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专业户预防猪传染病的综合措施
路网密度
这几年,农村养猪专业户不断出现,且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但大多数专业户仍沿用一家一户养猪防病模式,打一下防疫针就了事,而忽视其它防病措施,使得传染病屡有发生。为预防猪传染病必须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1、坚持生产区的封闭式管理 封闭式管理可以控制外源性传染病的传染。 生产区与生活区应严格隔开。生产区内不得饲养其它动物,生肉不得带入生产区,并谢绝参观。特别严禁猪贩子、屠工入内。 进入生产区的饲养人员等须更衣换鞋,经紫外灯消毒、消毒池液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场外运输车辆、用具、饲料包装袋不能进入生产区,防止带病进场。 猪场应采用自来水或井水,不可用河塘水。因农村有的死猪丢弃在河塘中,使水污染成为传染媒介。从饭店、宾馆收集的泔水须煮沸消毒后才可喂猪。 2、坚持“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是防止买猪带进疫病的一项主要措施。 3、加强检疫工作 如欲购进猪只,应从非疫区、经兽医人员检疫出具证明,隔离观察15 d、补打防疫针,(最好产地经过防疫注射),确认健康方可进入生产区饲养。 4、严格卫生消毒制度 搞好舍内外环境卫生,做好灭鼠、驱除蚊、蝇和定期驱虫工作。 猪舍和用具每日消毒1次,春季进行1次彻底清扫和消毒。猪舍、地面、墙壁、料槽选用2%烧碱消毒(消毒后在使用前要用清水冲洗);也可用10%草木灰水、20%生石灰乳等消毒。车辆、用具选用5%过氧乙酸消毒。 每圈猪出栏后要彻底消毒,并空圈1周后方可进猪。 消毒池中消毒液为3%来苏儿,每星期更换1次。 5、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 初产母猪配种前1~2周接种细小病毒疫苗、每年4、5月间蚊虫未出现前进行猪乙型脑炎疫苗接种。 怀孕1个月的母猪和产前30 d的母猪各注射猪大肠杆菌病疫苗。 仔猪35日龄,分别注射伤寒苗、猪瘟苗。 仔猪70日龄,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仔猪断乳后1周对母猪注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此程序可根据生产实际进行修改、补充。 当前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几个热点疾病
一、蓝耳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
猪繁殖——呼吸综合症俗称“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猪发生的一种新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
1.病原:猪繁殖——呼吸综合症的病原属动脉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一种有囊膜核糖核酸病
毒,分为强毒、弱毒和无毒3种毒株。该病毒在酸碱度小于5或大于7时,感染率降低90%以上,在37℃48小时和56℃45分钟即可丧失活性。 2.流行特点: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秋冬季节,且各个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得病,但以妊娠母猪和2~28日龄的仔猪最易感染。其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接触传染和空气传递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旦传入可出现持续感染达16个月之久2~3个月内有85%~95%的母猪血清学检查呈阳性。
3.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猪临床症状常表现轻微、严重和带毒无症状。临床表现差异极大,是该病的显著特征之一。发病母猪体温升高达40.5℃~41℃,厌食,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部分患猪的背侧、双耳的耳尖及边缘呈红蓝,常使怀孕105~112天的母猪发生早产、流产或产死胎现象,发病公猪性欲减退,采精量减少,精子密度降低,导致公猪的生产性能下降。发病仔猪出生时死亡或产出后个体小,体质虚弱,并发生腹泻,死亡率达30%~50%,高者死亡率达80%~100%。育肥猪发病症状较轻,常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加快,两耳发蓝,生长发育缓慢,料肉比显著下降。患猪死亡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眼球肿胀突出,头、臀部皮下水肿,胸腔、心包积水,心室扩张,心肌萎缩,肾脏皮质部点状出血,肺脏呈间质性肺炎病变。
