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螺旋给
料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部分螺旋给料器采用对螺旋给料器整体进行称重,以此实现对物料的微量进料,由于采用这种的称量方式,无法精准的对重量进行称量,导致螺旋给料器给料的精度较差,同时要保持螺旋给料器处于水平状态,才能保证量测的结果误差较小,需要对螺旋给料器进行水平调试,这样会导致螺旋给料器的安装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包括调速电机、固定安装在调速电机一侧的减速器、位于减速器一侧的送料管、分别固定安装在送料管两侧的第一密封座和第二密封座和转动连接在第一密封座和第二密封座之间且套装在送料管内侧的螺旋进料杆以及设置在送料管顶部一侧的进料管,所述螺旋进料杆延伸出第二密封座外部的一端通过转接头与减速器之间进行固定套装,所述调速电机的顶部安装有控制器,所述送料管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内部活动套装有
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位于出料管内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
阀体,且导向机构位于出料管外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量测机构。
4.优选的,所述阀体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阀体环形等距分布在出料管的内侧。
5.优选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活动套装在出料管内部且螺纹套接在阀体外侧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延伸出出料管外部的一端活动套装有固定板,且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延伸出固定板外部的一端卡接有卡扣。
6.优选的,所述量测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出料管外侧的且位于固定板外侧的固定架以及中部活动套接在固定板内部且一端螺纹套接在出料管外侧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架的内侧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杆一侧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固定杆靠近压力传感器的一端内部活动套装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一侧通过套装在固定杆外侧的弹簧与固定板的一侧传动连接。
7.有益效果:
8.1、该微量螺旋给料器,通过三个阀体能够对位于出料管内部的物料进行阻流,同时物料对阀体进行挤压产生的作用力会通过固定板和弹簧的配合传递给顶杆,进而通过压力传感器对顶杆产生的作用力进行计算,从而测量出三个阀体张口的大小,便于通过控制器调节调速电机转速的同时控制螺旋进料杆对物料的进给量,实现对物料给料的精准控制。
9.2、该微量螺旋给料器,通过第一导向杆、第二导向杆、固定板、顶杆和固定架的配合使用,使得螺旋给料器的测量组件直接安装在出料管上,在螺旋给料器不处于水平状态的位置前提下,也能实现对物料给料的控制,方便对螺旋给料器进行安装。
附图说明
1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出料管的底部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阀体的位置分布图示意图;
14.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向机构的示意图。
15.图中:1、调速电机;2、减速器;3、送料管;4、第一密封座;5、第二密封座;6、螺旋进料杆;7、进料管;8、转接头;9、控制器;10、出料管;11、导向机构;111、第一导向杆;112、第二导向杆;113、固定板;114、卡扣;12、阀体;13、量测机构;131、固定架;132、固定杆;133、压力传感器;134、顶杆;13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图中不同种类的剖面线不是按照国标进行标注的,也不对元件的材料进行要求,是对图中元件的剖视图进行区分。
18.请参阅图1-4,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包括调速电机1、固定安装在调速电机1一侧的减速器2、位于减速器2一侧的送料管3、分别固定安装在送料管3两侧的第一密封座4和第二密封座5和转动连接在第一密封座4和第二密封座5之间且套装在送料管3内侧的螺旋进料杆6以及设置在送料管3顶部一侧的进料管7,螺旋进料杆6延伸出第二密封座5外部的一端通过转接头8与减速器2之间进行固定套装,调速电机1的顶部安装有控制器9,送料管3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出料管10,出料管10的内部活动套装有导向机构11,导向机构11位于出料管10内侧的一端固定安装有阀体12,且导向机构11位于出料管10外侧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量测机构13。
19.其中,阀体12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阀体12环形等距分布在出料管10的内侧,利用三个阀体12能够通过阀体12所形成的开口的大小控制物料的排出量。
