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机装配产线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装配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整机装配产线。


背景技术:



2.装配生产线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导向布局形式。装配生产线是指由一些物料搬运设备连接起来的连续生产线。装配线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可以说任何有着多种零部件并进行大批量生产的最终产品在某种程度上都采用装配线生产。因此,装配线的布置受装配线设备,产品,人员,物流运输以及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以混凝土泵车的装配为例,混凝土泵车是一种能泵送混凝土并将混凝土输送至浇注点的工程机械,具备泵送和行驶功能。混凝土泵车整机主要由底盘和上装组成,上装主要包含副车架、底架前支腿总成、泵送单元、左、右后支腿总成以及臂架总成等几大部件。泵车整机装配是对底盘进行改制并将上装几大部装件合装至改制完的底盘形成整车的过程。
4.当前混凝土泵车整机装配产线包含主机线、大件线及动车下线三大部分,为流水线与工位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主机线为流水线,主要进行底盘改制及臂架总成上机之前的部分总装作业内容;大件线为流水线,主要进行副车架底架的合装、泵送单元以及后支腿的上机装配;动车下线采用工位法,主要用于车辆的电气接线等作业。泵送单元部装完成后,通过地面过跨设备转序至大件线边,后支腿通过叉车转序至大件线边,主机线装配完成后,由人工驾驶车辆转移至臂架部装线进行臂架总成上机装配,装配完成后再由人工驾驶车辆转移至动车下线进行电气接线作业。
5.但是,以臂架总成的装配为例,臂架总成上机及转至动车下线过程中都需人工转移车辆,因车辆外形尺寸大,转运过程物流车辆需进行避让,导致地面物流拥堵,且车辆的转移增加了辅助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机装配产线,该整机装配产线使臂架总成能够直接过跨转序,无需转移车辆,效率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
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整机装配产线,包括底盘改制线、副车架底架合装线、总装线和臂架总成部装线,所述底盘改制线、副车架底架合装线和总装线布置在第二跨区域中,所述臂架总成部装线布置在与所述第二跨区域相邻并行排布的第一跨区域中;所述臂架总成部装线与所述总装线之间布置有能够将臂架总成过跨吊装至所述总装线进行装配的臂架总成吊装专机。
8.可选地,所述底盘改制线和副车架底架合装线并行排布,所述底盘改制线和总装线沿线体流向依次排布。
9.可选地,还包括泵送单元部装线,所述泵送单元部装线布置在第三跨区域中,所述第一跨区域、第二跨区域以及第三跨区域顺次相邻并行排布,所述泵送单元部装线与所述总装线之间布置有能够将泵送单元输送至所述总装线进行上机装配的泵送单元空中输送
线。
10.进一步地,所述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包括第一环形轨道,所述第一环形轨道上设有能够沿所述第一环形轨道移动的小车葫芦。
11.可选地,还包括后支腿部装线,所述后支腿部装线布置在第三跨区域中,所述第一跨区域、第二跨区域以及第三跨区域顺次相邻并行排布,所述后支腿部装线与所述总装线之间布置有能够将后支腿输送至所述总装线进行上机装配的后支腿空中输送线。
12.进一步地,所述后支腿空中输送线包括第二环形轨道,所述第二环形轨道上设有能够沿所述第二环形轨道移动的小车葫芦。
13.可选地,所述底盘改制线包括第一输送线体、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第一柔性吊装系统、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底盘大梁钻孔设备以及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所述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和第一柔性吊装系统沿所述第一输送线体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所述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和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均悬挂在所述第一柔性吊装系统上,且所述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底盘大梁钻孔设备以及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沿所述第一输送线体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
14.可选地,所述副车架底架合装线包括顺次布置的副车架仓储系统、第二输送线体、第二柔性吊装系统以及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所述副车架仓储系统和第二柔性吊装系统沿所述第二输送线体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所述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悬挂在所述第二柔性吊装系统上。
15.可选地,所述总装线包括顺次布置的第三输送线体、第三柔性吊装系统、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液压油加注设备以及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所述第三柔性吊装系统、液压油加注设备以及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沿所述第三输送线体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所述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和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均悬挂在所述第三柔性吊装系统上。
16.可选地,还包括产线信息化系统,所述产线信息化系统包括与mes通讯连接的产线控制系统、用于采集各线体的数据信息的多个线体控制器以及用于控制设备运行的多个专机控制系统,所述线体控制器和专机控制系统均与所述产线控制系统通讯连接。
17.可选地,所述第一跨区域和第二跨区域布置有与所述底盘改制线的线体流向垂直的两排立柱,两排所述立柱架设有用于所述臂架总成吊装专机运行的行车梁轨道。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9.通过设置臂架总成吊装专机,可以将臂架总成直接过跨转序,无需转移车辆,效率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
