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抗拉
支座。
背景技术:
2.与本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为本技术人之前申请的《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抗拉支座》(专利号:zl 201310713578.7)发明专利。根据跨座式轻型单轨轨道梁支座的受力特征、性能要求及构造要求,可知该支座存在如下问题:
3.(1)该支座的结构体量较大,重量较大,造价较高。
4.(2)该支座的固定支座和活动支座两种类型由支撑组件的固定和活动类型来实现,因此支撑组件的结构较复杂。
5.(3)该支座弹性元件的弹性减振结构设计难度较大、安装空间较小。
6.(4)该支座现场安装和后期维护保养时弹性元件与
滑板之间、承
压板与轨道梁之间的滑移间隙调整难度较大。
7.(5)该支座无高度调整功能,无法调整跨座式轻型单轨双线线路曲线段处同一墩柱顶部两个支座的高度差。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跨座式轻型单轨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9.本发明的设计方案:一种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包括底座,
所述底座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内侧壁上镶嵌有第一承压板,所述支撑块的上端固定有压板,且所述压板向内伸出形成凸耳;所述凸耳的下端面上镶嵌有第二承压板;
10.所述支撑块之间的底座上表面设有挡块并座有第一滑板,且所述挡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板的四周外围,进而通过所述挡块限制所述第一滑板在所述底座上表面的滑移范围;所述第一滑板的上表面座有第二滑板,且第二滑板固定在轨道梁的下盖板的下端面上;所述轨道梁下盖板两侧上端面上固定有第三滑板,且所述第三滑板位于所述第二承压板的下方,并使所述第二承压板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滑板上端面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b;所述第一承压板与所述下盖板的侧壁相对应,并使所述第一承压板内端面与所述下盖板的侧壁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a。
11.优选的,所述支撑块、压板通过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其上的通孔后与底座固定连接为一体。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承压板、第二承压板均为小面积接触式承压板。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承压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块内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承压板设置在所述凸耳下端面的中间位置。
14.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与支撑块之间设有第一垫板,所述底座与第一滑板之间设有第二垫板,所述支撑块与压板之间设有第三垫板。
15.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如下:
16.(1)本发明结构设计紧凑、构造简单、体量小,能够满足跨座式轻型单轨系统轨道结构的景观要求,而且降低了支座制造成本。
17.(2)本发明可根据各支点不同的支反力,通过适当调整紧固螺栓副的数量,实现支座设计的系列化,满足全线路支座设置需要。
18.(3)本发明可满足双线线路曲线段处同一墩柱顶部两个支座存在高度差的设计需求。
19.(4)本发明可依据轨道梁支点的支承形式(单支承或双支承)、支座形式(固定支座或活动支座)等条件组合设置,实现支座的模块化设计。
20.(5)本发明在安装维护时可现场调整,降低了现场的安装、调整难度,且方便后期维护保养。
21.(6)本发明设计小面积接触式承压板,可在小间隙中释放轨道梁旋转的自由度,且可抵抗轨道梁的横向剪切力,并实现了活动支座的导向功能。
22.(7)本发明适用范围广。可安装于混凝土墩台顶部,也可安装于钢立柱顶端以及建筑物上,既适用于钢轨道梁,也适用于混凝土轨道梁。
23.(8)本发明可拓展应用于跨座式旅游轨道系统和游乐设施等领域。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主视图,
26.图3是图2中的b-b剖视图,
27.图4是图2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28.图5是本发明第一承压板、第二承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发明第二滑板、第三滑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本发明第一垫板、第三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本发明第二垫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34.实施例1:一种跨座式轻型单轨轨道梁平板拉压活动支座,参照附图1-8。
35.所述活动支座包括底座10,所述底座10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支撑块1,所述支撑块1的内侧壁上镶嵌有第一承压板1-1,所述支撑块1的上端固定有压板2,且所述压板2向内伸出形成凸耳2-1;所述凸耳2-1的下端面上镶嵌有第二承压板2-2;
36.所述支撑块1之间的底座10上表面设有挡块9并座有第一滑板4,且所述挡块9位于所述第一滑板4的四周外围,并且所述挡块9的高度低于第一滑板4的上表面,进而通过所述挡块9限制所述第一滑板4在所述底座10上表面的滑移范围;所述第一滑板4的上表面座有
第二滑板3,且第二滑板3固定在轨道梁11的下盖板11-1的下端面上;所述轨道梁11下盖板11-1两侧上端面上固定有第三滑板12,且所述第三滑板12位于所述第二承压板2-2的下方,并使所述第二承压板2-2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滑板12上端面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b;所述第一承压板1-1与所述下盖板11-1的侧壁相对应,并使所述第一承压板1-1内端面与所述下盖板11-1的侧壁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a。
