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及指挥车。
背景技术:
2.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后,在灾区执行紧急抢险任务时,指挥车(负责指挥的车辆)往往在后方对各种物资运输、伤员转移等任务进行计划安排,指挥车布置任务时,需要大量的现场信息支撑,来保证现场行动的及时性及有序性。
3.灾区现场的情况难以预料,往往因通讯设备故障或信号不良等原因,导致指挥车信息获取不及时,进而影响任务布置。车载无人机作为当下行业发展的趋势,可为救援现场提供灾情现场勘测、远距离定位及数字传输等功能,高效的为指挥车提供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4.但在灾区现场使用无人机时,因地况复杂,环境恶劣,很难到可用的起飞平台,容易导致信息传输受阻、抢险进度滞后等不利状况。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及指挥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灾区现场因地况、环境等原因,无法及时为无人机提供起飞平台,导致现场信息传输受阻、抢险进度滞后等不利情况的技术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设置于指挥车内,
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包括承载
底座、侧板及
顶板,所述承载底座的顶部连接所述侧板,所述侧板远离所述承载底座的一端连接所述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之间围合形成空腔,所述承载底座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设置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升降装置传动连接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用于放置无人机,所述顶板背向所述承载底座的一面开设启停槽,所述启停槽连通所述空腔,且所述启停槽与所述放置台对应设置。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放置台上可预部署无人机,在所述指挥车到达指定位置后,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放置台沿垂向上升,进而使所述放置台上的无人机穿过所述启停槽,凸出于所述空腔外,完成起落工作,在灾区现场,于所述指挥车内提供稳定的起停平台,达到快速部署,节约作业时间的目的,避免因未到合适的无人机起飞平台,发生信息传输受阻、抢险进度滞后等不利状况。
9.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垂向位移组件,所述空腔的四角处均设置所述垂向位移组件。
10.更进一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包括蜗轮蜗杆座、丝杆及丝杠螺母,所述承载底座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连接所述蜗轮蜗杆座,所述蜗轮蜗杆座传动连接所述丝杆,所述丝杆自所述承载底座向所述顶板方向延伸,所述丝杆外套接所述丝杠螺母。
11.更进一步,所述放置台相对的侧壁凸起形成延展台,所述延展台套接于所述丝杆
外,且所述延展台连接所述丝杠螺母。
12.更进一步,所述顶板朝向所述承载底座的一面设置旋转座,所述丝杆远离所述蜗轮蜗杆座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座内。
13.更进一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还包括防尘罩,所述丝杆外套接所述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座,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丝杠螺母。
14.更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
15.更进一步,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直流电机、换向器及转向器,所述承载底座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设置所述直流电机、所述换向器及所述转向器,所述直流电机电性连接所述换向器,所述换向器传动连接所述转向器,所述转向器传动连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
16.再进一步,所述放置台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内凹形成若干个卡槽,若干个所述卡槽均匀阵列分布。
17.本技术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指挥车,包括车厢,还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所述车厢内设置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天窗,所述天窗与所述启停槽对应设置。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无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中动力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2.承载底座10柜门110侧板20顶板30启停槽310旋转座320空腔40分隔板410升降腔420动力腔430升降装置50垂向位移组件510蜗轮蜗杆座511丝杆512丝杠螺母513动力组件520直流电机521换向器522转向器523放置台60延展台610卡槽620