4.防治方法:目前,对该病还没有研制出成熟的疫苗,因此主要是采取综合防治方法。一是从外地引进的生猪要严格检疫,并至少观察隔离饲养8周,对确系健康的猪才能合饲养,严防疫病传入。二是要严格养猪场内的清洁卫生和消毒、转制度,落实配套的疫病综合防疫制度。三是加强对母猪的精心护理,冬春季节舍温应保持在22℃~26℃,并保证母猪饲料全价营养,确保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应,同时注意喂给母猪青绿多汁饲料。四是对发生该病的猪场和病猪死亡的栏舍,可采用2%~3%火碱消毒圈舍,或用0.2%过氧乙酸带猪消毒。五是对已发生该病的患猪可采用以下方法缓解病情、防止继发感染:①给母猪肌肉注射安乃近或氨基比林等解热类药物以利病猪退热;②发现有早产、流产症状的母猪,可在肌肉注射黄体酮的同时,配合用鲜苔麻根20克、仙鹤草25克、艾叶10克,煎水给猪内服,以利母猪安胎保胎;③肌肉注射抗菌素类药物或内服磺胺类药物并配以等量的碳酸氢钠,以防患猪发生继发感染;④保持猪舍内清洁、通风干燥,以促进病猪康复。六是对病弱仔猪及早淘汰,死胎及死亡的病猪作深埋处理,以减少病原的传播。
二、猪伪狂犬病
碳油
伪狂犬病是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急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征,多数动物于局部皮肤呈现持续性的剧烈瘙痒。病猪的年龄不同,其临床症也有差异。哺乳仔猪出现发热和神经症状,病死率甚高;成猪呈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发生流产。病猪都无明显的皮肤瘙痒现象。
1.病原:是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常存在于脑脊髓组织中,病猪发热期间,其鼻液、唾液、乳、阴道分泌物及血液、实质器官中都含有病毒。病毒对低温、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圈或干草上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能存活5周以上,2%火碱和3%来苏儿能很快杀死病毒。
2.流行病学:对伪狂犬病病毒有易感性的动物甚多,有猪、牛、羊、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等,而发病最多的是哺乳仔猪,且病死率极高,成猪多为隐性感染。这些病猪和隐性感染猪可较长期地带毒排毒,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鼠类粪尿中含大量病毒,也能传播本病。本病的传播途径较多,经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以及生殖道均可感染。仔猪常因吃了感染母猪的乳而发病。怀孕母猪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而使胎儿感染,以致引起流产和死产。一般呈地方流行性发生,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3.临床症状:猪的临床症状随着年龄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无明显的局部瘙痒现象。哺乳仔猪及离乳幼猪症状最严重。临床上呈现严重神经症状的病猪,死后常见明显的脑膜充血及脑脊髓液增加,鼻咽部充血,扁桃体、咽喉部及其淋巴结有坏死病灶,肝、脾有1~2毫米灰白坏死点,心包液增加,肺可见水肿和出血点,都非本病特有的变化。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变化。
类症鉴别:对有神经症状的病猪,应与链球菌性脑膜炎、水肿病、食盐中毒等鉴别。母猪发生流产、死产时,应与猪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乙型脑炎、猪布鲁氏菌病、猪衣原体病等相区别。链球菌性脑膜炎除有神经症状外,常伴有血症及多发性关节炎症状,白细胞数增加。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有良好效果。水肿病多发生于离乳期。眼睑浮肿,体温不高,胃壁和肠系膜水肿。食盐中毒有吃食盐过多的事实,体温不高,喜欢喝水,有出血性胃肠炎,无传染性。
4.防治方法:在病猪出现神经症状之前,注射高免血清或病愈猪血液,有一定疗效,但是耐过猪长期携带病毒,应继续隔离饲养。
平时的预防措施:自洁净猪场引进种猪,进行严格的隔离检疫1个月,并采血送实验室检
查。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消毒1次,粪尿放发酵池或沼气处理。捕灭猪舍鼠类及野生动物等。种猪场的母猪应每3个月采血检查1次。