20.对厂房结构进行优化,设置立柱,实现臂架总成吊装专机过跨运行的可通过性。
21.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2.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整机装配产线的平面布局简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产线信息化系统架构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底盘改制线主视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副车架底架合装线主视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总装线主视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底盘改制线
ꢀꢀꢀꢀꢀꢀꢀꢀꢀꢀꢀꢀꢀꢀꢀꢀꢀꢀꢀꢀꢀꢀ
11第一输送线体
30.12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
ꢀꢀꢀꢀꢀꢀꢀꢀꢀꢀꢀ
13第一柔性吊装系统
31.14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
ꢀꢀꢀꢀꢀꢀꢀꢀꢀꢀꢀꢀꢀ
15底盘大梁钻孔设备
32.16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
ꢀꢀꢀꢀꢀꢀꢀꢀꢀꢀꢀꢀꢀ
2副车架底架合装线
33.21副车架仓储系统
ꢀꢀꢀꢀꢀꢀꢀꢀꢀꢀꢀꢀꢀꢀꢀꢀꢀ
22第二输送线体
34.23第二柔性吊装系统
ꢀꢀꢀꢀꢀꢀꢀꢀꢀꢀꢀꢀꢀꢀꢀ
24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
35.3总装线
ꢀꢀꢀꢀꢀꢀꢀꢀꢀꢀꢀꢀꢀꢀꢀꢀꢀꢀꢀꢀꢀꢀꢀꢀꢀꢀ
31第三输送线体
36.32第三柔性吊装系统
ꢀꢀꢀꢀꢀꢀꢀꢀꢀꢀꢀꢀꢀꢀꢀ
33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
37.34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
ꢀꢀꢀꢀꢀꢀꢀꢀꢀꢀꢀ
35液压油加注设备
38.36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
ꢀꢀꢀꢀꢀꢀꢀꢀꢀꢀꢀꢀꢀ
4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
39.5后支腿空中输送线
ꢀꢀꢀꢀꢀꢀꢀꢀꢀꢀꢀꢀꢀꢀꢀꢀ
6臂架总成吊装专机
40.71产线控制系统
ꢀꢀꢀꢀꢀꢀꢀꢀꢀꢀꢀꢀꢀꢀꢀꢀꢀꢀꢀ
72线体控制器
41.73专机控制系统
ꢀꢀꢀꢀꢀꢀꢀꢀꢀꢀꢀꢀꢀꢀꢀꢀꢀꢀꢀ
8泵送单元部装线
42.9后支腿部装线
ꢀꢀꢀꢀꢀꢀꢀꢀꢀꢀꢀꢀꢀꢀꢀꢀꢀꢀꢀꢀ
10臂架总成部装线
具体实施方式
4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4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是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所述特征。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术语以整机装配产线的方位为基准,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术语“前、后、左、右”是指整机装配产线的前后左右方向,例如,参照图1,总装线3位于底盘改制线1的前方,底盘改制线1位于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左侧;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7.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机装配产线,包括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总装线3和臂架总成部装线10,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和总装线3
布置在第二跨区域中,臂架总成部装线10布置在第一跨区域中,第一跨区域与第二跨区域相邻并行排布;臂架总成部装线10与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能够将臂架总成过跨吊装至总装线3进行装配。
48.采用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可以将臂架总成直接从臂架总成部装线10由空中自动转序吊装至总装线3进行装配,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臂架总成上机及转至动车下线过程中都需人工转移车辆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可直接过跨转序,无需转移车辆,效率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
49.具体地,参照图1,在第一跨与第二跨区域中,沿左右方向设置有两排厂房立柱,垂直于第一跨与第二跨的布置方向,即垂直于底盘改制线1的线体流向,总装线3上的臂架总成上机工位位于此两排立柱之间。在两排立柱上设有行车梁轨道,用于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的往复运行,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从臂架总成部装线10最后一个工位将部装后的臂架总成吊装至总装线3上臂架总成上机工位进行臂架总成的装配,装配完成后返回至臂架总成部装线10准备下一次吊装。这样解决了以往需要移动车辆至臂架总成部装线10进行臂架总成上机装配的问题,可直接过跨转序,无需转移车辆,效率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其中,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可以为行车。
50.此外,相对于现有技术采取整车机械、液压部分都装配完成后再进行电气接线作业的方式,不需要通过启动车辆展开泵车的前、后支腿将整车抬高来增大电气接线的作业空间,本实用新型将电气接线作业内容进行前移,调整至底盘改制线1和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进行装配,此时作业空间不受限,实现了流水化作业,制造周期大大缩短,且场地占有面积小。
