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为了保证温度恒定, 中央 空调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 例如酒店、 宾馆、办公大厦、商场、 工厂厂房等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对中央空调控制系统运行效果的评价也 改变了。舒适节能才是最符合人们对中央空调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希望在能耗更 低的情况下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 湿度。统计数字显示, 传统的中央空调控制系 统耗电量极大,且存在巨大的能源浪费。中央空调系统普遍存在着 30%以上的 - 无效能耗,有些中央空调系统的无效能耗甚至可以提高 50%以上。采用新技术
降低系统能耗成为当务之急。
分质供水设备
因为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 我国近年来 能源短缺的现实, 节能减排才是重中之重。
建设节能型社会,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 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保障。
在传统 的设计中,中央空调的制冷机组、冷冻水循环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冷却塔风 机系统、风机盘管系统等都是按照建筑物最大负荷制定的, 且留有充足余量。
不 管在什么时间, 负荷的多少, 各电机都长期处在工频状态下全速运行, 虽然可满 足最大的用户负荷,但不具备随用户负荷动态调节的功能,而在大多数时间里, 用户负荷是较低的,这样就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
有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些, 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冷冻水泵和冷却水泵,一年四季长期在固定的最大流量下工 作,但由于季节、昼夜和用户负荷的变化,在绝大部分时间内,空调的实际热负 载与决定水泵流量和压力的最大设计负载相比,一年中负载率在 50%以下的小
时数约占全部运行时间的60%以上。一般冷冻水设计温差为5?7C,冷却水的设 计温差为4?5C,在系统流量固定的情况下,全年绝大部分运行时间温差仅为 1?3C,即在低温差、大流量情况下,从而增加了管路系统的能量损失,严 重浪费了水泵运行的输送能量。也就是说,中央空调系统存在着至少 30%以上
的节能空间。这至少 30%的节能空间来源于很多方面:
第一,负荷估算值偏大, 系统消耗能量大大增加, 现在的新型制冷主机可以 根据负载的变化自动加载、 卸载, 而水泵的流量却不能随制冷主机而调节, 必然 存在很大的能量浪费;除此之外,每年的气象条件是随季节呈周期性的变化的, 系统并不能做出相应的调节,许多环节上都留有节能空间。
第二,空调主机选型容量加大, 在冷负荷估算值加大后, 空调主机制冷量也 相应的加大。
第三,水系统中通过节流阀或调节阀来调节流量、 压力, 冷冻水系统和冷却 水系统中消耗了水泵较大的输送能量。
在传统的运行方式下, 只要启动水泵, 就 会在工频满负荷状态下运行。
第四,起停频繁对设备长期安全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起动电流通常为额定值 的 5 倍左右,电机在如此大的电流冲击下,进行频繁的起停,对电机、接触器触 产生电弧冲击, 也会给电网带来一定冲击, 起动时带来的机械冲击和停止时的承 重现象也会对机械传动、轴承、阀门等造成疲劳损伤。
为此,如果能通过冷冻水供回水温度、 压差, 冷却水泵的流量等工艺参数进 行调整并对空调设备进行优化起停, 使空调系统高效、 节能运行, 将产生非常明 显的经济效果。另外,根据交流电机的特性,要实现连续平滑的速度调节,最佳 的方法就是采用变频器调速, 采用变频器进行风机、 水泵的节能改造, 不仅避免 了由于采用挡板或阀门造成的电能浪费,而且还会极大提高调节和控制的精度, 从而方便地实现恒温空调系统空调节能的目的是有效利用能源, 以最小的能耗创 造出一个适合人居住、 工作的室内环境。
微型拉曼光谱仪 空调水系统实现节能运行可以有效地减 少空调系统能耗和建筑总能耗, 提高能源利用率, 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轻环 境污染,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空调系统是现代建筑中的主要设备系统, 是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监控对 象之一。空调系统耗能在建筑总能耗中占 40%左右,通过楼宇自动控制系统实现 其节能运行, 意义重大。空调控制系统是要对室内温湿度等参数进行控制, 使之 很好地跟踪设定值, 同时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达到节能的目的。
而其对象是不 可预知的,如人员的多少、设备的发热量,空调系统又具有很大的滞后特性,系 统中又有很多的检测、 控制点。
微拟球藻
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控制系统要对其进行实 时调控,对空调系统的控制系统性能要求较高。
所以要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又 要节能,就必须设计一个良好的控制系统。
