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水驱动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属于发电厂冷却水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d600b型亚临界机组闭式冷却装置(用于对冷却水水质要求较高的设备用户提供冷却水水源)设有两台单级双吸水平中分式离心泵(简称:闭式泵),水泵额定流量:1010m3/h、扬程:55m、转速:1450r/min、效率:85%,电机功率:220kw、电压:6kv、电流26.8a、转速:1483r/min、绝缘等级:f。由于该装置在设计时,对装置设备运行冷却水的需求量和余量计算均有较大的偏差,导致对闭式泵的选型不合理,远远超出了装置运行的实际需求。为满足闭式水装置运行工艺要求,需利用闭式泵出口母管上的手动再循环门将装置压力手动调节在工艺要求范围内运行,导致闭式泵工作的大部分流量未经过用户直回到闭式泵的入口,因此闭式泵长期处于“大马拉小车”的状态下运行,造成电能的严重浪费。两台闭式泵一用一备,运行不够安全可靠。
3.另外,现有技术中闭式冷却装置管路阀门一般为手动碟阀,无法远程及时、精准对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节。
4.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5.1、现有技术中,闭式泵选型不合理造成电能严重浪费;
6.2、现有技术中,两台闭式泵一用一备,运行不够安全可靠;
7.3、现有技术中,管路阀门一般为手动碟阀,无法远程及时、精准对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闭式泵选型不合理造成电能严重浪费;两台闭式泵一用一备,运行不够安全可靠;管路阀门一般为手动碟阀,无法远程及时、精准对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节的技术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在第一闭式泵、第二闭式泵旁并联第三闭式泵。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闭式泵为一台单级双吸卧式变频离心泵。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闭式泵进口管接在所述第一闭式泵、所述第二闭式泵入口母管上,设置dn400手动关断阀;出口管接在所述第一闭式泵、所述第二闭式泵出口母管上,并设置dn300逆止阀及dn300手动关断阀。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闭式泵运行方式为:
14.正常运行时,长期使用所述第三闭式泵变频器运行;
15.所述第三闭式泵增加自动运行控制逻辑;
16.当所述第三闭式泵出现故障,切换到所述第一闭式泵、所述第二闭式泵运行。
17.进一步地,所述自动运行控制逻辑包括:
18.自动运行模式,根据管路压力设定值与管路压力反馈自动输出所述第三闭式泵运行频率;
19.手动运行模式,可在控制设备中直接输入所述第三闭式泵运行频率;
20.低压联锁启动模式,选择需要联锁启动的闭式泵后,当闭式泵压力联锁设置生效且受监测管路压力低于联锁启泵压力设定值达到设定时长,则备用闭式泵自动启动。
21.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还包括电动调节门,用于调节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水压,所述电动调节门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闭式泵入口母管,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闭式泵出口母管。
22.进一步地,电动调节门自动运行控制逻辑包括:
23.自动运行模式,若所述第一闭式泵所述第二闭式泵有任何一台处于运行状态,则所述电动调节门开度低限为30%,若所述第一闭式泵、所述第二闭式泵均处于停运状态,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根据受监测管路压力自动输出阀门开度;
24.手动运行模式,可在控制设备中直接输入所述电动调节门开度。
25.将电泵辅助模组与汽泵凝泵模组由并联改成串联,所述电泵辅助模组、所述汽泵凝泵模组并联新增管路,使所述电泵辅助模组、所述汽泵凝泵模组可以由并联切换为串联。
26.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中还包括电动调节阀,用于控制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的流量和水压。
27.所述电动调节阀、电动调节门、第三闭式泵受dcs控制。
28.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29.(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可将闭式冷却水系统的冷却水流量降至465m3/h以下,并且根据装置设备用户的负荷及环境温度实时调整其闭式冷却装置的冷却水流量,使其既满足设备冷却水流量要求,又不造成电能的浪费。
30.(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当新增闭式泵出现故障时,可随时切换至原闭式泵运行,装置闭式泵由原来的一用一备增加到一用两备,大大提升了闭式冷却装置的运行可靠性,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3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通过dcs实现远程、及时、精准对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管路总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闭式泵自动运行控制逻辑示意图。
