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巷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
模板台车。
背景技术:
2.为解决企业在隧道中的施工问题,在满足企业的尺寸和功能要求的同时,对隧道内二衬台车进行非标设计。目的是通过对模板台车的设计,解决企业在矿道施工过程中二次衬砌混凝土浇注问题。
3.为确保模板台车在实际工况下使用的安全性,同时为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研发了一种新的模板台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模板台车,用于巷道衬砌施工中作为支护模板,并由此促进衬砌工作效率的提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模板台车,包括:
7.
龙门架,
所述龙门架下侧设置有支撑龙门架移动的行走
装置;
8.侧模板,所述侧模板具有两个,分别通过下连接装置连接于龙门架的两侧,所述下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侧模板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
9.顶模板,所述顶模板具有两个,分别设置于龙门架上方的两侧,所述顶模板上端相互铰接,所述顶模板与龙门架之间通过上连接装置连接,所述上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两个顶模板的铰接处上下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
10.两个所述侧模板靠近龙门架时,两个所述顶模板的下端分别自由搭放于所述侧模板的远离龙门架方向侧,且所述顶模板的铰接处能够向下移动以靠近龙门架;
11.两个所述侧模板远离龙门架时,两个所述顶模板的铰接处能够向上移动以远离龙门架,且所述顶模板下端搭接于侧模板上端以拼合形成拱形支撑。
1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龙门架包括两个竖直设置且平行相对的侧支撑体,在两个所述侧支撑体的上部之间通过设置若干连接杆以将两个侧支撑体连接为一体。
1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行走装置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龙门架下方的滚轮,还包括驱动滚轮转动的驱动装置。
1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滚轮为轨道轮,所述滚轮排列设置与龙门架的两侧,并铺设有轨道用于支撑所述轨道轮。
15.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行走装置包括滚轮和驱动装置;
16.所述侧支撑体的下方具有排列设置的多个安装支架,每个所述安装支架上均设置有两个可以转动的所述滚轮,所述滚轮的侧部具有齿轮结构;
17.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支架上的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同时啮合两个齿轮结构,并设置旋转驱动来驱使驱动齿轮转动。
18.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侧模板的下侧设置有支撑轮支撑。
19.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侧模板的下侧为竖直支撑段,所述竖直支撑段的上方为朝龙门架方向侧延伸的弧形段,且所述竖直支撑段与弧形段相切;
20.所述顶模板具有开口朝向龙门架方向的弧度;
21.所述顶模板下端搭接于侧模板上端以拼合形成拱形支撑时,两个所述弧形段与两个所述顶模板位于同一个圆上。
22.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侧模板上端具有支撑顶模板下端的靠台。
23.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下连接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伸缩装置、多个第二伸缩装置和多个第三伸缩装置,每个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一端均连接在龙门架下侧,另一端水平延伸并连接侧模板下侧,每个所述第二伸缩装置的一端均连接在龙门架上的第一伸缩装置上方位置,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并连接在侧模板中部,每个所述第三伸缩装置的一端连接于龙门架上侧,另一端连接侧模板上侧。
24.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顶模板的上端均铰接在铰接座上以实现相互铰接,所述上连接装置包括多个支撑在铰接座与龙门架之间的第四伸缩装置。
2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板台车,用于巷道衬砌施工中作为支护模板。
27.本实用新型的模板台车,具有较小的收拢尺寸,方便模板台车的前进。
28.本实用新型的模板台车,能够实现全自动地收拢和展开,操作方便,效率高。
29.本实用新型的模板台车,其龙门架具有避让空间,能够避让巷道内的输送机等。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板台车收拢状态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模板台车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齿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靠台设置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顶模板铰接示意图。
35.图中:龙门架-1、行走装置-2、侧模板-3、顶模板-4、侧支撑体-5、连接杆-6、滚轮-7、轨道-8、安装支架-9、齿轮结构-10、驱动齿轮-11、支撑轮-12、竖直支撑段-13、弧形段-14、第一伸缩装置-15、第二伸缩装置-16、铰接座-17、第三伸缩装置-18、第四伸缩装置-19、靠台-20。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7.参阅图1-5,公开了一种模板台车,用于巷道衬砌施工中作为支护模板。本公开的模板台车,具有较小的收拢尺寸,方便模板台车的前进。同时能够实现全自动地收拢和展开,操作方便,效率高。进一步地,所述龙门架具有避让空间,能够避让巷道内的输送机等。
