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城市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及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2.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3.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4.根据海绵城市的概念,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多种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小区,能够利用雨水,降低水资源消耗。
5.但是现有的建筑、住宅区对雨水的利用率低,功能少,而且对雨水利用的情况无法直观的获取。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建筑、住宅区对雨水的利用率低,功能少,而且对雨水利用的情况无法直观获取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雨水,雨水在住宅区发挥有益效果的持续时间长,能够实现的功能更多,同时将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可视化,方便使用者直观的获取城市住宅区的雨水利用及处理情况,便于使用者管理设备、制定绿化及水体调度方案的用于城市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及智能终端。
7.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8.一种用于城市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
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包括若干雨水收集
模块、输水装置、浇灌装置、一第一
蓄水池以及至少一第二蓄水池,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若干电磁阀、至少一流量传感器、一处理模块以及一显示模块,
9.所述雨水收集模块包括雨水收集
管道以及雨水传输管道,所述雨水收集管道连接所述城市住宅区的建筑物屋顶的集水沟,每一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管道均通过所述雨水传输管道与所述第二蓄水池连接,所述与水传输管道上设有所述电磁阀,所述第二蓄水池的入水口处设有至少一流量传感器;
10.所述第一蓄水池设于城市住宅区的绿化区底部,所述第一蓄水池上方设有所述绿化区的植被、泥土层以及过滤层;
11.所述第二蓄水池通过所述输水装置与所述浇灌装置连接,所述浇灌装置的浇灌目标为所述绿化区;
12.所述第一蓄水池连接所述城市住宅区的水景或人工河的供水装置,所述第一蓄水池还连接地下水回灌井;
13.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流量传感器传输的流量值,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
电磁阀;
14.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电磁阀的开关状态以及所述流量数据获取智能水循环系统的流量数据集合;
15.所述显示模块用于通过图形展示所述流量数据集合。
16.较佳地,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第三蓄水池以及一净化模块,所述第三蓄水池与城市住宅区道路的排水沟连接,所述第三蓄水池通过所述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二蓄水池单向连接;
17.所述雨水收集模块还包括雨水收集器,所述雨水收集器为环形且套设于建筑物的底部,所述雨水收集器的横切面为l形,所述雨水收集器的一端与建筑物固定,所述雨水收集器包括一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第三蓄水池连接。
18.较佳地,每一雨水收集器的排水孔通过一个运输管道与所述第三蓄水池连接,每一建筑物与一个雨水传输管道对应连接,运输管道和所述雨水传输管道上均包括竖直段,所述电磁阀设于所述竖直段上,每一竖直段的所述电磁阀上方连接一分水管,每一竖直段的所述电磁阀下方与前置管道连接,所述前置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全部分水管与前置管道均连接同一个总管道,所述总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运输管道通过分水管与前置管道与第三蓄水池的总管道连接,雨水传输管道通过分水管与前置管道与第二蓄水池的总管道连接。
19.较佳地,对于一目标竖直段,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开启所述目标竖直段上的电磁阀并关闭除目标竖直段以外的全部竖直段的电磁阀,同时获取第一流量传感器的流量值作为目标竖直段流量,获取第二流量传感器的流量值的总和作为全部建筑物的雨水总流量。
20.较佳地,所述显示模块用于通过图形展示所述流量数据集合包括:
21.所述图形包括用于表示所述建筑物的建筑物图标、用于表示运输管道和所述雨水传输管道的管道图标以及用于表示第三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的蓄水池图标,所述建筑物图标通过管道图标与蓄水池图标连接,所述管道图标中包括与管道图标形状匹配的水管蓝填充,所述水管蓝填充的宽度与管道图标对应管道的竖直段流量匹配,蓄水池图标中包括于蓄水池图标形状匹配的蓄水池蓝填充,所述蓄水池蓝填充的高度与蓄水池当前蓄水量匹配。
22.较佳地,所述处理模块用于依次控制全部竖直段的电磁阀单独地开启,其中任意相邻两个电磁阀的开启间隔时间相同,所述间隔时间的时长与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当前流量值成正比且与分水管到电磁阀的距离成正比。