23.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设置于指挥车内。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包括承载底座10、侧板20及顶板30,优选地,所述承载底座10、所述侧板20及所述顶板30由标准30铝型材制成。可以理解地,所述车厢的底部连接所述承载底座10,所述承载底座10内部中空,形成放置空间,所述承载底座10的侧壁可开合的连接柜门110,以打开或闭合所述放置空间。通过设置所述放置空间,在未使用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时,可将无人机及其他备用器件收纳于所述放置空间内,使所述车厢内更为整洁及美观。
28.所述承载底座10的顶部连接所述侧板20,可以理解地,所述侧板20自所述承载底座10向所述车厢的顶部方向延伸,所述侧板20远离所述承载底座10的一端连接所述顶板30,所述顶板30与所述侧板20之间围合形成空腔40。优选地,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包括四块所述侧板20,其中一块所述侧板20上开设操作口,所述操作口与所述空腔40连通,以完成无人机的取放工作。
29.所述承载底座10朝向所述顶板30的一面设置升降装置50,所述升降装置50位于所述空腔40内,且所述升降装置50传动连接放置台60,以使所述放置台60沿垂向升降,所述放置台60用于放置无人机,优选地,所述放置台60朝向所述顶板30的一面内凹形成若干个卡槽620,若干个所述卡槽620均匀阵列分布,通过设置所述卡槽620,在无人机放置于所述放置台60上时,无人机的底部可卡接于所述卡槽620内,避免无人机随所述指挥车的移动而在所述放置台60上发生位移,导致无人机跌落损坏。
30.所述顶板30背向所述承载底座10的一面开设启停槽310,所述启停槽310连通所述空腔40,且所述启停槽310与所述放置台60对应设置。在所述放置台60上完成无人机的预部署,当所述指挥车到达指定位置后,所述升降装置50驱动所述放置台60沿垂向上升,进而使所述放置台60上的无人机穿过所述启停槽310,凸出于所述空腔40外,完成起落工作,在灾区现场,于所述指挥车内提供稳定的起停平台,达到快速部署,节约作业时间的目的,避免发生信息传输受阻、抢险进度滞后等不利状况。
31.所述升降装置50包括动力组件520及垂向位移组件510,所述空腔40的四角处均设置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可以理解地,所述空腔40内设置四个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通过于所述空腔40的四角处分别设置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可使所述所述放置台60的升降稳定性得到提升。
32.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包括蜗轮蜗杆座511、丝杆512及丝杠螺母513,所述承载底座10朝向所述顶板30的一面连接所述蜗轮蜗杆座511,所述蜗轮蜗杆座511传动连接所述丝杆512,所述丝杆512自所述承载底座10向所述顶板30方向延伸,所述丝杆512垂直于所述承
载底座10,所述丝杆512外套接所述丝杠螺母513,当所述蜗轮蜗杆座511驱动所述丝杆512沿轴向旋转时,所述丝杠螺母513沿所述丝杆512的轴向往复运动。所述顶板30朝向所述承载底座10的一面设置旋转座320,可以理解地,所述顶板30朝向所述承载底座10的一面设置四个所述旋转座320,四个所述旋转座320与四个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的位置对应,所述丝杆512远离所述蜗轮蜗杆座51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座320内。通过设置所述旋转座320,可提升所述丝杆512的稳定性,避免所述丝杆512因过长而导致发生滑动,影响所述放置台60的垂向运动精度。
33.所述放置台60相对的侧壁凸起形成延展台610,所述延展台610套接于所述丝杆512外,且所述延展台610连接所述丝杠螺母513,优选地,所述延展台610上开设套接孔,所述延展台610通过所述套接孔套接于所述丝杆512外,所述延展台610上还设置有螺纹孔,所述丝杠螺母513通过所述螺纹孔与所述延展台610固定连接。可以理解地,当所述丝杆512沿轴向旋转时,所述丝杠螺母513沿所述丝杆512的轴向往复运动,进而带动所述延展台610沿所述丝杆512的轴向往复运动,所述放置台60随所述延展台610沿所述丝杆512的轴向往复运动。进一步地,所述延展台610朝向所述顶板30的一面与所述放置台60朝向所述顶板30的一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启停槽310的深度,进而当所述延展台610沿所述丝杆512的轴向移动并抵接所述旋转座320时,所述放置台60可部分凸出于所述启停槽310外。
34.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还包括防尘罩,优选地,所述防尘罩为压缩防尘罩,所述丝杆512外套接所述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座320,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丝杠螺母513,当所述丝杠螺母513沿所述丝杆512轴向上移时,所述防尘罩随之收缩,当所述丝杠螺母513沿所述丝杆512的轴向下移时,所述防尘罩随之扩张,通过设置所述防尘罩,可避免所述丝杠螺母513移动时,产生的碎屑及灰尘飘散于车厢内,影响车内环境。
35.所述动力组件520传动连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具体地,所述动力组件520包括直流电机521、换向器522及转向器523,所述承载底座10朝向所述顶板30的一面设置所述直流电机521、所述换向器522及所述转向器523,所述直流电机521通过联轴器及传动轴电性连接所述换向器522,所述换向器522通过联轴器及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转向器523,所述转向器523通过联轴器及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实现一个动力源向四个所述蜗轮蜗杆组件的动力输出。
