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管理纵横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137
林嘉慧 谢靖文 钟建梅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摘要:高能耗企业作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主体,需要在保证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情况下积极应对低碳经济浪潮。本文主要测算目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合控排企业实际情况,通过博弈论方法分 析企业在碳交易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管条件下的碳排放策略最优解,并且针对模型结果给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减排;温室气体;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424.1;F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2-0137-02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总量与日剧增。而国内高能耗企业的大量存在使得中国的碳排放总量高居不下甚至逐年递增,来自国内外的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碳减排过程中,高能耗企业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主体。然而,环境资源乃公共资源,减排行为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往往没有动力投入成本进行减排。因此,应该以市场为基础,借助于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才能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于碳减排的现有理论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出发,研究减排政策对国家或行业的经济影响等,从微观层面出发的针对碳排放策略下企业运作优化的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本文将以微观视角决策为研宄内容,优化博弈模型,为企业碳排放策略制定提供依据,帮助企业优化运行,积极应对低碳经济浪潮,为其他企业乃至行业提供参考。
润滑油回收一、数据采集及处理
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普遍处理方法是采用排放源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相乘的方法,本文将采用公式: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源活动数据*排放因子*全球增温潜势进行核算。某种排放源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是指排放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了便于对比分析,这里以等质量单位的二氧化碳当量(CO 2 e)表示将需计算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二氧化碳当量(CO 2 e)计算基于某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该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GWP),全球增温潜势(GWP)即以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为基准衡量某种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数据,二氧化碳的GWP为 1,甲烷的GWP为21,氧化亚氮的GWP为310。因此本文中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公式为:铝方通吊顶工艺
温室气体排放量(CO 2 e)=
其中,GHP i 为第i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GWP i 该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
纺织行业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以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全棉衬衫制造及出口商之一,注册资本3.23亿美元,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由众环境研究中心企业监管提供的记录可得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2017年全年的能源消耗数据,其数据的核算多来源于第三方审核。此外,排放因子的数据来源于IPCC排放因子数据库1996版、2006版和国际能源机构(IEA)排放因子数据库。
表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单位:吨)能源类型用量
第一语音CO 2
CH 4
N 2 O
CO 2 e
烟煤(吨)225643.330570877.625124.6232574.139573576.387柴油(升)792776.4712164.280 3.03053.8222221.131天然气(立方米)
2609986
5454.871
2.033
3.002
5459.906
外购电力(千瓦时)12149730072169.396
24.9022964.17075158.468
总计
650666.172154.5885595.132656415.892
二、构建模型
构建静态博弈模型。假定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量配额为Q,实际碳排放量为Q1,企业的总收益函数为R,R是碳排放量的函数;平均每单位碳排放量带来的收益为v,治理污染气体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与排放量呈正比,平均单位治理成本为c,因此平均单位碳排放量带来的净收益为r=v-c。当企业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出售多余的碳排放量,碳价为P,当企业碳排放量超过配额时,可在市场上按碳价P购买,但购买的每一单位的碳排放量要向政府支付从量税t,即企业购买碳排放量的实际碳价为()t 1+P 。
构建企业总收益函数:
(一)若()t P +>1r ,即企业每单位碳排放量产生的净收益大于征收从量税后的碳价()t 1+P 。
当Q Q ≤1时,则由上述分析可得,企业总收益函数R为企业实际碳排放量Q1的正相关函数,企业有加大生产投入的激励,直至碳排放量Q1达到碳排放量配额Q。当企业有足够资金加大生产投入时,企业的最优排放量Q2不会低于碳排放量配额Q。
当Q Q >1时,()t P +>1r ,则由上述分析可得,企业总收益函数R为企业实际碳排放量Q1的正相关函数,企业有加大生产投入的激励。只要企业有足够资金,其仍会选择扩大生产规模,因为生产收益会弥补超额排放带来的损失,对企业仍是有利的。
