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集中
注油系统和工程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采煤机是井下综采设备中的重要一员,其主要功能是割煤与破煤,是煤矿企业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在采煤机进行生产运行过程中,时常需要对液压系统、摇臂、行星等部位进行注油及补油,以满足采煤机运行及润滑要求。目前井下采煤机注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工人直接将油液倒入液压
油箱或齿轮油箱中,二是通过外联手动或气动泵进行注油。该两种方式都需将油箱上盖打开,会在注油时造成油液污染,且外联油泵注油需要额外的电动及油泵,操作复杂且成本高。因此急需开发一种带有集中注油功能的液压系统,可通过简单操作进行自动注油,降低人工及设备成本。
3.因此,如何解决现有工程设备注油方式繁琐,操作复杂且成本高,注油时造成油液污染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中注油系统。
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工程设备。
7.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集中注油系统,第一
油路;第二油路,第二油路包括油箱;第一注油泵组,第一注油泵组为第一油路注油;第二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为第二油路注油;换向阀组,换向阀组与第二油路连接,换向阀组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与第二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用于控制第二油路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或控制第二油路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或与第一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均不连通。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中注油系统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一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换向阀组。第二油路包括:油箱。第一注油泵组为第一油路注油。第二注油泵组为第二油路注油;换向阀组与第二油路连接,换向阀组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与第二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用于控制第二油路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或控制第二油路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或与第一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均不连通。通过在现有技术中添加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实现了无需外接油泵来对液压系统进行注油,降低了工人注油时的操作成本和设备成本。同时通过换向阀组进行调整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阀组的工作状态。
9.具体而言,在无需注油时,换向阀组将不与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阀组连通,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阀组之间均不工作。而在液压油箱或齿轮油箱需要注油时,这时车辆往往是不进行工作的,或者车辆上的有些油缸是不进行工作的。这时,可根据需要,将换向阀组切换至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或与第二注油阀组连接,从而为液压油缸或齿轮油缸注
油,从而使得注油变得简单,无需工人在人工打开油箱或者需要额外的电机和油泵才能进行注油。同时添加的换向阀组和第一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的结构简单,对现有的油路改动较小。且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完全由现有的
液压泵提供动力来源,无需在改变车辆的电路或者外接电源,在注油时,仅需将外接的油源连接在固定的位置,即可实现注油,极大的降低了工程设备注油方式繁琐程度,且成本较低,注油时也不会再对油液造成污染。
10.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中注油系统,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11.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油路包括第一注油口;第一注油泵组包括:第一液压马达和第一液压泵;第一液压马达为第一液压泵提供动力;第一液压泵连通第一注油口,为第一油路注油;第一液压马达连接油箱。
12.在该设计中,第一油路包括有第一注油口,第一注油泵组包括有第一液压马达和第一液压泵,第一液压马达连接换向阀组,当换向阀组与第一液压马达连接时,第一液压马达将为第一液压泵提供动力,第一液压泵连接第一注油口,第一液压泵将带动第一注油口连接的外接油源流入第一油路中,从而实现对第一油路的注油,而第一液压马达连接油箱,即第一液压马达始终流动的油为第二油路中的油,从而使得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之间完全分开,可防止两个油路之间的油发生污染。
1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油路还包括:第二注油口。第二注油泵组包括:第二液压马达和第二液压泵;第二液压马达为第二液压泵提供动力;第二液压泵连通第二注油口,为油箱注油;第二液压马达连接油箱。
14.在该设计中,第二油路包括有第二注油口,第二注油泵组包括有第二液压马达和第二液压泵,第二液压马达连接换向阀组,当换向阀组与第二液压马达连接时,第二液压马达将为第二液压泵提供动力,第二液压泵连接第二注油口,第二液压泵将带动第二注油口连接的外接油源流入第二油路中,从而实现对第二油路的注油。
15.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液压马达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的出口相连通。
16.在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一液压马达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的出口相连通,从而降低了集中注油系统需要搭建的油路体积,由于需要在设备中额外添加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这就使得整个车辆的可用体积进一步的减少,而将第一液压马达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的出口相连通,可极大的降低油路的体积,使得整个集中注油系统的体积相对变小。
17.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液压马达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的出口之间。