目前空调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新建建筑物都有空调系统,人 们对空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空调耗能大,节能问题日益突出,
kawd-445 所以研究空调系统的控制具有广泛的意义。
对不同的工程, 空调系统虽然有所不 同,控制方案也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分析方法、原理是相同的。故本次设计 对于类似项目还具有普遍意义。
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况和发展趋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智能大厦的不断涌现, 智能建筑得到了迅猛 发展,并已成为 21 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给传统建筑加上 “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头脑,以提高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给人们带 来多元化信息和安全、 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
而中央空调系统是智能建筑中楼 宇自动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个行业各个部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一方面,在空调系统中,通过对空气的净化和处理,使其温度、湿度、流动 速度、新鲜度及洁净度等指标均符合场所的使用要求, 以满足人们的生产、 生活 需要;另一方面,据统计,空调系统的能耗通常占楼宇能耗的 60%以上,空调系甘汞电极
统要以最小的能耗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 即满足国际上最新的 “能量效率” 的要 求。
中央空调系统是楼宇控制系统监控的重点,往往占总监控点的 60%以上,其
投资超过水电等其余监控系统的总和。中央空调系统管路复杂,运行工况多变, 是建筑物能耗大户,一般耗电占建筑物总用电量的 40%以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智能控制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拓展, 并且引起了空调控 制方案的变革,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自动化系统结构的变革,逐 步形成了以网络自动化系统为基础的控制系统。
而现场总线就是顺应这一形势发 展起来的新技术。现场总线中的 Lonworks 总线技术为智能控制的实施提供了广 泛的发展空间, 促使智能控制向着分散化, 网络化方向发展, 并且智能控制由于 不依赖于系统的精确模型, 而且具有超调小、 调节迅速、 上升时间短和很好的鲁 棒性的特点,使得智能控制应用非常的广泛。
良好的控制器的设计和控制参数的调节有赖于系统的数学模型, 所以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都热衷于建立空调系统的模型。早在 1985年美国学者 ClarkDR 等就 已经在ASHRA上发表文章,建立了送风管道的数学模型。1900年Underwood和 Crawford 合作,依据非线性
控制理论的发展,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加 热器的数学模型。同一时期, Maxwell 也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了冷却器的模型。
由于国内外建筑风格、 空气参数、 空气质量及室内空气控制的指标要求不同, 所 以国外对空调系统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完全适合我国的空调系统, 但是他们建模的 一些方法及思想对我们研究空调系统很有价值。
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的空调建模方面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王盛卫等
在1999年通过分析空调系统各个环节的热力学特性, 用RC模型代替空调系统各
个环节的模型, 此模型便于实验分析。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王建明工程师在 2002 年通过对空调房间的热力学特性分析给出了变风量系统空调房间的数学模型。
随 着控制系统的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基于现代智能控制理论的各环节模型, 建立了 基
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表冷器模型。同济大学孟华老师在 2004 年从热力学和传热 传质的基本原理出发,以TANSY为仿真平台,建立了表冷器的数学模型。
伴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世界上 HVAC---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刮刮卡制作 (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系统的控制从五十年代就开始采 用气动仪表控制系统, 六十年代改进为电动单元组合仪表, 七十年代采用小型专 用微型计算机进行集中式控制系统,直到 1984年。美国哈特福德市第一幢采用 微型计算机集散式控制系统大厦的出现, 标志着智能建筑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