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燥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环境保护理念的不断增强,污水废物的处理工作也变的尤为重要。对于污水而言,其含有大量的污泥,为此,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将污泥和污水分离。在目前的处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将污泥干燥后再采用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理,在干燥污泥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乏气,其具有较高的热量,目前,通常将乏气内的水蒸气冷凝,而对于乏气冷凝产生的热量通常会释放到外界,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公开一种干燥系统,以解决目前干燥污水中污泥产生的乏气中的热量因被释放至外界,而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5.本技术公开一种干燥系统,其包括第一干燥设备、第二干燥设备、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一干燥设备和所述第二干燥设备均用以干燥被干燥物;
6.第一干燥设备通过第一排气管道与所述第一风机连通,所述第二干燥设备包括换热机构、干燥机构和冷凝机构,
7.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内的气体的热量交换至所述干燥机构内,以干燥所述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所述冷凝机构与所述干燥机构配合,以冷凝且排出所述干燥机构内的水蒸气。
8.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干燥系统,其第一干燥设备通过第一排气管道与第一风机连通,以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使第一干燥设备内因干燥被干燥物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随气体一并经第一排气管道流向第一风机处。并且,自第一干燥设备内流入第一排气管道内的气体还含有热量,为此,可以利用第二干燥设备内的换热机构将第一排气管道内的气体的热量交换至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上,从而使得干燥机构内的气体可以为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提供干燥作用;相应地,随着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的干燥过程的进行,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中所含的水蒸气的量也会逐渐增大,为了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能够长时间具有较高的干燥效率,可以使第二干燥设备的冷凝机构与干燥机构连通,以利用冷凝机构将干燥机构内的水蒸气冷凝而出,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湿度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且使干燥机构始终具有较高的干燥性能。
10.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上述干燥系统中,第一干燥设备干燥被干燥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被第二干燥设备所利用,这使得第一干燥设备排出的气体中几乎不再含有热量,从而可以防止出现能量浪费的情况。
附图说明
1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干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干燥系统中多个换热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干燥系统中多个换热机构的另一种布局示意图;
1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干燥系统中换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6.附图标记说明:
17.100-第一干燥设备、
18.200-第二干燥设备、210-换热机构、211-壳体、211a-第一进气口、211b-第二进气口、211c-第一排气口、211d-第二排气口、212-隔热件、213-换热管、221-干燥箱、221a-出料口、222-入料器、223-输送网带、231-冷凝管路、232-第一冷凝器、233-加热器、234-脉冲除尘器、235-第三风机、
19.310-第一排气管道、320-第二排气管道、
20.410-第一阀门、420-第二阀门、
21.510-第一风机、520-第二风机、
22.910-锅炉、920-第二冷凝器、930-旋风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4.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25.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干燥系统,利用该干燥系统可以对污泥等被干燥物进行干燥。干燥系统包括第一干燥设备100、第二干燥设备200、第一排气管道310和第一风机510。
26.其中,第一干燥设备100和第二干燥设备200均能够用以干燥被干燥物,具体来说,第一干燥设备100和第二干燥设备200均可以通过加热被干燥物的方式,使被干燥物中的水分与固态物质分离,使液态水转化为水蒸气,且随气体被排出,降低被干燥物的含水量,从而使被干燥物干燥。更具体地,第一干燥设备100可以为桨叶式干化机、盘式干化机、螺旋式干化机或其他回转式干化机,优选地,第一干燥设备100为圆盘干化机。
27.如上所述,第一干燥设备100在干燥被干燥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且随气体一并被排出至第一干燥设备100之外。为此,第一干燥设备100可以与第一排气管道310连通,从而利用第一排气管道310排出含有水蒸气的气体。当然,为了保证第一干燥设备100内的水蒸气能够随气体排出,需要使第一干燥设备100内处于负压状态,为此,如图1所示,可以使第一干燥设备100通过第一排气管道310与第一风机510连通,以在第一风机510的作用下,使气体能够携带第一干燥设备100内的水蒸气一并流入第一排气管道310内。另外,可以在第一排气管路上设置旋风分离器930,以分离自第一干燥设备100内排出的气体中的灰
