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和城市是社会系统内的两个要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如何深度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共融,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外部规律的有益探索,也是二者实践发展的现实诉求。研究型大学与城市双方都应培养主动互动的意识,城市要创造条件有效承接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高校也应有选择性地与城市进行互动。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城市;共生互动;知识“溢出效应”Research on the Symbiotic Interaction betwee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Innovative Cities:Taking the Symbiosis between Hefei and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s an Example //ZHAI Min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 are two elements in the social system,interconnected and influencing each other.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trend of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how research universities can deeply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and coexist with the city is not only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the external laws of higher education,but also a practical demand for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wo.Both 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should cultivate awareness of active interaction.Cities should create conditions to effectively undertake the knowledge“spillover effect”of universities,while universities should selectively interact with cities.
Key words research universities;innovative cities;symbiotic interaction;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
大学与城市同处一个社会系统内,是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二者相互成就,相互影响,形成命运共同体,有学者认为,“大学是城市发展的动力站”[1]。新一轮科技革命以来,科技与产业无缝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趋势日益显著,推动
大学深度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卓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系统中的两个要素,城市和高校的共生互动研究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外部规律的有益探索,也是二者实践发展的现实诉求。高校、城市的具体情境各不相同,表现突出的个案对推进大学和城市的互动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发展主导战略的城市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资源、体制机制等各种创新要素驱动城市持续协调发展[2]。从2004年的国家首个创新试点城市,到2009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2017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通过三连跳迈向“创新之都”。合肥市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达3.24%,居省会城市第2位;2018年入选自然指数全球科研城市50强①;2018年跻身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全国第一梯队”(《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合肥已经成为全国唯一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
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示范城市五大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城市,是国家科技领域发展的重要平台,其科研实力排名全国城市前三位,创新驱动已成为合肥的发展引擎和个性标签。
1.1科技创新——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合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先后建设了同步辐射等三个大科学装置,2018年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启动建设,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4个大科学装置,同时在建的还有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次实现
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城市共生互动研究
——以合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生为例
电动加油泵
翟
敏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海南·海口
571100)
中图分类号:G640静音冷却塔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ki.kjwhb.2021.06.003
作者简介:翟敏(1979—),女,安徽无为人,硕士,讲师,公共教育部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
2021年第17期总第533期
No.17,2021Sum
No.533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8
洲际量子密钥分发;中电科38所自主研发出“魂芯二号A”信号处理芯片,单核性能超过国际同类芯片性能;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实现了18个量子比特的成功纠缠等。一系列大科学装置的建成不仅在量子信息、核聚变、生命科学等领域催生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同时也助推了合肥从全球科技竞争“跟跑者”转变为“并行者”“领跑者”。
1.2产业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破碎机刀具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始终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发力”,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28.5∶49.6∶21.9的比例调整为2018年3.5∶46.2∶50.3。合肥的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二三”、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一三”,到2018年“三二一”的转变,形成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3]凭借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新型显示为代表的“智慧+”产业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产业集,合肥形成了世界级新型显示产业集和智能家电产业集,被称为“中国声谷”和“中国IC之都”。
1.3平台创新——集聚创新资源
创新平台有利于汇聚人才、知识、企业等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科技
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通。合肥市政府充分重视创新平台的建设,依托中科大、中电科38所等高校院所,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等领域,打造超导核聚变中心、离子医学中心等七大创新平台,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基础平台;积极推进院校地方合作,共建高端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中科大高新园区、中德合作教育示范基地等综合性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培育“一室一中心”,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中心;滨湖科学城作为国家实验室的载体,将构建一个“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正是这些创新平台的建设,构成了具有合肥特的自主创新体系。
1.4机制创新——实现创新要素流动、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创新活力的激发,机制体制创新是先导。从《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到《2019年合肥市支持自主创新政策操作规程》,从《关于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创新之都人才工作的意见》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列政策措施不断推出,推动了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快了科技、人才、企业、资金等创新要素的流动,打造了一个创新共同体。同时,合肥市政府等相关部门树立大人才观,安排专项经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建立事业单位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支持柔性引进人才;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创新编制岗位管理,鼓励高层次人才来肥创新创业,设立“合肥双创英才港”,为其保留编制,通过“鸿雁计划”,支持人才出去交流。以上一系列揽才计划效果明显,2018年,10多万人落户合肥,出现人才“回流”趋势,合肥连续2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前三强。合肥