18.在该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单向阀。单向阀设置在第一液压马达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的出口之间。在第二液压泵向第二油路注油时,单向阀可防止第二液压泵泵上来的油流入第一液压马达中,从而避免发生第一液压马达倒转的情况。
19.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溢流阀,任一溢流阀的一端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和/或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任一溢流阀的另一端连接油箱。
20.在该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溢流阀,任一溢流阀的一端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和/或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任一溢流阀的另一端连接油箱。由于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所需要的油压可能小于整个第二油路中所使用的油压,为了防止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中的油压过大,在换向阀组和第一注油泵组之间设置溢流阀,从而保
证了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中的油压。同时将一个溢流阀同时连接在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之间,使得一个溢流阀同时对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进行保护,节省了集中注油系统的体积。
21.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第一外接油箱和第二外接油箱;第一注油口连接第一外接油箱,第一外接油箱与第一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一液压泵驱动第一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第一油路;第二注油口连接第二外接油箱,第二外接油箱与第二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二液压泵驱动第二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油箱。
22.在该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第一外接油箱和第二外接油箱;第一注油口连接第一外接油箱,第一外接油箱与第一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一液压泵驱动第一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第一油路;第二注油口连接第二外接油箱,第二外接油箱与第二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二液压泵驱动第二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油箱。在注油时,仅需将外接的油源连接在固定的位置,即可实现注油,极大的降低了工程设备注油方式繁琐程度,且成本较低,注油时也不会再对油液造成污染。
2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油路还包括:平衡阀和控制阀。换向阀组连接在控制阀和平衡阀之间。
24.在该设计中,第二油路还包括:平衡阀和控制阀。换向阀组连接在控制阀和平衡阀之间,在不进行注油时,换向阀组会使控制阀中流出的油流入平衡阀,而在进行注油时,换向阀组会使控制阀流出的油流入第一注泵组或第二注油泵组。而控制阀能够控制是否对换向阀组进行供油,在既不需要对平衡阀供油,也不需要对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进行供油时,控制阀关闭。
25.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换向阀组包括两个二位三通阀。
26.在该设计中,换向阀组包括两个二位三通阀,同过两个两位三通阀的串联实现了换向阀组能够实现对三种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平衡阀、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之间的工作关系完全分开,使得结构更加简单,且在出现问题后能够快速出油路的问题,进而进行维修。
27.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工程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具有集中注油系统。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集中注油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28.工程设备可以包括:采煤机、重卡、挂车、挖掘机、掘锚机、推土机、压路机和混凝土泵车等作业车辆,或塔吊、施工升降机和物料提升机等机械作业设备。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30.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集中注油系统的示意图。
31.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2.1第二油路,10换向阀组,11溢流阀,12第一液压马达,13第二液压泵,14第二液压马达,15单向阀,16平衡阀,17控制阀,18油箱,2第一油路,20第一液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5.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出的集中注油系统。
36.实施例一
3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集中注油系统,第一油路2;第二油路1,第二油路1包括油箱18;第一注油泵组,第一注油泵组为第一油路2注油;第二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为第二油路1注油;换向阀组10,换向阀组10与第二油路1连接,换向阀组10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10与第二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10用于控制第二油路1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或控制第二油路1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或与这两者均不连通。
3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中注油系统包括第一油路2,第二油路1,第一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换向阀组10。第二油路1包括:油箱18。第一注油泵组为第一油路2注油。第二注油泵组为第二油路1注油;换向阀组10与第二油路1连接,换向阀组10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10与第二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10用于控制第二油路1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或控制第二油路1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或与这两者均不连通。通过在现有技术中添加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实现了无需外接油泵来对液压系统进行注油,降低了工人注油时的操作成本和设备成本。同时通过换向阀组10进行调整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阀组的工作状态。