尘,防止灰尘对后续的换热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28.可选地,在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被排放之前,还可以采用上述第二干燥设备200对第一排气管道310内温度较高的气体进行热量回收,以提升干燥过程中的能量利用率。并且,第一排气管道310背离第一干燥设备100的一端可以与大气环境相连通,以使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可以被排放至大气环境中。当然,在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需要保证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不含有有毒有害的成分,以防止污染环境。
29.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一风机510背离第一干燥设备100的一端被配置为连接于锅炉910,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经第二干燥设备200所干燥后,且输送向第一风机510的气体可以被用以为锅炉910鼓风,提升锅炉910的燃烧效率,使得第一风机510能够一体两用,提升设备的利用率。
30.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提及可以利用第二干燥设备200为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提供降温和冷凝作用,一方面可以回收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中所含的热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第一排气管道310内气体的湿度,从而在将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输送至锅炉910内,用以鼓风的过程中,可以防止气体中含量较高的水蒸气对锅炉910内的燃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一排气管道310输送至锅炉910内的气体的湿度,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风机510与锅炉910之间还可以设有第二冷凝器920,相应地,第二冷凝器920位于第二干燥设备200的下游,从而利用第二冷凝器920对经第二干燥设备200冷凝后的气体进行二次冷凝,进一步提升对第一排气管道310输送向锅炉910内的气体的冷凝彻底程度,从而最大化地降低被通入锅炉910内的气体的含水量。
31.如上所述,第二干燥设备200可以为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提供散热和冷凝作用,详细地说,第二干燥设备200可以包括换热机构210、干燥机构和冷凝机构。换热机构210用以吸收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所含的热量,且将所吸收的热量与干燥机构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温度升高,进而使该气体可以对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进行干燥,使被干燥物内的水分蒸发为水蒸气,继而,利用冷凝机构可以对干燥机构内的水蒸气进行冷凝,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湿度始终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进而保证干燥机构内干燥效率始终较高。
32.换热机构210能够将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的热量交换至干燥机构内,以干燥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具体来说,换热机构210内可以设有换热介质,通过使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与换热机构210内的介质进行热交换,可以使换热介质吸收气体中的热量,实现二者之间的热交换。可选地,第一排气管道310与换热机构210之间可以相互隔绝,且使换热机构210包围在第一排气管道310之外,这可以保证二者之间能够进行热交换;或则,使第一排气管道310的内部设置换热机构210,亦可以保证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能够与换热机构210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33.相似地,干燥机构亦可以与换热机构210配合,且通过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围绕在换热机构210之外的方式,使换热机构210内的换热介质吸收的热量可以转移至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上,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温度升高,从而利用温度较高的气体为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提供干燥作用。或者,亦可以使换热机构210包围在干燥机构之外的方式,使换热机构210吸收的热量可以被转移至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中。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使第一排气管道310与换热机构210之间,以及换热机构210与干燥机构之间进行热交换。
34.并且,为了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湿度始终相对较低,冷凝机构与干燥机构配合,从而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可以经冷凝机构循环的方式,降低自身的含水量。具体地,冷凝机构可以包括相互套设的管路结构,通过向冷凝机构的内侧管路输送冷凝剂,且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自外侧管路流动的方式,即可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中所含的水蒸气在流动的过程中发生冷凝现象,保证流回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湿度相对较低。
