体和阀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3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包括阀体1、设置于阀体1内的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分别设置于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内的第一阀杆30和第二阀杆20以及设置在阀体1上的第一出气口5、第二出气口 4、进空气口7和排氮口6。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对称设置,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内部结构部件对称设置。
33.如图6所示,进空气口7分别通过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与第一出气口5 和第二出气口4连通。排氮口6分别通过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与第一出气口 5和第二出气口4连通。第一阀杆30和第二阀杆20的一端均分别连接有第一电磁阀9和第二电磁阀8;第一电磁阀9和第二电磁阀8交错得电和失电;第一电磁阀9得电时,第二电磁阀8失电;第二电磁阀8得电时,第一电磁阀9失电。
34.本技术方案的制氧机用导气阀:第一电磁阀9得电,第一阀杆30被吸引,进空气口7通过第一阀腔3与第一出气口5连通;此时空气由进空气口7通过第一阀腔至第一出气口5,通过第一出气口5输入分子筛的分子塔一。此时同时第二电磁阀8失电,第二阀杆20复位,排氮口6通过第二阀腔3与第二出气口4 连通,此时分子筛内的分子塔二解析出的氮气经过第
二出气口4和第二阀腔3 由排氮口6排出。
35.本技术方案的制氧机用导气阀:第二电磁阀8得电,第二阀杆20被吸引,进空气口7通过第二阀腔2与第二出气口4连通;此时空气由进空气口7进入第二阀腔2并至第二出气口4,由第二出气口4输入分子筛内的分子塔二。此时,同时第一电磁阀9失电,第一阀杆30复位,排氮口6通过第一阀腔3与第一出气口5连通,此时分子筛内的分子塔一解析出的氮气经过第一出气口5进入第一阀腔并通过排氮口6排出。
36.由上两段可知,本本技术方案的制氧机用导气阀,在安装时,进空气口7 连接输送空气的泵体,排氮口6连接排出氮气的负压装置,负压装置工作,反向吸出分子筛内氮气,加快氮气解析。第一出气口5和第二出气口4分别连接双塔分子筛内的分子塔一和分子塔二的进空气口。
37.本技术方案中,如图6所示,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均呈柱状且平行设置,且第一阀腔3和第二阀腔2相近的侧面上连接有导气区67,导气区67内设置有连通进空气口7和第一阀腔3的第一导气口51、连通进空气口7和第二阀腔2 的第二导气口41、连通排氮口6和第一阀腔3的第三导气口52以及连通排氮口 6和第二阀腔2的第四导气口42。本技术方案的设置,使得阀体整体结构紧凑,便于第一出气口5、第二出气口4、进空气口7和排氮口6的布局。
38.本技术方案中,如图6所示,第一出气口5设置在第一阀腔3外侧侧面且位于第一导气口51和第三导气口52之间。第二出气口4设置在第二阀腔2外侧侧面且位于第二导气口41和第四导气口42之间。第一出气口5和第二出气口4 的设置位置便于出气口与分子筛连接安装。
39.在第一阀腔3内:第一导气口51和第一出气口5之间设置有第一挡圈31,第三导气口52和第一出气口5之间设置有第三挡圈32。第一阀杆30上设置有第一挡板35且置于第一挡圈31和第二挡圈21之间,第一挡板35外径大于第一挡圈31和第三挡圈32内径。第一挡圈31和第三挡圈32的内孔中通过气体,实现进空气口7和排氮口6与第一出气口5连通,通过第一挡板35的移动,使得第一挡板35与第一挡圈31或第三挡圈32接触并密封,实现第一出气口与进空气口7或排氮口6连通,实心输入空气或排出氮气的操作。
40.如图4所示,第一挡圈31和第三挡圈32朝向第一挡板35的侧面上分别设置有凸起311、322,凸起311、322的设置,便于第一挡板35在与第一挡圈31 或第三挡圈32侧面接触时,能够更好的与第一挡圈31或第三挡圈32密封。
41.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磁阀9得电,第一阀杆30带动第一挡板35与第三挡圈32接触并密封,第一出气口5通过第一挡圈31与进空气口7连通,空气经过进空气口7进入并通过第一出气口5输入分子筛的分子塔一内。第一电磁阀 9失电,第一阀杆30带动第一挡板35与第一挡圈31接触并密封,第一出气口5 通过第三挡圈32与排氮口6连通。此时分子筛内的分子塔一内的氮气通过第一出气口5进入第一阀腔内,并通过与第一阀腔连通的排氮口排出。
42.本技术方案中,如图6所示,在第二阀腔2内:第二导气口41和第二出气口4之间设置有第二挡圈21,第四导气口42和第二出气口4之间设置有第四挡圈22,第二阀杆20上设置有第二挡板25且置于第二挡圈21和第四挡圈22之间,第二挡板25外径大于第二挡圈21和第四挡圈22内径。第二阀腔2和第一阀腔3对称设置,工作过程和原理相同。
43.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电磁阀8得电,第二阀杆20带动第二挡板25与第四挡圈22
接触并密封,第二出气口4通过第二挡圈21与进空气口7连通;此时空气由进空气口通过第二阀腔和第二挡圈之第二出气口4位置,通过第二出气口 4进入分子筛内的分子塔二内。第二电磁阀8失电,第二阀杆20带动第二挡板 25与第二挡圈21接触并密封,第二出气口4通过第四挡圈22与排氮口6连通。此时分子筛内的分子塔二内的氮气通过第二出气口进入第二阀腔内,并通过与第二阀腔连通的排氮口排出。