23.较佳地,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所述净化模块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向所述第二蓄水池输水,所述第一蓄水池通过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向所述第二蓄水池输水,传输模块均包括冷却水管以及分集水器,所述净化模块通过所述分集水器连接若干根冷却水管,所述第一蓄水池通过所述分集水器连接若干根冷却水管,所述若干根冷却水管并排埋设与所述城市住宅区的道路下方,所述冷却管与道路表面的距离大于5厘米且小于40厘米。
24.较佳地,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包括加热模块;
25.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城市住宅区所在地区的天气信息;
26.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分集水器上电磁阀调节所述冷却水管中的流速,所述处理
模块还用于根据天气信息中当前气温信息按照预设控制策略调节冷却水管中水的流速,所述控制策略包括:
27.当气温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气温温度越高处理模块控制冷却水管中水的流速越快,所述预设温度大于25度;
28.当气温低于零度且为雨雪天气时,所述处理模块开启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上的加热模块。
29.较佳地,所述输水装置上设有第三流量传感器,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三流量传感器获取的第二蓄水池流量以及第一蓄水池的水位获取所述绿化区的渗透率以及植被浇灌水量,
30.所述图形包括用于表示所述冷却水管的水管图标,所述水管图标中包括与管道图标形状匹配的动态蓝填充,所述显示模块用于输出所述渗透率、所述植被浇灌水量以及当前冷却水管中睡得流速所对应的动态蓝填充。
31.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用于如上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所述智能终端包括所述处理模块以及所述显示模块。
32.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33.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34.本发明的用于城市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及智能终端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雨水,雨水在住宅区发挥有益效果的持续时间长,能够实现的功能更多,同时将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可视化,方便使用者直观的获取城市住宅区的雨水利用及处理情况,便于使用者管理设备,制定绿化方案。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智能水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雨水收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智能水循环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39.实施例1
40.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水循环系统。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包括一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包括处理模块以及显示模块。
41.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包括若干雨水收集模块11、输水装置12、浇灌装置13、一第一蓄水池14以及至少一第二蓄水池15,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若干电磁阀、至少一流量传感器。
42.所述雨水收集模块11包括雨水收集管道111以及雨水传输管道112,所述雨水收集管道111连接所述城市住宅区的建筑物屋顶的集水沟,每一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管道均通过所述雨水传输管道112与所述第二蓄水池15连接,所述与水传输管道上设有所述电磁阀,所
述第二蓄水池的入水口处设有至少一流量传感器;
43.所述第一蓄水池设于城市住宅区的绿化区底部,所述第一蓄水池上方设有所述绿化区的植被141、泥土层142以及过滤层143;
44.所述第二蓄水池通过所述输水装置与所述浇灌装置连接,所述浇灌装置的浇灌目标为所述绿化区;
45.所述第一蓄水池连接所述城市住宅区的水景或人工河的供水装置145,所述第一蓄水池还连接地下水回灌井144;
46.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流量传感器传输的流量值,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电磁阀;
47.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电磁阀的开关状态以及所述流量数据获取智能水循环系统的流量数据集合;
48.所述显示模块用于通过图形展示所述流量数据集合。
49.本实施例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0.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第三蓄水池16以及一净化模块17,所述第三蓄水池与城市住宅区道路的排水沟连接,所述第三蓄水池通过所述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二蓄水池单向连接;
51.参见图2,所述雨水收集模块还包括雨水收集器113,所述雨水收集器为环形且套设于建筑物的底部,所述雨水收集器的横切面为l形,所述雨水收集器的一端与建筑物固定,所述雨水收集器包括一排水孔114,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第三蓄水池连接。
