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式垃圾桶筷子是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但近年来,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这项餐具的耗费让人触目惊心。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忙着上班,忙着上学,忙着赚钱,忙着休闲……在忙碌中,“一次性”用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在中国大多数的餐馆,无论档次高低,一次性筷子早已成了必不可少的餐具。一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现实表明,其所谓“卫生”和“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琐运送过程的多次筷子比,即不卫生也不方便。它的生产,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它的储运中伴随着难于避免的污染,而其作用,显然是不清洁和浪费。一次性筷子给我们带来的无穷后患:1, 一次性筷子给人们的生活的确带来方便,然而,从环保的角度看,在这方便、快捷的背后是大量资源的浪费与垃圾的堆积。
据统计,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800亿双,首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往返月球21次, 可以
铺满363个天安门广场。每回收3双一次性筷子,就可以生产一张A4纸。按50人的公司的用纸量计算,做出的纸大概可以使用55万年。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要耗费木材166万立方米,需要砍伐大约2500万棵大树,减少森林面积200万立方米。而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4000双筷子。山西首府太原市有近万家大大小小的饭店,以半数使用一次木筷且平均每天每个饭店接待100位客人的保守估算,全市一天也要用掉50万双一次性木筷!就是说,仅太原一个城市,人们每天就餐的同时也吞噬下相等于125至170棵大树!以中国宽广的森林定义和世界首位的人工林面积,其森林覆盖率也仅为18。21%,居世界第130位。
当中还存在森林质量不高,如林种单一、树龄低等问题。中国长期以来的农业、经济发展,人口持续增加已对中国的森林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因为十三亿人每日就餐的需要也要吃进去那么多的树木,这种不必要的浪费既让人痛心又无比荒唐。在中国,一次性筷子在使用后是不进行回收的。这与一次性筷子在日本被回收造纸的情况差别很大。中国政府也已经认识到相关的木材浪费问题。2004年取消一次性木筷出口退税(13%)并征收17%的增值税;2006年4月1日对一次性筷子增收5%消费税;2006年11月1日又征收10%出口关税。一次性筷子大概已成为我国流转税负最重的农林产品之一。一次性筷子还有可
能产生“温室效应”。
因为恶性循环的关系,树少了,二氧化碳会增多,大气层会加厚,热量难以散开,就产生了“温室效应”。2,从健康角度来看,选择一次性筷子就等于放弃健康。正规的一次性筷子所用的原料都是质地比较好的木材,不需要特殊加工。但是现在很多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都是劣质木材,看上去“肤”较黑,这不太美的颜当然无法受到食用者的青睐。因此,小作坊生产者经加工处理后的一次性筷子,马上就会“改头换面”,堂而皇之地登上了人们的餐桌。一次性筷子有两种制作方法,固态的制作方式是通过硫磺的熏蒸漂白。经过硫磺气体漂白的筷子,其二氧化硫会严重超标,而二氧化硫的特性之一就是遇冷会凝固。因此,人们用这种筷子进餐时,二氧化硫随着空气的流动很容易凝固至呼吸道,咳嗽、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便随之而来。除此以外,硫磺中含有重金属,例如:铅、汞等……
重金属在人体内部是可以堆积的,长时间的累积会造成铅中毒或汞中毒。 液态加工的筷子的方法是通过或者双氧水漂白,特别是,它不仅容易造成人体内的胆结石,而且含有曾经让人们谈之变的二恶英。至于竹筷子,为了去除筷子的毛刺,令其看起来光滑。白皙,制作者将其放入滑石粉中,通过摩擦对筷子进行加工。但滑石粉容易增加人体
患胆结石的机率。尽管不正规厂家生产的一次性筷子危害性很大,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一次性筷子仍没有出台具体的卫生检验的标准。因此,一次性筷子隐藏三大危害: 损害呼吸功能: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中须经过硫磺熏蒸,所以在使用过程中遇热会释放SO2,侵蚀呼吸黏膜;损害消化功能:一次性筷子在制作过程中用双氧水漂白,双氧水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对口腔、食道,甚至肠胃造成腐蚀,打磨过程中使用滑石粉,消除不干净,在人体内慢慢累积,会使人患上胆结石;
病菌感染:经过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一旦过了保质期则很可能带上黄葡萄菌。大肠杆菌及肝炎等。 3,从人类心理的角度来看,长期使用一次性的用品不利于青少年好心态的养成。现在不仅有一次性碗筷,还有一次性饮料杯、一次性内衣、一次性相机等等,一次性的用品队列越来越长,使用这些一次性用品的另一个危害就是让我们养成了用了就扔的坏习惯,这绝对是不利用青少年心态健康成长的,这也是与倡导永续地球相违背的。这几年自备环保筷的观念也渐渐在国内传播开来。
调查员:
调查目的:了解中学生零用钱消费情况 调查时间:放学时段 调查方式:在一些中学生消费地点随机调查 调查原因: 每天放学时,各个中小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几个钱可是动足了脑筋。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学生一族而设计的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始丰富多彩起来。但是这些"追Cool一族"兜里到底有多少零花钱?他们平时都把钱花到哪里去了呢? 调查具体数据: 调查共:50人 有零用钱的人:49人 没有零用钱的人:1人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98.0%,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2.0%。 分析: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只有极少数家庭的孩子可能每天的生活都是由父母来安排所以也不用什么零用钱了。 初中生零用钱数调查数据: 在初中生中,每月零用钱在50元以下的占了绝大多数,其比例为70.2%; 而51-100元的占14.9%; 101-200元的占6.4%; 201元以上的占8.5%。 