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康复护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
装置。
背景技术:
2.心脏内科又称心脏病学或心脏科,是医学上专门研究心脏或血管疾病的学科,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都是以心血管或心脏引起的疾病,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定心尖搏动位置,心脏最常见的6种手术:心脏支架植入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射频消融术、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及心脏搭桥术。
3.现有技术中,为了让做过手术的患者可以康复的更快,常会选择外出锻炼,而且外出锻炼势必需要家人的陪同,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是由于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时间去陪同患者,所以需要常利用锻炼康复器材对上肢或者后背进行训练,以保证促进心脏血液的循环,但是训练器材价格相对较为高昂使用成本较高,此外又不能锻炼过度,以免造成患者病症复发。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具体包括,
6.
基座,基座顶部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立式柱,基座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脚踏板,基座顶部后方固定连接有立板,基座顶部前方中间固定安装有板凳;
7.立板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后背装置,通过后背装置的设置,进而使用户后背的肌肉得到逐渐发力,进而达到后背和上肢同步训练的效果,实现快速恢复康复的目的,立式柱顶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上肢装置,通过上肢装置的设置,人体的脂肪和毒素逐渐通过汗毛孔而被甩出,进而使设备具有自动水平方向上手臂训练的效果,实现训练简单、安全、提升使用康复护理训练效果的功能,上肢装置后方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重力块;
8.上肢装置包括:
9.中心轴体,中心轴体外表面转动连接有限定块,且限定块位于立式柱顶端,限定块正面左侧和右侧均滑动连接有弧板,限定块背面左侧和右侧滑动连接有板材,板材内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杆,弧板内表面中间活动连接有下压装置,通过下压装置的设置,为减少损伤提供防护,继而使用户在康复训练过度而手部力松脱时,不会轻易损失自己,提升了安全性能,活动杆与下压装置之间具有销柱,中心轴体外表面的中部滑动连接有曲型套件。
10.进一步的,立式柱和脚踏板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立式柱起到加固设备的辅助作用,式柱为金属材质,且立式柱关于基座的中心线而对称设计。
11.进一步的,立式柱为铜材质,立板与基座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设计,弧板的圆弧半径比板材的圆弧变径小,板材通过活动杆与下压装置相连通,弧板底部固定安装有插接头,下压装置还包括核心杆,核心杆底端固定连接有弧板条,弧板条底端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
支撑架,支撑架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叶,活动杆通过销柱而缓慢的调节下压装置,同时凸
件具有一定弧度,且凸件为橡胶材质,往前方较为凸出的凸件往上位移时,弧板条内部开设有槽体,且弧板条为金属不锈钢材质,且凸件正面为弧形状设计,支撑架数量共有两块,且支撑架规格尺寸均相同,核心杆与支撑架之间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后背装置包括立式板座,立式板座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限定卡座,限定卡座内腔活动插接有插接块,插接块顶端固定连接有中心块,插接块靠近立式板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板,且压板位于中心块的下方,插接块带动压板和中心块发生同步位移,中心块与患者后背方向位移,通过压板和中心块的自重,插接块底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弹簧件,弹簧件远离插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扭转件,扭转件顶部正面固定连接有处理板块,中心块贯穿限定卡座并延伸至弹簧件处,立式板座与限定卡座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设计,中心块和压板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件内部套接有圆杆,且插接块通过弹簧件与扭转件相连通,扭转件的宽度比插接块宽度窄。
1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4.1.该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通过防护板件从腹部而往后方卡接至立板内腔处,脚踏至脚踏板内,凸件往下带动核心杆往下运行,核心杆产生往下运动的力,进而使设备具有康复训练的功能,实现自动快速操作的基本条件。