37.优选的,所述支撑块1、压板2通过紧固螺栓6依次穿过其上的通孔后与底座10固定连接为一体。
38.优选的,所述第一承压板1-1、第二承压板2-2均为小面积接触式承压板,且所述第一承压板1-1设置在所述支撑块1内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承压板2-2设置在所述凸耳2-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
39.为了便于调整该支座的竖向高度和间隙b的大小,所述底座10与支撑块1之间设有第一垫板7,所述底座10与第一滑板4之间设有第二垫板8,所述支撑块1与压板2之间设有第三垫板5。
40.本发明可根据线路设计需要现场安装在墩台、建筑物或立柱上,所述底座10为固定在墩台、建筑物或立柱顶部的上盖板或预埋钢板,所述轨道梁11为钢轨道梁或混凝土轨道梁。
41.现场安装时,通过使用不同厚度的第三垫板5,可调整第二承压板2-2与第三滑板12之间的间隙b,以保证能够充分释放轨道梁11的梁端转角。
42.现场安装时,通过使用不同厚度的第一垫板7、第二垫板8调整该支座的竖向高度,以保证轨道梁11接头的平顺性,最大限度降低单轨交通车辆通过轨道梁接头时的冲击,提高乘坐的舒适性。
43.对于跨座式轻型单轨系统双线线路,现场安装时,通过调整左右线两组支座上的第一垫板7、第二垫板8的厚度,以满足双线线路曲线段处同一墩柱顶部两个支座存在高度差的设计需求,一般情况下曲线段处外侧支座的支点高度要大于内侧支座的支点高度,从而满足双线线路轨道梁支座设计要求。
44.现场安装完成后,通过第一滑板4实现轨道梁11的竖向支承,通过第一滑板4与第二滑板3之间的低摩擦系数实现轨道梁11的水平滑移;通过凸耳2-1与轨道梁11下盖板11-1两侧边构成一对拉手,组成该支座的抗拉机构;通过第二承压板2-2与第三滑板12之间的间隙b释放轨道梁11的梁端转角,通过第一承压板1-1与轨道梁11下盖板11-1之间的间隙a释放轨道梁11的横向转角,进而实现该支座的拉压全部功能。
4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压板1-1设计为小面积接触形式,不仅能够保证在所述间隙a中释放轨道梁11的横向转角,还可抵抗轨道梁11传递的横向剪切力,并能实现该活动支座的导向功能。
4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承压板2-2与第三滑板12分别组成两组滑移副,第一滑板4与第二滑板3组成一组滑移副,共同实现该活动支座的滑移功能,释放轨道梁11在水平方向的自由度。
4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承压板2-2设计为小面积接触形式,以保证在所述间隙b中释放轨道梁11的梁端转角。
48.实施例2:一种跨座式轻型单轨轨道梁平板拉压固定支座,参照附图9。
49.所述固定支座就是在实施例1所述活动支座的基础上,在压板2的两端相对压板2的端头各设置一块挡板13,并将挡板13与轨道梁11上的支座板可靠固接,通过挡板13与压板2两端接触限制轨道梁11的纵向滑移范围,即可实现固定支座的全部功能。
50.本发明既保证了支座可承受较大的承载力和竖向拉力,又能实现轨道梁的自由滑动和一定程度的转动,以有效地释放轨道梁产生的温度应力和不均匀沉降,并可抵抗离心力、横向摇摆力及横向风力等产生的竖向拉力和横向剪切力,完全满足了跨座式单轨系统的技术要求。
51.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0),所述底座(10)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支撑块(1),所述支撑块(1)的内侧壁上镶嵌有第一承压板(1-1),所述支撑块(1)的上端固定有压板(2),且所述压板(2)向内伸出形成凸耳(2-1);所述凸耳(2-1)的下端面上镶嵌有第二承压板(2-2);所述支撑块(1)之间的底座(10)上表面设有挡块(9)并座有第一滑板(4),且所述挡块(9)位于所述第一滑板(4)的四周外围,进而通过所述挡块(9)限制所述第一滑板(4)在所述底座(10)上表面的滑移范围;所述第一滑板(4)的上表面座有第二滑板(3),且第二滑板(3)固定在轨道梁(11)的下盖板(11-1)的下端面上;所述轨道梁(11)下盖板(11-1)两侧上端面上固定有第三滑板(12),且所述第三滑板(12)位于所述第二承压板(2-2)的下方,并使所述第二承压板(2-2)下端面与所述第三滑板(12)上端面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b;所述第一承压板(1-1)与所述下盖板(11-1)的侧壁相对应,并使所述第一承压板(1-1)内端面与所述下盖板(11-1)的侧壁之间具有适当的间隙a。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1)、压板(2)通过紧固螺栓(6)依次穿过其上的通孔后与底座(10)固定连接为一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压板(1-1)、第二承压板(2-2)均为小面积接触式承压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压板(1-1)设置在所述支撑块(1)内侧壁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承压板(2-2)设置在所述凸耳(2-1)下端面的中间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与支撑块(1)之间设有第一垫板(7),所述底座(10)与第一滑板(4)之间设有第二垫板(8),所述支撑块(1)与压板(2)之间设有第三垫板(5)。
技术总结
一种跨座式轻型单轨交通轨道梁平板拉压支座,其底座的两侧对称固定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内侧壁上镶嵌有第一承压板、上端固定有压板,且压板向内伸出形成凸耳;所述凸耳的下端面上镶嵌有第二承压板;所述底座上表面设有挡块并座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上座有第二滑板,且第二滑板固定在轨道梁的下盖板上;所述下盖板两侧上端面上固定有第三滑板,且第三滑板位于第二承压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承压板与所述下盖板的侧壁相对应。本发明设计紧凑、构造简单、体量小,既可承受较大的承载力和竖向拉力,又能实现轨道梁的自由滑动和一定程度的转动,完全满足了跨座式单轨系统的技术要求。完全满足了跨座式单轨系统的技术要求。完全满足了跨座式单轨系统的技术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
仵叔强 李利军 张立学 张宁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9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