39.具体而言,在无需注油时,换向阀组10将不与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阀组连通,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阀组之间均不工作。而在液压油箱或齿轮油箱需要注油时,这时车辆往往是不进行工作的,或者车辆上的有些油缸是不进行工作的。这时,可根据需要,将换向阀组10切换至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或与第二注油阀组连接,从而为液压油缸或齿轮油缸注油,从而使得注油变得简单,无需工人在人工打开油箱18或者需要额外的电机和油泵才能进行注油。同时添加的换向阀组10和第一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的结构简单,对现有的油路改动较小。且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完全由现有的液压泵提供动力来源,无需在改变车辆的电路或者外接电源,在注油时,仅需将外接的油源连接在固定的位置,即可实现注油,极大的降低了工程设备注油方式繁琐程度,且成本较低,注油时也不会再对油液造成污染。
40.其中,第一油路2为齿轮油路,第二油路1为液压油路。
41.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油路2包括第一注油口;第一注油泵组包括:第一液压马达12和第一液压泵20;第一液压马达12为第一液压泵20提供动力;第一液压泵20连通第一注油口,为第一油路2注油;第一液压马达12连接油箱18。
42.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油路2包括有第一注油口,第一注油泵组包括有第一液压马达12和第一液压泵20,第一液压马达12连接换向阀组10,当换向阀组10与第一液压马达12连
接时,第一液压马达12将为第一液压泵20提供动力,第一液压泵20连接第一注油口,第一液压泵20将带动第一注油口连接的外接油源流入第一油路2中,从而实现对第一油路2的注油,而第一液压马达12连接油箱18,即第一液压马达12始终流动的油为第二油路1中的油,从而使得第一油路2和第二油路1之间完全分开,可防止两个油路之间的油发生污染。
4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油路1还包括:第二注油口。第二注油泵组包括:第二液压马达14和第二液压泵13;第二液压马达14为第二液压泵13动力;第二液压泵13连通第二注油口,为油箱18注油;第二液压马达14连接油箱18。
44.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油路1包括有第二注油口,第二注油泵组包括有第二液压马达14和第二液压泵13,第二液压马达14连接换向阀组10,当换向阀组10与第二液压马达14连接时,第二液压马达14将为第二液压泵13提供动力,第二液压泵13连接第二注油口,第二液压泵13将带动第二注油口连接的外接油源流入第二油路1中,从而实现对第二油路1的注油。
45.如图1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液压马达12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13的出口相连通。
46.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液压马达12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13的出口相连通,从而降低了集中注油系统需要搭建的油路体积,由于需要在设备中额外添加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这就使得整个车辆的可用体积进一步的减少,而将第一液压马达12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13的出口相连通,可极大的降低油路的体积,使得整个集中注油系统的体积相对变小。
47.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单向阀15;单向阀15设置在第一液压马达12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13的出口之间。
48.在该实施例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单向阀15。单向阀15设置在第一液压马达12的出口与第二液压泵13的出口之间。在第二液压泵13向第二油路1注油时,单向阀15可防止第二液压泵13泵上来的油流入第一液压马达12中,从而避免发生第一液压马达12倒转的情况。
49.如图1所示,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溢流阀11,任一溢流阀11的一端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和/或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任一溢流阀11的另一端连接油箱18。
50.在该实施例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溢流阀11,任一溢流阀11的一端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和/或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任一溢流阀11的另一端连接油箱18。由于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所需要的油压可能小于整个第二油路1中所使用的油压,为了防止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中的油压过大,在换向阀组10和第一注油泵组之间设置溢流阀11,从而保证了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中的油压。同时将一个溢流阀11同时连接在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之间,使得一个溢流阀11同时对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进行保护,节省了集中注油系统的体积。
51.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第一外接油箱和第二外接油箱;第一注油口连接第一外接油箱,第一外接油箱与第一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一液压泵20驱动第一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第一油路2;第二注油口连接第二外接油箱,第二外接油箱与第二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二液压泵13驱动第二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油箱18。
52.在该实施例中,集中注油系统还包括:第一外接油箱和第二外接油箱;第一注油口连接第一外接油箱,第一外接油箱与第一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一液压泵20驱动第一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第一油路2;第二注油口连接第二外接油箱,第二外接油箱与第二注油口可拆卸连接,第二液压泵13驱动第二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油箱18。在注油时,仅需将外接的油源连接在固定的位置,即可实现注油,极大的降低了工程设备注油方式繁琐程度,且成本较低,注油时也不会再对油液造成污染。