51.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基于物流路径最短原则,将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和总装线3等三条装配线布置在同一跨区域,其中,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布置在底盘改制线1的右侧,总装线3布置在底盘改制线1的前方。在底盘改制线1与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中间设有沿前后方向的物流通道,在总装线3的两侧设有沿前后方向的物流通道,在底盘改制线1和总装线3之间设有沿左右方向的物流通道,可以采用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的缩写,意即“自动导引运输车”)用于对这三条装配线装配所需物料进行配送。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和总装线3都采用地面输送线形式,可按照节拍实现流水线作业,三条装配线的线体流向一致,即都是按照方向从后往前流向。在生产作业中,人工驾驶底盘运输到底盘改制线1进行装配,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装配完的成品通过行车吊装至底盘改制线1上机工位与底盘进行装配,底盘改制线1装配完后的成品通过人工驾驶方式直线转运至总装线3,总装线3装配完后形成整车,由人工驾驶方式下线,整个泵车装配完成。其中,上机工位是指零部件在装配线上的进行合装装配工位。
52.在进一步具体实施例中,基于物流路径最短原则,结合场地面积情况,还设置有泵送单元部装线8和后支腿部装线9,泵送单元部装线8和后支腿部装线9布置在第三跨区域中,其中,泵送单元部装线8和后支腿部装线9可以沿线体流向依次排布。在第二跨区域两侧分别并行排布第一跨区域和第三跨区域,具体地,第一跨区域位于第二跨区域的左侧,第三跨区域位于第二跨区域的右侧。当然,在第二跨区域中,若是总装线3右侧区域具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泵送单元部装线8和后支腿部装线9,也可以将泵送单元部装线8和后支腿部装线9布置在第二跨区域中总装线3右侧位置,使得生产线更加紧凑。
53.进一步地,泵送单元部装线8与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能够将泵送单元输送至总装线3进行上机装配,后支腿部装线9与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能够将后支腿输送至总装线3进行上机装配。采用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和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可以将泵送单元和后支腿直接从部装线由空中自动转序至总装线3进行装配,相对于现有技术采用的地面转运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吊装次数,而且无需转运至线边,因此,无需线边缓存面积,不影响地面物流。
54.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个零件组合成部件或将若干个零件与部件组合成产品的过程称为装配,若干零件装配成部件的过程叫部装,将把若干个零件和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叫总装。线边是指生产线边缘区域。线体流向是指装配线移动的方向。
55.在具体实施例中,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包括第一环形轨道,第一环形轨道上设有能够沿第一环形轨道移动的小车葫芦;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包括第二环形轨道,第二环形轨道上设有能够沿所述第二环形轨道移动的小车葫芦。也就是说,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和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均采取环形轨道,可按节拍将在泵送单元部装线8部装完成的泵送单元以及在后支腿部装线9部装完成的后支腿连续输送至总装线3进行上机装配。整个环形轨道安装在厂房屋顶的吊板上,不占用地面。在环形轨道上设有多组小车葫芦,小车葫芦可在轨道上行走,从而实现工件的提升、输送、降落等动作,具体地,小车葫芦可以在轨道上沿顺时针方向行走,以实现按节拍作业。
56.其中,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上的小车葫芦直接在泵送单元部装线8的最后一个工位上直接将部装好的泵送单元起吊,然后自动输送至总装线3的泵送单元上机工位下件进行装配,装配完成后,空的小车葫芦返回至上件位置。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上的小车葫芦直接在后支腿部装线9的最后一个工位上直接将部装好的后支腿起吊,然后自动输送至总装线3的后支腿上机工位下件进行装配,装配完成后,空的小车葫芦返回至上件位置。通过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和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实现泵送单元及后支腿大型部装件的自动过跨转序和空中缓存,解决了采取地面输送方式存在的多次吊装、物流拥堵、线边存放占用面积大等问题。其中,上件是指工件的提升,下件是指工件的降落。
57.参照图3,底盘改制线1设置有若干个工位,主要完成底盘尾梁切割、底盘附件拆卸、底盘大梁钻孔、连接板装配、底盘附件恢复、分动箱装配、传动轴装配、泵组装配、副车架底架部装件上机及合装、底盘电气接线等作业内容。底盘改制线1主要包含第一输送线体11、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12、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14、底盘大梁钻孔设备15、以及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16等设备。以底盘改制线1设置有7个工位为例,其中,第一输送线体11采用板链线结构形式,如板链输送机,底盘轮胎落在链板上,用于承载各工位工件按节拍往前输送;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12位于第一工位,用于对底盘尾梁进行切割;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采用钢结构立柱形式,覆盖第二工位至第六工位区域,悬挂多个吊装葫芦用于工位吊装作业。第二工位的吊装葫芦用于底盘附件拆卸过程中的吊装,第五工位的吊装葫芦用于分动箱、传动轴装配过程的吊装,第六工位吊装葫芦用于泵组装配过程的吊装;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14位于第二工位,悬挂在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的钢结构上,用于底盘备胎拆卸过程中的辅助助力搬运;底盘大梁钻孔设备15位于第三工位,布置在第一输送线体11两侧,用于在底盘左、右大梁上钻连接板安装孔;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16布置在