44.本技术方案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阀杆30两端分别由第一挡圈31 和第三挡圈32穿出,第一阀杆30靠近第三挡圈32的端部连接第一电磁阀9。第一阀杆30靠近第三挡圈32的端部还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91,第一复位弹簧 91推动第一阀杆30向第一挡圈31侧移动,实现复位。第一电磁阀9得电,实现对第一阀杆吸音,第一阀杆压缩第一复位弹簧91,实现第一阀杆移动。在第一电磁阀失电后,第一阀杆失去吸引力,此时第一复位弹簧91恢复长度,推动第一阀杆。
45.第二阀杆20两端分别由第三挡圈32和第四挡圈22穿出,第二阀杆20靠近第四挡圈22的端部连接第二电磁阀8;第二阀杆20靠近第四挡圈22的端部还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81,第二复位弹簧81推动第二阀杆20向第二挡圈21侧移动,实现复位。第二阀杆工作过程和原理与第一阀杆相同,参见上段描述。
46.本技术方案中,如图4所示,第一电磁阀9包括固定在第一阀杆30端部的第一磁吸金属块93和固定在阀体上的第一电磁铁90,第一复位弹簧91设置在第一电磁铁90和第一磁吸金属块93之间。第二电磁阀8包括固定在第二阀杆 20端部的第二磁吸金属块83和固定在阀体上的第二电磁铁80,第二复位弹簧 81设置在第二电磁铁80和第二磁吸金属块83之间。电磁铁得电,具有磁性,吸引磁吸金属块,阀杆压缩复位弹簧移动。在电磁铁失电后,磁性消失,磁吸金属块被放松,阀杆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复位。
47.本技术方案中,第一磁吸金属块93朝向第一电磁铁9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94,第一复位弹簧91的一端置于第一导向孔94内,第一电磁铁90朝向第一磁吸金属块93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柱92,第一导柱92与第一阀杆30平行,第一复位弹簧91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一导柱92上。第二磁吸金属块83朝向第二电磁铁80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84,第二复位弹簧81的一端置于第二导向孔84内,第二电磁铁80朝向第二磁吸金属块83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柱82,第二导柱82与第二阀杆20平行,第二复位弹簧81的另一端套设在第二导柱上82。
4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导向孔(第一导向孔94和第二导向孔84)和导柱(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的设置,均是为了确保复位弹簧和阀杆(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的导向,避免是阀杆移动中,阀杆和复位弹簧出现偏移问题。
49.本技术方案中,如图4所示,第一阀杆30包括第一阀杆本体300、套设在第一阀杆本体300上的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第一密封导板36 和第三密封导板37分别位于第一挡板35两侧。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外径分别与第一挡圈31和第三挡圈32内径相适应;第一密封导板36与第一挡板35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一挡圈31厚度,第二密封导板26与第一挡板35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三挡圈32厚度。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在随着第一阀杆移动,而进出第一挡圈31和第三挡圈32。
50.基于上述方案,如图4中所示,第一电磁阀处于失电状态,此时第一阀杆处于复位状态,第一挡板35与第一挡圈31密封,第一密封导板36位于第一挡圈 31内部,此时本第一
阀腔内通过的氮气。在第一电磁阀得电后,第一阀杆30向右移动,第一挡板35向右移动,离开第一挡圈31,同时第一密封导板36也随第一阀杆30右移,且第一密封导板36还是位于第一挡圈31内,这时,第一密封导板36实现第一挡圈31位置的密封,避免在第一密封导板36离开第一挡圈 31位置时,进空气口和排氮口通过第一阀腔连通,影响氮气和空气的正常输送。
51.在第一阀杆继续右移中,第三密封导板37首先接触并进入第三挡圈32内,此时第一密封导板36还应位于第一挡圈31内,实现第一挡圈31位置的密封,第三密封导板37实现第三挡圈32位置的密封,此时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将第一出气口5与进空气口和排氮口隔离,排氮口继续排出氮气,将第一阀腔内的残余氮气排出。在第一阀杆继续右移中,第一挡板35接触第三挡圈32,此时第三密封导板37还位于第三挡圈内,而第一密封导板36已经移出第一挡圈31,第一挡圈31位置被导通,即进空气口和第一出气口被导通。
52.综上,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的设置,实现了在第一阀杆移动和进空气和排氮气的切换中,实现将第一阀腔内的残余氮气排尽,同时也确保进空气和排氮气路径的稳定性,避免进空气口和排氮口出现自身直接连通导致气体输出出现错误的问题,确保本阀体正常工作,确保制氧机正常制氧和排氮工作。
53.本技术方案中,如图4所示,第二阀杆20包括第二阀杆本体、套设在第二阀杆本体上的第二密封导板26和第四密封导板27,第二密封导板26和第四密封导板27分别位于第二挡板25两侧;第二密封导板26和第四密封导板27外径分别与第二挡圈21和第是挡圈内径相适应;第二密封导板26与第二挡板25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二挡圈21厚度,第四密封导板27与第二挡板25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四挡圈22厚度。