15.2.该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通过弧板通过扭转弹簧的扭转力作用而将板材往外展开,即板材与弧板形成张开的趋势,活动杆和核心杆逐渐发生扭转力和擦拭力,核心杆和活动杆中部的连接杆起到固定两端的作用,板材背部设置有重力块,通过板材和核心杆与重力块的配合,促使上方和下方之间产生重力差,通过不断重复上下位移的力度差,实现通过上下拉动力而对上肢进行康复训练,对比现有技术,设备相对较为简单,多余步骤较少,节省了传统的康复器材的昂贵成本,促进了血液循环,加速了康复效果。
16.3.该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通过曲型套件通过不断的往外和往内的位移,促使曲型套件外部手臂的脂肪具有震感,人体的脂肪和毒素逐渐通过汗毛孔而被甩出,进而使设备具有自动水平方向上手臂训练的效果,实现训练简单、安全、提升使用康复护理训练效果的功能。
17.4.该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通过弹簧件被处理板块下压力作用而扭转,弹簧件将插接块顶部往远离立式板座的方向甩出,限定卡座起到支撑的作用,插接块顶部发生位移,插接块带动压板和中心块发生同步位移,中心块与患者后背方向位移,通过压板和中心块的自重,进而使用户后背的肌肉得到逐渐发力,进而达到后背和上肢同步训练的效果,实现快速恢复康复的目的。
18.5.该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通过弧板条快速往上位移,而弧板被快速的联动作用而发生抖动,弧板底部的插接头被快速运动时的震动而挤压出,弧板底部的插接头逐渐往弧板条顶部的槽体靠拢,最终使弧板条顶部与弧板底部的磁片贴合在一处,形成锁定,防止设备再次被使用,活动杆通过销柱而缓慢的调节下压装置,同时凸件具有一定弧度,且凸件为橡胶材质,往前方较为凸出的凸件往上位移时,防止与人体发生碰撞,为减少损伤提供防护,继而使用户在康复训练过度而手部力松脱时,不会轻易损失自己,提升了安全性能。
19.6.该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通过核心杆内表面固定安装有转叶,转叶的转轴位于核心杆内部,转叶随着上下摆动高度差的作用而旋转,转叶转动时形成一定风力,
风力逐渐对风力进行加快,提升风力的速度,保证人体的舒适性能。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重力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中心轴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活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立式板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图5中d处压板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图5中b处扭转件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图1中c处弧板条的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9为本发明转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基座;2、脚踏板;3、立式柱;4、立板;5、后背装置;6、上肢装置;7、板凳;8、重力块;9、防护板件;61、中心轴体;62、限定块;63、板材;64、曲型套件;65、弧板;66、活动杆;67、下压装置;51、立式板座;52、限定卡座;53、插接块;54、扭转件;55、弹簧件;56、压板;57、中心块;58、处理板块;671、核心杆;672、弧板条;673、支撑架;674、凸件;675、转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31.实施例1
32.请参阅图1、图2、图5-图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具体包括,
33.基座1,基座1顶部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立式柱3,基座1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脚踏板2,基座1顶部后方固定连接有立板4,基座1顶部前方中间固定安装有板凳7;
34.立板4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后背装置5,通过后背装置5的设置,进而使用户后背的肌肉得到逐渐发力,进而达到后背和上肢同步训练的效果,实现快速恢复康复的目的;
35.后背装置5包括立式板座51,立式板座51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限定卡座52,限定卡座52内腔活动插接有插接块53,插接块53顶端固定连接有中心块57,插接块53靠近立式板座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板56,且压板56位于中心块57的下方,插接块53带动压板56和中心块57发生同步位移,中心块57与患者后背方向位移,通过压板56和中心块57的自重,插接块53底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弹簧件55,弹簧件55远离插接块5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扭转件54,扭转件54顶部正面固定连接有处理板块58,中心块57贯穿限定卡座52并延伸至弹簧件55处,立式板座51与限定卡座52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设计,中心块57和压板56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弹簧件55内部套接有圆杆,且插接块53通过弹簧件55与扭转件54相连通,扭转件54的宽度比插接块53宽度窄。