35.图中:1、第三闭式泵;2、第一闭式泵;3、第二闭式泵;4、dn400手动关断阀;5、dn300手动关断阀;6、dn300逆止阀;7、电动调节门;8、回水总门;9、dn300电动阀;10、dn300电动球阀;11、电前泵机封轴承冷却器;12、电泵轴承冷却器;13、电前泵轴承冷却器;14、电泵润滑油冷却器;15、电泵工作油冷却器;16、电泵空冷器;17、汽前泵机封冷却器;18、汽前泵轴承冷却器;19、汽泵机封冷却器;20、小机润滑油冷却器;21、抗燃油冷却器;22、凝泵变频变压
器柜、23、凝泵变频功率柜;24、回水总门前母管;25、回水大母管;26、母管;27、膨胀水箱;28、热交换系统;29、电泵辅助模组;30、汽泵凝泵模组;31、其他辅助模组;32、新增管路;33、闭式泵入口母管;34、闭式泵出口母管;35、电泵进水管;36、φ325
×
8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3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7.如附图1、附图2所示,为解决原闭式泵“大马拉小车”的问题,在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旁新增加第三闭式泵1,第三闭式泵1为单级双吸卧式变频离心泵(泵扬程56-71m、流量360-612m3/h,电机功率为132kw的高效节能电机,泵入口管为dn400,泵出口管为dn300)。
38.优选地,第三闭式泵1与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并联,第三闭式泵1进口管接在闭式泵入口母管33上,设置dn400手动关断阀4;第三闭式泵1出口管接在闭式泵出口母管34上,并设置dn300逆止阀6及dn300手动关断阀5。
39.优选地,第三闭式泵1长期变频稳压运行,保证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正常运行需求,并将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作为备用,既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和可靠,也实现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40.对汽机侧闭式冷却水装置进行优化。将电泵辅助模组29与汽泵凝泵模组30通过新增管路32由并联改成串联,并且优化后的装置可使用阀门的开关切换进行电泵辅助模组29与汽泵凝泵模组30串、并联快速的切换。
41.a、将原电泵冷却水装置回水总门8移位至靠近回水大母管25处;
42.b、在汽机侧母管26上增设dn300电动球阀10,dn300电动球阀10安装在电泵进水管35与φ325
×
8管道36之间。
43.c、用φ325
×
8管道36将回水总门前母管24与母管26联通,接口:回水总门前母管24侧接在回水总门8前、母管26侧接在dn300电动球阀10后。
44.d、在新增的φ325
×
8管道36加装dn300电动阀9。
45.e、通过改变阀门的开闭使电泵辅助模组29与汽泵凝泵模组30改变串并联。
46.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回流优化,将原系统的手动碟阀更换成电动调节阀,可远程及时、精准对系统进行的流量、压力进行调节。
47.第三闭式泵1运行方式进行优化:
48.a、正常运行时,长期使用第三闭式泵1变频器运行。
49.b、第三闭式泵1增加自动运行控制逻辑。
50.c、当第三闭式泵1出现故障的情况时,要能及时切换到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运行,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51.如附图3所示,第三闭式泵1自动运行控制逻辑要求:
52.a、在dcs上增加第三闭式泵1运行控制窗口,窗口设置“启动”、“停运”、“自动调频”、“手动调频”控制按钮及“压力值给定”、“频率值给定”栏,同时将压力反馈值及频率反馈值在控制窗口上显示。
53.b、“自动调频”、“手动调频”应实现无扰切换;
54.c、自动运行时,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根据母管26压力设定值与母管26压力反馈自动输出第三闭式泵1运行频率。
55.d、手动运行时可在控制窗口中直接输入第三闭式泵1运行频率。
56.e、正常情况下,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采用第三闭式泵1自动变频运行,维持母管26压力在0.68mpa左右。
57.f、在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增加低压联锁启动逻辑。选择需要联锁启动的闭式泵后,当闭式泵压力联锁投入且母管26压力低于联锁启泵压力设定值(0.65mpa)10s,则备用闭式泵自动启动。
58.电动门调节阀7运行控制逻辑要求:
59.a、dcs上增加电动调节门7控制窗口,窗口设置“自动”、“手动”控制按钮及“泄压压力值给定”、“开度值给定”栏,同时将压力反馈值及开度反馈值在控制窗口上显示。
60.b、“自动”、“手动”应实现无扰切换。
61.c、自动运行时,若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有任何一台处于运行状态,则电动门调节阀7开度低限为30%,若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均处于停运状态,系统根据母管26泄压调节设定值与母管26压力反馈自动输出电动阀门7开度。
62.d、手动运行时可在控制窗口中直接输入电动阀门7开度。