第四工位,悬挂在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的钢结构上,用于连接板装配过程中的螺栓定扭拧紧。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装配完的成品通过行车吊装至底盘改制线1的第七工位与底盘进行合装。
58.参照图4,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设置有若干个工位,主要完成副车架存储、副车架出库上线、底架与副车架合装、底架部分电气接线等作业。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主要包含副车架仓储系统21、第二输送线体22、第二柔性吊装系统23以及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24等设备。以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设置有三个工位为例,其中副车架仓储系统21位于第二输送线体22的线头区域,用于对副车架进行存储,能自动选择装配所需型号的副车架出库并自动运输到第二输送线体22第一工位上;第二输送线体22采用辊床线结构形式,用于承载工件并按节拍将各工位的工件向前输送;第二柔性吊装系统23采用钢结构立柱形式,覆盖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区域,在第二工位悬挂有吊装葫芦用于臂架油箱等工件装配过程的吊装作业;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24布置在第三工位,设备悬挂在第二柔性吊装系统23的钢结构上,用于电控柜装配过程的辅助助力搬运。
59.参照图5,总装线3设置有若干个工位,主要完成走台板上机、泵送单元上机、垂直油缸上机及螺栓拧紧、胶管连接、下车输送管上机、门板上机、后支腿上机、下车附件装配、液压油加注以及臂架总成上机等作业内容,整车装配完成后由人工驾驶下线。总装线3主要包含第三输送线体31、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33、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34、液压油加注设备35以及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36等设备。以总装线3设置有9个工位为例,其中第三输送线体31采用板链输送线结构形式,如板链输送机,底盘轮胎落在链板上,用于承载工件并按节拍将各工位工件向前输送;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采用钢结构立柱形式,覆盖第一工位至第七工位区域,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在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及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的下方,两者互不干涉,在钢结构上悬挂多个吊装葫芦用于各工位的吊装作业,第一工位的吊装葫芦用于走台板上机过程的吊装,第四工位的吊装葫芦用于阀块上机过程的吊装,第五工位的吊装葫芦用于下车输送管上机过程的吊装,第六工位的吊装葫芦用于门板上机过程中的吊装;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33位于第三工位,悬挂在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的钢结构上,用于前支腿垂直油缸装配过程的辅助助力搬运;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34位于第三工位,悬挂在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的钢结构上,用于前支腿垂直油缸装配过程的螺栓定扭拧紧;液压油加注机35位于第八工位,用于给泵车定量加注液压油;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36位于第九工位,用于臂架总成上机过程的高空作业,该平台上集成了悬臂吊、压销机、润滑脂加注机等设备,可完成臂架总成上机过程中的销轴吊装、销轴压装以及润滑脂加注等作业内容,该多功能作业平台各功能配合良好,可兼容不同车型的高空作业需求,保证了操作人员的作业安全,降低了劳动强度;泵送单元通过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在第二工位下件进行上机装配;后支腿通过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在第七工位下件进行上机装配;臂架总成通过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在第九工位进行上机装配。
60.通过在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及总装线3等各装配线配置相应的助力机械手、高空作业平台及拧紧专机等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保证了作业安全。
61.参照图2,为了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及可视化,整个整机装配产线设有一套产线信息化系统,主要由产线控制系统71、线体控制器72以及各专机控制系统73等组成,其中,
线体控制器72可以为线体plc。整个整机装配产线设有一套产线控制系统71,产线控制系统71分出若干子线,每条子线设有一套线体控制器72。产线控制系统71用于接收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发送的生产订单信息并下达给各线体控制器72,线体控制器72用于采集各输送线体的相关数据信息(如螺栓拧紧数据、油液加注量等),并传递给产线控制系统71,再由产线控制系统71上传给mes。而且,产线控制系统71还连接有若干专机控制系统73,专机控制系统73用于控制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12、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14、底盘大梁钻孔设备15、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16、副车架仓储系统21、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24、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33、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34、液压油加注设备35以及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36等各种设备的运行。基于mes系统,将生产计划与同车间作业现场控制,通过执行系统联系起来,实现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
