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es that drive sports venues in schools in China to serve the society
LIU Yong,LIU Ming-ming
道口报警器(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China)
: The author studied forces that drive sports venues in schools in China to service the society, and concluded that reform driving force, government regulating force, intrinsic force of venues, market demanding force, commercial operating force and economic assuring force are major forces that drive sports venues in schools in China to service the society.
热转印墨水配方根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体育场馆850 080个,其中教育系统558 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其中高等院校28 741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4%;中专中技18 427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2.2%;中小学有500 370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58.9%[1]。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机构对学校体育场馆实行行政管理,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大量学校体育场馆的闲置。为了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体育场馆的功效,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06年8月6日至7日在上海市虹桥宾馆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公共场馆手机滑轨
向社会开放试点工
作会议,把体育场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全国高度。目前,探索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体育学界关于体育动力机制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陈融[2]对体育科技与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动力机制进行探索。随后也有一些对动力机制理论在体育领域应用的研究[3-7]和对学校体育场馆如何服务于社会进行的探索[9-13]。但对我国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动力及其机制研究的很少。本研究认为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动力系统结构的复
杂性,它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多输入、多输出、多控制变量的可控制的开放系统,包括:改革推动力、政策调控力、场馆内生力、市场需求力、运营推动力和经济保障力。6种动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学校体育场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广大人民众体育需求提供场地保障。
1改革推动力
1979年3月20日,国家体委在《关于加强体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和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游泳池和设施的使用率,加强管理,合理安排,面向基层,向众开放。”国家政策的出台引起了我国学校体育场馆社会化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在此之前,学校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是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也是学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场所[7]。但随
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整个体育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不断演进,学校体育场馆伴随着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拓展了场馆的社会功能。在政府、市场和学校的推动下,学校体育场馆的功能和作用已经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逐渐向多元化功能方向发展,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功能凸显。学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学校体育场馆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现状,加大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将学校体育场馆中可以社会化的部分合理开发并推向市场,形成学校和社会双赢的局面。
2政策调控力一个度导航
学校体育场馆因其在整个社会体育设施中所处的地位重要,其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满足大众体育需求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依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法规实施了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政策,并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进行试点。《全民健身条例》指出: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各个省市根据国家出台的法规政策进行了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的探索。广东省广州市2004年底把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全部向社会开放,目前,1 012所学校全部向社会开放了体育设施,在试点期间一次性对试点学校资
led灯控制器
助不低于2万元,政府统一购买公共责任险[14]。各个省市在国家宏观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根据各地区学校体育场馆的实际情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
3场馆内生力
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通常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一些学校因缺乏资金导致体育场馆的维护和发展受到限制。学校体育场馆通过有偿服务,能够提高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服务收益,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源支持教育事业,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营,从实质上看就是把社会效益、学校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兴建体育场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锻炼身体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场馆不可能完全通过政府划拨经费来维持,必须通过相应的产业化经营管理,创造必要的经济效益。学校体育场馆同其他社会体育场馆相比,在场馆规模、场馆品质、设施水平和区位条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者应树立新观念,在不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开展的前提下,坚持“以体为本,多种经营”的方针,通过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实现学校体育场馆的自我补偿、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新目标,使学校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能够持续发展。
mlnb
4市场需求力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人们渴望健身、追求
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日渐提高,体育运动成了人民生活的需求,体育由“教育型”扩大为“社会生活型”。根据《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从消费金额来看,支付体育锻炼场馆费用的人均消费最高,消费金额为613元;其他依次是购买运动服装380元,购买体育器材241元,观看体育比赛227元,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102元等[15],可见体育锻炼场所对于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市场需求较强。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市场需求体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学校自身拥有一定数量的师生员工,这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固定,余暇时间较多,体育健身意识较强;其次,大多数学校周边分布着一些政府机构、企业厂矿、住宅小区,这部分人拥有稳定的收入,对体育锻炼与运动休闲有较高的需求,希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以满足其需求;第三,各类体育协会定期举办一些体育活动,这一体在协会的组织下开展体育运动,有良好体育运动习惯,是稳定的体育消费体,他们构成了市场需求的主体。
5运营推动力
随着教育社会化功能逐渐扩大,使学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日益增强,经营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体育场馆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