63.本实用新型申请人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示例做了详细的说明与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实施示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详尽的说明只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精神,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相反,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任何改进或修饰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包括热交换系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闭式泵机组,所述闭式泵机组通过管路与所述冷却装置连接,所述冷却装置通过管路与所述热交换系统连接,所述热交换系统通过管路与所述闭式泵机组连接,所述闭式泵机组由至少三台闭式泵并联组成,所述闭式泵机组中至少一台闭式泵为变频闭式泵,其余为非变频闭式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闭式泵额定流量低于所述闭式泵机组中的非变频闭式泵的额定流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频闭式泵包括以下运行方式:正常运行方式,使用变频器通过自动运行控制逻辑控制变频闭式泵运行;变频闭式泵故障方式,切换到非变频闭式泵运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运行控制逻辑包括:自动运行模式,根据管路压力设定值与管路压力反馈自动输出所述变频闭式泵运行频率;手动运行模式,可在控制设备中直接输入所述变频闭式泵运行频率;低压联锁启动模式,选择需要联锁启动的闭式泵后,当闭式泵压力联锁设置生效且受监测管路压力低于联锁启泵压力设定值达到设定时长,则备用闭式泵自动启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式泵机组由第一闭式泵(2)、第二闭式泵(3)、第三闭式泵(1)并联组成,所述第三闭式泵(1)为变频闭式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动调节阀,用于控制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的流量和水压,所述电动调节阀受dcs控制。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动调节门(7),用于调节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水压,所述电动调节门(7)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闭式泵入口母管(33),所述电动调节门(7)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于闭式泵出口母管(34)。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调节门(7)自动运行控制逻辑包括:自动运行模式,若所述第一闭式泵(2)、所述第二闭式泵(3)有任何一台处于运行状态,则所述电动调节门(7)开度低限为30%,若所述第一闭式泵(2)、所述第二闭式泵(3)均处于停运状态,所述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根据受监测管路压力自动输出所述电动调节门(7)开度;手动运行模式,可在控制设备中直接输入所述电动调节门(7)开度。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由电泵辅助模组(29)、汽泵凝泵模组(30)、其他辅助模组(31)并联组成,所述电泵辅助模组(29)用于为电泵和电前泵提供冷却,所述汽泵凝泵模组(30)用于为汽泵、汽前泵提供冷却及控制凝泵,所述电泵辅助模组(29)、所述汽泵凝泵模组(30)并联新增管路(32),使所述电
泵辅助模组(29)、所述汽泵凝泵模组(30)可以由并联切换为串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节能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属于发电厂冷却水系统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闭式泵选型不合理造成电能严重浪费;闭式泵冷却水驱动系统运行不够安全可靠;管路阀门一般为手动碟阀,无法远程及时、精准对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节的技术问题。它在原闭式泵机组旁并联一台小流量变频闭式泵,将管路中的手动碟阀、手动再循环门分别改为受DCS控制的电动调节阀、电动调节门,在电泵辅助模组和汽泵凝泵模组之间并联新增管路,使电泵辅助模组和汽泵凝泵模组可由并联切换为串联。本实用新型避免造成电能的浪费,提升了闭式冷却装置的运行可靠性,通过DCS实现了远程、及时、精准对系统的流量、压力进行调节。压力进行调节。压力进行调节。


技术研发人员:

安仕江 闵昌发 刘忠山 郑克文 冯晓波 管庆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贵州粤黔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15

本文发布于:2022-12-15 04:2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335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冷却水   系统   模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