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是频率在2⨯104Hz~1012Hz的声波。超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如老鼠、海豚的叫声中含有超声成分,蝙蝠利用超声导航和觅食;金属片撞击和小孔漏气也能发出超声。
数据加密存储人们研究超声始于1830年,F. Savart曾用一个多齿轮,第一次人工产生了频率为2.4⨯104Hz的超声;1912年Titanic客轮事件后,科学家提出利用超声预测冰山;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P. Langevin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展了水下潜艇超声侦察的研究,为声纳技术奠定了基础;1927年,R. W. Wood 和A. E. Loomis 发表超声能量作用实验报告,奠定功率超声基础;1929年俄国学者Sokolov提出利用超声波良好穿透性来检测不透明体内部缺陷,以后美国科学家Firestone使超声波无损检测成为一种实用技术。
超声波测试把超声波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已在海洋探查与开发、无损检测与评价、医学诊断等领域发挥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例如,在海洋应用中,超声波可以用来探测鱼或冰山、潜艇导航或传送信息、地形地貌测绘和地质勘探等。在检测中,利用超声波检验固体材料内部的缺陷、材料尺寸测量、物理参数测量等。在医学中,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人体内部器官的组织结构扫描(B超诊断)和血流速度的测量(彩超诊断)等。
本实验简单介绍超声波的产生方法、传播规律和测试原理,通过对固体弹性常数的测量了解超声波在
测试方面应用的特点;通过对试块尺寸的测量和人工反射体定位了解超声波在检验和探测方面的应用。
实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主要器材包括:JDUT-2型超声波实验仪、GOS-620型示波器(20MHz)、CSK-IB型铝试块、钢板尺、耦合剂(水)等。
实验一、超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能够产生超声波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压电效应方法、磁致伸缩效应方法、静电效应方法和电磁效应方法等.我们把能够实现超声能量与其他形式能量相互转换的器件称为超声波换能器。一般情况下,超声波换能器既能用于发射又能用于接收.
在本专题实验中,我们采用压电效应实现超声波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即压电换能器,它是利用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实现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
实验目的
1.了解超声波产生和接收方法;
2.认识超声脉冲波及其特点;
3.理解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波型转换。
实验原理
1.压电效应
某些固体物质,在压力(或拉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从而使物质本身极化,在物体相对的表面出现正、负束缚电荷,这一效应称为压电效应。
物质的压电效应与其内部的结构有关。如石英晶体的化学成分是SiO2,它可以看成由+4价的Si离子和-2价O离子组成。晶体内,两种离子形成有规律的六角形排列,如图ZZ-1所示。其中三个正原子组成一个向右的正三角形,正电中心在三角形的重心处。类似,三个负原子对(六个负原子)组成一个向左的三角形,其负电中心也在这个三角形的重心处。晶体不受力时,两个三角形重心重合,六角形单元是电中性的。整个晶体由许多这样的六角形构成,也是电中性的。
图1.1 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当晶体沿x方向受一拉力,或沿y方向受一压力,上述六角形沿x方向拉长,使得正、负电中心不重合。尽管这是六角形单元仍然是电中性的,但是正负电中心不重合,产生电偶极矩p。整个晶体中有许多这样的电偶极矩排列,使得晶体极化,左右表面出现束缚电荷。当外力去掉,晶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极化也消失。(许多大学物理教材都有关于电极化理论的介绍)方形磁铁>接地电缆
由于同样的原因,当晶体沿y方向受拉力,或沿x方向受压力,正原子三角形和负原子三角形都被压扁,也造成正、负电中心不重合。但是这时电偶极矩的方向与x方向受拉力时相反,晶体的极化方向也相反。这就是压电效应产生的原因。
当外力沿z轴方向(垂直于图ZZ1中的纸面方向),由于不造成正负电中心的相对位移,所以不产生压电效应。由此可见,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是有方向性的。
当一个不受外力的石英晶体受电场作用,其正负离子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于是产生了晶体的变形。这一效应是逆压电效应。
还有一类晶体,如钛酸钡(BaTiCO 3),在室温下即使不受外力作用,正负电中心也不重合,具有自发极化现象。这类晶体也具有压电效应和逆压电效应,它们多是由人工制成的陶瓷材料,又叫压电陶瓷。本实验中超声波换能器采用的压电材料为压电陶瓷。
2. 脉冲超声波的产生及其特点
板凳筋用作超声波换能器的压电陶瓷被加工成平面状,并在正反两面分别镀上银层作为电极,这样被称为压电晶片。当给压电晶片两极施加一个电压短脉冲时, 由于逆压效应,晶片将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性振荡, 振荡频率与晶片的声速和厚度有关, 适当选择晶片的厚度可以得到超声频率范围的弹性波, 即超声波。在晶片的振动过程中,由于能量的减少,其振幅也逐渐减小,因此它发射出的是一个超声波波包,通常称为
