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及其重力储能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属于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了该框架结构应用的重力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2.为了适应碳达峰的要求,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潮汐发电等可再生无污染能源,从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发电产生的碳排放。但清洁能源发电资源和电力负荷往往不匹配,尤其在夜间沿海一带风力发电的电网侧需求减少,电力难以消纳。通过储能可以将电力储存或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储存,从而在用电高峰时释放产生电能,可以协同电网进行电力调峰。
3.目前常规的重力储能框架结构通常采用框架柱、框架梁和轨道梁进行刚性连接,其中,将框架梁安装位于轨道梁的下方,从而形成整体钢架储能建筑结构,其结构方案以及安装连接工艺均比较复杂,易形成不可预测的多方向s型装配结构,特别是同一平层内框架梁的内力复杂,存在不确定因素。
4.本技术人决定寻求技术方案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及其重力储能系统,框架结构整体的接头少、工艺简单,整体尺寸易于控制以及维护,使用寿命长。
6.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包括分别与建筑框架安装连接的储存层框架和储能层框架,所述储能层框架位于所述储存层框架的上方,且通过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实现与所述储存层框架的安装连接;其中,
8.所述储存层框架包括储存区框架以及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所述储存区框架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阵列分布的储存层立柱,各储存层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的若干安装架,用于形成多个x向储存层通道和/或多个y向储存层通道,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在其对应的x向储存层通道或y向储存层通道内贯穿延伸;每四个相邻安装架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容纳重力块的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可相对位移地安装有转运装置且延伸至所述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用于转换重力块的转运方向;
9.和/或,所述储能层框架包括储能区框架以及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储能层升降通道框架,所述储能区框架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阵列分布的储能层立柱,各储能层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的若干安装架,用于形成多个x向储能层通道和/或多个y向储能层通道,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在其对应的x向储能层通道或y向储能层通道内贯穿延伸;每四个相邻安装架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容纳重力块的重力块储能区域单元,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可相对位移地安装有转运装置且延伸至所述储能
层升降通道框架用于转换重力块的转运方向。
10.优选地,所述储能层框架与所述储存层框架的结构相同。
11.优选地,所述储存层立柱和/或所述储能层立柱包括侧边立柱和中间立柱,其中,所述侧边立柱的内侧安装有安装架,所述中间立柱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安装架。
12.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中间安装架、上端安装架和下端安装架,所述中间安装架位于所述上端安装架和下端安装架之间,其中,所述中间安装架同时设有在z向呈上下间隔分布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上端安装架设有第二安装面,所述下端安装架设有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安装有转运车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所述第二安装面安装有悬挂车导轨。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宽度,所述转运装置包括转运车本体和悬挂小车,所述转运车本体可相对位移地安装在所述转运车导轨上,所述悬挂小车可相对位移地安装在所述悬挂车导轨上。
14.优选地,所述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和/或所述储能层升降通道框架包括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升降通道立柱,所述升降通道立柱与其对应的储存层立柱等高设置,且所述升降通道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若干升降通道安装架。
15.优选地,各储存层立柱和/或各储能层立柱之间通过稳定杆连接;各导轨的末端设置防撞块,同时各个通道的末端设有防护网。
16.优选地,所述建筑框架采用复合筋增强混凝土浇筑成型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底部基面的地基框架,以及位于地基框架上方的至少1个建筑平层,所述建筑平层与所述地基框架之间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z向立柱;其中,所述储存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地基框架上,所述储能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平层上。
17.优选地,所述建筑平层包括建筑上平层、建筑中间平层和建筑下平层,所述储存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下平层上,所述储能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上平层上,所述建筑中间平层用于重力储能的容量扩展;其中,各z向立柱采用空心结构,所述建筑平层的四周设置复合筋,用于确保所述建筑框架满足属地载荷环境的力学要求。