53.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油路1还包括:平衡阀16和控制阀17。换向阀组10连接在控制阀17和平衡阀16之间。
54.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油路1还包括:平衡阀16和控制阀17。换向阀组10连接在控制阀17和平衡阀16之间,在不进行注油时,换向阀组10会使控制阀17中流出的油流入平衡阀16,而在进行注油时,换向阀组10会使控制阀17流出的油流入第一注泵组或第二注油泵组。而控制阀17能够控制是否对换向阀组10进行供油,在既不需要对平衡阀16供油,也不需要对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进行供油时,控制阀17关闭。
55.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换向阀组10包括两个二位三通阀。
56.在该实施例中,换向阀组10包括两个二位三通阀,同过两个两位三通阀的串联实现了换向阀组10能够实现对三种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换,使得平衡阀16、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之间的工作关系完全分开,使得结构更加简单,且在出现问题后能够快速出油路的问题,进而进行维修。
57.实施例二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具体的工作情况如下:
59.将换向阀组10连接在控制阀17和平衡阀16之间,具体的换向阀组10为二联注油换向阀,控制阀17为负载敏感多路换向阀。以换向阀组的侧进行功能性区分,其中带有第一注油泵组和第二注油泵组的为注油回路,剩余部分为主回路。
60.当不操作二联注油换向阀时,主回路中负载敏感多路换向阀正常实现控制负载功能,主回路正常工作。
61.当单独操作二联注油换向阀时,注油无法工作,主回路正常工作。负载敏感多路换向阀相当于二联注油换向阀的主控开关。只有当两者同时打开时,注油回路才会通油工作。
62.当同时操作负载敏感多路换向阀与二联注油换向阀,使得二联注油换向阀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液压油从二联注油换向阀口进入注油回路,进入第一注油泵组,从而完成齿轮油注油。
63.当同时操作负载敏感多路换向阀与二联注油换向阀,使得二联注油换向阀与第二注油泵组连接,液压油从二联注油换向阀口进入注油回路,进入第二注油泵组,从而完成液压油注油。
64.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工程设备,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具有集中注油系统。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中的任一实施例的集中注油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
65.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
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包括:油箱;第一注油泵组,所述第一注油泵组为所述第一油路注油;第二注油泵组,所述第二注油泵组为所述第二油路注油;换向阀组,所述换向阀组与所述第二油路连接,所述换向阀组与所述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所述换向阀组与所述第二注油泵组连接;所述换向阀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一注油泵组连通,或控制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二注油泵组连通,或与所述第一注油泵组、所述第二注油泵组均不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注油口;所述第一注油泵组包括:第一液压马达和第一液压泵;所述第一液压马达为所述第一液压泵提供动力;所述第一液压泵连通所述第一注油口,为所述第一油路注油;所述第一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油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还包括:第二注油口;所述第二注油泵组包括:第二液压马达和第二液压泵;所述第二液压马达为所述第二液压泵提供动力;所述第二液压泵连通所述第二注油口,为所述油箱注油;所述第二液压马达连接所述油箱。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马达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口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马达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口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溢流阀,任一所述溢流阀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注油泵组连通和/或与所述第二注油泵组连通,任一所述溢流阀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油箱。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外接油箱和第二外接油箱;所述第一注油口连接所述第一外接油箱,所述第一外接油箱与所述第一注油口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液压泵驱动所述第一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所述第一油路;所述第二注油口连接所述第二外接油箱,所述第二外接油箱与所述第二注油口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液压泵驱动所述第二外接油箱中的油流入所述油箱。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路还包括:平衡阀;控制阀;所述换向阀组连接在所述控制阀和所述平衡阀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向阀组包括两个二位三通阀。10.一种工程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集中注油系统。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中注油系统和工程设备。其中,集中注油系统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一注油泵组,第二注油泵组,换向阀组。第二油路包括:油箱。第一注油泵组为第一油路注油。第二注油泵组为第二油路注油;换向阀组与第二油路连接,换向阀组与第一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与第二注油泵组连接。换向阀组用于控制第二油路与第一注油泵组连通,或控制第二油路与第二注油泵组连通,或与这两者均不连通。在注油时,仅需将外接的油源连接在固定的位置,即可实现注油,极大的降低了工程设备注油方式繁琐程度,且成本较低,注油时也不会再对油液造成污染。对油液造成污染。对油液造成污染。
技术研发人员:
李树威 徐宗乔 孙慧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31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