36.可以理解地,所述动力组件520包括一个所述直流电机521、一个所述换向器522及两个所述转向器523,优选地,所述换向器522位于所述承载底板的中部,两个所述转向器523位于所述换向器522相对的两侧,当所述直流电机521启动后,通过所述换向器522实现动力的换向输出,所述换向器522将动力转移至所述转向器523内,所述换向器522的传动比为1:1,通过所述转向器523,将动力转向至所述蜗轮蜗杆内,所述转向器523的传动比为1:1,进而实现所述丝杆512的轴向旋转。进一步地,所述垂向位移组件510具备自锁功能。
37.所述空腔40内设置分隔板410,所述分隔板410将所述空腔40分隔为升降腔420及动力腔430,所述升降腔420及所述动力腔430自上而下分布,可以理解地,所述放置台60位于所述升降腔420内,所述动力组件520及所述蜗轮蜗杆座511位于所述动力腔430内,所述丝杆512远离所述蜗轮蜗杆座511的一端穿过所述分隔板410,并向所述顶板30方向延伸,通过设置所述分隔板410,可使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的整体结构更为整齐、美观。
3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指挥车,包括车厢,还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车
载无人机升降平台,所述车厢内设置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天窗,所述天窗与所述启停槽310对应设置。
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设置于指挥车内,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包括承载底座、侧板及顶板,所述承载底座的顶部连接所述侧板,所述侧板远离所述承载底座的一端连接所述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侧板之间围合形成空腔,所述承载底座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设置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位于所述空腔内,且所述升降装置传动连接放置台,所述放置台用于放置无人机,所述顶板背向所述承载底座的一面开设启停槽,所述启停槽连通所述空腔,且所述启停槽与所述放置台对应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垂向位移组件,所述空腔的四角处均设置所述垂向位移组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位移组件包括蜗轮蜗杆座、丝杆及丝杠螺母,所述承载底座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连接所述蜗轮蜗杆座,所述蜗轮蜗杆座传动连接所述丝杆,所述丝杆自所述承载底座向所述顶板方向延伸,所述丝杆外套接所述丝杠螺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台相对的侧壁凸起形成延展台,所述延展台套接于所述丝杆外,且所述延展台连接所述丝杠螺母。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朝向所述承载底座的一面设置旋转座,所述丝杆远离所述蜗轮蜗杆座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旋转座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位移组件还包括防尘罩,所述丝杆外套接所述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的一端连接所述旋转座,所述防尘罩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丝杠螺母。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传动连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直流电机、换向器及转向器,所述承载底座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设置所述直流电机、所述换向器及所述转向器,所述直流电机电性连接所述换向器,所述换向器传动连接所述转向器,所述转向器传动连接所述垂向位移组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台朝向所述顶板的一面内凹形成若干个卡槽,若干个所述卡槽均匀阵列分布。10.一种指挥车,包括车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所述车厢内设置所述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所述车厢的顶部设置天窗,所述天窗与所述启停槽对应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及指挥车,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设置于指挥车内,车载无人机升降平台包括承载底座、侧板及顶板,承载底座的顶部连接侧板,侧板远离承载底座的一端连接顶板,顶板与侧板之间围合形成空腔,承载底座朝向顶板的一面设置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位于空腔内,且升降装置传动连接放置台,放置台用于放置无人机,顶板背向承载底座的一面开设启停槽,启停槽连通空腔,且启停槽与放置台对应设置。在指挥车到达指定位置后,升降装置驱动放置台垂向上升,放置台上的无人机穿过启停槽,凸出于空腔外,完成起落工作,在灾区现场,于指挥车内提供稳定的起停平台,实现快速部署,避免发生信息传输受阻、抢险进度滞后等状况。滞后等状况。滞后等状况。
技术研发人员:
熊万庚 刘存宾 黄桂意 詹明 万诗宾 杨宜盛 樊有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西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1
技术公布日: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