38.参阅图2、图1,本公开实施例中,模板台车包括龙门架1、侧模板3和顶模板4。具体地,所述龙门架1下侧设置有支撑龙门架1移动的行走装置2;所述侧模板3具有两个,分别通过下连接装置连接于龙门架1的两侧,所述下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侧模板3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1;所述顶模板4具有两个,分别设置于龙门架1上方的两侧,所述顶模板4上端相互铰接,所述顶模板4与龙门架1之间通过上连接装置连接,所述上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两个顶模板4的铰接处上下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1。本模板台车通过下连接装置和上连接装置控制侧模板3和顶模板4靠近和远离龙门架1的方式实现收拢和展开。
39.比如收拢控制,通过下连接装置和上连接装置控制侧模板3和顶模板4靠近龙门架1以实现收拢。两个所述侧模板3靠近龙门架1时,两个所述顶模板4的下端分别自由搭放于所述侧模板3的远离龙门架1方向侧,此时,所述顶模板4的铰接处能够向下移动以靠近龙门架1。其收拢后的状态如图1。
40.比如展开控制,通过下连接装置和上连接装置控制侧模板3和顶模板4远离龙门架1以实现展开。两个所述侧模板3远离龙门架1时,两个所述顶模板4的铰接处能够向上移动以远离龙门架1,且所述顶模板4下端搭接于侧模板3上端以拼合形成拱形支撑(支护模板)。起展开过程中的状态如图2,图2状态中的侧模板3继续远离龙门架1移动后,顶模板4与侧模板3便会拼合成一个顺滑弧度的拱形。
41.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侧模板3上端具有支撑顶模板4下端的靠台20。在展开的过程中,所述顶模板4的下端会搭放在侧模板3上沿着侧模板向上滑动,当顶模板4下端滑动到侧模板3上端位置时,顶模板4下端便会顺势划入到靠台20中。此处通过靠台20对顶模板4下端的支撑,第一,靠台20对顶模板4下端进行了定位;第二,靠台20能够对顶模板4下端自动定位,从而保障了模板台车能够实现全自动地收拢和展开。在收拢的过程中,侧模板3向龙门架1方向靠近,两个顶模板4的铰接处下移,这样顶模板4下端便会自动从靠台20中自动滑出并搭放在侧模板3上,在继续收拢的过程中,顶模板4下端会沿着侧模板3继续下滑。其中,靠台20上扬部分的挡部刚好可以再顶模板4下端将要离开靠台20的时候对模板4下侧形成一个推动作用。
42.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侧模板3的下侧还设置有支撑轮12支撑,其中的支撑轮12便可以给侧模板3相对于龙门架1远离或靠近过程中,或者是模板台车前进过程中对侧模板3提供支撑,从而能够降低侧模板3、顶模板4对下连接装置的压力。还有就是,所述支撑轮12支撑侧模板3能够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分担支护作用对龙门架1施加的压力。
43.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侧模板3的下侧为竖直支撑段13,所述竖直支撑段13的上方为朝龙门架1方向侧延伸的弧形段14,且所述竖直支撑段13与弧形段14相切;所述顶模板4具有开口朝向龙门架1方向的弧度;所述顶模板4下端搭接于侧模板3上端以拼合形成拱形支撑时,两个所述弧形段14与两个所述顶模板4位于同一个圆上。由此构成弧形段为半圆弧
的n形拱。
44.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龙门架1包括两个竖直设置且平行相对的侧支撑体5,在两个所述侧支撑体5的上部之间通过设置若干连接杆6以将两个侧支撑体5连接为一体。通过如此设置,使龙门架1形成龙门结构。其一,满足本模板台车中龙门架1的工作需求;其二,使龙门架1的中间部位的下侧具有避让空间,能够对用于煤矿等矿洞工况的巷道做衬砌支护时,对巷道中的输送机等进行避让。
45.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述下连接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伸缩装置15、多个第二伸缩装置16和多个第三伸缩装置18,每个所述第一伸缩装置15的一端均连接在龙门架1下侧,另一端水平延伸并连接侧模板3下侧,每个所述第二伸缩装置16的一端均连接在龙门架1上的第一伸缩装置15上方位置,另一端倾斜向上延伸并连接在侧模板3中部,每个所述第三伸缩装置18的一端连接于龙门架1上侧,另一端连接侧模板3上侧。由此可通过第一伸缩装置15、第二伸缩装置16和第三伸缩装置18的伸缩以实现对侧模板3的移动控制。其中,所述第一伸缩装置15的端部与侧模板3和龙门架1之间可以选择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铰接;其中所述第二伸缩装置16和第三伸缩装置18与侧模板3和龙门架1之间可以选择铰接,也可以是万向连接。其中第一伸缩装置15,其可以左右倾斜地交替设置,形成三角形支撑效果,由此提高结构稳定。
46.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5,所述顶模板4的上端均铰接在铰接座17上以实现相互铰接,所述上连接装置包括多个支撑在铰接座17与龙门架1之间的第四伸缩装置19。
4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装置15、第二伸缩装置16、第三伸缩装置18和第四伸缩装置19可以是电驱动杆、汽缸或者是伸缩滑台。
48.本公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缩装置15、第二伸缩装置16、第三伸缩装置18和第四伸缩装置19是液压缸。
4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装置2可以是履带式的行走机构。
5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行走装置2是由轮子支撑与地面,然后驱动轮子转动以行走的行走机构。
51.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行走装置2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龙门架1下方的滚轮7,还包括驱动滚轮7转动的驱动装置。进一步地,其中,所述滚轮7为轨道轮,所述滚轮7排列设置与龙门架1的两侧,并铺设有轨道8用于支撑所述轨道轮。
