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属于
石斛兰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2.石斛兰是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 dendrobium)植物的总称,为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与蝴蝶兰、卡特兰、大花蕙兰合称为“四大洋兰”,是热带兰中的名贵花卉。石斛兰由根、茎、叶、花组成,是多个假鳞茎组成的合轴植物。株型有直立、斜立或下垂,随着植株的生长,假鳞茎不断增长和增粗,且具有明显的向阳性,需人工不断调整方向和立柱固定以防长植株歪斜和倒伏。
3.专利文献cn202220023294.x公开了一种石斛兰组培苗栽培装置,包括底座和顶盖,
所述底座和顶盖的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底座的内部接触连接有圆柱容器,所述圆柱容器的内部设置有树皮基质,所述圆柱容器的左侧管道连接有进水管和营养液管,所述圆柱容器的右侧螺纹啮合有底盖,所述底盖的右侧管道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圆柱容器的顶部设置有多组栽植小孔,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杆,所述弹簧杆的另一端与滑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本栽培装置操作方便、运输便利、可多层叠加放置,并能够节约用水和营养液,实现了石斛兰组培苗高效、低成本的种植或炼苗需求。
4.但上述栽培装置在具体使用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石斛兰在生长时茎叶会变长并延伸而出,需要使用架子或木棍对其进行牵引,继而保证其较为美观,常见的栽培装置一般结构较为固定,不便对石斛兰进行牵引栽培,且不便根据石斛兰的生长长度进行调节,影响石斛兰在栽培时的立体美观效果。
5.因此,需要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以解决石斛兰在栽培时不便对其茎叶进行牵引而影响美观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包括种植盆,所述种植盆的底端固定有积水盘,所述种植盆的外
侧壁开设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渗水孔,所述种植盆的顶端固定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外侧壁套接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与所述限位环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所述安装环的顶端固定有第一牵引架,所述第一牵引架的顶端固定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的顶端插接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二连接环的顶端固定有第二牵引架。
9.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两个开设在所述安装环内侧壁上的安装槽,两个所述安装槽之间呈对称设置,所述安装槽的两侧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环相配合,所述安装槽的一侧侧壁滑动贯穿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一
端固定有拉块,所述滑动杆的外侧壁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侧壁固定,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一侧内壁固定。
10.更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限位块的一侧侧壁呈斜面设置,所述限位环的竖截面呈道理的凸形,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环之间互相卡接。
11.进一步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安装环的竖截面呈倒立的凹型,所述安装环与所述限位环的大小相适配,所述安装环的顶端内壁与所述限位环的顶端侧壁相贴合。
12.作为优选,所述安装环的底端固定有多个弹力绳,所述弹力绳的底端固定有挂钩,所述积水盘的顶端固定有挂圈,所述挂钩挂设在所述挂圈的底部。
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连接环的顶端开设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插槽,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底端固定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插杆,所述插杆与对应的所述插槽互相插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牵引架配合第二牵引架对石斛兰的茎叶进行栽培牵引,具有较好的栽培效果,使石斛兰在生长时更加立体美观,通过限位组件对安装环和限位环进行固定,即可将第一牵引架安装在种植盆上,同时第二牵引架可与第一牵引架进行便捷拆装,使第一牵引架和第二牵引架可根据石斛兰的生长高度进行适应性地拆装架设,提高了种植人员对石斛兰进行日常栽培和种植时的便捷性,减少占用空间,栽培更加立体美观。