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雾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
电子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电子雾化器的快速发展,电子雾化器在社会上的销量也逐年递增。品质好、品牌好的电子雾化器,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占据了很大市场份额。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尤其是装配工序中,发热组件装配方式上是横着与支架平行式装配,再与吸油棉抵触。
3.然而,传统的发热组件装配经常出现吸油棉安放不稳定,需要长时间保持按压发热组件,使得发热组件的组装效率低下,无法快速进行组装。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有效提高组装效率的电子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6.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座以及发热组件;
所述雾化座开设有进液槽,所述进液槽用于与储液仓连通,以使所述储液仓内的待雾化介质进入所述进液槽内;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吸液件以及发热件,所述吸液件位于所述进液槽内,所述雾化座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液槽连通的固定安装槽,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吸液件抵接,所述发热件还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以雾化所述发热件上的待雾化介质,所述固定安装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其中,所述雾化座还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连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发热件上的烟雾导出。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发热片以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开设有与所述导气通道连通的第一进雾孔,所述第一进雾孔与所述进液槽连通,所述发热片与所述进雾孔对应设置,所述发热片与所述吸液件抵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片的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槽的侧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发热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雾孔连通的第二进雾孔,所述第二进雾孔还与所述进液槽对应连通。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以及密封板,所述发热片与所述座体连接,所述密封板卡设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密封板位于所述座体远离所述吸液件的一面,所述密封板用于遮盖所述固定安装槽的开口。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连通的卡接槽,所述密封板的部分卡设于所述卡接槽内。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本体以及
导向滑块,所述雾化本体开设有所述固定安装槽,所述导向滑块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座体开设有
导向槽,所述导向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体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槽连通的极柱槽,所述发热片的部分位于所述极柱槽内,所述雾化本体开设有与所述极柱槽连通的极柱孔,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电极柱,所述电极柱依次穿过所述极柱孔以及所述极柱槽并与所述发热片抵接。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与所述雾化座连接的顶封罩,所述顶封罩位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处,所述顶封罩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分别与所述进液槽连通。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封罩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导气通道连通,且所述导气通道的导气路径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方向相互平行设置。
15.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雾化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7.将吸液件卡入进液槽内,再将发热件压入固定安装槽,使得发热件与吸液件抵触,从而使得吸液件与发热件纵向分布放置,便于发热件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从而便于发热件快速卡入雾化座内,有效地提高了对发热组件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器的示意图;
20.图2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
21.图3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器的分解示意图;
22.图4为图1所示电子雾化器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3.图5为一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示意图;
24.图6为图5所示电子雾化装置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雾化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座以及发热组件。所述雾化座开设有进液槽。所述进液槽用于与储液仓连通,以使所述储液仓内的待雾化介质进入所述进液槽内。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吸液件以及发热件。所述吸液件位于所述进液槽内。所述雾化座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液槽连通的固定安装槽。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吸液件抵接,所述发热件还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以雾化所述发热件上的待雾化介质。所述固定安装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其中,所述雾化座还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连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发热件上的烟雾导出。将吸液件卡入进液槽内,再将发热件压入固定安装槽,使得发热件与吸液件抵触,从而使得吸液件与发热件纵向分布放置,便于发热件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从而便于发热件快速卡入雾化座内,有效地提高了对发热组件的装配效率。