35.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过程中均存在气体的流动情况,为了保证气体能够有序,且较快的流动,与上述第一风机510相似地,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干燥系统中还包括第二风机520和第三风机235,其中,第二风机520可以用以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与换热机构210配合,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可以持续被换热机构210所加热;第二风机520可以用以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与冷凝机构配合,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湿度可以始终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第一风机510、第二风机520和第三风机235的功率等参数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干燥系统,其第一干燥设备100通过第一排气管道310与第一风机510连通,以在第一风机510的作用下,使第一干燥设备100内因干燥被干燥物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随气体一并经第一排气管道310流向第一风机510处。并且,自第一干燥设备100内流入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还含有热量,为此,可以利用第二干燥设备200内的换热机构210将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的热量交换至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上,从而使得干燥机构内的气体可以为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提供干燥作用;相应地,随着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的干燥过程的进行,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中所含的水蒸气的量也会逐渐增大,为了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能够长时间具有较高的干燥效率,可以使第二干燥设备200的冷凝机构与干燥机构连通,以利用冷凝机构将干燥机构内的水蒸气冷凝而出,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湿度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且使干燥机构始终具有较高的干燥性能。
37.因此,在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上述干燥系统中,第一干燥设备100干燥被干燥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被第二干燥设备200所利用,这使得第一干燥设备100排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热量均可以被回收再利用,从而可以防止出现能量浪费的情况。
38.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换热机构210包括壳体211、隔热件212和换热管213,壳体211设有内腔、第一进气口211a、第二进气口211b、第一排气口211c和第二排气口211d,隔热件212连接于内腔的内壁,且隔离内腔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也即,壳体211内设有隔热件212,隔热件212与内腔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从而使隔热件212可以将壳体211的内腔分隔为独立的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相应地,隔热件212也可以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之间提供隔绝热量的作用。
39.并且,第一进气口211a通过第一换热腔与第一排气口211c连通,且第一进气口211a和第一排气口211c依次连通于第一排气管道310上,从而使得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可以经第一进气口211a进入第一换热腔内,之后,能够继续自第一排气口211c流回第一排气管道310内,使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可以进入换热机构210内进行换热。相应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气管道310被分为至少两段,两段第一排气管道310之间通过换热机构210的第一进气口211a和第一排气口211c相互连通。
40.同时,第二进气口211b通过第二换热腔与第二排气口211d连通,且第二排气口211d通过干燥机构与第二进气口211b连通。也即,第二进气口211b、第二换热腔、第二排气
口211d和干燥机构之间首尾连通,从而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可以经第二进气口211b进入换热机构210内进行换热,且自第二排气口211d排出,使被加热之后的气体能够回到干燥机构内,以对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进行干燥。当然,在前述过程中,可以利用上述第二风机520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能够在干燥机构和换热机构210之间循环流动。
41.相应地,为了保证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换热机构210与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相互换热,如上所述,换热机构210包括换热管213,换热管213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件,以提升换热管213的结构强度和密封性能。换热管213设有密闭的介质腔,且介质腔内容纳有气液相变材料,这使得热量作用在换热管213上的情况下,可以使介质腔内的气液相变材料吸热且在液态和气态中发生转换。
42.并且,换热管213的第一端位于第一换热腔内,换热管213的第二端穿过隔热件212且位于第二换热腔内,同时,沿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换热管213的高度逐渐增加,也即,换热管213的第二端的位置高于第一端的位置,从而在与第一换热腔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吸热之后,使得换热管213内的气液相变材料可以气化,且流动至换热管213中位置较高的第二端,之后,在与第二换热腔内的气体进行热交换放热之后,使得换热管213内的气液相变材料可以液化,且流回至换热管213中位置较低的第一端,进而保证换热管213可以持续地,反复地在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之间进行热转移,提供换热作用。
