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专家为防震减灾“建言献策”
作者:张娟娟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28期
汶川大地震“震动”海峡两岸,也引发了人们对防震减灾的强烈关注。6月份在福州举行的“防爆蓄电池第二届绿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下称“绿博会”)上,来自大陆和台湾的建筑及工程抗震专家,围绕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推广防灾预警及灾害应急处理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地震区划图应适当调整
地温空调
地震导致建筑物坍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此次“绿博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做了《地震区划与抗震设防》专题演讲。这位著名工程抗震专家结合中国地震区域分布的特点和建筑抗震的现状,对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引起特别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制定了四代地震区划图,图中划分出每个城市、乡镇的抗震设防烈度,成为国内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几十年来我国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看,地震区划图所界定的地震区范围基本符合实际,但也有相当多的地震发生在区划图的低烈度区或其周边,而实际地震烈度又比区划图中的设防烈度要大得多。
为此,专家建议,综合考虑到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可能增加的费用,适当调整地震区划。
建筑抗震等级需要提高
调浆桶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吸取历次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出各类适合国情的工程抗震技术。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提出“基础深一点、墙壁厚一点、屋顶轻一点”的概念,到1976年唐山地震后创造的砖房加方形气囊“构造柱圈梁账户管理>胸针设计”技术,直到今天实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理论,工程抗震设计的规范标准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然而汶川大地震,依然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北川、映秀等部分城镇被夷为平地。对此,周锡元院士的解释是,个中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按标准建造,二是地震超过了预计强度,三是工程质量不过关。此外,农民住房基本没设防,因而在地震中坍塌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