18.优选地,一种重力储能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框架结构上且在z向上呈上下分布的储能层区域和储存层区域;所述储能层区域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x向储能层通道和/或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y向储能层通道;所述储存层区域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x向储存层通道和/或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y向储存层通道;所述x向储存层通道与所述x向储能层通道在z向上分别对应,通过转运装置和辅助升降单元实现对重力块在x向储能层通道与x向储存层通道之间的位置切换;所述y向储存层通道与所述y向储能层通道在z向上分别对应,通过转运装置和辅助升降单元实现对重力块在y向储存层通道与y向储能层通道之间的位置切换;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上所述的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
19.本技术首先通过由立柱形成储存层通道以及储能层通道的主体结构,然后在立柱上设置安装架,在安装架上分别安装转运装置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在实际使用时,在转运装置导轨上对应安装转运装置,进而形成了容纳重力块的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以及可转运输送重力块的储存层通道或储能层通道,框架结构整体的接头少、工艺简单,整体尺寸易于控制以及维护,使用寿命长。
20.本技术还进一步提出了采用复合筋增强混凝土浇筑成型结构作为建筑框架,结构简单,减轻了重量,提高了整体绝缘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储存层框架2(储能层框架3同样采用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2中的b处结构放大图;
24.图4是图2中的c处结构放大图;
25.图5是储存层框架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图1中的a处结构放大图;
27.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u形支架2a1a1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上支架2a1a2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下支架2a1a3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下t形支架2a2a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重力储能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框架结构上且在z向上呈上下分布的储能层区域和储存层区域;储能层区域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x向储能层通道和/或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y向储能层通道;储存层区域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x向储存层通道和/或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y向储存层通道;x向储存层通道与x向储能层通道在z向上分别对应,通过转运装置和辅助升降单元实现对重力块在x向储能层通道与x向储存层通道之间的位置切换;y向储存层通道与y向储能层通道在z向上分别对应,通过转运装置和辅助升降单元实现对重力块在y向储存层通道与y向储能层通道之间的位置切换;采用如下所述的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
33.关于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储能层区域、储存层区域、转运装置和辅助升降单元的其余相关结构可以直接参见本技术人的在先申请cn115034610a的相关方案,关于本技术实施例所采用的运行控制方法可以直接参见本技术人的在先申请cn115000988a的相关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结合应用实施,本技术对该部分不再重复展开说明。
34.请参见图1、图2、图5并结合图3、图4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包括分别与建筑框架1安装连接的储存层框架2和储能层框架3,储能层框架3位于储存层框架2的上方,且通过辅助升降单元框架4实现与储存层框架2的安装连接;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储能层框架3与储存层框架2之间形成高度差h,建议设置在0~200m。
35.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建筑框架1采用复合筋增强混凝土浇筑成型结构,包括
固定安装底部基面的地基框架1d,以及位于地基框架1d上方的至少1个建筑平层1c,建筑平层1c与地基框架1d之间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z向立柱1a;其中,储存层框架2固定安装在地基框架1d上,储能层框架3固定安装在建筑平层1c上;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建筑平层1c包括建筑上平层1c1、建筑中间平层1c2和建筑下平层1c3,储存层框架固定安装在建筑下平层1c3上,储能层框架3固定安装在建筑上平层1c1上,建筑中间平层1c2用于重力储能的容量扩展,辅助升降单元框架4固定在建筑平层1c上;其中,各z向立柱采用空心结构(其直径具体可设置为φ4000mm),建筑平层1c的四周设置复合筋1b,用于确保建筑框架1满足属地载荷环境的力学要求。
36.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z向立柱1a的数量至少有4根,不同z向立柱1a之间的中心尺寸d1具体设置为:44320mm
×
44320mm,壁厚>0.2m,其内部具有载人进入建筑平层1c的自动工具和非自动工具;为了提高安全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建筑框架1的外围进一步设置有防护结构1e,具有通风挡雨保温防雷等作用。
37.在本实施方式中,储存层框架2包括储存区框架以及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储存区框架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阵列分布的储存层立柱,各储存层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的若干安装架,用于形成多个x向储存层通道和/或多个y向储存层通道,转运装置导轨在其对应的x向储存层通道或y向储存层通道内贯穿延伸;每四个相邻安装架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容纳重力块的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7,转运装置导轨可相对位移地安装有转运装置且延伸至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用于转换重力块的转运方向;
