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安全员”——减隔震技术

阅读: 评论:0

给消耗掉了,所以也就达到了更好的减振效果。
那为什么像这样的阻尼器总安装在大楼的上部呢?不安装在大楼的下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对比,将阻尼器挂在大楼的上部和下部,然后进行摇晃,我们会发现阻尼器挂在上部的大楼摆动的幅度要明显小一些。这是因为当大楼晃动时,摆式阻尼器会因为
惯性的原因留在原地,这就给了
大楼一个约束力,当阻尼器挂在上
方时,约束力是从大楼上部到底
部的;当阻尼器挂在下方时,约
束力从下部到底部,上部的大楼
uv转印胶晃动幅度没有被减弱。另一种解
释方法呢,需要利用杠杆原理去
解释。我们可以把大楼的底部看
成一个支点,当阻尼器安装在大
楼上部时,此时的力矩要比阻尼
器安装在大楼的下部大的多。这
就像是杆秤一样,同样质量的秤
花,但是只需要我们把它向外拨,
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
以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摩天大楼
要把阻尼器安装在上部的原因了。
古有定海神针,今有定楼神器。
原理简单,类似单摆的阻尼器,却
成了摩天大楼们应对台风和地震时汽水热交换器
的抗震减灾神器。关于防震减灾,
如果大家知道更多黑科技,欢迎你多媒体互动系统
们到温州科技馆与我交流!
古代建筑“安全员”
—减隔震技术
(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撰文/冼和恻
蚯蚓是柔软的,有着松土的本领。达尔文曾说:蚯蚓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生物。在中药中,它有一个响亮的专用名叫做“地龙”。这是因为它昼伏夜出,能够在地底下自由穿行而得名。
在大家的印象中,蚯蚓想必跟救援毫无联系,一条小小的蚯蚓怎么能去挽救生命呢?
一提到机器人,是不是就想到智能、钢铁、科技呢?如果把柔软的蚯蚓与钢铁的机器人相结合,它就跟我们的地震救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我国就已研制出了这样一款救援机器入,下面就由我来揭开
它的神秘面纱。
它名字有趣,震区专用。它名
叫“钻地蚯蚓”,是一款典型的仿
生机器人。利用蚯蚓柔软的身体架
构和蠕动的运动原理,可大可小,
能够在山洞、管道、瓦墟、山石等
复杂恶劣的地形环境下顺畅移动,
同时进行生命探测等活动,这样就
完全符合在地震救援中的专用性。
另外,它的外壳选用的是硅胶。
硅胶的柔软性,加上机器人本身的
重量,使得它在活动时能与地面有
较大的接触,从而提高他的稳定性。
钻地机器人既能钻洞,又能抗摔。
它百样玲珑,功能强大。全身
更是分布着各种感应原件,包括驱
动照明、微型摄像头及压力、温度、
PH值等多种生理参数的检测器件。
由于体型小,且能随意在废墟中穿
王水提金梭,运用感应原件、摄像头和传感
器的配合,将在废墟中获取的画面、
感知的生命体征,传达到地面救援
工作人员手中,实现复杂环境废墟
中图、声、气、温情况的综合收集,
Overview of Disaster Prevention2020-06
在线销售系统37
减灾教育
以达到第一时间定位伤员,在救援 现场能节省宝贵的黄金救援时间, 大大提高救援工作的成功率。
科学证明,成熟的蚯蚓有5个 心脏,即使被砍掉了一个,还有第
2个、第3个心脏同样能维持生命。
那我们的“钻地蚯蚓”也保留了这
样的优点,即使遭遇突发情况被“拦 腰截断”,它也能“顽强”前进或 者后退,顺利完成任务。
它技术先进,未来可期。我国
研制的这款钻地蚯蚓具备软体机器人 的诸多优点,科学家们致力于将它的
玲珑性、实用性发挥到极致,可随时 出没在灾难救援、管道检测、水质监
测、卫生防疫等重要现场,服务于灾
害救援以及公共安全。为此,钻地蚯
蚓引发世界关注,成为各国研究热点。
灾后救援需要快速反应,需要 众志成城,更需要因地制宜。不起
眼的蚯蚓也能演变成救援利器,生 活中的大科学也许就在我们身边,
从生活中走进科学,用科学力量提 高防震救灾能力!
减震法宝
—抗震阻尼器(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撰文/左甜甜
要认识抗震阻尼器,首先得了 解什么是阻尼?阻尼是一个衡量振动物体振幅 衰减快慢的物理参数,不同材质阻 尼差别很大,比如钢构件的阻尼就
很小,而竹木构建的阻尼相对就要 大一些了。就像我手里的木尺和钢尺,在 设定同样的初始振幅的情况下,但
因为材质不同,振幅衰减便有快有 慢。这就是说在遭遇地震灾害时,
阻尼大能减缓建筑的震动幅度,是
阻尼扎
保护建筑的最佳方案之一。根据这 一原理,安置在建筑结构上用于增
加阻尼的“特殊”装置,就是阻尼器。
在“5 • 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 馆的建设时就采用了阻尼器来减震,
在展厅里您看到像这样的“八字形” 钢构件,别看他其貌不扬,其实内 部还另有“特殊”构造,由缸体、
活塞、阻尼孔、黏滞材料和导杆等 构成。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使建筑 发生剧烈晃动,一般来说楼层越高
反应越大。而阻尼器受到强烈扰
动时,活塞会随 着结构运动,压 缩粘滞材料通过 阻尼孔的循环流
动,以此把受到
的地震有害力转
化为热能给耗散掉了,从而减少建
筑位移量,达到保护建筑的目的。 形象地说,阻尼器的安装,就像是
给整个建筑注入一针镇定剂,即使 地震发再大的脾气,都会很快冷静 下来。
最后,在实际运用方面。北京 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是目前全世界 规模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采用橡
胶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混合减震方
式,抗震阻尼器与隔震支座密切配 合,减少了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 传递,也有效地解决了机场与地铁、 城铁对接时产生的振动问题。
伸缩之间感受大地之脉动,毫 厘之处拉近的是生的距离。抗震阻 尼器的研究与应用不仅让我们的建
调节臂筑更加有韧性,也在时时刻刻为保 护学校、医院、水电气供应等重要 的建筑设施保驾护航!
38 2020-06
防灾博览

本文发布于:2023-07-16 20:1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795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救援   阻尼器   建筑   蚯蚓   阻尼   机器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