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阅读: 评论:0

媒体时代的来临
近两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年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对2005年新媒体研究中的焦点话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何谓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
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三排键
二、新媒体的特点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周进指出,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
众传播;信息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张毓强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莫氏变径套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三、聚焦几种新媒体
    研究2005年,学界除了对新媒体做了综合的研究之外,还有一些文章针对新媒体中的一些具体形态进行了详尽而独到的分析。
    1.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杨春兰在她的文章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装配
    微波合成对手机广播的研究不外乎政策支持运营模式的探索,有学者就此分析了其典型的运行模式,并且提出在手机媒体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如何相互合作发展是非常关键的。
    还有研究者则着重在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广告互动上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成为新广告媒介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广告之间的互动形式和广告互动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趋势,有学者却认为,尽管新技术的狂热崇拜者及追随者们,坚信手机电视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但手机电视受到受众心理、内容和媒介繁荣的制约,因此手机电视是辅助媒介的主流想像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
    有学者认为,现在也许还没有人认为手机报纸的用户会赶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或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是,手机报纸确实是用一种21世纪的方式向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快乐阅读的享受
    2.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特别是宽带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指出,“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收视节目内容
    网络电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制度上的弊端。业界人士提出,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然而,在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与市场接轨的企业制度安排至关重要
    数字交互电视是集合了电视传输影视节目的传统优势和网络交互传播优势的新型电视媒体,它的发展给电视传播方式带来了革新。有学者指出,数字交互电视颠覆了电视观众的受众定位与电视传媒的传者定位数字交互电视的互动传播,使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位置不再是固定的或先在规定的,而是不断在互相共享的、移动的。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还使得大众传播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了信息使用者身上。
    3.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广电总局正式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年,并计划2005年完成3000万用户的目标。2005年对数字电视的研究依然集中呼吁加快完善广电政策的制定,以有利于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增长。有人指出,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虽然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但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传媒产业政策的放开、数字电视产业政策的推进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还有文章从实证调查入手,对数字电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组通过市场调查数据说明:数字电视点潜在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是影响数字电视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数字付费推广的黑导电布USPUnique Sel l in gProposi t ion)发展模式,即认为数字电视应该有独特的销售主张,因为数字电视是技术层面内容层面两者合一的综合体,而且必须以后者为核心,否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老年人收视体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专家提出,老年受众是付费数字电视的潜在用户之一。因此付费数字电视要兼顾老年人,启动老年市场。(19)
    4.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公交移动电视的强制性传播使得受众身在公交车上,没有选择电视频道的余地。这种受众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然而目前尚无良策改变这种状态”.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他们提出:传播内容的强制性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巨大利润空间移动电视正是抓住了受众在乘车、等候电梯等短暂的无聊空间进行强制性传播,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时被它俘获,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还有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这种强制收视的缺陷:公交移动电视虽然为乘客提供了电视节目,但也必须保护乘客的公共利益
    5.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2005年对博客的研究依然方兴未艾,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且考量的角度更加多样化。博客的发展使得有的研究者对其充满了信心,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也的确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能力,同时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无论是否走向商业道路,无论是否代表个人或机构或政府组织,博客们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
    还有学者对博客传播中的传者进行分析,认为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同时,还指出博客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环境的挤压、内心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等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从传播学角度对博客的研究中,有学者总结了博客的传播模式及传播性质,认为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对于博客的自由问题,有学者认为,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防摔玻璃杯的概念,但事实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
    6.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播客2005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上的又一个让人们耳目一新的词汇。21世纪初低调诞生的博客相比,播客似乎一问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特别关注。”“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
    20058月,上海还举办了中国首届播客大赛。对于播客的研究始终避免不了与博客的对比。有人认为,如果说博客是新一代的报纸,那么播客就是新一代的广播。
    朱红梅撰文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播客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认为,播客实现了从文字传播向音频、视频传播转化,增加了娱乐成分。播客还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还加强了媒介汇流与互动。并且,播客将来会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免费走向收费,免费与收费播客共存。
四、简短结语
    总体上说,2005年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比较充分,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多,各主要核心期刊都开辟了相关的专题,但同时也有一些不足。相关的研究文章有30篇之多,但研究的重
点基本上比较集中,话题相似,创新不多,一些文章给人以重复、雷同之感。一些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提出了问题却并没有阐述解决途径。

本文发布于:2023-07-01 13:1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59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媒体   传播   电视   手机   研究   网络   信息   移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