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废料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
混凝土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外生产残余混凝土回收的装置已有多种,从结构及功能上大致 可分为以下三种方式:(1)不筛分,残余混凝土经受料斗,进入分离机,砂、石 骨料从浆水中分离出来,但砂、石二者不进行筛分。(2)先清洗后筛分,搅拌车 等清洗下来的残余混凝土经受料斗,先进入分离机,砂、石等固体骨料经过清 洗,与浆水分开,然后砂、石进入分离机进行筛分,最终实现砂、石、浆水三 者的分离。(3)清洗与筛分同时进行,通过合理设计分离机,使其能一次将砂、 石等固体骨料从浆水中分离出来,并且实现砂、石二者的筛分。上述三种方式 中,第一种性能较差,虽然能改善环境保护的问题,但分离出来的固体砂、石 只能用于低标号混凝土的配料。后两种方式可以分离砂子和石子,这样不但可 以解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能将砂、石料返回混凝土生产系统重复使用,经济 效益比较好。特别是第三种方式,不仅设备本身占地面积少,而且成本也较低。
3.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了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而商品混 凝土搅拌站本身的环境状况却往往不甚理想。搅拌站在生产商品混凝土的同时, 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这些废渣、废水主要来源于搅拌机的清洗、搅拌运输 车的清洗、混凝土泵车的清洗以及由于天气变化等原因而未用完的混凝土。目 前,大部分搅拌站没有较好的残余混凝土回收系统,往往造成污水横流、污泥 废渣堆积,严重污染环境。为此,开发设计了一种能够将砂石进行分离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包括底箱以及投入斗,
所述投入斗设置在所述底箱上,所述底箱内设置有回收结构;
5.所述回收结构,包括:内板、
螺旋绞龙、驱动电机、传动
齿轮、注水部以及回收部;
6.所述内板设置在所述底箱内,所述螺旋绞龙旋转连接在所述内板与所述底箱之间,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底箱上,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以及所述螺旋绞龙上,所述注水部设置在所述底箱以及所述螺旋绞龙内,所述回收部设置在所述底箱底部。
7.更进一步的,所述注水部,包括:水泵、水腔、水孔、对接罩以及对接嘴;
8.所述水泵固定在所述底箱侧端面,所述水腔开在所述螺旋绞龙内,所述水孔开在所述水腔内,所述对接罩连接在所述螺旋绞龙一端,所述对接嘴设置在所述水泵输出端以及转动套装连接在所述对接罩内。
9.更进一步的,所述回收部,包括:网孔、回流箱以及排出泵;
10.所述网孔开在所述底箱底面,所述回流箱设置在所述底箱底部,所述排出泵设置在所述底箱底部且与所述回流箱相连通。
11.优选的,所述传动齿轮为锥形齿轮。
12.更进一步的,所述底箱底部一端倾斜连接有排出管道。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采用输送绞龙持续输送废料,在输送绞龙内部带有空腔,可以持续注入水,实现分离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的传动齿轮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17.图中所示:1、底箱;2、投入斗;3、内板;4、螺旋绞龙;5、驱动电机;6、传动齿轮;7、水泵;8、水腔;9、水孔;10、对接罩;11、对接嘴;12、网孔;13、回流箱;14、排出泵;15、排出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0.实施例,由说明书附图1-2可知,本方案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包括底箱1以及投入斗2,所述投入斗2设置在所述底箱1上,所述底箱1内设置有回收结构;
21.所述回收结构,包括:内板3、螺旋绞龙4、驱动电机5、传动齿轮6、注水部以及回收部;
22.所述内板3设置在所述底箱1内,所述螺旋绞龙4旋转连接在所述内板3与所述底箱1之间,所述驱动电机5固定在所述底箱1上,所述传动齿轮6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5输出端以及所述螺旋绞龙4上,所述注水部设置在所述底箱1以及所述螺旋绞龙4内,所述回收部设置在所述底箱1底部。
23.所述注水部,包括:水泵7、水腔8、水孔9、对接罩10以及对接嘴11;
24.所述水泵7固定在所述底箱1侧端面,所述水腔8开在所述螺旋绞龙4内,所述水孔9开在所述水腔8内,所述对接罩10连接在所述螺旋绞龙4一端,所述对接嘴11设置在所述水泵7输出端以及转动套装连接在所述对接罩10内。
25.所述回收部,包括:网孔12、回流箱13以及排出泵14;
26.所述网孔12开在所述底箱1底面,所述回流箱13设置在所述底箱1底部,所述排出泵14设置在所述底箱1底部且与所述回流箱13相连通。
27.所述传动齿轮6为锥形齿轮,所述底箱1底部一端倾斜连接有排出管道15;
28.其中,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回收的混凝土倒入至投入斗2内,并进入到底箱1内,驱动电机5输出端的传动齿轮6带动螺旋绞龙4持续旋转,过程中,水泵7通过对接嘴11向水腔8内注入水,并通过水孔9喷出,液体携带冲刷掉的材料通过网孔12流入至底箱1内然后通过排出泵14排出,砂石通过排出管道15排出。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包括底箱(1)以及投入斗(2),所述投入斗(2)设置在所述底箱(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内设置有回收结构;所述回收结构,包括:内板(3)、螺旋绞龙(4)、驱动电机(5)、传动齿轮(6)、注水部以及回收部;所述内板(3)设置在所述底箱(1)内,所述螺旋绞龙(4)旋转连接在所述内板(3)与所述底箱(1)之间,所述驱动电机(5)固定在所述底箱(1)上,所述传动齿轮(6)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5)输出端以及所述螺旋绞龙(4)上,所述注水部设置在所述底箱(1)以及所述螺旋绞龙(4)内,所述回收部设置在所述底箱(1)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部,包括:水泵(7)、水腔(8)、水孔(9)、对接罩(10)以及对接嘴(11);所述水泵(7)固定在所述底箱(1)侧端面,所述水腔(8)开在所述螺旋绞龙(4)内,所述水孔(9)开在所述水腔(8)内,所述对接罩(10)连接在所述螺旋绞龙(4)一端,所述对接嘴(11)设置在所述水泵(7)输出端以及转动套装连接在所述对接罩(10)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部,包括:网孔(12)、回流箱(13)以及排出泵(14);所述网孔(12)开在所述底箱(1)底面,所述回流箱(13)设置在所述底箱(1)底部,所述排出泵(14)设置在所述底箱(1)底部且与所述回流箱(13)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齿轮(6)为锥形齿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底部一端倾斜连接有排出管道(1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混凝土回收装置,包括底箱以及投入斗,所述投入斗设置在所述底箱上,所述底箱内设置有回收结构,所述回收结构,包括:内板、螺旋绞龙、驱动电机、传动齿轮、注水部以及回收部,所述内板设置在所述底箱内,所述螺旋绞龙旋转连接在所述内板与所述底箱之间,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底箱上,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以及所述螺旋绞龙上,所述注水部设置在所述底箱以及所述螺旋绞龙内,所述回收部设置在所述底箱底部。本实用新型采用输送绞龙持续输送废料,在输送绞龙内部带有空腔,可以持续注入水,实现分离的效果。分离的效果。分离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张波 杨宏涛 翟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淄博庄园混凝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1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