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安装环套接在限位环上即可使限位块与限位环进行卡接固定,便于第一牵引架架设在种植盆上,使用较为便捷,且通过拉动拉块可解除限位块的限位,使第一牵引架可进行拆卸,便于回收使用,通过弹力绳配合挂钩对安装环进一步进行限位固定,能够保证牵引架在栽培石斛兰时的稳定性,不易倾倒。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结构拆分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环结构拆剖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种植盆结构拆分示意图。
21.有关附图标记的说明:
22.1、种植盆;2、积水盘;3、渗水孔;4、限位环;5、安装环;6、限位组件;61、安装槽;62、限位块;63、滑动杆;64、拉块;65、弹簧;7、第一牵引架;8、第一连接环;9、第二连接环;10、第二牵引架;11、弹力绳;12、挂钩;13、挂圈;14、插槽;15、插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24.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实施
例中的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做进一步的调整,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法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包括种植盆1,种植盆1的底端固定有积水盘2,种植盆1的外侧壁开设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渗水孔3,种植盆1的顶端固定有限位环4,限位环的外侧壁套接有安装环5,安装环5与限位环4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6,安装环5的顶端固定有第一牵引架7,第一牵引架7的顶端固定有第一连接环8,第一连接环8的顶端插接有第二连接环9,第二连接环9的顶端固定有第二牵引架10;通过第一牵引架7配合第二牵引架10对石斛兰的茎叶进行栽培牵引,具有较好的栽培效果,使石斛兰在生长时更加立体美观,通过限位组件6对安装环5和限位环4进行固定,即可将第一牵引架7安装在种植盆1上,同时第二牵引架10可与第一牵引架7进行便捷拆装,使第一牵引架7和第二牵引架10可根据石斛兰的生长高度进行适应性地拆装架设,提高了种植人员对石斛兰进行日常栽培和种植时的便捷性,减少占用空间,栽培更加立体美观。
27.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值得具体说明的是,限位组件6包括两个开设在安装环5内侧壁上的安装槽61,两个安装槽61之间呈对称设置,安装槽61的两侧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限位块62,限位块62与限位环4相配合,安装槽61的一侧侧壁滑动贯穿有滑动杆63,滑动杆63的一端固定有拉块64,滑动杆63的外侧壁套接有弹簧65,弹簧65的一端与限位块62的一侧侧壁固定,弹簧65的另一端与安装槽61的一侧内壁固定;通过将安装环5套接在限位环4上即可使限位块62与限位环4进行卡接固定,便于第一牵引架7架设在种植盆1上,使用较为便捷,且通过拉动拉块64可解除限位块62的限位,使第一牵引架7可进行拆卸,便于回收使用。
28.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值得具体说明的是,限位块62的一侧侧壁呈斜面设置,限位环4的竖截面呈道理的凸形,限位块62与限位环4之间互相卡接。
29.本方案具备以下工作过程:该栽培装置在使用时,可将石斛兰幼苗放入种植盆1内进行基质栽培,石斛兰在生长初期时高度较矮,通过种植盆1进行单独养殖即可,对石斛兰进行灌溉时多余水分则从渗水孔3流入积水盘2内,避免种植盆1内灌水较多,当石斛兰生长一定周期后通过安装第一牵引架7对石斛兰枝叶进行牵引,安装第一牵引架7时,将安装环5套设在限位环4上,套设时限位块62的斜面挤压限位环4侧壁,继而使限位块62受力向安装槽61内收缩,当安装环5与限位环4完全套接后,限位块62通过弹簧65弹力自动弹出与限位环4进行卡接限位,同时拉动弹力绳11,将挂钩12挂在积水盘2顶部的挂圈13上,对安装环5进一步进行限位固定,继而完成对第一牵引架7的安装,石斛兰在生长时其茎叶则顺从第一牵引架7向上延伸,石斛兰在后期生长时可根据其生长高度再继续增加第二牵引架10进行牵引,第二牵引架10在安装时将第二连接环9底部的插杆15与第一连接环8顶部的插槽14插接,即可将第二牵引架10固定在第一牵引架7顶部,继而对石斛兰进行栽培牵引,使石斛兰在生长时更加立体美观,该装置在对石斛兰进行栽培时,可根据石斛兰向阳性的特点对种植盆1定期进行挪动和转向,使石斛兰生长时能够沿着第一牵引架7和第二牵引架10进行均匀生长,并铺满第一牵引架7和第二牵引架10,使石斛兰在栽培时更加均匀饱满和美观。
30.根据上述工作过程可知:通过第一牵引架7配合第二牵引架10对石斛兰的茎叶进行栽培牵引,具有较好的栽培效果,使石斛兰在生长时更加立体美观,通过限位组件6对安装环5和限位环4进行固定,即可将第一牵引架7安装在种植盆1上,同时第二牵引架10可与
第一牵引架7进行便捷拆装,使第一牵引架7和第二牵引架10可根据石斛兰的生长高度进行适应性地拆装架设,提高了种植人员对石斛兰进行日常栽培和种植时的便捷性,减少占用空间,栽培更加立体美观。
31.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值得具体说明的是,安装环5的竖截面呈倒立的凹型,安装环5与限位环4的大小相适配,安装环5的顶端内壁与限位环4的顶端侧壁相贴合。