52.本公开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行走装置2包括滚轮7和驱动装置;所述侧支撑体5的下方具有排列设置的多个安装支架9,每个所述安装支架9上均设置有两个可以转动的所述滚轮7,所述滚轮7的侧部具有齿轮结构10;如图3,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支架9上的驱动齿轮11,所述驱动齿轮11同时啮合两个齿轮结构10,并设置旋转驱动来驱使驱动齿轮11转动。其中,旋转驱动可以是设置在安装支架9的液压马达。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龙门架(1),所述龙门架(1)下侧设置有支撑龙门架(1)移动的行走装置(2);侧模板(3),所述侧模板(3)具有两个,分别通过下连接装置连接于龙门架(1)的两侧,所述下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侧模板(3)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1);顶模板(4),所述顶模板(4)具有两个,分别设置于龙门架(1)上方的两侧,所述顶模板(4)上端相互铰接,所述顶模板(4)与龙门架(1)之间通过上连接装置连接,所述上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两个顶模板(4)的铰接处上下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1);两个所述侧模板(3)靠近龙门架(1)时,两个所述顶模板(4)的下端分别自由搭放于所述侧模板(3)的远离龙门架(1)方向侧,且所述顶模板(4)的铰接处能够向下移动以靠近龙门架(1);两个所述侧模板(3)远离龙门架(1)时,两个所述顶模板(4)的铰接处能够向上移动以远离龙门架(1),且所述顶模板(4)下端搭接于侧模板(3)上端以拼合形成拱形支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龙门架(1)包括两个竖直设置且平行相对的侧支撑体(5),在两个所述侧支撑体(5)的上部之间通过设置若干连接杆(6)以将两个侧支撑体(5)连接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2)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龙门架(1)下方的滚轮(7),还包括驱动滚轮(7)转动的驱动装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7)为轨道轮,所述滚轮(7)排列设置与龙门架(1)的两侧,并铺设有轨道(8)用于支撑所述轨道轮。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装置(2)包括滚轮(7)和驱动装置;所述侧支撑体(5)的下方具有排列设置的多个安装支架(9),每个所述安装支架(9)上均设置有两个可以转动的所述滚轮(7),所述滚轮(7)的侧部具有齿轮结构(10);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支架(9)上的驱动齿轮(11),所述驱动齿轮(11)同时啮合两个齿轮结构(10),并设置旋转驱动来驱使驱动齿轮(11)转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3)的下侧设置有支撑轮(12)支撑。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3)的下侧为竖直支撑段(13),所述竖直支撑段(13)的上方为朝龙门架(1)方向侧延伸的弧形段(14),且所述竖直支撑段(13)与弧形段(14)相切;所述顶模板(4)具有开口朝向龙门架(1)方向的弧度;所述顶模板(4)下端搭接于侧模板(3)上端以拼合形成拱形支撑时,两个所述弧形段(14)与两个所述顶模板(4)位于同一个圆上。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板(3)上端具有支撑顶模板(4)下端的靠台(20)。9.根据权利要求1、2、5或7中任一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装置包括多个第一伸缩装置(15)、多个第二伸缩装置(16)和多个第三伸缩装置(18),每个所述第一伸缩装置(15)的一端均连接在龙门架(1)下侧,另一端水平延伸并连接侧模板(3)下侧,每个所述第二伸缩装置(16)的一端均连接在龙门架(1)上的第一伸缩装置(15)上方位置,另
一端倾斜向上延伸并连接在侧模板(3)中部,每个所述第三伸缩装置(18)的一端连接于龙门架(1)上侧,另一端连接侧模板(3)上侧。10.根据权利要求1、2、5或7中任一所述的模板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模板(4)的上端均铰接在铰接座(17)上以实现相互铰接,所述上连接装置包括多个支撑在铰接座(17)与龙门架(1)之间的第四伸缩装置(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巷道施工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模板台车,结构包括:龙门架,所述龙门架下侧设置有支撑龙门架移动的行走装置;侧模板,所述侧模板具有两个,分别通过下连接装置连接于龙门架的两侧,所述下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侧模板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顶模板,所述顶模板具有两个,分别设置于龙门架上方的两侧,所述顶模板上端相互铰接,所述顶模板与龙门架之间通过上连接装置连接,所述上连接装置可以驱使两个顶模板的铰接处上下移动以远离或靠近龙门架。本模板台车,用于巷道衬砌施工中作为支护模板,并由此促进衬砌工作效率的提升。并由此促进衬砌工作效率的提升。并由此促进衬砌工作效率的提升。
技术研发人员:
徐佑林 蒋宏婉 任仲伟 郑伟 许猛堂 周泽 张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贵州理工学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8.03
技术公布日: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