38.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储能层框架3结构与储存层框架2相同;储存层框架2包括x向储存层框架2a和y向储存层框架2b,储能层框架3包括x向储能层框架3a和y向储能层框架3b;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x向储存层框架2a位于y向储存层框架2b的上方,x向储存层框架2a的底部连接y向储存层框架2b的顶部,y向储存层框架2b的底部连接地基框架1d;
39.在本实施方式中,x向储存层框架2a包括x向储存区框架2a1、x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a2和x向储存层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a3,y向储存层框架2b包括y向储存区框架2b1、y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b2和y向储存层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b3;y向储存区框架2b1结构与x向储存区框架2a1相同,且两者在xy平面上呈90
°
布置;y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b2结构与x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a2相同,且其结构方向与y向储存区框架2b1形成的y向储存层通道对应配合,x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a2的结构方向与x向储存区框架2a1形成的x向储存层通道对应配合;其中,y向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b3位于y向储存区框架2b1的右侧,y向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b3的顶部连接x向升降通道框架2a2,y向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b3的底部连接地基框架1d;储能层框架3与储存层框架2的结构相同,其中,y向储能区框架、y向储能区升降通道框架和y向储能区辅助升降通道框架的底部均连接高处的建筑平层1c,从而确保储存层框架2和储能层框架3与建筑框架1形成可靠的结构;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x向储存层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a3位于x向储存区框架2a1的左侧且与y向升降通道框架2b2的顶部连接;
40.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储存层立柱和/或储能层立柱包括侧边立柱和中间立柱,其中,侧边立柱的内侧安装有安装架,中间立柱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安装架;优选地,安装架包括中间安装架、上端安装架和下端安装架,中间安装架位于上端安装架和下端安
装架之间,其中,中间安装架同时设有在z向呈上下间隔分布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上端安装架设有第二安装面,下端安装架设有第一安装面;第一安装面安装有转运车导轨2a1d和重力块支撑梁2a1f,第二安装面安装有悬挂车导轨2a1e;进一步优选地,第一安装面的宽度大于第二安装面的宽度。
41.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x向储存区框架2a1作为重力块在x向上实现转运和储存的区域,具体在xy平面上的投影为正方型形状,其基本单元包括左侧边立柱2a1a、中间立柱2a1b、右侧边立柱2a1c,左侧边立柱2a1a的右侧面分别安装有作为中间安装架的u形支架2a1a1、作为上端安装架的上支架2a1a2以及作为下端安装架的下支架2a1a3,中间立柱2a1b的左侧面、右侧面均分别安装有作为中间安装架的u形支架2a1a1、作为上端安装架的上支架2a1a2以及作为下端安装架的下支架2a1a3,右侧边立柱2a1c的左侧面分别安装有作为中间安装架的u形支架2a1a1、作为上端安装架的上支架2a1a2以及作为下端安装架的下支架2a1a3;请进一步结合参见图7、图8和图9所示,u形支架2a1a1具体包括第一安装面2a1a1a、第二安装面2a1a1b、长支撑部2a1a1c和短支撑部2a1a1d,上支架2a1a2具体包括第二安装面2a1a1b和短支撑部2a1a1d,下支架2a1a3具体包括第一安装面2a1a1a和长支撑部2a1a1c,同时第一安装面2a1a1a的宽度w1大于第二安装面2a1a1b的宽度w2,且u形支架2a1a1的第一安装面2a1a1a位于第二安装面2a1a1b的上方,两者的z向距离d5为340mm;第一安装面2a1a1a安装有转运车导轨2a1d和重力块支撑梁2a1f,第二安装面2a1a1b安装有悬挂车导轨2a1e;通过以上安装结构使得呈正方型形状的x向储存区框架形成若干呈小正方型形状(xy平面投影)的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7(相当于每四个相邻安装架之间的空间依次连接而成),其中,转运车导轨2a1d、悬挂车导轨2a1e、重力块支撑梁2a1f对称于a轴,a轴为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7中心面在zx平面投影形成的中心轴线。
42.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x向储存区框架在xy平面上的投影尺寸d2为37170mm
×
37170mm,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7在xy平面上的投影尺寸d3为1770mm
×
1770mm;重力块支撑梁2a1f的主体横截面尺寸为120mm
×