市政府支持本地企事业单位与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在肥高校和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机制体制的创新打破了区域行政壁垒,让资金、人才、创新要素自由奔涌,促进了市场的自由流通。
2中科大推动城市创新的路径
处于中部地区的合肥,在资源、地理区位方面并无突出优势的背景下发展成“创新之都”,中科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奠定了创新基因,积淀了创新文化
中科大创办之初就确立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即要成为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多学科新型大学。中科大依托科学院的独树一帜,采取“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在系科专业设置上也创新地实行了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的模式。1970年,中科大南迁至合肥,创新立校的气质和底蕴随之影响了这座城市,奠定了城市的创新基因,积淀了创新文化。从1989年“教育为本,科技立市”的基本方针,以及实施“火炬计划”,推动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到2007年“科教基地”的城市形象名片,再到2015年“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名片的确立,合肥的发展定位因中科大的存在,始终以科技为基调、以科技创新为方向、以创新发展为灵魂。
2.2聚焦前沿学科基础研究,积累创新基础
知识的发现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4]中科大一直致力于科学前沿探索以及高新技术创新,科研成果多次被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近年来,中科大在量子信息科学、超导科学、纳米科技、火灾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发现。在量子信息科学前沿和量子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4次入选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②在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单光子探测器等一批核心元器件和关键设备,对我国抢占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超导科学领域、火灾科技、智能语音技术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③。这些新知识不仅代表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也为合肥的创新积累了知识基础,打牢了创新的地基。
2.3依托科研平台,汇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
《合肥市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白皮书》显示,2018年合肥人才出现“回流”现象,行业招聘效果最好的为学术科研行业,中科大强大的科研实力使合肥成为吸引高端人才的“强磁场”。作为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学校拥有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4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中科大吸引了大批顶尖人才到合肥从事科学研究。2003—2008年,中科大从海内外共引进优秀人才200余名。中科大提升了区域的人才密度,发挥了人才的“蜂聚效应”,高端人才的加盟,极大地激发了合肥的创新活力,提高了创新层次。
2.4孵化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升级
由于在科研和技术创新上具有突出优势,中科大在助
教育管理
9
力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孵化培育的高新企业已有100余家,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企业累计217家。依托中科大、科大讯飞的技术优势,中国声谷的产业聚集度、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大,成为合肥的城市名片。科大讯飞、华米科技等一批掌握核心科技的“科大系”企业,铸就了新兴产业“聚变器”,推动合肥的产业发展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的形成,带动了产业升级。数据显示,2013—2018年,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之前的42.4%提高到了76.9%④。
3思考和启示
3.1城市的战略定位和高校的规划定位应相互契合
城市和高校作为共生体,同处一个系统内,大学和所处区域的情境差异会导致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
影响路径和效果不同[5],二者想要相互融合发展,就必须到互动的契合点。城市在空间、资金等方面为大学提供资源,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者存在高度依赖关系,双方都应意识到各自对地区发展的义务,培养主动互动的意识,在各自的顶层设计方面应相互策应,城市的战略定位和高校的规划定位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衔接,只有到二者的契合点,才能扩建更多的互动渠道。中科大致力于尖端、新兴学科研究的专业设置、“创新立校”的顶层设计,与合肥市“科教立市”“创新高地”的城市定位正好契合,系统内的要素不是孤立的,二者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关系,利益是系统内要素相互交换的根本动机。城市和高校顶层设计和定位相契合,二者以此为联结点,就能可持续地进行互动,资源、人才、平台,从一点到多点,逐渐接近、共生、融合。
3.2城市要创造条件,有效承接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
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具有累积因果效应,知识溢出会进一步促进创新主体中创新资源的集聚。[6]高校科研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研究型高校的这一效应更为突出。但由于研究型大学大多是进行基础研究,短期并不能看见产出,需要一定的周期积累,中科大南迁合肥50载,在近十年才显现出这种“溢出效应”,其尖端前沿的科学研究才逐渐转化成城市所期望的经济效应。因此,在“溢出效应”产生之前,城市需要有耐心,要无条件地支持高校建设,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城市主政者要“风物宜长放眼量”,在科技创新上要有基础且长远性的布局。在“溢出效应”产生之后,城市要思考如何有效承接“溢出效应”,政府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适当配套相关产业
和人才政策,以更好地承接消化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
3.3研究型高校应有选择地和城市互动
从莫雷尔法案开始,服务社会就成为高校继培养人才、进行科研之后的第三大功能。大学要有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态度,但是高校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根据系统论,高校和城市是在同一个系统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一定会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彼此互动的方式。深度融合,获得共赢的前提是“互惠互利”,在这个前提下,高校和城市的互动可以在很多渠道内进行,二者在互动的路径上,都应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的类型不同,城市的历史、资源、文化特质和吸收能力也不同,二者的互动要素更是多种多样。大学特别是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由于更关注于广泛的人类和社会需要,往往极少参与社区事务[7],研究型高校有自己的科研优势,在和城市互动中既要有规划,又不能违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强行迎合本地需求,应坚持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学术品格,潜心优势科研,在引领城市的发展方向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城市也应顺应大学的品质去自我塑造,只有顺应大学的自身规律理性规划,才能更好地互动,为各自赢得最大化的利益。
注释
压铸机料筒的设计
①数据来源:英国《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
了全球科研城市前50强榜单。
②数据来源:中科大科研亮点www.ustc.edu/
2011/1021/c2043a46815/page.htm.
③数据来源:中科大科研亮点www.ustc.edu/
2011/1021/c2043a46815/page.htm.
④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合肥在
线,2019-08-21.热转印油墨
参考文献
泥鳅工厂化养殖技术[1]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2001.
[2]甘德安,黄镇宇.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M].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9.
[3]熊兆巍.数说合肥:70年,从“小县城”蝶变“大都市”[N].合肥
晚报,2019-08-20.
[4]张立厚,张锐丽,陈鸣中,等.知识发现:创新的源泉与保障
[J].工业工程,2002,5(6):1-4.
[5]杨凡.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产学联系的视角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6]郭小婷.研发集及知识溢出的区域创新效应分析框架[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
[7]阎光才.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J].比较教育
研究,2006(6):24-30.
编辑江嫣萍
教育管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