流行时的防治措施:一是对感染种猪的净化措施。根据种猪场的条件可分别采取4种清除措施:①全淘汰更新。适用于高度污染的种猪场,种猪血统并不太昂贵者,猪舍的设备不允许采用其他方法清除本病者。②淘汰阳性反应猪。每隔30天以血清学试验检查1次,连续检查4次以上,直至淘汰完阳性反应猪为止。③隔离饲养阳性反应母猪所生的后裔。为保全优良血统,对阳性反应母猪的后裔,在3~4周龄断奶,分别按窝隔离饲养,至16周龄时,以血清学试验测其抗体,淘汰阳性反应猪,经30天再测其抗体。④注射伪狂犬病油乳剂灭活苗。种猪(包括公母)每6个月注射1次,母猪于产前1个月再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注射1次。种猪场一般不宜用弱毒疫苗。二是对发病肥育猪场的处理方法。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可采取全面免疫的方法,除发病乳猪、仔猪予以扑杀外,其余仔猪和母猪一律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K61弱毒株),乳猪第一次注苗0.5毫升,断奶后再注苗1毫升;3月龄以上的仔猪和架子猪1毫升。成年猪和妊母猪(产前1个月)2毫升。
三、圆环病毒病
在现时的养猪行业里,已是谈“圆”变,圆环病毒病 PCV-2确实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生产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下列问题:
1.病原:猪圆环病毒病是指以PCV-2型圆环病毒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混合)感染其它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本病的病原体是是PCV-2型圆环病毒,圆环病毒有两个血清型,PCV-1型没有致病性。
防老剂264本病最早发生于加拿大(1991),此后很快在世界各地(大洋洲除外)流行,亚洲及我国各地有关的报道也越来越多。PCV-2在我国也普遍存在。
2.发病类型和临床症状:主要有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繁殖障碍、先天性震颤、肠炎等。当前,应重点注意PMWS、PRDC、繁殖障碍和先天性震颤。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主要发生于5—12周龄的仔猪,断奶前生长发育良好。同窝或不同窝仔猪有呼吸道症状,腹泻,发育迟缓,体重减轻。有时出现皮肤苍白或黄疸,黄疸的出现,临床上其它病是不多见的,抗生素无效或疗效不佳。
玻璃钢套管
应急灯电路
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常在12-14周龄猪中零星出现或爆发,持续至18-24个月。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周边为红或紫中央为黑的病灶。病灶常融合成条带和斑块。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和腹部最早发现,有时亦可扩展到胸肋或耳。发病温和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无异,常自动康复。发病严重者可能显示跛行、发热、厌食和体重减轻。该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皮肤病损的常见疾病。
传染性先天性震颤。出生后第一周,严重的震颤可因不能吃奶而死亡,震颤为双侧,影响骨骼肌肉,当卧下或睡觉时震颤消失,外界刺激可引发或加重震颤,如声音或温度刺激,有的在整个生长和发育期间都不断发生震颤。
3.防制措施:到目前为止,尚无商品疫苗供应,现有圆环病毒-蓝耳病病毒二联苗中试产品,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评价。有些猪场应用自家苗,其效果往往因抗原浓度不足而欠佳。生产上要采取下列综合防制措施:
某科学的变速齿轮 提高猪的营养水平。由于PCV-2感染可以导致猪的免疫功能下降,通过提高猪饲料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提高断奶猪的采食量,给仔猪饲喂湿料或粥料,保证仔猪充足的饮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WS的发生率和
造成的损失。
完善饲养方式,减少和降低猪之间PCV-2及其他病原的接触感染机会。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防止不同来源、年龄的猪混养;保持猪舍干燥,降低猪的饲养密度、良好的圈舍通风;减少环境应激;合理分与混养;加强外部生物安全措施,改善空气品质,降低氨气浓度;避免饲喂发霉变质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