40mm,采用优质碳素结构钢或者公知的组合式横截面,从而在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7内放置4吨重力块5,满足其防变形、应力和寿命满足要求;转运车导轨2a1d相对于a轴的中心距l3为1292mm,重力块支撑梁2a1f相对于a轴的中心距l1为1040mm,悬挂车导轨2a1e相对于a轴的中心距l2为1136mm;其中,各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7的各储存层立柱之间通过稳定杆2a1g连接,从而使x向储存区框架2a1的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43.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和/或储能层升降通道框架包括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升降通道立柱,升降通道立柱与其对应的储存层立柱等高设置,且升降通道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若干升降通道安装架,具体优选采用t形支架2a2a1;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x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a2作为重力块5从z向至x向转运切换的通道,具体包括左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a、中间升降通道立柱2a2b、右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c,左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a的右侧面安装有t形支架2a2a1,中间升降通道立柱2a2b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均安装有t形支架2a2a1,右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c的左侧面安装有t形支架2a2a1,其中,请进一步结合参见图10所示,t形支架2a2a1具体包括第三安装面2a2a1a和支撑部2a2a1b,第一安装面2a1a1a与第三安装面2a2a1a等高设置,并且第一安装面2a1a1a的宽度w1=250mm,第三安装面2a2a1a的宽度w3=110mm,从而
使得重力块5有足够的转运空间;
44.具体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x向储存区框架2a1、x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a2和x向储存层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a3的z向高度相等,左侧边立柱2a1a、中间立柱2a1b、右侧边立柱2a1c、左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a、中间升降通道立柱2a2b、右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c的数量分别为22根、440根、22根、1根、20根和1根,高度相等,材料均为碳素结构钢,其主体横截面的尺寸均为350mm
×
350mm,壁厚为10mm,上下端部均有带孔的法兰8,用于连接和可拆卸的固定,从而满足复合载荷的环境;为了进一步增加结构可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边立柱2a1a、中间立柱2a1b、右侧边立柱2a1c与其对应的u形支架2a1a1、上支架2a1a2、下支架2a1a3通过螺栓相互连接或一体成型,左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a、中间升降通道立柱2a2b、右侧边升降通道立柱2a2c与其对应的t形支架2a2a1通过螺栓相互连接或一体成型;其中,u形支架2a1a1的角度尺寸a1、a2分别为40
°
和19
°
,上支架2a1a2的角度尺寸a3为40
°
,下支架2a1a3的角度尺寸a4为19
°
,t形支架2a2a1的角度尺寸a5为50
°

45.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运装置6包括转运车本体6a和悬挂小车6b,转运车本体6a可相对位移地安装在转运车导轨2a1d上,悬挂小车6b可相对位移地安装在悬挂车导轨2a1e上,转运车导轨2a1d在x向上延伸至t形支架的第三安装面2a2a1a上,从而满足转运装置6能够将重力块5从x向升降通道框架2a2转运到x向储存区框架2a1内部;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运车导轨2a1d在x向上一体延伸至t形支架的第三安装面2a2a1a上或通过端部焊接的方式消除两根轨道连接端部的间隙,从而进一步降低转运小车6a中滚动轮的磨损;
46.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运车本体6a在转运车导轨2a1d上行走,悬挂小车6b在悬挂车导轨2a1e上行走;x向储存层框架2a和y向储存层框架2b分别在z向上形成6层、21列的输运通道,每一层的输运通道内均包括重力块5,以及邻近的悬挂小车6b、转运车本体6a,相邻安装架的第二安装面2a1a1b与第一安装面2a1a1a之间的z向距离d4为1246mm;为了提高安全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输运通道的末端设置有防护网6c,且每个转运车导轨2a1d、悬挂车导轨2a1e的末端均设置有防撞块(图未示出),防止转运装置6失效引发事故,同时,也防止地震载荷作用使得重力块5滑出而发生次生灾害;进一步优选地,为了利于安装布局,在本实施方式中,转运车本体6a和悬挂小车6b之间设有留置区域6d,用于布线、设置控制设备等;转运车本体6a的宽度w4≤1450mm,悬挂小车6b的宽度w5≤1235mm,转运车导轨2a1d采用通用横截面,具有弧顶,使其黏着系数控制在0.1-0.2之间;重力块5的尺寸长高宽设置为:≤1100mm
×
970mm
×
380mm。
47.优选地,为了利于对重力块5的转运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升降单元框架4、x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a2、x向储存层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a3、y向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2b2和y向储存层辅助升降通道框架2b3内部对应的每个升降通道内沿z向布置有首尾连接的线性导轨4a且对称与其对应的a轴布置,用于约束在对重力块5进行升降转运时在x向和y向发生运动。
4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
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括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技术特征:


