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木工工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高效木工钻。
背景技术:
2.木工作为中国传统技师,是建筑及装饰行业中必不可少的工种,而木工的常用工具包括了木工钻,通过木工钻实现在木材上的打孔操作。
3.目前,市面上现有的木工钻的钻头由于结构设计缺陷,其
螺纹直接从其尖端开始加工,并且,螺纹单一,使用时,通过单一的螺纹进行钻孔,效率低,而且加工过程中,由于尖端直接设置螺纹,导致其定位能力较差,在自攻前易出现错位等影响加工精度的问题,影响木工钻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高效木工钻,以设置双螺纹的
头部,且双螺纹的头部上的双螺纹在其长度方向上呈错位分布,使得其在螺纹总长相同的情况下,螺距增加了一倍,从而提高了钻头的效率,且能保证钻头工作时的拉力,另外,双螺纹的头部设置有尖部,能通过尖部在自攻前实现定位,防止未定位打孔导致的错位偏差问题,提高了加工精度,提升了木工钻的使用性能。
5.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高效木工钻,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
7.头部,头部呈圆锥形布置,头部的外壁上延其轴向设置有同轴布置的双螺纹,并且,双螺纹在其轴向上呈错位分布,同时,头部的尖端设置有突出于双螺纹的尖部;
8.刃部,刃部设置于头部的大端面的一端,且刃部上靠近头部的一端设置有刃口;
9.柄部,柄部设置刃部背离头部的一端,柄部具有与外部工具配合的装夹头。
10.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头部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条从其尖端延伸至其大端面的开槽,且开槽截断双螺纹的若干螺牙。
11.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刃部呈扁平状布置,刃部靠近头部的一端的中部与头部的大端面连接,同时,刃部靠近头部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工槽,且两加工槽呈中心对称布置,刃部靠近头部的一端的两侧且位于每一加工槽处均设置有一朝向头部一侧伸出的尖角,刃部靠近头部的一端的棱边以及尖角的棱边为刃口,同时,尖角延伸的长度大于头部上的双螺纹的端部至刃部的距离。
12.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尖角以及尖角和加工槽的连接处呈圆弧结构布置。
13.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刃部呈圆柱状布置,刃部靠近头部的一段的中部与头部的大端面连接,刃部的外壁上延其轴向开设有螺旋型的排屑槽,排屑槽靠近头部的一端的槽口口沿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头部一侧伸出的尖角,且槽口口沿以及尖角的棱边为刃口,同时,尖角延伸的长度大于头部上的双螺纹的端部至刃部的距离。
14.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双螺纹的螺距相同,且双螺纹的错位距离为其螺距
的一半。
15.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双螺纹之间错位的距离范围为0.1-10mm。
16.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还包括杆部,杆部为长条结构,杆部的长度方向与头部的轴向一致,杆部设置于刃部和柄部之间,杆部的两端分别与刃部和柄部固定连接。
17.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杆部外套设有一塑料管,塑料管上印有规格型号信息。
18.上述的一种高效木工钻,其中,装夹头的横截面为圆形、六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
19.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20.上述的高效木工钻,以在头部上设置错位布置的双螺纹,使得在螺纹总长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的螺距,从而提高了钻头的效率,且能保证钻头工作时的拉力,另外,头部的尖端设置有突出于双螺纹的尖部,能通过尖部在钻头自攻前实现定位,从而有效防止了打孔前因未定位而导致的错位偏差问题,保证了钻头加工的精度,提升了木工钻的使用性能,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木工钻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头部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23.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呈扁平状布置的刃部的一视角的结构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呈扁平状布置的刃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呈圆柱状布置的刃部的结构图。
27.附图中:1、头部;11、双螺纹;12、尖部;13、开槽;2、刃部;21、加工槽;22、尖角;23、排屑槽;211、刃口;3、柄部;31、装夹头;4、杆部;5、塑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6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木工钻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头部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高效木工钻包括:头部1、刃部2以及柄部3。
