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 言
排泥库位于九区采选场地的西部,与九区采选场地一山之隔,与板下屯之间以板兄1号洼地相隔,整个库区大致呈"u"型,库址为已开采结束的平果铝土矿九区41号矿体所在洼地,有采矿时修建的简易道路直通9、10号采矿场,西北侧有简易公路通向果化镇那荣村。 该库区底部地势较平坦,四周为岩溶山峰,并由岩溶山峰隔成的狭口天然将该库分为三个岩溶洼地。库区汇水面积3.08 km2,总库容8010万m3,有效库容6969万m3,库底洼地最底标高320m,最终堆积标高为420m,其矿泥最大堆深为100m,库等级为二级库。区域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为查明场区内外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特征,按技术要求,勘察设计研究院试验室在已完成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及库区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后,于2008年8月28日至9月7日进行了排泥库地下水示踪试验工作。试验中,共采取1557件样品计4671别点次分别进行了钼、锌、萤光素钠的测定,绘制时间浓度曲线63幅,提交分析报告表63份。本次试验钼、萤光素钠在现场检测完成;因野外条件所限,另取样分别以硝酸固定后,运回长沙做锌的测定。 风琴式导轨防护罩
2、多元示踪试验综述
2.1 试验目的
1)查明场内、外的地下水水力联系情况;
2)估算地下水流速,确定地下水流向的主导方向;
3)估测库区渗漏污染的影响范围。
2.2 示踪剂的选择与确定
人机对弈 示踪剂选择的原则为无毒,自然本底低,不受围岩干扰,化学性能稳定,不改变地下水的运移方向,易检测,灵敏度高及成本相对低。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情况,结合以往的示踪试验经验,并按上述原则,本次试验决定采用钼酸铵、萤光素钠和氯化锌三种试剂。试验前,对三种示踪剂在测区内的接收点分别进行了本底调查,证明采用此三种试剂是较理想的。
手机应急充电器
示踪剂投放量按下列因素考虑:
1)示踪剂投放后,经扩散、运移到达饮用水源点时,其示踪剂浓度不超过我国饮用水标准的有关规定;
2)易于被所选用的检测方法检测含量不低于仪器的检测灵敏度。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考虑测区的地下水量、水力坡度、示踪距离及岩溶的发育程度,结合排泥库已有的勘察资料,采用下述方法计算示踪剂投放量:
m=k w/j(1)
式中:m--示踪剂的投放量;
k--岩溶率系数;
w--示踪区段的总水量(l/s);
j--为检测方法灵敏度(ppb)。
考虑到地质效果和确保足够的检测灵敏度,在实际野外工作中投放量略高于计算量。经计算,本次地下水示踪试验三种示踪剂的投放量分别为:萤光素钠30公斤,钼酸铵150公斤,氯化锌100公斤。
热气球燃烧器霍尔式角度传感器 2.4 投放点和接收点的选择和分布
1)投放点的选择和分布
本次示踪试验按试验目的要求,选择库区内东南部一落水洞作为钼酸铵的投放点(编号xjt1);选择库区边缘南部落水洞作为荧光素钠投放点(编号xjt2);选择库区西北部一落水洞作为氯化锌投放点(编号xjt3)。
投放水点xjt1:位于排泥库东南部, x=2591217.72,y=36450215.75,地面标高329.62m,为长3米、宽1.5米、深2米的不规则长方形落水洞,洞内见地下水。
投放水点xjt2:x=2590998.50,y=36450178.11,地面标高328.13m,为形状呈直径约7米,向下逐渐变窄,深约3米的不规则圆形落水洞, 位于排泥库南部边缘,洞内见地下水。
投放水点xjt3:位于排泥库西北部,x=2591812.95,y=36449334.58地
面标高357.03 m,为直径约8米深约5米形状呈不规则圆形的落水洞,洞内未见水。
2)接收点的选择和分布
分界开关控制器
正确选择接收点是示踪试验取得良好地质效果的关键环节,本次试验按试验目的要求,以场区xjs1~xjs21二十一个水点作接收点。其中选取xjs5、xjs6、xjs8、xjs12、xjs13、xjs15、xjs19、xjs20、xjs21作为重要观测点,缩短取样时间间隔,以尽可能准确地估算地下水流速,确定地下水流向的主导方向。
示踪试验投放点、接收点的位置与分布见地下水示踪试验综合成果(图号:no-3-1/3~3/
3)。
2.5 示踪剂的投放技术及取样要求
1)示踪剂的投放方法
因投放点无水,所以,试验前先将直径6cm的水管接至投放点,并进入洞内约10m,利用钻探的水源,向洞内灌水。试剂在人工搅拌充分溶解后,倒入洞内,投放工作分别于2008年8月28日上午10时30分完成,然后,继续灌水24小时,确保示踪剂进入地下含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