43.具体地,为了提升换热机构210的换热性能,壳体211亦可以采用保温材料较好,且密封性能较好的材料形成,或者,亦可以通过在壳体211之外额外设置保温层的方式使换热机构210的整体保温性能相对较好,而对于壳体211的形状和尺寸等参数,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确定,此处不作限定。隔热件212可以采用隔热性能相对较好的材料形成,或者,亦可以在隔热件212的内部设置隔热结构,且通过使隔热件212密封连接在内腔的内壁,保证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隔绝关系。换热管213可以采用热传递能力相对较好的金属材料形成,且在换热管213经抽真空后,注入气液相变材料的方式,保证换热管213具备良好的热存储和热交换能力。当然,在将气液相变材料注入换热管213内之后,需要使换热管213被密封,从而保证气液相变材料不会泄露。可选地,气液相变材料为水、酒精或氨等,优选地,气液相变材料为丙酮,以提升其换热效率和换热能力。
44.另外,换热管2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且可以通过增大换热管213的尺寸的方式,提升换热管213的换热量。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换热管21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管213各自的第一端均设置于壳体211的第一换热腔内,多个换热管213各自的第二端均设置于壳体211的第二换热腔内,且任一换热管213的第二端均高于第一端,从而保证气液相变材料在吸收热量之后,能够沿换热管213运动至换热管213的第二端,且在气液相变材料释放热量后能够流回换热管213的第一端,从而提供热传递能力。
45.更具体地,可以使多个换热管213在壳体211内呈行列式排布,且使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热管213之间相互间隔,以在提升换热管213的换热量的同时,一并提升多个换热管213的换热效率和各换热管213的换热彻底程度。
46.如上所述,第一排气管道310与第一换热腔连通,干燥机构与第二换热腔连通,在组装干燥系统的过程中,可以使第一进气口211a和第二进气口211b位于壳体21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相似地,亦可以使第二排气口211d和第二进气口211b位于壳体21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可以使第一进气口211a和第二排气口211d均位于壳
体211的第一侧,且使第二进气口211b和第一排气口211c均位于壳体211的第二侧,且第二侧与第一侧相背设置,从而在第一排气管道310和干燥机构与换热机构210连通且通过气体进行热交换时,使得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的气体流动方向互逆,这可以提升气体在通过换热管213进行热交换时的交换效率和交换效果,且可以提升气体进行热交换时的彻底程度。
47.在上述实施例中,换热机构2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换热机构2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换热机构210均与第一排气管道310换热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对第一排气管道310内气体所含热量的利用效率和彻底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对干燥机构内气体的加热效率和均匀性,提升第二干燥设备200的干燥性能。
48.如图2和图3所示,在布设多个换热机构210的过程中,可以使多个换热机构210并联或串联地与第一排气管道310配合。以换热机构210的数量为6个为例,如图2所示,在多个换热机构210并联的情况下,在第一风机510的作用下,气体可以沿第一排气管道310流动,且利用并联设置的连通管路,可以将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分为6份,且使6份气体分别进入6个换热机构210中,利用各换热机构210为对应的气体进行换热,相应地,6个换热机构210亦可以为干燥机构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且将温度相对较高的气体送回干燥机构内。在多个换热机构210采用并联的方式与第一排气管道310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换热机构210保证多份气体的温降相同,均由同一温度降至另一温度,例如,可以使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由110℃降至82℃。
49.如图3所示,在多个换热机构210串联的情况下,在第一风机510的作用下,气体可以沿第一排气管道310流动,且依次经过6个换热机构210,从而利用6个换热机构210分别为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进行梯度降温,在这种技术方案中,亦可以使第一排气管道310中的气体的温度由110℃逐渐降低至82℃。
50.当然,在换热机构210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用以使气体在干燥机构和换热机构210之间循环的第二风机520的数量亦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二风机520与多个换热机构210一一对应配合,多个第二风机520可以将干燥气体中的气体分别输送至多个换热机构210中,且使气体在对应的换热机构210内吸收热量。
51.如上所述,干燥机构内亦设置有待干燥物,可选地,干燥机构内可以设置有平板状支撑结构,且使待干燥物铺设在平板状支撑结构上,以在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经加热升温后,可以对待干燥物进行干燥。
52.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干燥机构可以包括干燥箱221、入料器222和输送网带223,换热机构210和冷凝机构均能与干燥箱221连通,从而使干燥箱221内的气体可以进入换热机构210被加热,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温度处于一相对较高的水晶,且使干燥机构内的气体亦可以进入冷凝机构,从而使气体中的水蒸气被冷凝,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的湿度相对较低。