脉冲波,如图1.2所示。超声波在材料内部传播时, 图1.2 脉冲波的产生 与被检对象相互作用发生散射,散射波被同一压电换能器接收, 由于正压效应, 振荡的晶片在两极产生振荡的电压, 电压被放大后可以用示波器显示。
图1.3(a)为超声波在试块中传播的示意图。图1.3(b)为示波器接收得到的超声波信号。图中,t 0为电脉
冲施加在压电晶片的时刻,t 1是超声波传播到试块底面,又反射回来,被同一个探头接收的时刻。因此,超声波在试块中的传播到底面的时间为 2/)(01t t t -=
(1.1)
如果试块材质均匀,超声波声速c 一定,则超声波在试块中的传播距离为
t c S .=
(1.2)
图1.3 脉冲超声波在试块中的传播(a )及示波器的接收信号(b)
3. 超声波波型及换能器种类
如果晶片内部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晶片平面,那么晶片向外发射的就是超声纵波。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可以有不同的波型,它取决于介质可以承受何种作用力以及如何对介质激发超声波。通常有如下三种:
纵波波型:当介质中质点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时,此超声波为纵波波型。
任何固体介质当其体积发生交替变化时均能产生纵波。
横波波型:当介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超声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时,此种超声波为横波波型。由于固体介质除了能承受体积变形外,还能承受切变变形,因此,当其有剪切力交替作用于固体介质时均能产生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表面波波型:是沿着固体表面传播的具有纵波和横波的双重性质的波。表面波可以看成是由平行于表面的纵波和垂直于表面的横波合成, 振动质点的轨迹为一椭圆,在距表面1/4波长深处振幅最强,随着深度的增加很快衰减,实际上离表面一个波长以上的地方,质点振动的振幅已经很微弱了。
1-外壳 2-晶片 3-吸收背衬 4-电极接线 5-匹配电感 6-接插头 7a-保护膜 7b-斜楔
图1.4直探头和斜探头的基本结构
(a)直探头 (b)斜探头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把超声波换能器称为超声波探头。实验中,常用的超声波探头有直探头和斜探头两种,其结构如图1.4所示。探头通过保护膜或斜楔向外发射超声波;吸收背衬的作用是吸收晶片向背面发射的声波,以减少杂波;匹配电感的作用是调整脉冲波的波的形状。
一般情况下,采用直探头产生纵波,斜探头产生横波或表面波。对于斜探头,晶片受激发产生超声波后,声波首先在探头内部传播一段时间后,才到达试块的表面,这段时间我们称为探头的延迟。对于
直探头,一般延迟较小,在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
4. 超声波的反射、折射与波型转换
在斜探头中,从晶片产生的超声波为纵波,它通过斜楔使超声波折射到试块内部,同时可以使纵波转换为横波。实际上,超声波在两种固体界面上发生折射和反射时,纵波可以折射和反射为横波,横波也可以折射和发射为纵波。超声波的这种现象称为波型转换,其图解如图1.5所示。
图1.5 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波型转换
超声波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和波型转换满足如下斯特令折射定律: 反射:
S
S
导电高分子材料L L C C C 11sin sin sin ααα== (1.3a )
折射:
S
气吸式玉米播种机S
L L C C C 22sin sin sin ββα=
= (1.3b )
其中,αL 和αS 分别是纵波反射角和横波反射角;βL 和βS 分别是纵波折射角和横波折射角;C 1L 和C 1S 分别是第1种介质的纵波声速和横波声速;C 2L 和C 2S 分别是第2种介质的纵波声速和横波声速。
在本实验中,还使用了一种可变角探头,如图1.6所示。其中探头芯可以旋转,通过改变探头的入射角θ,得到不同折射角的斜探头。当θ=0时成为直探头。可以利用该探头观察波型转换的过
程。 图1.6 可变角探头示意图
在斜探头或可变角探头中,有机玻璃斜块或有机玻璃探头芯的声速C 小于铝中横波声速C S ,而横波声速C S 又小于纵波声速C L 。因此,根据公式(2.1b ),当α大于:
)(
sin 11L
C C
-=α (1.4) 时,铝介质中只有折射横波;而当α大于:
)(
sin 12S
C C -=α (1.5)
时,铝介质中既无纵波折射,又无横波折射。我们把α1称为有机玻璃入射到有机玻璃-铝界面上的第一临界角;α2称为第二临界角;
实验方案
1. 直探头延迟的测量 参照附录A 连接JDUT-2型超声波实验仪和示波器。超声波实验仪接上直探头,并把探头放在CSK-IB 试块的正面,仪器的射频输出与示波器第1通道相连,触发与示波器外触发相连,示波器采用外触发方式,适当设置超声波实验仪衰减器的数值和示波器的电压范围与时间范围,使示波器上看到的波形如图
1.7所示。
在图1.7中,S 称为始波,t 0对
应于发射超声波的初始时刻;B 1称为 图1.7直探头延迟的测量
试块的1次底面回波,t 1对应于超声波传播到试块底面,并被发射回来后,被超声波探头接收到的时刻,因此t 1对应于超声波在试块内往复传播的时间;B 2 称为试块的2次底面回波,它对应于超声波在试块内往复传播到试块的上表面后,部分超声波被上表面反射,并被试块底面再次反射,即在试块内部往复传播两次后被接收到的超声波。依次类推,有3次、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