29.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30.一实施例的电子雾化器10包括雾化座100以及发热组件200。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雾化座100开设有进液槽102。所述进液槽102用于与储液仓连通,以使所述储液仓内的待雾化介质进入所述进液槽102内。所述发热组件200包括吸液件210以及发热件220。所述吸液件210位于所述进液槽102内。所述雾化座100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液槽102连通的固定安装槽104。所述发热件22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所述发热件220与所述吸液件210抵接,所述发热件220还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具体的,所述发热件220与电池电连接,以雾化所述发热件220上的待雾化介质。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开口方向与所述进液槽102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其中,所述雾化座100还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连通的导气通道106,所述导气通道106用于将所述发热件220上的烟雾导出。
31.在本实施例中,将吸液件210卡入进液槽102内,再将发热件220压入固定安装槽104,使得发热件220与吸液件210抵触,以提高发热件220与吸液件210之间的挤压力,便于发热件220与吸液件210紧密贴合,从而使得吸液件210与发热件220纵向分布放置,便于发热件220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从而便于发热件220快速卡入雾化座100内,有效地提高了对发热组件200的装配效率。
3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待雾化介质为烟油,吸液件为吸油棉,便于将烟油吸附于吸液件上,同时也便于将烟油附着于发热件上,并对烟油进行加热雾化。
3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所述发热件220包括相互连接的发热片222以及安装座224,所述安装座224开设有与所述导气通道106连通的第一进雾孔2242,所述第一进雾孔2242与所述进液槽102连通,所述发热片222与所述进雾孔对应设置,所述发热片222与所述吸液件210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224作为所述发热片222的安装固定基座,即所述发热片222以所述安装座224为基础进行安装,也即所述安装座224作为所述发热片222的载体。所述发热片222与所述安装座224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便于所述发热片222与所述安装座224之间的安装。所述第一进雾孔2242与所述导气通道106连通,所述第一进雾孔2242还与所述进液槽102对应,例如,所述第一进雾孔2242的开口朝向所述进液槽102,所述吸液件210在所述进液槽102内吸收部分待雾化介质,所述发热片222对所述吸液
件210上的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所产生的烟雾可通过所述第一进雾孔2242进入所述导气通道106内,便于将所述发热件220上的烟雾通过所述导气通道106导出。
34.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发热片222的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侧壁与所述安装座224之间,所述发热片222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雾孔2242连通的第二进雾孔2222,所述第二进雾孔2222还与所述进液槽102对应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雾孔2222位于所述发热片222上,例如,所述发热片222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进雾孔2222,使得所述发热片222呈镂空状结构。所述第二进雾孔2222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雾孔2242以及所述进液槽102连通,所述第二进雾孔2222作为所述发热片222与所述雾化座100之间的连通孔,即所述发热片222位于所述雾化座100与所述安装座224之间,使得所述发热件220与所述安装座224之间有至少部分重叠,从而使得所述发热件220上的第二进雾孔2222与所述安装座224上的第一进雾孔2242对齐,增大进入所述导气通道106内的烟雾量,而且,也避免了所述发热件220与所述安装座224组合后导致的体积过大的情况。
35.又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安装座224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2244以及密封板2246,所述发热片222与所述座体2244连接,所述密封板2246卡设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所述密封板2246位于所述座体2244远离所述吸液件210的一面,所述密封板2246用于遮盖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开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体2244作为所述密封板2246以及所述发热件220的安装载体,所述密封板2246与所述发热件220相对设置,例如,所述密封板2246与所述发热件220以所述座体2244为中心进行对称设置。在所述安装座224将所述发热件220压入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时,所述密封板2246卡设在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使得所述密封板2246的边缘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侧壁抵接,便于所述密封板2246将所述发热件220封闭在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降低了所述进液槽102内的待雾化介质通过所述固定安装槽104流出的几率,有效地提高了所述电子雾化器的整体密封性。
