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型随车起重
运输车专用
车架。
背景技术:
2.随车起重运输车是指装有随车起重机,能实现货物自行装卸和运输的专用汽车,既具备普通载货汽车的运输功能,又具备起重机的起吊装卸功能,采用前置式起重机时,起重机安装在汽车驾驶室和车厢之间。
3.随车起重运输车通常采用边梁式车架,边梁式车架由两根位于两边的左右纵梁和若干根横梁组成,用螺接法或铆接法连接成坚固的刚性构架,此车架结构特点是便于安装驾驶室、发动机、车厢及其他特种装置。
4.起重机和货厢通过副车架与底盘主车架连接,一般采用u形螺栓与止推板,由于u形螺栓的结构特性,u形螺栓连接处的副车架及底盘主车架应力较其他位置集中,易导致车架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型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重载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包括车架
本体、贯通式车架连接板、内支撑板,
所述贯通式车架连接板固定连接于车架本体左右纵梁外侧,贯通式车架连接板自车架本体前部延伸至后端且上端伸出车架本体上端一定高度,贯通式车架连接板上端高出车架本体部分沿长度方向还设置有多组塞焊孔,所述内支撑板固定连接于车架本体纵梁内侧面。
7.优选的,多组所述塞焊孔沿贯通式车架连接板长度方向呈前密后疏形式分布。
8.优选的,所述塞焊孔为长条孔。
9.优选的,所述贯通式车架连接板上设置有和车架本体纵梁上的标准孔对应分布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内支撑板上设置有和车架本体纵梁上标准孔对应分布的第二安装孔,贯通式车架连接板、车架本体以及内支撑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1.1、采用贯通式连接板固定连接在车架本体外侧,有效增强车架本体抗倾覆性,贯通式车架连接板高出车架本体上翼面,可匹配高副车架搭配直臂吊机和折臂吊机;
12.2、贯通式车架连接板上设置多组塞焊孔用于和副车架连接,增大主副车架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多组塞焊孔采用前密后疏的形式布置,以适应不同位置的应力分布;
13.3、通过在车架本体纵梁内侧增加内支撑板,可以有效减少应力集中带来的车架失效问题,而且内支撑板通过螺栓与车架标准孔固定连接,方便调整内支撑板位置以适用于不同应力集中位置。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贯通式车架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内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17.其中:1-车架本体,101-标准孔,2-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01-塞焊孔,202-第一安装孔,3-内支撑板,301-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19.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行驶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如图1-3所示的重型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包括车架本体1、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以及内支撑板3,车架本体1由左右两纵梁以及固定连接于两纵梁之间的多组横梁组成,两纵梁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标准孔101,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固定连接于车架本体1两纵梁的外侧面上,自驾驶室后围处向后延伸至车架本体1后端位置,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为一体式板状结构,上端伸出车架本体1上翼面一定高度,且伸出上翼面的部分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塞焊孔201,塞焊孔201左右贯穿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分布,而且在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与标准孔101对应分布的第一安装孔202,内支撑板3呈板状结构,对称固定在车架本体1两纵梁的内侧面上,内支撑板3上设置有与标准孔101位置对应分布的第二安装孔301,内支撑板3的位置可通过第二安装孔301固定在不同位置的标准孔101上,从而根据不同车架应力集中位置进行调整,然后通过螺栓依次穿过第二安装孔202、标准孔101以及第一安装孔202后将内支撑板3、车架主体1以及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固定。
2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塞焊孔301呈长条孔,方便安装副车架时进行微调,多组塞焊孔201自前向后呈前密后疏的形式分布,以适应车架前部预应力较集中的情况,贯通式车架连接板2通过多组塞焊孔201与副车架焊接相连。
22.本装置通过贯通式连接板2以及内支撑板3的设置,有效提高了车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车架失效问题。
2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重型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本体、贯通式车架连接板、内支撑板,所述贯通式车架连接板固定连接于车架本体左右纵梁外侧,贯通式车架连接板自车架本体前部延伸至后端且上端伸出车架本体上端一定高度,贯通式车架连接板上端高出车架本体部分沿长度方向还设置有多组塞焊孔,所述内支撑板固定连接于车架本体纵梁内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塞焊孔沿贯通式车架连接板长度方向呈前密后疏形式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型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塞焊孔为长条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通式车架连接板上设置有和车架本体纵梁上的标准孔对应分布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内支撑板上设置有和车架本体纵梁上标准孔对应分布的第二安装孔,贯通式车架连接板、车架本体以及内支撑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为了解决随车起重运输车副车架与底盘主车架连接处应力集中易导致车架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重型随车起重运输车专用车架,包括车架本体、贯通式车架连接板、内支撑板,所述贯通式车架连接板固定连接于车架本体左右纵梁外侧,贯通式车架连接板自车架本体前部延伸至后端且上端伸出车架本体上端一定高度,贯通式车架连接板上端高出车架本体部分沿长度方向还设置有多组塞焊孔,所述内支撑板固定连接于车架本体纵梁内侧面,通过贯通式连接板以及内支撑板的设置,有效提高了车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由于应力集中导致的车架失效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王科 张艳杰 刘希平 徐鑫 代冬冬 周含 韩建国 陈振华 刘晓鹏 赵鑫博 袁铖祥 梁康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3
技术公布日: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