30.具体的,头部1呈圆锥形布置,使得头部1具有尖端和大头端,方便钻头的自攻,且能保持足够的拉力,为后续钻孔操作提供了条件。并且,头部1的外壁上延其轴向设置有同轴布置的双螺纹11,双螺纹11的两螺纹并列布置,此时,双螺纹11的两螺纹在其轴向上呈错位分布,保证了每一螺纹均能顺利加工成型,并且使得在头部1长度一定且每一螺纹的总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将头部1上的螺距增加了一倍,从而提高了钻头的加工效率,结构设计更合理。同时,头部1的尖端设置有突出于双螺纹11的尖部12,通过尖部12可避免螺纹直接从头部1的尖端开始而导致自攻时缺乏定位的问题,使得在钻头自攻之前能通过尖部12插入木材中进行定位,保证了加工的精确性。优选的,头部1上的双螺纹11的两螺纹分步加工,即
在其中一螺纹加工完成后,再二次加工另外一螺纹,从而实现头部1上双螺纹11的加工。
31.具体的,刃部2设置于头部1的大端面的一端,即在钻孔加工过程中,头部1自攻后,刃部2再接触待加工的木材,使得头部1能为刃部2的加工提供足够的拉力,从而保证加工的可靠性。并且,刃部2上靠近头部1的一端设置有刃口211,通过刃口211对待加工的木材进行切割,从而满足加工需求。
32.具体的,柄部3设置刃部2背离头部1的一端,此时,柄部3包括有与外部工具配合的装夹头31,即刃部2能通过柄部3与外部工具进行连接,即通过外部工具带动钻头旋转,从而实现钻孔操作。值得指出的是,该处的外部工具可以是电钻等设备,使得操作者能借助外部工具进行加工,操作省事省力。并且,装夹头31为快拆结构,可方便使用者快速更换钻头,结构设计更合理。
33.更加具体的,头部1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条从其尖端延伸至其大端面的开槽13,并且,开槽13截断双螺纹11的若干螺牙,使得头部1上的螺纹能形成断开螺纹,从而可使得钻孔加工途中能反向拉出,即在加工过程中能随时取出钻头,另外,头部1上设置开槽13能使头部1的初始截面变小,变得更锋利,从而加强头部1的自攻稳定性。值得指出的是,开槽13可以从头部1的非尖端处开始延伸至其大端面,即双螺纹11的前面几个螺牙可不被开槽13截断,可保证头部1的结构强度。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呈扁平状布置的刃部的一视角的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呈扁平状布置的刃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如图1、图4以及图5所示,刃部2呈扁平状布置,此时,刃部2靠近头部1的一端的中部与头部1的大端面连接,从而使得刃部2的两侧与头部1的距离相同,保证了结构布置的均匀性,为后续刃部2能以头部1为中心旋转提供了条件。同时,刃部2靠近头部1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工槽21,并且,刃部2上的两加工槽21呈中心对称布置,即在刃部2的旋转方向上,两加工槽21均位于刃部2旋转方向的前方,为后续刃部2在旋转过程中对木材进行切割提供了条件。同时,刃部2靠近头部1的一端的两侧且位于每一加工槽21处均设置有一朝向头部1一侧伸出的尖角22,使得在刃部2对木材进行切割时,能通过尖角22先接触木材,方便了刃部2的进刀。另外,刃部2靠近头部1的一端的棱边以及尖角22的棱边为刃口211,从而使得后续钻孔加工时能更全面的切割木材。同时,尖角22延伸的长度大于头部1上的双螺纹11的端部至刃部2的距离,即使得尖角22的高度能处于头部1上的双螺纹11的长度范围内,从而使得在进行钻孔操作时,头部1上的螺纹在穿过木材末端时,能顺利通过头部1上的螺纹的拉力将刃部2拉向木材末端,从而顺利将木材的末端打掉,使打孔过程更流畅。优选的,刃部2的厚度范围为1.5-8mm,能满足不同结构强度的使用需求。
35.更加具体的,尖角22以及尖角22和加工槽21的连接处呈圆弧结构布置,且尖角22和加工槽21的连接处与对应的尖角22之间圆滑过度,另外,圆弧结构的弯曲方向为刃部2旋转方向的前方,既增大了切屑前角,又能保证刃口211的结构强度,结构设计更合理。
36.另外,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刃部2除了呈扁平状布置后,还可以使刃部2呈圆柱状布置。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呈圆柱状布置的刃部的结构图。如图6所示,刃部2呈圆柱状布置时,刃部2靠近头部1的一段的中部与头部1的大端面连接,保证了结构布置的均匀性,为后续刃部2能以头部1为中心旋转提供了条件。并且,刃部2的外壁上延其轴向开设有螺旋型的排屑槽23,为后续钻孔操作时能顺利木屑排出提供了条件。并且,排屑槽23靠近头
部1的一端的槽口口沿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头部1一侧伸出的尖角22,且
所述槽口口沿以及所述尖角22的棱边为刃口211,即在头部1自攻并拉动刃部2朝向木材进给时,刃部2上的刃口211能切割木材,并将切割产生的木屑通过排屑槽23排出,同样保证了钻孔加工的正常进行,满足加工需求,不仅方便了刃部2的进刀,还使得后续能全方位的切割木材。同时,尖角22延伸的长度大于头部1上的双螺纹11的端部至刃部2的距离,使得在进行钻孔操作时,头部1上的螺纹在穿过木材末端时,能顺利通过头部1上的螺纹的拉力将刃部2拉向木材末端,从而顺利将木材的末端打掉,使打孔过程更流畅。
37.更加具体的,头部1上的双螺纹11的两螺纹的螺距相同,即双螺纹11的两螺纹为相同螺距的螺纹,方便了加工,同时也保证了自攻时能保持进给距离一致,使得头部1能顺利自攻。同时,双螺纹11的两螺纹的错位距离为其螺距的一半,在确保双螺纹11能加工的同时也保证了整体结构强度。