52.所述雨水收集器113的一端嵌设于所述建筑物的墙面116,雨水收集器嵌入墙面的部分与建筑物之间设有防水涂层115。
53.参见图3,每一雨水收集器的排水孔通过一个运输管道与所述第三蓄水池连接,每一建筑物与一个雨水传输管道对应连接,运输管道和所述雨水传输管道上均包括竖直段21,所述电磁阀22设于所述竖直段上,每一竖直段的所述电磁阀上方连接一分水管23,每一竖直段的所述电磁阀下方与前置管道24连接,所述前置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25,全部分水管与前置管道均连接同一个总管道27,所述总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26,运输管道通过分水管与前置管道与第三蓄水池的总管道27连接,雨水传输管道通过分水管与前置管道与第二蓄水池的总管道连接。
54.对于一目标竖直段,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开启所述目标竖直段上的电磁阀并关闭除目标竖直段以外的全部竖直段的电磁阀,同时获取第一流量传感器的流量值作为目标竖直段流量,获取第二流量传感器的流量值的总和作为全部建筑物的雨水总流量。
55.利用上述装置,可以节省较为昂贵的流量传感器所用数量,采集每一建筑物的输水量,当输水量出现严重异常时,可以反映出传输管道、运输管道是否损坏。
56.具体的可视化方法如下:
57.所述显示模块用于通过图形展示所述流量数据集合包括:
58.所述图形包括用于表示所述建筑物的建筑物图标、用于表示运输管道和所述雨水传输管道的管道图标以及用于表示第三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的蓄水池图标,所述建筑物图标通过管道图标与蓄水池图标连接,所述管道图标中包括与管道图标形状匹配的水管蓝填充,所述水管蓝填充的宽度与管道图标对应管道的竖直段流量匹配,蓄水池图标中包括于蓄水池图标形状匹配的蓄水池蓝填充,所述蓄水池蓝填充的高度与蓄水池当前蓄水量匹配。
59.所述处理模块用于依次控制全部竖直段的电磁阀单独地开启,其中任意相邻两个电磁阀的开启间隔时间相同,所述间隔时间的时长与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当前流量值成正比且与分水管到电磁阀的距离成正比。
60.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所述净化模块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向所述第二蓄水池输水,所述第一蓄水池通过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向所述第二蓄水池输水,传输模块均包括冷却水管以及分集水器,所述净化模块通过所述分集水器连接若干根冷却水管,所述第一蓄水池通过所述分集水器连接若干根冷却水管,所述若干根冷却水管并排埋设与所述城市住宅区的道路下方,所述冷却管与道路表面的距离大于5厘米且小于40厘米。
61.进一步地,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包括加热模块;
62.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城市住宅区所在地区的天气信息;
63.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分集水器上电磁阀调节所述冷却水管中的流速,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天气信息中当前气温信息按照预设控制策略调节冷却水管中水的流速,所述控制策略包括:
64.当气温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气温温度越高处理模块控制冷却水管中水的流速越快,所述预设温度大于25度;
65.当气温低于零度且为雨雪天气时,所述处理模块开启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上的加热模块。
66.所述加热模块可以是电加热也可以是燃气加热。用于防止道路结冰造成危险。
67.进一步地,所述输水装置上设有第三流量传感器,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三流量传感器获取的第二蓄水池流量以及第一蓄水池的水位获取所述绿化区的渗透率以及植被浇灌水量,
68.所述图形包括用于表示所述冷却水管的水管图标,所述水管图标中包括与管道图标形状匹配的动态蓝填充,所述显示模块用于输出所述渗透率、所述植被浇灌水量以及当前冷却水管中睡得流速所对应的动态蓝填充。
69.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城市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包括若干雨水收集模块、输水装置、浇灌装置、一第一蓄水池以及至少一第二蓄水池,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若干电磁阀、至少一流量传感器、一处理模块以及一显示模块,所述雨水收集模块包括雨水收集管道以及雨水传输管道,所述雨水收集管道连接所述城市住宅区的建筑物屋顶的集水沟,每一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管道均通过所述雨水传输管道与所述第二蓄水池连接,所述与水传输管道上设有所述电磁阀,所述第二蓄水池的入水口处设有至少一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一蓄水池设于城市住宅区的绿化区底部,所述第一蓄水池上方设有所述绿化区的植被、泥土层以及过滤层;所述第二蓄水池通过所述输水装置与所述浇灌装置连接,所述浇灌装置的浇灌目标为所述绿化区;所述第一蓄水池连接所述城市住宅区的水景或人工河的供水装置,所述第一蓄水池还连接地下水回灌井;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流量传感器传输的流量值,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控制电磁阀;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电磁阀