32.进一步地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值得具体说明的是,安装环5的底端固定有多个弹力绳11,弹力绳11的底端固定有挂钩12,积水盘2的顶端固定有挂圈13,挂钩12挂设在挂圈13的底部;通过弹力绳11配合挂钩12对安装环5进一步进行限位固定,能够保证牵引架在栽培石斛兰时的稳定性,不易倾倒。
33.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值得具体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环8的顶端开设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插槽14,第二连接环9的底端固定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插杆15,插杆15与对应的插槽14互相插接;石斛兰在后期生长时可根据其生长高度再继续增加第二牵引架10进行牵引,第二牵引架10在安装时将第二连接环9底部的插杆15与第一连接环8顶部的插槽14插接,即可将第二牵引架10固定在第一牵引架7顶部,使石斛兰在生长时更加立体美观。
34.综上:通过将安装环5套接在限位环4上即可使限位块62与限位环4进行卡接固定,便于第一牵引架7架设在种植盆1上,使用较为便捷,且通过拉动拉块64可解除限位块62的限位,使第一牵引架7可进行拆卸,便于回收使用,通过弹力绳11配合挂钩12对安装环5进一步进行限位固定,能够保证牵引架在栽培石斛兰时的稳定性,不易倾倒。
35.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还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包括种植盆(1),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盆(1)的底端固定有积水盘(2),所述种植盆(1)的外侧壁开设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渗水孔(3),所述种植盆(1)的顶端固定有限位环(4),所述限位环的外侧壁套接有安装环(5),所述安装环(5)与所述限位环(4)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6),所述安装环(5)的顶端固定有第一牵引架(7),所述第一牵引架(7)的顶端固定有第一连接环(8),所述第一连接环(8)的顶端插接有第二连接环(9),所述第二连接环(9)的顶端固定有第二牵引架(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6)包括两个开设在所述安装环(5)内侧壁上的安装槽(61),两个所述安装槽(61)之间呈对称设置,所述安装槽(61)的两侧侧壁之间滑动连接有限位块(62),所述限位块(62)与所述限位环(4)相配合,所述安装槽(61)的一侧侧壁滑动贯穿有滑动杆(63),所述滑动杆(63)的一端固定有拉块(64),所述滑动杆(63)的外侧壁套接有弹簧(65),所述弹簧(65)的一端与所述限位块(62)的一侧侧壁固定,所述弹簧(65)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61)的一侧内壁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62)的一侧侧壁呈斜面设置,所述限位环(4)的竖截面呈道理的凸形,所述限位块(62)与所述限位环(4)之间互相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环(5)的竖截面呈倒立的凹型,所述安装环(5)与所述限位环(4)的大小相适配,所述安装环(5)的顶端内壁与所述限位环(4)的顶端侧壁相贴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环(5)的底端固定有多个弹力绳(11),所述弹力绳(11)的底端固定有挂钩(12),所述积水盘(2)的顶端固定有挂圈(13),所述挂钩(12)挂设在所述挂圈(13)的底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8)的顶端开设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插槽(14),所述第二连接环(9)的底端固定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插杆(15),所述插杆(15)与对应的所述插槽(14)互相插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属于石斛兰栽培技术领域。一种石斛兰立体栽培装置,包括种植盆,种植盆的底端固定有积水盘,种植盆的外侧壁开设有多个呈环形分布的渗水孔,种植盆的顶端固定有限位环,连接环的外侧壁套接有安装环,安装环与限位环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牵引架配合第二牵引架对石斛兰的茎叶进行栽培牵引,具有较好的栽培效果,使石斛兰在生长时更加立体美观,第一牵引架和第二牵引架可根据石斛兰的生长高度进行适应性架设和拆装,提高了种植人员对石斛兰进行日常栽培和种植时的便捷性,减少占用空间,栽培更加立体美观。栽培更加立体美观。栽培更加立体美观。
技术研发人员:
龚建英 王华新 汪小玉 龙定建 苏莉花 孙利娜 林茂 潘文 黎立港 唐遒冥 杨舒婷 刘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9.02
技术公布日: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