53.同时,输送网带223安装于干燥箱221内,且入料器222安装于安装箱,且位于输送网带223的入料端,从而使被干燥物可以经入料器222被送入干燥箱221中输送网带223的入料端,完成上料过程。入料器222具体可以为污泥成型件,其可以将污泥等被干燥物进行切条处理,以减小输送至干燥箱221内的每一被干燥物的尺寸,提升其被干燥效率。输送网带223可以为被干燥物提供支撑作用,且可以热量可以经输送网带223传导至被干燥物的背
面,保证被干燥物的干燥效率相对较快,且可以使被干燥物的干燥均匀度相对较高。
54.并且,输送网带223可以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运动,且携带被干燥物在干燥机构的干燥箱221内运动,一方面可以增大被干燥物在干燥箱221内的滞留时间,提升干燥效率和干燥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为被干燥物提供输送作用,使被干燥物可以自与入料器222对应的入料端移动至输送网带223的出料端。相应地,干燥箱221内还设有出料口221a,且出料口221a位于输送网带223的出料端,使得被干燥物能够在输送网带223的作用下被输送至出料口221a,且输出至干燥箱221之外。
55.基于上述实施例,进一步地,干燥机构中,输送网带22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输送网带223沿高度方向间隔且首尾连接,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干燥箱221的高度空间布设更多的输送网带223,从而使被干燥物能够在干燥箱221内滞留更长的时间,进一步提升被干燥物的被干燥效果和被干燥彻底程度。
56.并且,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还可以使换热机构210连通于干燥箱221的顶部,在这种情况下,干燥箱221内经换热机构210升温后的气体在回到干燥箱221内时,气体的流动方向为高度方向,从而使气体可以为每一输送网带223上的被干燥物提供干燥作用,提升高温气体的利用率,且保证每一输送网带223上的被干燥物均可以被高温气体所干燥。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换热机构2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多个换热机构210沿输送网带223的长度方向分布,从而使输送网带223上的被干燥物随输送网带223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始终被高温气体所干燥,进一步提升输送网带223上被干燥物的被干燥效果。
57.如上所述,冷凝机构可以通过与干燥机构中的气体相互隔绝的方式,为干燥机构内的气体提供冷凝作用,使干燥机构内的水蒸气能够冷凝,降低干燥机构内气体的湿度,保证干燥机构始终具有高效的干燥能力。
58.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冷凝机构包括冷凝管路231,以及设置于冷凝管路231上的第一冷凝器232和加热器233。其中,冷凝管路231的相背两端均与干燥箱221连通,以保证冷凝机构可以为干燥机构内的气体提供冷凝作用,第一冷凝器232可以为冷凝管路231内的气体提供冷凝作用,从而使冷凝管路231内气体中所含的水蒸气在第一冷凝器232内发生冷凝,以降低冷凝管路231内气体的湿度。
59.同时,由于冷凝管路231内的气体发生冷凝现象,使得冷凝管路231内的气体的温度亦会相应降低,为了保证干燥机构内的气体可以始终具有较高的干燥效果,可以通过冷凝管路231上的加热器233对完成冷凝工作的气体进行加热,保证冷凝后的气体可以被加热器233重新加热,进而在冷凝管路231内的气体重新流回至干燥箱221时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以为干燥箱221内的被干燥物提供干燥作用。
60.另外,为了提升冷凝机构为干燥箱221内的气体的被干燥效果和被干燥的彻底程度,可以使冷凝管路231的相背两端均连接于干燥箱221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位于干燥箱221的底部的较为潮湿的气体可以优先,且较为彻底地被引入冷凝管路231中进行冷凝,提升干燥箱221内气体的被冷凝效果和彻底程度。更具体地,可以使冷凝管路231的进气端连接在干燥箱221中入料器222所在的一侧,且使冷凝管路231的排气端连接在干燥箱221中出料口221a所在的一侧,以尽量防止冷凝管路231与干燥箱221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对干燥箱221的进出料过程产生不利影响,且可以进一步保证干燥箱221内的被干燥物的干燥效
果相对较好。
61.相应地,上述实施例中提及的用以保证干燥机构和冷凝机构之间气体交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第三风机235亦可以安装在冷凝管路231上,并且,冷凝管路231上还可以设置有脉冲除尘器234,以去除干燥箱221因进行干燥过程产生的浮尘,提升干燥箱221内的干燥效果,且尽量防止浮尘对冷凝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62.如上所述,第一干燥设备100与第一风机510之间可以通过第一排气管道310相互连通,且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排气管道310可以为多段式结构,以使换热机构210能够连通于第一排气管道310内,为第一排气管道310内的气体提供换热冷凝作用。考虑到在第二干燥设备200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可能需要对第二干燥设备200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为了防止第二干燥设备200停机影响第一干燥设备100的正常工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干燥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二排气管道320,且使第一干燥设备100还可以通过第二排气管道320与第一风机510连通,也即,在第一干燥设备100通过第二排气管道320与第一风机510连通的情况下,第一干燥设备100中的气体和水蒸气可以不再经过第二干燥设备200,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第二干燥设备200停止工作,也可以保证第一干燥设备100能够正常工作。当然,在前述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干燥设备200无法正常为第一干燥设备100排出的气体提供换热冷凝作用,进而,可以通过额外设置冷凝器的方式,保证第一干燥设备100排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仍可以被正常冷凝而出。具体地,前述冷凝器可以为上述第二冷凝器920,且通过使第二排气管道320的末端与第一排气管道310的末端连通的方式,保证第二冷凝器920可以为第二排气管道320中的气体提供冷凝作用。
