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
机身防撞结构。
背景技术:
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当使用者操作失误时常出现无人机机身碰损,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利用
弧形钢板的张力、缓冲支撑杆和弹簧的弹力缓冲撞击的力,多级缓冲,能够更好的避免机身受损。
5.(二)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包括机身、缓冲支撑杆和弧形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身的上端面四角架设有机翼,四个所述缓冲支撑杆分别横向固定设置于机身的四侧,缓冲支撑杆包括穿插连接的套杆和支杆,所述套杆和支杆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弧形钢板固定架设于支杆的端部,弧形钢板的背面两侧与机身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
7.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支腿。
8.进一步的,所述机身的四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缓冲支撑杆固定设置于安装槽之内。
9.进一步的,所述弧形钢板的开口朝外。
10.(三)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弧形钢板的张力、缓冲支撑杆和弹簧的弹力缓冲撞击的力,多级缓冲,能够更好的避免机身受损。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机身的结构剖视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缓冲支撑杆的结构剖视图。
15.1-机身;2-缓冲支撑杆;3-弧形钢板;4-机翼;5-第一弹簧;6-第二弹簧;7-支腿;11-安装槽;21-套杆;22-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7.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包括机身1、缓冲支撑杆2和弧形钢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上端面四角架设有机翼4,四个所述缓冲支撑杆2分别横向固定设置于机身1的四侧,缓冲支撑杆2包括穿插连接的套杆21和支杆22,所述套杆21和支杆22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5,所述弧形钢板3固定架设于支杆22的端部,弧形钢板3的背面两侧与机身1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6。
18.其中,所述机身1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支腿7;所述机身1的四侧开设有安装槽11,所述缓冲支撑杆2固定设置于安装槽11之内;所述弧形钢板3的开口朝外。
19.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其在具体使用时,机身撞击时,撞击的力会压着弧形钢板3张开,同时向机身方向移动,压缩缓冲支撑杆2和第二弹簧6,缓冲支撑杆2包括穿插连接的套杆21和支杆22,套杆21和支杆22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5,利用第一弹簧5和第二弹簧6的弹力以及弧形钢板3的张力缓冲撞击的力,多级缓冲,能够更好的避免机身受损。
20.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包括机身(1)、缓冲支撑杆(2)和弧形钢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上端面四角架设有机翼(4),四个所述缓冲支撑杆(2)分别横向固定设置于机身(1)的四侧,缓冲支撑杆(2)包括穿插连接的套杆(21)和支杆(22),所述套杆(21)和支杆(22)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5),所述弧形钢板(3)固定架设于支杆(22)的端部,弧形钢板(3)的背面两侧与机身(1)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下端固定设置有支腿(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的四侧开设有安装槽(11),所述缓冲支撑杆(2)固定设置于安装槽(11)之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钢板(3)的开口朝外。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机身防撞结构,包括机身、缓冲支撑杆和弧形钢板,机身的上端面四角架设有机翼,四个所述缓冲支撑杆分别横向固定设置于机身的四侧,缓冲支撑杆包括穿插连接的套杆和支杆,所述套杆和支杆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弧形钢板固定架设于支杆的端部,弧形钢板的背面两侧与机身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本实用新型利用弧形钢板的张力、缓冲支撑杆和弹簧的弹力缓冲撞击的力,多级缓冲,能够更好的避免机身受损。能够更好的避免机身受损。能够更好的避免机身受损。
技术研发人员:
杨阳 蔡君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华辰茂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1
技术公布日: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