62.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种实施例中,对于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第一输送线体11、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12、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14、底盘大梁钻孔设备15、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16、副车架仓储系统21、第二输送线体22、第二柔性吊装系统23、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24、第三输送线体31、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33、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34、液压油加注设备35以及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36等设备,以及产线控制系统71、线体控制器72、各专机控制系统73与mes等控制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获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能够对上述各种设备及控制技术进行具体选取,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63.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机装配产线,包括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总装线3、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产线信息化系统、泵送单元部装线8、后支腿部装线9和臂架总成部装线10,在第二跨区域内布置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和总装线3等三条装配线,底盘改制线1和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并行排布,底盘改制线1和总装线3沿线体流向依次排布,在第一跨区域中布置有臂架总成部装线10,在第三跨区域中布置有泵送单元部装线8和后支腿部装线9,在第二跨区域两侧分别并行排布第一跨区域和第三跨区域。泵送单元部装线8与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能够将泵送单元输送至总装线3进行上机装配,后支腿部装线9与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能够将后支腿输送至总装线3进行上机装配,在第一跨与第二跨区域中,沿左右方向设置有两排厂房立柱,即垂直于第一跨与第二跨的布置方向,总装线3上的臂架总成上机工位位于此两排立柱之间。在两排立柱上设有行车梁轨道,用于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的往复运行,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从臂架总成部装线10最后一个工位将部装后的臂架总成吊装至总装线3上臂架总成上机工位进行臂架总成的装配,装配完成后返回至臂架总成部装线10准备下一次吊装。产线信息化系统主要由产线控制系统71、线体控制器72以及各专机控制系统73等组成,其中,线体控制器72可以为线体plc。整个整机装配产线设有一套产线控制系统71,产线控制系统71分出若干子线,每条子线设有一套线体控制器72。产线控制系统71用于接收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发送的生产订单信息并下达给各线体控制器72,线体控制器72用于采集各输送线体的相关数据信息(如螺栓拧紧数据、油液加注量等),并传递给产线控制系统71,再由产线控制系统71上传给mes。而且,产线控制系统71还连接有若干专机控制系统73,专机控制系统73用于控制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总装线3、泵送单元
空中输送线4、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泵送单元部装线8、后支腿部装线9和臂架总成部装线10等中的各种设备的运行。
64.本实用新型对对工艺路线进行优化,将电气接线作业调整至底盘改制线1和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进行装配,此时作业空间不受限,解决了以往需启动车辆打开泵车前、后支腿才能进行电气接线的问题,实现了流水化作业,制造周期大大缩短,且场地占有面积小。泵送单元及后支腿等大型部装件采用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等空中输送线直接从部装线自动过跨转序至总装线3装配,工序有效衔接,实现大型部装件空中高效转序及缓存,减少吊装次数,且无需线边缓存面积,不影响地面物流。对厂房结构进行优化,设置垂直于第一跨与第二跨的布置方向的立柱,架设行车梁轨道,实现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过跨运行的可通过性,使臂架总成可直接过跨转序,无需转移车辆,效率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配置助力机械手、高空作业平台及拧紧专机等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保证了作业安全。对生产过程的关键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实现上传可追溯,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
65.在上述各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主要以混凝土泵车整机装配举例,对整机装配产线进行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整机装配产线也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结构形式及装配方法的产品。