63.相应地,为了保证第一排气管道310和第二排气管道320能够独立工作,可以在第一排气管道310上设置第一阀门410,且在第二排气管道320上设置第二阀门420,进而,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阀门410和第二阀门420的方式,控制第二干燥设备200是否连入干燥系统中。
64.本技术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6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干燥设备、第二干燥设备、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一干燥设备和所述第二干燥设备均用以干燥被干燥物;第一干燥设备通过第一排气管道与所述第一风机连通,所述第二干燥设备包括换热机构、干燥机构和冷凝机构,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内的气体的热量交换至所述干燥机构内,以干燥所述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所述冷凝机构与所述干燥机构配合,以冷凝且排出所述干燥机构内的水蒸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包括壳体、隔热件和换热管,所述壳体设有内腔、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隔热件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且隔离所述内腔为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一换热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依次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气管道上,所述第二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二换热腔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通过所述干燥机构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换热管设有密闭的介质腔,所述介质腔内容纳有气液相变材料,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内,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穿过所述隔热件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腔内,沿所述第一端指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换热管的高度逐渐增加。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位于所述壳体上与所述第一侧相背的第二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相变材料为丙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构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机构串联或并联地与所述第一排气管道换热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机构包括干燥箱、入料器和输送网带,所述换热机构和所述冷凝机构均与所述干燥箱连通,所述输送网带安装于所述干燥箱内,所述入料器安装于所述干燥箱,且位于所述输送网带的入料端,所述干燥箱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输送网带的出料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网带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输送网带沿高度方向间隔且首尾连接,所述换热机构连通于所述干燥箱的顶部。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机构包括冷凝管路,以及设置于所述冷凝管路上的第一冷凝器和加热器,所述冷凝管路的相背两端均连接于所述干燥箱的底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系统还包括第二排气管道,所述第一干燥设备还通过所述第二排气管道与所述第一风机连通,所述第一排气管道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排气管道设有第二阀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背离所述第一干燥设备的一端配置为连接于锅炉,且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锅炉之间还设有第二冷凝器。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一种干燥系统,其包括第一干燥设备、第二干燥设备、第一排气管道和第一风机,所述第一干燥设备和所述第二干燥设备均用以干燥被干燥物;第一干燥设备通过第一排气管道与所述第一风机连通,所述第二干燥设备包括换热机构、干燥机构和冷凝机构,所述换热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排气管道内的气体的热量交换至所述干燥机构内,以干燥所述干燥机构内的被干燥物,所述冷凝机构与所述干燥机构配合,以冷凝且排出所述干燥机构内的水蒸气。上述干燥系统可以解决目前干燥污水中污泥产生的乏气中的热量因被释放至外界,而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

李强 谢金坤 李孟 胡以朋 王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杰瑞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9

本文发布于:2022-12-11 20:1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31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干燥   机构   气体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