综合分析可得,当每单位的碳排放量净收益r 充分大时(()t P +>1r ),无论当前企业实际碳排放量为Q1处于大于碳排放量配额Q还是小于碳排放量配额Q的水平,只要企业有足够资金,即使企业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内,企业仍会使用原生产技术加大生产,并不能起到激励企业减排的效果。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138
充退磁控制器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分析
张宪昌
磁盘阵列柜
山东省邹城市发展和改革局 山东济宁 273500
一、引言
经济结构转型主要是指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目前我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商管理模式的调整有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但在企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管理理念、管理模式陈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想要有效解决问题,需从调整企业内部内
部管理模式出发,迎合市场变化,积极适应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思路,转变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健康发展,助力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高度。
二、调整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提升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工商管理涉及到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等领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趋于完善,越来越与世界接轨,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市场变化瞬息万变,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应用而生。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面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企业需加强自身的管理,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经济结构转型发展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调整的重要性,并深入分析了当前企业工商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背景下对企业开展工商管理模式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企业;工商管理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22-0138-02
(二)若()t 1r +<<P P ,即企业每单位碳排放量产生的净收益大于市场碳价P,但小于征收从量税后的实际碳价()t 1+P 。
当Q Q ≤1时,由P >r 得,企业总收益函数R为企业实际碳排放量Q1的正相关函数,同样的,企业有加大生产投入的激励,直至碳排放量Q1达到碳排放量配额Q。
当Q Q >1时,()t P +<1r ,则由上述分析可得,企业总收益函数R为企业实际碳排放量Q1的负相关函数,此时最优排放量为企业的碳排放量配额Q。
综合分析得,当每单位的碳排放量净收益r 不大时(()t 1r +<<P P ),企业的最优排放量就是企业的碳排放量配额Q。
(三)若P <r ,即企业每单位碳排放量产生的净收益小于市场碳价P。
无论当前企业实际碳排放量为Q1处于大于碳排放量配额Q还是小于碳排放量配额Q的水平,企业总收益函数R都为企业实际碳排放量Q1的负相关函数。企业要想继续经营,需要考虑对其产品结构与生产经营进行重新评估,逐渐缩减高碳排放的产品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应扩大低碳产品和生产经营所占的比例,从而实现企业产品结构与生产经营的低碳转型。
综合以上可得,政府的减排效果与企业的每单位的碳排放量净收益r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当r相对P及()t 1+P 较小时,企业的最优排放量不会高于企业的碳排放量配额Q,政府的碳排放管控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减排效果。
三、建议对策
根据上述对采集数据的分析以及模型的构建,本文对企业进一步优化完善减排工作有以下相关建议。
(一)引进低碳生产技术,采用更加绿的能源、原料
通过引用更加清洁的生产工艺,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提高企业减排运营能力。同时可以考虑用绿能源和绿原料进行产品生产,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而且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也更加绿节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二)建立分块节能奖罚机制
企业需将节能减排的思想落实到个人,企业的所有消耗、产能,都是人工进行使用管理的。可以把减排任务细分到每个部门,甚至是车间的每个小组中。达成节能目标有所奖励机制,相反的,未完成目标也有对应的惩罚机制。当一项任务切实落在每个人的身上时,才能引起所有人的重视,才会参与到任务当中去。当然,这个前提是企业需要根据每个部门或每个小组的实际耗能需求和节能潜力制定目标,已经有激励作用的奖罚机制。
(三)落实节能降耗到各个环节
纺织行业是一个工序复杂、关联度高的产业链,企业不仅需要及时将老旧、耗能重的机械更新、维护,减少因为漏损、设备老旧带来的额外耗能和成本支出,甚至可以更换为市面上更节能的新科技,还需要将生产各环节的能量循环利用起来,建立循环节能圈。
参考文献:
[1]李敏,刘青.技术创新补贴和碳税约束下政府与企业行为博弈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04).
[2]项甜甜,孙绍荣.从企业角度对碳排放问题进行博弈分析[J].商业文化,2015(09).
白菊醋[3]王京安,韩立等.低碳经济发展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22).
[4]李友东,赵道致,夏良杰.低碳供应链纵向减排合作下的政府补贴策略[J].运筹与管理,2014,23(04).
作者简介:
1.林嘉慧,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2.谢靖文,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
3.钟建梅,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