54.第二阀杆上的第二密封导板26和第四密封导板27的结构与第一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结构相同,工作过程、工作原理和作用与第一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均相同,参照上述对第一阀杆上的第一密封导板36和第三密封导板37描述,这里不做赘述。
55.本技术方案中,如图2所示,第一阀腔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34 和第三导向套33,第一阀杆30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导向套34和第三导向套33内。第二阀腔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套24和第四导向套23,第二阀杆20两端分别插入第二导向套24和第四导向套23内。第一导向套34和第三导向套33 以及第二导向套24和第四导向套23的设置,可以有效的确保第一阀杆和第二阀杆在运动过程中的导向,避免出现移动或偏移等问题。
5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内的第一阀杆和第二阀杆以及设置在所述阀体上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进空气口和排氮口;所述进空气口分别通过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排氮口分别通过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阀杆和所述第二阀杆的一端均分别连接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交错得电;所述第一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一阀杆被吸引,所述进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电磁阀失电,所述第一阀杆复位,所述排氮口通过所述第一阀腔与所述第一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二阀杆被吸引,所述进空气口通过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失电,所述第二阀杆复位,所述排氮口通过所述第二阀腔与所述第二出气口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均呈柱状且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相近的侧面上连接有导气区,所述导气区内设置有连通进空气口和第一阀腔的第一导气口、连通进空气口和第二阀腔的第二导气口、连通排氮口和第一阀腔的第三导气口以及连通排氮口和第二阀腔的第四导气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腔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导气口和所述第三导气口之间,所述第二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腔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导气口和所述第四导气口之间;在所述第一阀腔内:所述第一导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一挡圈,所述第三导气口和所述第一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三挡圈,所述第一阀杆上设置有第一挡板且置于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二挡圈之间,所述第一挡板外径大于所述第一挡圈和所述第三挡圈内径;第一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一阀杆带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三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挡圈与所述进空气口连通;第一电磁阀失电,第一阀杆带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一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一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三挡圈与所述排氮口连通;在所述第二阀腔内:所述第二导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二挡圈,所述第四导气口和所述第二出气口之间设置有第四挡圈,所述第二阀杆上设置有第二挡板且置于所述第二挡圈和第四挡圈之间,所述第二挡板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挡圈和所述第四挡圈内径;第二电磁阀得电,所述第二阀杆带动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四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所述第二挡圈与所述进空气口连通;第二电磁阀失电,第二阀杆带动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二挡圈接触并密封,所述第二出气口通过所述第四挡圈与所述排氮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一挡圈和所述第三挡圈穿出