66.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67.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68.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总装线(3)和臂架总成部装线(10),所述底盘改制线(1)、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和总装线(3)布置在第二跨区域中,所述臂架总成部装线(10)布置在与所述第二跨区域相邻并行排布的第一跨区域中;所述臂架总成部装线(10)与所述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能够将臂架总成过跨吊装至所述总装线(3)进行装配的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改制线(1)和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并行排布,所述底盘改制线(1)和总装线(3)沿线体流向依次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泵送单元部装线(8),所述泵送单元部装线(8)布置在第三跨区域中,所述第一跨区域、第二跨区域以及第三跨区域顺次相邻并行排布,所述泵送单元部装线(8)与所述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能够将泵送单元输送至所述总装线(3)进行上机装配的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单元空中输送线(4)包括第一环形轨道,所述第一环形轨道上设有能够沿所述第一环形轨道移动的小车葫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支腿部装线(9),所述后支腿部装线(9)布置在第三跨区域中,所述第一跨区域、第二跨区域以及第三跨区域顺次相邻并行排布,所述后支腿部装线(9)与所述总装线(3)之间布置有能够将后支腿输送至所述总装线(3)进行上机装配的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腿空中输送线(5)包括第二环形轨道,所述第二环形轨道上设有能够沿所述第二环形轨道移动的小车葫芦。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改制线(1)包括第一输送线体(11)、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12)、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14)、底盘大梁钻孔设备(15)以及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16),所述底盘尾梁自动切割设备(12)和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沿所述第一输送线体(11)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所述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14)和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16)均悬挂在所述第一柔性吊装系统(13)上,且所述备胎拆卸助力机械手(14)、底盘大梁钻孔设备(15)以及底盘连接板拧紧专机(16)沿所述第一输送线体(11)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底架合装线(2)包括顺次布置的副车架仓储系统(21)、第二输送线体(22)、第二柔性吊装系统(23)以及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24),所述副车架仓储系统(21)和第二柔性吊装系统(23)沿所述第二输送线体(22)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所述电控柜装配助力机械手(24)悬挂在所述第二柔性吊装系统(23)上。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装线(3)包括顺次布置的第三输送线体(31)、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33)、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34)、液压油加注设备(35)以及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36),所述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液压油加注设备(35)以及多功能高空作业平台(36)沿所述第三输送线体(31)的线体流向顺次布置,所述垂直油缸装配助力机械手(33)和垂直油缸螺栓拧紧专机(34)均悬挂在所述第三柔性吊装系统(32)上。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产线信息化系统(7),所述产线信息化系统(7)包括与mes通讯连接的产线控制系统(71)、用于采集各线
体的数据信息的多个线体控制器(72)以及用于控制设备运行的多个专机控制系统(73),所述线体控制器(72)和专机控制系统(73)均与所述产线控制系统(71)通讯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整机装配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跨区域和第二跨区域布置有与所述底盘改制线(1)的线体流向垂直的两排立柱,两排所述立柱架设有用于所述臂架总成吊装专机(6)运行的行车梁轨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装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整机装配产线,包括底盘改制线、副车架底架合装线、总装线和臂架总成部装线,所述底盘改制线、副车架底架合装线和总装线布置在第二跨区域中,所述臂架总成部装线布置在与所述第二跨区域相邻并行排布的第一跨区域中;所述臂架总成部装线与所述总装线之间布置有能够将臂架总成过跨吊装至所述总装线进行装配的臂架总成吊装专机。本实用新型整机装配产线使臂架总成能够直接过跨转序,无需转移车辆,效率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高且减少地面物流量。


技术研发人员:

冯启 倪川皓 谭芝芝 陈林 张艳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4.21

技术公布日:

2022/10/18

本文发布于:2022-11-25 15:08: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26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底盘   总装   总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