1.一种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与建筑框架安装连接的储存层框架和储能层框架,所述储能层框架位于所述储存层框架的上方,且通过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实现与所述储存层框架的安装连接;其中,所述储存层框架包括储存区框架以及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所述储存区框架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阵列分布的储存层立柱,各储存层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的若干安装架,用于形成多个x向储存层通道和/或多个y向储存层通道,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在其对应的x向储存层通道和y向储存层通道内贯穿延伸;每四个相邻安装架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容纳重力块的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可相对位移地安装有转运装置且延伸至所述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用于转换重力块的转运方向;和/或,所述储能层框架包括储能区框架以及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储能层升降通道框架,所述储能区框架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阵列分布的储能层立柱,各储能层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的若干安装架,用于形成多个x向储能层通道和/或多个y向储能层通道,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在其对应的x向储能层通道或y向储能层通道内贯穿延伸;每四个相邻安装架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容纳重力块的重力块储能区域单元,所述转运装置导轨可相对位移地安装有转运装置且延伸至所述储能层升降通道框架用于转换重力块的转运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层框架与所述储存层框架的结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层立柱和/或所述储能层立柱包括侧边立柱和中间立柱,其中,所述侧边立柱的内侧安装有安装架,所述中间立柱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安装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中间安装架、上端安装架和下端安装架,所述中间安装架位于所述上端安装架和下端安装架之间,其中,所述中间安装架同时设有在z向呈上下间隔分布的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所述上端安装架设有第二安装面,所述下端安装架设有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安装面安装有转运车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所述第二安装面安装有悬挂车导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安装面的宽度,所述转运装置包括转运车本体和悬挂小车,所述转运车本体可相对位移地安装在所述转运车导轨上,所述悬挂小车可相对位移地安装在所述悬挂车导轨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和/或所述储能层升降通道框架包括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升降通道立柱,所述升降通道立柱与其对应的储存层立柱等高设置,且所述升降通道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若干升降通道安装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储存层立柱和/或各储能层立柱之间通过稳定杆连接;各导轨的末端设置防撞块,同时各个通道的末端设有防护网。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框架采用复合筋增强混凝土浇筑成型结构,包括固定安装底部基面的地基框架,以及位于地基框架上方的至少1个建筑平层,所述建筑平层与所述地基框架之间设有若干呈间隔分布的z向立柱;其中,所述储存
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地基框架上,所述储能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平层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平层包括建筑上平层、建筑中间平层和建筑下平层,所述储存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下平层上,所述储能层框架固定安装在所述建筑上平层上,所述建筑中间平层用于重力储能的容量扩展;其中,各z向立柱采用空心结构,所述建筑平层的四周设置复合筋,用于确保所述建筑框架满足属地载荷环境的力学要求。10.一种重力储能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框架结构上且在z向上呈上下分布的储能层区域和储存层区域;所述储能层区域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x向储能层通道和/或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y向储能层通道;所述储存层区域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x向储存层通道和/或若干在z向上呈堆叠分布的y向储存层通道;所述x向储存层通道与所述x向储能层通道在z向上分别对应,通过转运装置和辅助升降单元实现对重力块在x向储能层通道与x向储存层通道之间的位置切换;所述y向储存层通道与所述y向储能层通道在z向上分别对应,通过转运装置和辅助升降单元实现对重力块在y向储存层通道与y向储能层通道之间的位置切换;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力储能的框架结构及其重力储能系统,储存层框架包括储存区框架以及与辅助升降单元框架安装连接的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储存区框架包括若干在Z向上呈阵列分布的储存层立柱,各储存层立柱在Z向上均间隔安装有用于安装转运装置导轨和重力块支撑梁的若干安装架,用于形成多个X向储存层通道和/或多个Y向储存层通道,转运装置导轨在其对应的X向储存层通道和Y向储存层通道内贯穿延伸;每四个相邻安装架之间的空间形成用于容纳重力块的重力块储存区域单元,转运装置导轨可相对位移地安装有转运装置且延伸至储存层升降通道框架用于转换重力块的转运方向;框架结构整体的接头少、工艺简单,整体尺寸易于控制以及维护,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研发人员:

孟玉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南通维忆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9

技术公布日:

2022/12/9

本文发布于:2022-12-10 20:4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306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框架   所述   通道   立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