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洞
4.10.1施工方法
施工工艺流程:
顶(中)板、梁“满堂红”扣件脚手架→主背楞安装并调整→次背楞安装并调整→柱头模板背楞、梁底模板→绑扎梁、板钢筋→安装垫块→梁两侧模板→调整模板→顶板模板→拼装→测量顶模板标高→检查、验收 1、施工准备
(1)脚手架施工前必须制定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保证其技术可靠和使用安全。经技术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2)脚手架搭设前工程技术负责人应按脚手架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对搭设和使用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3)对进入现场的脚手架构配件,使用前应对其质量进行检查验收,对于锈蚀严重、弯曲
、开裂等不合格钢管及扣件不得进场使用。
(4)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放置在堆料区内或码放在专用架上,清点好数量备用。脚手架堆放场地排水应畅通,不得有积水。
(5)脚手架搭设场地必须平整、坚实、排水措施得当。
信息包2、地基与基础处理
(1)本车站满堂支撑架系统地基均为混凝土底板,地基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2)脚手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放线定位。
3、满堂支撑架搭设
(1)每个施工段支架搭设时,施工段两侧应各多搭设0.6~1.2m道路反光镜,1~2跨,作为工作平台及端头模板支撑,同时设置临边防护措施。
(2)局部基底不平整位置采用底座和垫板垫平,底座的轴心线应与地面垂直。
(3)支撑架搭设应按立杆、横杆的顺序逐层搭设,每次上升高度不大于3m。
(4)扣件式支架的底层组装最为关键,其组装质量直接影响支架整体质量;在搭设完最下两层水平杆后,首先检查并调整水平框架的方正和纵向直顺度,底层水平框架的纵向直线度应≤L/200;其次应检查水平杆的水平度,并通过调整立杆可调底座使水平杆的水平偏差小于L/400(L为水平杆长度);逐个检查立杆底座,确保所有立杆下垫实,不得悬空和松动;当底层架子符合搭设要求后,检查所有扣件接头并锁紧,在搭设过程中随时检查上述内容,并予以调整。支架搭设严格控制立杆垂直度和水平杆水平度,整架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H/500(H为立杆高度),但最大不超过100mm。
(5)扣件、顶托在使用前逐个挑选,发现有裂缝、变形、螺栓出现滑丝严禁使用。
(6)支架顶托逐个顶紧,达到所有立杆均匀受力。
(7)支撑架的搭设应分阶段进行,两个阶段间的搭设高度落差不大于两个步距,满堂支撑架搭设后必须经检查验收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8)脚手架搭设到顶时,应组织技术、安全、施工人员对整个架体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
验收,及时解决存在的结构缺陷。
4.10.2施工工艺要求
(1)模板支立前应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铺设应牢固、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相邻两块模板接缝高低差不应大于2mm。
(2)支架系统连接应牢固稳定。
(3)顶板结构施工先搭设满堂支撑架后,在立杆上放置可调托座,在可调托座上铺设主楞钢管,主楞不得出现悬臂,应在托座处错位搭接;然后在钢管上铺设次楞木方,木方不得悬臂,应在立杆处交叉搭接,最后在木方上铺设竹胶板,竹胶板与木方采用铁钉连接、固定。可调托座预留10mm~20mm沉落量。
4.10.3模板、支架的检查与验收
施工的检查验收必须执行三检制即:工程完工后班组自检,自检合格后报现场主管工程师检查,现场主管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查签认。上道工序未检查验收通过之前严禁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模板、预埋件、预留孔允许偏差见表4.10.3-1:
表4.10.3-1 模板安装、预埋件、预留孔允许偏差表
序号 |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检查频率 | 检验方法 |
1 | 轴线位置 | 5 | 同一检验 批内应抽 查构件数 量的10%, 且不少于 3件 | 用尺量 |
2 |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 刨光模板 | 2 | 用尺量 |
不刨包模板 | 3 |
3 | 表面平整度 | 刨光模板 | 3 | 用2cm直尺检验 |
不刨光模板 | 5 |
4 | 模内尺寸 shenh | 柱梁 | +4,-5 | 用尺量 |
5 | 层高垂直度 | ≦5m | 6 | 经纬仪或吊线、用尺量 |
>5m | 8 |
6 | 预留孔洞中心位置 | | 3 | 用尺量 |
7 | 底模上表面 | 其它标高 | ±5 | 用尺量 |
8 | 预埋件 | 太阳能沼气池钢板联结板等 | 中心线位置 | 3 | 用尺量 |
平面高度 | 2 | 用尺量 |
螺栓锚筋等 | 中心线位置 | 2 | 校正死亡率用水准仪测量 |
外露长度 | +10,0 | 用尺量 |
| | | | | | |
支架验收主要项目允许偏差如下:
底座的沉降量不大于10mm;
支架搭设的垂直度与水平度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10.3-2要求:
表4.10.3-2 支架搭设垂直度与水平度允许偏差表
项目 | 允许偏差(mm) |
垂直度 | 每步架 | h/1000及±2.0 |
支架整体 | H/600及±50 |
水平度 | 一跨距内水平架两端高差 | ±l/600及3.0 |
支架整体 | ±L/600及±50 |
| | |
注:h:步距;H:支架高度;l:跨距;L:支架高度。
立杆间距的允许偏差步距±20mm;横距±50mm;纵距±20mm;
4.10.4模板支架预压
安装模板前,要对支架进行预压。支架预压的目的:
(1)检查支架的安全性,确保施工安全。
(2)消除地基非弹性变形和支架非弹性变形的影响,有利于板面线形控制。
本方案主体结构一般在20m左右,实行单段预压法进行预压,预压方法依据板、梁钢筋砼重量分布情况,在搭好的支架上的堆放与板面荷载等重的砂袋(或钢材、水箱)。施工前,每袋砂石按标准重进行分包准备好,然后用汽车吊或履带吊进行吊装就位,并按板梁结构形式合理布置砂袋数量。
为了解支架沉降情况,在预压之前测出各测量控制点标高,测量控制点按纵向每5米布置一排,每排4个点。在加载50%和100%后均要复测各控制点标高,加载100%预压荷载并持荷24小时后要再次复测各控制点标高,如果加载100%后所测数据与持荷24小时后所测数据变化很小时,表明地基及支架已基本沉降到位,可卸载,否则还须持荷进行预压,直到地基及支架沉降到位方可卸压。支架日沉降量不得大于2.0毫米(不含测量误差),一般梁
跨预压时间为三天。卸压完成后,要再次复测各控制点标高,以便得出支架和地基的弹性变形量(等于卸压后标高减去持荷后所测标高),用总沉降量(即支架持荷后稳定沉降量)减去弹性变形量为支架和地基的非弹性变形(即塑性变形)量。预压完成后要根据预压成果通过可调顶托调整支架的标高。
4.11支架拆除
4.11.1模板及支架拆除程序
(1)模板拆除程序,按先支的后拆,后装的先拆,先拆非承重部分原则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