36.使用时,首先检查本发明的安装与固定,启动伺服电机,康复训练患者坐在板凳7上,用手下拉下压装置67中的凸件674运动,防护板件9从腹部而往后方卡接至立板4内腔处,脚踏至脚踏板2内,凸件674往下带动核心杆671往下运行,核心杆671产生往下运动的力,进而使设备具有康复训练的功能,实现自动快速操作的基本条件。
37.当需要对后背进行康复训练时,核心杆671往下拉动的时候,核心杆671挤压处理板块58运动,处理板块58往前方发生向下的位移,处理板块58带动弹簧件55运动,弹簧件55被处理板块58下压力作用而扭转,弹簧件55将插接块53顶部往远离立式板座51的方向甩出,限定卡座52起到支撑的作用,插接块53顶部发生位移,插接块53带动压板56和中心块57发生同步位移,中心块57与患者后背方向位移,通过压板56和中心块57的自重,进而使用户后背的肌肉得到逐渐发力,进而达到后背和上肢同步训练的效果,实现快速恢复康复的目的。
38.实施例2
39.请参阅图1-图9,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
40.立式柱3顶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上肢装置6,通过上肢装置6的设置,人体的脂肪和毒素逐渐通过汗毛孔而被甩出,进而使设备具有自动水平方向上手臂训练的效果,实现训练简单、安全、提升使用康复护理训练效果的功能,上肢装置6后方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重力块8;
41.上肢装置6包括:
42.中心轴体61,中心轴体61外表面转动连接有限定块62,且限定块62位于立式柱3顶端,限定块62正面左侧和右侧均滑动连接有弧板65,限定块62背面左侧和右侧滑动连接有板材63,板材63内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杆66,弧板65内表面中间活动连接有下压装置67,通过下压装置67的设置,为减少损伤提供防护,继而使用户在康复训练过度而手部力松脱时,不会轻易损失自己,提升了安全性能,活动杆66与下压装置67之间具有销柱,中心轴体61外表面的中部滑动连接有曲型套件64。
43.立式柱3和脚踏板2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立式柱3起到加固设备的辅助作用,立式柱3为金属材质,且立式柱3关于基座1的中心线而对称设计。
44.立式柱3为铜材质,立板4与基座1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设计,弧板65的圆弧半径比板材63的圆弧变径小,板材63通过活动杆66与下压装置67相连通,弧板65底部固定安装有插接头,下压装置67还包括核心杆671,核心杆671底端固定连接有弧板条672,弧板条672底端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673,支撑架673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叶675,活动杆66通过销柱而缓慢的调节下压装置67,同时凸件674具有一定弧度,且凸件674为橡胶材质,往前方较为凸出的凸件674往上位移时,弧板条672内部开设有槽体,且弧板条672为金属不锈钢材质,且凸件674正面为弧形状设计,支撑架673数量共有两块,且支撑架673规格尺寸均相同,核心杆671与支撑架673之间固定连接。
45.使用时,首先检查本发明的安装与固定,启动伺服电机,康复训练患者坐在板凳7上,用手下拉下压装置67中的凸件674运动,防护板件9从腹部而往后方卡接至立板4内腔处,脚踏至脚踏板2内,凸件674往下带动核心杆671往下运行,核心杆671产生往下运动的力,进而使设备具有康复训练的功能,实现自动快速操作的基本条件。
46.当需要对用户进行上肢训练时,下压装置67中的核心杆671被凸件674往下拉动而
运行,核心杆671往下带动弧板65同步位移,弧板65沿着限定块62内部而往外张开,中心轴体61与限定块62之间设置有扭转弹簧,弧板65通过扭转弹簧的扭转力作用而将板材63往外展开,即板材63与弧板65形成张开的趋势,活动杆66和核心杆671逐渐发生扭转力和擦拭力,核心杆671和活动杆66中部的连接杆起到固定两端的作用,板材63背部设置有重力块8,通过板材63和核心杆671与重力块8的配合,促使上方和下方之间产生重力差,通过不断重复上下位移的力度差,实现通过上下拉动力而对上肢进行康复训练,对比现有技术,设备相对较为简单,多余步骤较少,节省了传统的康复器材的昂贵成本,促进了血液循环,加速了康复效果。
47.当需要对弘二头肌进行康复护理锻炼时,用户将手搭至曲型套件64处,两个曲型套件64逐渐往靠近活动杆66的方向位移,曲型套件64沿着中心轴体61外表面而滑动,曲型套件64默认贴合在中部位置,曲型套件64通过不断的往外和往内的位移,促使曲型套件64外部手臂的脂肪具有震感,人体的脂肪和毒素逐渐通过汗毛孔而被甩出,进而使设备具有自动水平方向上手臂训练的效果,实现训练简单、安全、提升使用康复护理训练效果的功能。
48.当需要对康复力度防止过度时,手部力量发生酸软,手部力量松动而使凸件674往上运动,凸件674随着支撑架673同步位移,支撑架673将弧板条672往上端推动,弧板条672快速往上位移,而弧板65被快速的联动作用而发生抖动,弧板65底部的插接头被快速运动时的震动而挤压出,弧板65底部的插接头逐渐往弧板条672顶部的槽体靠拢,最终使弧板条672顶部与弧板65底部的磁片贴合在一处,形成锁定,防止设备再次被使用,活动杆66通过销柱而缓慢的调节下压装置67,同时凸件674具有一定弧度,且凸件674为橡胶材质,往前方较为凸出的凸件674往上位移时,防止与人体发生碰撞,为减少损伤提供防护,继而使用户在康复训练过度而手部力松脱时,不会轻易损失自己,提升了安全性能。
49.当需要对训练时进行热量排放时,核心杆671往上运动时,核心杆671内表面固定安装有转叶675,转叶675的转轴位于核心杆671内部,转叶675随着上下摆动高度差的作用而旋转,转叶675转动时形成一定风力,风力逐渐对风力进行加快,提升风力的速度,保证人体的舒适性能。
50.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技术特征:
1.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具体包括,基座(1),
所述基座(1)顶部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立式柱(3),所述基座(1)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脚踏板(2),所述基座(1)顶部后方固定连接有立板(4),所述立板(4)正面固定安装有防护板件(9),所述基座(1)顶部前方中间固定安装有板凳(7);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4)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后背装置(5),所述立式柱(3)顶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上肢装置(6),所述上肢装置(6)后方的底部固定安装有重力块(8);所述上肢装置(6)包括:中心轴体(61),所述中心轴体(61)外表面转动连接有限定块(62),且限定块(62)位于立式柱(3)顶端,所述限定块(62)正面左侧和右侧均滑动连接有弧板(65),所述限定块(62)背面左侧和右侧滑动连接有板材(63),所述板材(63)内表面中部固定连接有活动杆(66),所述弧板(65)内表面中间活动连接有下压装置(67),所述活动杆(66)与下压装置(67)之间具有销柱,所述中心轴体(61)外表面的中部滑动连接有曲型套件(64);所述后背装置(5)包括立式板座(51),所述立式板座(51)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限定卡座(52),所述限定卡座(52)内腔活动插接有插接块(53),所述插接块(53)顶端固定连接有中心块(57),所述插接块(53)靠近立式板座(5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压板(56),且压板(56)位于中心块(57)的下方,所述插接块(53)底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弹簧件(55),所述弹簧件(55)远离插接块(5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扭转件(54),所述扭转件(54)顶部正面固定连接有处理板块(5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柱(3)和脚踏板(2)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立式柱(3)为金属材质,且立式柱(3)关于基座(1)的中心线而对称设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柱(3)为铜材质,所述立板(4)与基座(1)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设计,所述弧板(65)的圆弧半径比板材(63)的圆弧变径小,所述板材(63)通过活动杆(66)与下压装置(67)相连通,所述弧板(65)底部固定安装有插接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压装置(67)还包括核心杆(671),所述核心杆(671)底端固定连接有弧板条(672),所述弧板条(672)底端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架(673),所述支撑架(673)底部固定连接有转叶(67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板条(672)内部开设有槽体,且弧板条(672)为金属不锈钢材质,且凸件(674)正面为弧形状设计。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673)数量共有两块,且支撑架(673)规格尺寸均相同,所述核心杆(671)与支撑架(673)之间固定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块(57)贯穿限定卡座(52)并延伸至弹簧件(55)处,所述立式板座(51)与限定卡座(52)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设计,所述中心块(57)和压板(56)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件
(55)内部套接有圆杆,且插接块(53)通过弹簧件(55)与扭转件(54)相连通,所述扭转件(54)的宽度比插接块(53)宽度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具体包括,基座,基座顶部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立式柱,基座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脚踏板,基座顶部后方固定连接有立板,立板正面中间固定连接有后背装置,立式柱顶端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上肢装置,本发明涉及康复护理技术领域。该心内科术后康复护理训练装置,通过弧板通过扭转弹簧的扭转力作用而将板材往外展开,即板材与弧板形成张开的趋势,活动杆和核心杆逐渐发生扭转力和擦拭力,促使上方和下方之间产生重力差,实现通过上下拉动力而对上肢进行康复训练,对比现有技术,设备相对较为简单,多余步骤较少,节省了传统的康复器材的昂贵成本,促进了血液循环,加速了康复效果。加速了康复效果。加速了康复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徐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10.12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