,所述第一阀杆靠近所述第三挡圈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阀杆靠近所述第三挡圈的端部还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推动所述第一阀杆向第一挡圈侧移动,实现复位;所述第二阀杆两端分别由所述第三挡圈和所述第四挡圈穿出,所述第二阀杆靠近所述第四挡圈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阀杆靠近所述第四挡圈的端部还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推动所述第二阀杆向第二挡圈侧移动,实现复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阀包括固定在第一阀杆端部的第一磁吸金属块和固定在阀体上的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电磁铁和所述第一磁吸金属块之间;所述第二电磁阀包括固定在第二阀杆端部的第二磁吸金属块和固定在阀体上的第二电磁铁,所述第二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电磁铁和所述第二磁吸金属块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金属块朝向第一电磁铁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孔内,所述第一电磁铁朝向所述第一磁吸金属块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与所述第一阀杆平行,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导柱上;所述第二磁吸金属块朝向第二电磁铁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一端置于所述第二导向孔内,所述第二电磁铁朝向所述第二磁吸金属块的侧面上设置有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与所述第二阀杆平行,所述第二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导柱上。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杆包括第一阀杆本体、套设在所述第一阀杆本体上的第一密封导板和第三密封导板,所述第一密封导板和第三密封导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挡板两侧;所述第一密封导板和第三密封导板外径分别与所述第一挡圈和第三挡圈内径相适应;第一密封导板与第一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一挡圈厚度,第二密封导板与第一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三挡圈厚度;所述第二阀杆包括第二阀杆本体、套设在所述第二阀杆本体上的第二密封导板和第四密封导板,所述第二密封导板和第四密封导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挡板两侧;所述第二密封导板和第四密封导板外径分别与所述第二挡圈和第是挡圈内径相适应;第二密封导板与第二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二挡圈厚度,第四密封导板与第二挡板的较近侧面之间距离小于第四挡圈厚度。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套和第三导向套,所述第一阀杆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导向套和第三导向套内;所述第二阀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导向套和第四导向套,所述第二阀杆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二导向套和第四导向套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氧机用导气阀,包括阀体、设置于所述阀体内的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阀腔和所述第二阀腔内的第一阀杆和第二阀杆以及设置在所述阀体上的第一出气口、第二出气口、进空气口和排氮口;所述进空气口分别通过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排氮口分别通过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阀杆和所述第二阀杆的一端均分别连接有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交错得电;本实用新型的种制氧机用导气阀,改变现有技术中采用膜片的阀体结构,降低空气中粉尘颗粒等对阀体的影响,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

郭本胜 李昌才 梁锐 丁松林 冷宇航 吕涛 张静 李秀 沈付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合肥康居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

本文发布于:2022-12-19 23:4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383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口   导板   挡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