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阅读: 评论:0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1.建设依据
政策依据
1. 《国务院关于XX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2. 《广东省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3. 《广东省粤东沿海诸河综合规划修编报告》(报批稿)
4. 《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2017年修订)》 5. 《XX市气象事业十三五规划》
6. 《XX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7〕49 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1〕
33 号);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
10.《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
11.《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内涝信息共享和预警信息发 布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527 号);
12.《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城 〔2014〕66 号)-《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
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 14.《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12 年); 1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 1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排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 号); 17.《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3 年);
18.《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城市内涝信息共享和警信息发布工 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15〕527 号);
水泥砖制砖机19.《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做好暴雨强度公式修订有关工作的通知》(建城〔201
4〕 66 号)-《城市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雨型确定技术导则》;
20.《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部门信息共享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3〕733 号);
21.《全国水利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国家水利部,2016 年 4 月);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 年 12 月 19 日);
23.《XX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重塑营商环境优势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见>的通 知》(汕府〔2018〕40 号);
24.《XX市“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行动方案》
25.《中共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26.《关于印发XX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汕府办〔2011〕118 号);
27.《XX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建设规划》;
28.《XX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 年 9 月 22 日);
29.《XX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017);
设计技术依据
(1)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25070-2019);
(2)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A/T 1389-2017)
减速机测试台
(3)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4)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9)
(5)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 25058-2019)
(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GB/T25058-2010)
2.建设原则
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项目必须具备“先进性、实用性、标准化、开放性、兼容性、 整体性、共享性、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经济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十三个方 面提出原则性要求如下:
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
433m天线(1)先进性
本项目是在以往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上进行的,是在对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认识 基础上进行的,要想保持其相对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尽可能地采用国际先进的软件体系 结构,先进的技术标准,保证系统的生命力。系统的建设应以“高起点、高标准”严格要 求,在系统设计上,首先应当具有前瞻性。
(2) 实用性
结合实际的社会保险业务处理流程以及业务管理工作流程,通过对实际业务流程以及 需求的分析,设计结构合理、功能实用、符合实际业务需要的系统。系统的设计在运行环 境、使用操作等方面以实用为主,以方便使用和维护为出发点。
液冷散热器(3智能巡检终端) 标准化
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标准,符合国家、地方 的有关标准与规范。采用标准的数据描述语言以及标准的通信协议,适应以后的数据交换 标准以及系统间互连的标准协议等。
(4) 开放性 软件体系结构上,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开放性。以模块化设计和基于组件的多层结构体系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5) 兼容性
在本次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继承当前系统的信息数据、业务流程和人员操作习惯并针 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硬件环境和最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整合与新 建并进的方式进行实施。
(6) 整体性
在现有规范、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规划完善,通过科学的分布实施,建立全面 覆盖业务,符合要求的系统。系统建设具有整体性,即内容上全包括、数据上全部共享、 流程上相互衔接、管理上协调统一。
(7) 共享性 系统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接口进行数据共享,同时,系统提取和分析的信息库也能以标
准的数据接口开放给其他部门使用,打破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为业务管理提供有力的依
(8) 安全性
安全性对于分布式系统来说很重要,从身份验证到资源授权访问再到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应能提供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安全手段,防止系统外部成员的非法侵入以及操作人员的 越级操作,从多个角度、环节考虑,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9) 保密性
系统访问的数据都是重要数据,因此在权限功能规划上要考虑全责明晰,建立合理的 可分配权限,使内容、功能管理有效、有序,减少人为的操作风险。系统的各个访问和操 作具备可回溯性,操作人员进行了哪些操作都有记录可查。
(10) 可靠性

本文发布于:2023-07-23 23:5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889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系统   建设   规划   工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