36.更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雾化座100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连通的卡接槽108,所述密封板2246的部分卡设于所述卡接槽108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槽108设置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侧壁上,即所述卡接槽108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也即所述卡接槽108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密封板2246相互平行设置。在所述发热件220安装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时,所述密封板2246保持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便于所述卡接槽108收容所述密封板2246的部分,从而便于所述密封板2246与所述雾化座100卡接,有效地提高所述发热件220与所述雾化座1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37.再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3和图4,所述雾化座100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本体110以及导向滑块120,所述雾化本体110开设有所述固定安装槽104,所述导向滑块120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所述座体2244开设有导向槽2248,所述导向滑块120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2248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雾化本体110作为主要承载所述发热件220的部件,所述导向滑块120固定在所述固定安装槽104的内壁上,在所述发热件220安装于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时,所述导向滑块120与所述导向槽2248相对设置,使得所述导向滑块120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2248内,便于所述导向滑块120沿着所述导向槽2248的延伸方向滑动,从而便于将所述发热件220准确压入所述雾化座100的固定安装槽104内,进而便于将所述发热件220与所述吸液件210对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座包括硅胶套,所述硅胶套设置于
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硅胶套与所述安装座套接,所述导向滑块设置于所述硅胶套上,所述导向滑块滑动于所述导向槽内。其中,所述硅胶套填充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例如,所述硅胶套与所述固定安装槽的内壁抵接,使得所述硅胶套将所述固定安装槽密封,有效地降低了所述进液槽内的烟油漏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子雾化器的密封性。而且,在所述电子雾化器组装时,所述硅胶套可以先安装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再与所述安装座套接。也可以是现将所述硅胶套与所述安装座套接,之后再将两者一同安装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
3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所述座体2244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槽2248连通的极柱槽2241,所述发热片222的部分位于所述极柱槽2241内,所述雾化本体110开设有与所述极柱槽2241连通的极柱孔112,所述发热组件200还包括电极柱230,所述电极柱230依次穿过所述极柱孔112以及所述极柱槽2241并与所述发热片222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极柱槽2241与所述极柱孔112对应设置,所述极柱槽2241与所述极柱孔112连通,所述电极柱230分别穿设于所述极柱孔112以及所述极柱槽2241内,所述电极柱230的一端与所述发热片222连接,所述电极柱230的另一端与外部电源的电极连接,例如,所述极柱槽2241、所述极柱孔112以及所述电极柱230的数量均为两个,每一所述极柱孔112与一所述极柱槽2241对应,每一个所述电极柱230分别穿设于一所述极柱孔112以及一所述极柱槽2241内,其中一个所述电极柱230与分别外部电源的正极以及所述发热件220的第一端连接,另一所述电极柱230与分别外部电源的负极以及所述发热件220的第二端连接,使得所述发热件220上流通电流,从而便于所述发热件220对所述吸液件210上的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所述电子雾化器10还包括与所述雾化座100连接的顶封罩300,所述顶封罩300位于所述进液槽102的开口处,所述顶封罩300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302,多个所述第一通孔302分别与所述进液槽10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封罩300与所述进液槽102对应,所述顶封罩300位于所述进液槽102的开口处,所述顶封罩300上的第一通孔302与所述进液槽102连通,使得所述顶封罩300将所述进液槽102的部分封堵,还能确保储液仓内的待雾化介质通过多个所述第一通孔302进入所述进液槽102内,而且,所述顶封罩300将所述吸液件210限制在所述进液槽102内,降低了所述吸液件210从所述雾化座100上脱离的几率,以及降低所述进液槽102内的烟油漏出,从而也有效地降低了所述电子雾化器10的漏油几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所述电子雾化器10的密封性。
40.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所述顶封罩300开设有第二通孔304,所述第二通孔304与所述导气通道106连通,且所述导气通道106的导气路径与所述进液槽102的开口方向相互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304作为所述顶封罩300的出气孔,所述第二通孔304与所述导气通道106连通,便于将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产生的烟雾导出。所述导气通道106的导气路径与所述进液槽102的开口方向相互平行设置,使得所述导气通道106呈垂直的直通气道,便于将所述固定安装槽104内产生的烟雾快速导出,提高所述电子雾化器的出雾速率,有效地提高了所述待雾化介质在空气内的占比,能有效提升对烟雾的口感。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在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6,所述电子雾化装置20包括外壳400、吸嘴500、电池杆6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子雾化器10,所述外壳400具有储液仓402以及中心管道404,所述储液仓402用于与所述进液槽连通,所述中心管道404与所述导气通道连通,所述吸嘴500与所述外壳400连接,所述吸嘴500开设有吸嘴孔502,所述吸嘴孔