38.更加具体的,双螺纹11的两螺纹之间错位的距离范围为0.1-10mm,能保证有足够的加工余量来保证后一螺纹的二次加工,同时,也能覆盖不同加工需求对应的规格型号参数,结构设计更合理。
39.更加具体的,刃部2和柄部3之间还设置有杆部4,此时,杆部4为具有一定长度的长条结构,杆部4的长度方向与头部1的轴向一致,即通过杆部4延伸了刃部2和柄部3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的钻孔需求。另外,杆部4的两端分别与刃部2和柄部3固定连接,保证了结构强度,结构设计更合理。
40.更加具体的,于杆部4外套设有一塑料管5,并于塑料管5上印有规格型号信息,相较于传统采用在杆部4激光印刻规格型号信息等方式而言,操作更方便,成本更低,且不会对杆部4造成结构损伤,结构设计更合理。
41.更加具体的,柄部3的装夹头31的横截面为圆形、六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可根据不同的外部工具进行合理选择配套的横截面形状,从而提高其适配性。
42.本实施例提供的高效木工钻,包括头部1、刃部2以及柄部3;通过在头部1上设置错位布置的双螺纹11,使得在头部1和螺纹总长不变的情况下使螺距增加了一倍,从而提高了钻头的效率,同时也能维持钻头钻孔时的拉力,并且,于头部1的尖端设置有突出于双螺纹11的尖部12,使得在钻头自攻前能通过尖部12实现定位,可有效防止打孔前因未定位而导致的错位偏差问题,保证了钻头加工的精度,提升了木工钻的使用性能。
4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包括:头部,所述头部呈圆锥形布置,所述头部的外壁上延其轴向设置有同轴布置的双螺纹,并且,所述双螺纹在其轴向上呈错位分布,同时,所述头部的尖端设置有突出于所述双螺纹的尖部;刃部,所述刃部设置于所述头部的大端面的一端,且所述刃部上靠近所述头部的一端设置有刃口;柄部,所述柄部设置于所述刃部背离所述头部的一端,所述柄部具有与外部工具配合的装夹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外壁上开设有若干条从其尖端延伸至其大端面的开槽,且所述开槽截断所述双螺纹的若干螺牙。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刃部呈扁平状布置,所述刃部靠近所述头部的一端的中部与所述头部的大端面连接,同时,所述刃部靠近所述头部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工槽,且两所述加工槽呈中心对称布置,所述刃部靠近所述头部的一端的两侧且位于每一所述加工槽处均设置有一朝向所述头部一侧伸出的尖角,所述刃部靠近所述头部的一端的棱边以及所述尖角的棱边为所述刃口,同时,所述尖角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头部上的所述双螺纹的端部至所述刃部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尖角以及所述尖角和所述加工槽的连接处呈圆弧结构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刃部呈圆柱状布置,所述刃部靠近所述头部的一段的中部与所述头部的大端面连接,所述刃部的外壁上延其轴向开设有螺旋型的排屑槽,所述排屑槽靠近所述头部的一端的槽口口沿的两侧均设置有朝向所述头部一侧伸出的尖角,且所述槽口口沿以及所述尖角的棱边为刃口,同时,所述尖角延伸的长度大于所述头部上的所述双螺纹的端部至所述刃部的距离。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纹的螺距相同,且所述双螺纹的错位距离为其螺距的一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纹之间错位的距离范围为0.1-10m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杆部,所述杆部为长条结构,所述杆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头部的轴向一致,所述杆部设置于所述刃部和所述柄部之间,所述杆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刃部和所述柄部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杆部外套设有一塑料管,所述塑料管上印有规格型号信息。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木工钻,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夹头的横截面为圆形、六边形、三角形中的一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木工钻,属于木工工具的技术领域。一种高效木工钻包括头部、刃部以及柄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头部上设置错位布置的双螺纹,使得在头部和螺纹总长不变的情况下使螺距增加了一倍,从而提高了钻头的效率,同时也能维持钻头钻孔时的拉力,并且,于头部的尖端设置有突出于双螺纹的尖部,使得在钻头自攻前能通过尖部实现定位,可有效防止打孔前因未定位而导致的错位偏差问题,保证了钻头加工的精度,提升了木工钻的使用性能。提升了木工钻的使用性能。提升了木工钻的使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
蔡可宁 张海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天工巨星工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1.13
技术公布日:
20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