的开关状态以及所述流量数据获取智能水循环系统的流量数据集合;所述显示模块用于通过图形展示所述流量数据集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第三蓄水池以及一净化模块,所述第三蓄水池与城市住宅区道路的排水沟连接,所述第三蓄水池通过所述净化模块与所述第二蓄水池单向连接;所述雨水收集模块还包括雨水收集器,所述雨水收集器为环形且套设于建筑物的底部,所述雨水收集器的横切面为l形,所述雨水收集器的一端与建筑物固定,所述雨水收集器包括一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第三蓄水池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雨水收集器的排水孔通过一个运输管道与所述第三蓄水池连接,每一建筑物与一个雨水传输管道对应连接,运输管道和所述雨水传输管道上均包括竖直段,所述电磁阀设于所述竖直段上,每一竖直段的所述电磁阀上方连接一分水管,每一竖直段的所述电磁阀下方与前置管道连接,所述前置管道上设有第一流量传感器,全部分水管与前置管道均连接同一个总管道,所述总管道上设有第二流量传感器,运输管道通过分水管与前置管道与第三蓄水池的总管道连接,雨水传输管道通过分水管与前置管道与第二蓄水池的总管道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对于一目标竖直段,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开启所述目标竖直段上的电磁阀并关闭除目标竖直段以外的全部竖直段的电磁阀,同时获取第一流量传感器的流量值作为目标竖直段流量,获取第二流量传感器的流量值的总和作为全部建筑物的雨水总流量。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块用于通过图形展示所述流量数据集合包括:所述图形包括用于表示所述建筑物的建筑物图标、用于表示运输管道和所述雨水传输管道的管道图标以及用于表示第三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的蓄水池图标,所述建筑物图标通
过管道图标与蓄水池图标连接,所述管道图标中包括与管道图标形状匹配的水管蓝填充,所述水管蓝填充的宽度与管道图标对应管道的竖直段流量匹配,蓄水池图标中包括于蓄水池图标形状匹配的蓄水池蓝填充,所述蓄水池蓝填充的高度与蓄水池当前蓄水量匹配。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依次控制全部竖直段的电磁阀单独地开启,其中任意相邻两个电磁阀的开启间隔时间相同,所述间隔时间的时长与第二流量传感器的当前流量值成正比且与分水管到电磁阀的距离成正比。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所述净化模块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向所述第二蓄水池输水,所述第一蓄水池通过所述第二传输模块向所述第二蓄水池输水,传输模块均包括冷却水管以及分集水器,所述净化模块通过所述分集水器连接若干根冷却水管,所述第一蓄水池通过所述分集水器连接若干根冷却水管,所述若干根冷却水管并排埋设与所述城市住宅区的道路下方,所述冷却管与道路表面的距离大于5厘米且小于40厘米。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包括加热模块;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城市住宅区所在地区的天气信息;所述处理模块控制所述分集水器上电磁阀调节所述冷却水管中的流速,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天气信息中当前气温信息按照预设控制策略调节冷却水管中水的流速,所述控制策略包括:当气温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气温温度越高处理模块控制冷却水管中水的流速越快,所述预设温度大于25度;当气温低于零度且为雨雪天气时,所述处理模块开启第一传输模块和第二传输模块上的加热模块。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装置上设有第三流量传感器,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三流量传感器获取的第二蓄水池流量以及第一蓄水池的水位获取所述绿化区的渗透率以及植被浇灌水量,所述图形包括用于表示所述冷却水管的水管图标,所述水管图标中包括与管道图标形状匹配的动态蓝填充,所述显示模块用于输出所述渗透率、所述植被浇灌水量以及当前冷却水管中睡得流速所对应的动态蓝填充。10.一种智能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水循环系统,所述智能终端包括所述处理模块以及所述显示模块。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城市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及智能终端,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包括若干雨水收集模块、输水装置、浇灌装置、一第一蓄水池以及至少一第二蓄水池,所述智能水循环系统还包括若干电磁阀、至少一流量传感器、一处理模块以及一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用于通过图形展示流量数据集合。本发明的用于城市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及智能终端能够更加高效的利用雨水,雨水在住宅区发挥有益效果的持续时间长,能够实现的功能更多,同时将住宅区的智能水循环系统可视化,方便使用者直观的获取城市住宅区的雨水利用及处理情况,便于使用者管理设备、制定绿化及水体调度方案。用者管理设备、制定绿化及水体调度方案。用者管理设备、制定绿化及水体调度方案。
技术研发人员:
黄陈亚 吴嘉悦 朱添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景观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6
技术公布日:
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