分析: 我们初中生年龄尚小,平时花费不多,加之初中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行事能力都相对较弱, 家长们一般不会给小孩太多钱支配,只有在一些郊游、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才会相对更为"慷慨"一些,一般在平时就每次给个几元钱,以应付日常花销和每日车费为主。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每月零用钱金额在50元以下。 那么中学生们的零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调查数据: 孩子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94.4%的中选率; 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19.7%; 其他亲戚给的占7.0%。 分析: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生活开销一般都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少部分学生与祖辈或其他亲属同住的,也会经常收到他们给的零用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幼辈的爱护。因此,他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 那么青少年学生的零用钱平时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 统计结果显示: 零用钱用来购买书籍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47.7%; 进行储蓄和买零食的均占46.5%; 玩游戏(包括一些家庭用电脑游戏)的占25.4%; 体育运动花费占14.7%; 用自己零用钱买衣服的(包括服装和鞋类)占5.0%。 分析: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现在的文化书市也较为繁荣,课外的,课内的;娱乐性的,电脑知识类的;趣味爱好类的,文学小说类的,等等书籍在图书市场上都能买到,家长对于孩子购买书籍也持赞成态度,总希望孩子能多长知识,所以书籍消费成了学生零用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调查总结: 大多数中学生们都把自己的零用钱用在了购书上,这实际上是中学生们对于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许多青少年们朋友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渴望,因此
许多青少年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来填充自己的业余生活和精神需要,这一现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注意。现在的学生课余生活丰富了许多,市场经济已经使得消费领域无孔不入。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也成了许多商家的目标体。在不少学校大门的两侧,学生经济正在迅速发展:杂货店、文具店、书店、网吧、小吃摊、电脑游戏光盘店等等一应俱全,五花八门。市区一些商业街上也开出青少年用品专卖店,无疑都是瞄准青少年学生这一消费体,不少知名运动品牌也把这一体作为重点消费对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消费市场上也在进一步启动。可以发现青少年的零用钱花费中,精神消费上的购书是居于首位的,但是目前国内的文化消费市场上针对青少年朋友的书籍还是非常的少,许多都是习题集和课内补习资料,可以填补青少年精神空间的书籍少的可怜,而国外的一些卡通漫画,故事书却充斥着市场,吸引了大批青少年,这实际上恰恰反映了国内相关书籍资源的缺乏,因此必须重视中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挖掘中国式的精神消费内容,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
中学生零花钱调查报告
调查员:
一、活动主题的确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这是很多专家提出的观点,也是众多教育者和家长的心声。但是在“再富不能富孩子”方面,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事实往往相反,变成了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现象引起了众多教育者和家长、学生的疑问:中学生应不应该有零花钱?应该有多少零花钱?他们应该怎样支配手中的零花钱?……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将中学生零花钱作为我们的活动主题。毛巾挂件
二、活动计划和时间安排
(一)活动目标
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现在中学生的零花钱的来源以及使用情况,养成正确的零花钱获取途径和支配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奉献社会意识。
端正家长对孩子零花钱问题的正确认识,提高对孩子零花钱的管理意识。
(二)活动时间:三个周
机器码注册码三、活动过程
活动案例一:中学生零花钱的来源及用途探究
(一)课前活动:
吸油烟机止回阀将学生按照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在课后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初一到初四每个年级随意调查一名同学。附调查问卷:
1、你一个月的零花钱大约是( )元。
2、你的零花钱是怎么获得的?
压岁钱 | 父母定期给的 | 长辈主动给的 | 自己打工挣的 | 其他途径 |
| | | | |
| | | | |
3、家里有哪些人经常给你零花钱?他们给你零花钱的目的是什么?
4、你平日的零花钱的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
5、你的父母怎样影响你的零花钱的使用?
(二)课堂活动:
1、每个小组将课前调查数据在组内进行汇总。
2、全班同学将小组汇总的数据进一步进行汇总,出这些数据中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且将特殊数据进行归纳。
3、老师根据全班每个小组的交流汇总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1)全校平均每个中学生一个月的零用钱平均是83元;最多的一个月达到300多元;调查发现学生的领用钱与家长的工资收入有一定联系,但是不大,家庭一般的孩子的零用钱并不比富裕家庭的孩子的零用钱少。
(2)零用钱的来源大多数来自于父母(当然包括欺骗父母得来的)达到75%以上;祖父母,
外祖父母给的达到14%;其他亲戚给的占7%;自己打工得来的达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