502与所述中心管道404连通,以便于将所述导气通道内的烟雾导出;所述电池杆600以及所述电子雾化器10均设置于所述外壳400内,所述电池杆600与所述发热件连接,所述电池杆600用于向所述发热件供电,其中,所述外壳400还开设有进气孔406,所述进气孔406与所述导气通道,所述进气孔406用于将外部空气导入所述导气通道。所述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座以及发热组件。所述雾化座开设有进液槽。所述进液槽用于与储液仓连通,以使所述储液仓内的待雾化介质进入所述进液槽内。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吸液件以及发热件。所述吸液件位于所述进液槽内。所述雾化座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液槽连通的固定安装槽。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吸液件抵接,所述发热件还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以雾化所述发热件上的待雾化介质。所述固定安装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其中,所述雾化座还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连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发热件上的烟雾导出。将吸液件卡入进液槽内,再将发热件压入固定安装槽,使得发热件与吸液件抵触,从而使得吸液件与发热件纵向分布放置,便于发热件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从而便于发热件快速卡入雾化座内,有效地提高了对发热组件的装配效率。
4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座,所述雾化座开设有进液槽,所述进液槽用于与储液仓连通,以使所述储液仓内的待雾化介质进入所述进液槽内;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吸液件以及发热件,所述吸液件位于所述进液槽内,所述雾化座的侧壁还开设有与所述进液槽连通的固定安装槽,所述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发热件与所述吸液件抵接,所述发热件还用于与外部电源连接,以雾化所述发热件上的待雾化介质,所述固定安装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设置,其中,所述雾化座还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连通的导气通道,所述导气通道用于将所述发热件上的烟雾导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发热片以及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开设有与所述导气通道连通的第一进雾孔,所述第一进雾孔与所述进液槽连通,所述发热片与所述进雾孔对应设置,所述发热片与所述吸液件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片的部分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槽的侧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发热片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雾孔连通的第二进雾孔,所述第二进雾孔还与所述进液槽对应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座体以及密封板,所述发热片与所述座体连接,所述密封板卡设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密封板位于所述座体远离所述吸液件的一面,所述密封板用于遮盖所述固定安装槽的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座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安装槽连通的卡接槽,所述密封板的部分卡设于所述卡接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座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本体以及导向滑块,所述雾化本体开设有所述固定安装槽,所述导向滑块位于所述固定安装槽内,所述座体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还开设有与所述导向槽连通的极柱槽,所述发热片的部分位于所述极柱槽内,所述雾化本体开设有与所述极柱槽连通的极柱孔,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电极柱,所述电极柱依次穿过所述极柱孔以及所述极柱槽并与所述发热片抵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与所述雾化座连接的顶封罩,所述顶封罩位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处,所述顶封罩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多个所述第一通孔分别与所述进液槽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封罩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导气通道连通,且所述导气通道的导气路径与所述进液槽的开口方向相互平行设置。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器。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上述的电子雾化器包括雾化座以及发热组件;雾化座开设有进液槽;发热组件包括吸液件以及发热件,吸液件位于进液槽内,雾化座的侧壁还开设有与进液槽连通的固定安装槽,发热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固定安装槽内,发热件与吸液件抵接,固定安装槽的开口方向与进液槽的开口方向相互垂直设置,雾化座还开设有与固定安装槽连通的导气通道,导气通道用于将发热件上的烟雾导出。将吸液件卡入进液槽内,再将发热件压入固定安装槽,使得发热件与吸液件抵触,从而使得吸液件与发热件纵向分布放置,便于发热件对待雾化介质进行加热雾化,从而便于发热件快速卡入雾化座内,有效地提高了对发热组件的装配效率。装配效率。装配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吴成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艾溹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3.07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