20.其中,导向机构11包括活动套装在出料管10内部且螺纹套接在阀体12外侧的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延伸出出料管10外部的一端活动套装有固定板113,且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延伸出固定板113外部的一端卡接有卡扣114,利用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能够对阀体12进行限位支撑的同时方便对阀体12进行安装和拆卸。
21.其中,量测机构13包括固定安装在出料管10外侧的且位于固定板113外侧的固定架131以及中部活动套接在固定板113内部且一端螺纹套接在出料管10外侧的固定杆132,固定架131的内侧固定安装有位于固定杆132一侧的压力传感器133,固定杆132靠近压力传感器133的一端内部活动套装有顶杆134,顶杆134的一侧通过套装在固定杆132外侧的弹簧135与固定板113的一侧传动连接,利用顶杆134能够将弹簧135的弹性作用力传递给压力传感器133进行测量计算,进而控制螺旋给料器对物料的进给量。
22.螺旋给料器工作时,启动调速电机1,调速电机1通过减速器2带动螺旋进料杆6进行转动的同时将进料管7内部的物料逐渐输送至出料管10的上方,随着螺旋进料杆6的持续转动物料逐渐输送至出料管10的内侧,物料通过挤压阀体12将阀体12顶开,阀体12移动的同时通过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带动固定板113进行移动,固定板113移动的同时通过压缩弹簧135带动顶杆134对压力传感器133进行挤压,通过压力传感器133对顶杆134的作用力进行量测同时计算出阀体12的位移量,进行计算出三个阀体12开口的大小,压力传感器133将信息传递给控制器9,通过控制器9对调速电机1的转速进行调节的同时通过螺旋进料杆6控制对物料的进给量,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4.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包括调速电机(1)、安装在调速电机(1)一侧的减速器(2)、位于减速器(2)一侧的送料管(3)、分别安装在送料管(3)两侧的第一密封座(4)和第二密封座(5)和转动连接在第一密封座(4)和第二密封座(5)之间且套装在送料管(3)内侧的螺旋进料杆(6)以及设置在送料管(3)顶部一侧的进料管(7),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进料杆(6)延伸出第二密封座(5)外部的一端通过转接头(8)与减速器(2)之间进行套装,所述调速电机(1)的顶部安装有控制器(9),所述送料管(3)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出料管(10),所述出料管(10)的内部套装有导向机构(11),所述导向机构(11)位于出料管(10)内侧的一端安装有阀体(12),且导向机构(11)位于出料管(10)外侧的另一端安装有量测机构(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2)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阀体(12)环形等距分布在出料管(10)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11)包括套装在出料管(10)内部且螺纹套接在阀体(12)外侧的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所述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延伸出出料管(10)外部的一端套装有固定板(113),且第一导向杆(111)和第二导向杆(112)延伸出固定板(113)外部的一端卡接有卡扣(1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量测机构(13)包括安装在出料管(10)外侧的且位于固定板(113)外侧的固定架(131)以及中部套接在固定板(113)内部且一端螺纹套接在出料管(10)外侧的固定杆(132),所述固定架(131)的内侧安装有位于固定杆(132)一侧的压力传感器(133),所述固定杆(132)靠近压力传感器(133)的一端内部套装有顶杆(134),所述顶杆(134)的一侧通过套装在固定杆(132)外侧的弹簧(135)与固定板(113)的一侧传动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有一种微量螺旋给料器,包括调速电机、固定安装在调速电机一侧的减速器、位于减速器一侧的送料管、分别固定安装在送料管两侧的第一密封座和第二密封座和转动连接在第一密封座和第二密封座之间且套装在送料管内侧的螺旋进料杆以及设置在送料管顶部一侧的进料管。该微量螺旋给料器,通过三个阀体能够对位于出料管内部的物料进行阻流,同时物料对阀体进行挤压产生的作用力会通过固定板和弹簧的配合传递给顶杆,进而通过压力传感器对顶杆产生的作用力进行计算,从而测量出三个阀体张口的大小,便于通过控制器调节调速电机转速的同时控制螺旋进料杆对物料的进给量,实现对物料给料的精准控制。实现对物料给料的精准控制。实现对物料给料的精准控制。
技术研发人员:
林鸿杰 林安 庄秀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贵州科建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4
技术公布日: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