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空气阻力和散热性能的仿真及优化

阅读: 评论:0

汽车空气阻力和散热性能的仿真及优化
章林凤
【摘 要】基于先进成熟设计理论,以降低汽车空气阻力和提高散热性能为目标,应用PowerFLOW软件,采用基于数字仿真分析结果与相关基本实验测试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仿真模型.结果表明,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卡车空气阻力及提高散热性能.
【期刊名称】《汽车科技》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6页(P31-36)
【关键词】仿真及优化;发动机散热性能;燃油消耗;空气阻力;几何模型;冷却模块
【作 者】章林凤
【作者单位】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产品规划本部,北京102206
【正文语种】中 文
感应式垃圾桶【中图分类】U464.138+.2
在当今中国汽车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国家的排放法规政策也越来越严格,对于整车在价格、性能、可靠性、舒适性、燃油经济性、加速性、售后服务的及时性、低使用成本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空气阻力[1]是影响燃油消耗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整车空气阻力是降低油耗的有效方法,降低油耗的同时也能减少排放并降低使用成本。但这会降低散热系统冷却空气流速,即影响整车散热性能,整车将无法满足在高温环境下的作业。
本文介绍的国内某自主品牌卡车开发项目,在产品实车性能测试阶段,发现整车油耗及散热系统水温偏高,难以形成产品竞争力。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对整车驾驶室顶部导流罩和发动机舱的形状进行优化设计,减少了空气阻力,同时大大降低整车散热系统的水温,提高了产品竞争力。本文中采用的PowerFLOW分析软件是多年以来汽车行业中空气动力学的标准工具[2-4],拥有全面的、成熟的热分析能力,其发动机散热性能的仿真精度在以往的成功案列已被证实[5-7]。
1 仿真数学模型
流体仿真使用格子玻尔兹曼方程(LBE)算法进行。这种方法在文献[8,9]中有大量详细描述,这里作简要的概述。
从动力学理论出发,玻尔兹曼方程描述了一种代表性的颗粒以及它们如何演变为流体。玻尔兹曼方程可以写成下列形式,见式(1):
式中:f为速度的概率分布函数;θ为碰撞算子。
在一个格子的形式中,这样的方程可以表示为代数方程组的每个状态的概率分布fi:
一个格子BGK碰撞项:
环丙基硼酸
式中:τ为弛豫时间和为格子平衡态分布函数,用速度表示为[10]:
通过定义速度分布函数,液体动力学变量例如密度和速度可以写为:
通过所有i状态碰撞项求和等于零,LBE进行质量和动量守恒:
使用修改后的基于原始的RNG公式K-ε模型建立湍流效应模型 [11,12]:
这基于湍流模型的LBE,传递出流动历史和上游信息,并包含考虑非线性雷诺应力的高阶项[13]。通过解决下面的偏微分方程,评估在温度中的变化:
通过修改LAX-Wendroff格式的时间有限差分等来求解湍流和温度方程。
2 仿真几何模型
开发facetized格式的卡车几何模型。此几何模型是来自车辆的CAD模型,用于空气动力学以及热学仿真。为了达到最大精度的目的,图1为卡车几何模型。
图1 卡车几何模型
3 仿真的边界条件
3.1 仿真优化工况
空气动力性能和散热性能仿真优化工况如下:
a)发动机散热系统性能极限工况:以风扇转速为3 200 r/min、车速13.3 km/h进行;
b)空气动力学性能工况:以车速100 km/h进行仿真计算。
仿真是基于车辆三维模型,仿真分析结果采用设计优化后理论分析数据和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判定。
3.2 数字风洞设置
将facetized格式的几何模型放入数字风洞中,数字风洞带有边界条件和更多工况参数,如指定的工作条件和热交换性能等。数字风洞是用来重现公路行驶条件,即非常低的障碍和完全移动的地板。因此,卡车的车轮设置为一个旋转的面体边界条件。
3.3 冷却模块安装
冷却模块安装由中冷器及散热器两个热交换器组成,这两个热交换器用多孔介质建模。对于热仿真,来自冷却液流动的热量和交换到空气中的热量通过“PowerCOOL”加入耦合。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冷却器压降特性以及热的特点,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中冷器和水箱的冷却气体压力降曲线
usb flash图3 中冷器和水箱在不同冷却液质量流量速率下的传热系数
散热性能仿真使用的风扇模型为完整的几何形状,风扇是带有风扇转速的模块化模型。在空气动力学仿真中,风扇几何模型已被删除,且除去风扇的影响,通过对风扇模型的内部线删除来实现。
表1 CFD模型的工况操作环境 常温运行 高温运行环境空气温度/℃ 25 38大气压力/kPa 101 325 101 325空气流速/kPh 100 13.2风扇转速/r.min-1 3 005 3 471散热器散热/kW 52.9散热器的散热率/kg.s-1 3.593中冷器入口温度/℃ 176中冷器流量/kg.s-1 0.204
4 整车空气阻力的仿真及优化
整车的总体空气阻力是影响空气动力性能的主要参数。然而,除了用总体空气阻力数据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流场数据,研究环绕整个卡车的空气流动行为,进行阻力的细化、量化描述,来指导设计优化。图4显示:优化前,导流罩的初始设计没有足够的停滞区来转移空气流量,达到避免汽车货厢前方空气存在的目的;除了大型高压区,在驾驶室顶上方的
流动显示了一个大的分隔区,导致显著的总压力损失;此外,还有部分高压空气流量流入驾驶室后端和车厢之间的间隙。
图4 环绕卡车几何基准线的流动区域 (优化前)窑链
在综合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需要重新设计一概念车顶导流罩。基于审美造型因素,重新设计的车顶导流罩高度不得超过原车顶导流罩,最好解决办法是设计一种更加陡峭的导流罩角度。
图5中的概念分析表明,优化后重新设计的车顶导流罩以一种更好的方式转移空气流动。因此卡车货厢前方的空气停滞、车顶上方及高压空气流量流入间隙大部分得以避免。表面压力显示,关于车厢前方的角落部分,仍然有一些需要特别优化的潜力,这需要微调的车顶导流罩形状。
图5 环绕卡车几何基准线的流动区域(优化后)
相对于原车,通过优化后设计变更获得减少阻力约14%。
防火拉链
由图6可见:驾驶室本身的阻力实际上是增加的,这是由于车顶导流罩角度较陡,造成更高的压力。显然,车厢前方压力较低,其中基线显示风阻进一步增加,而优化修改后的设计风阻显著减少。
图6 卡车-标准化风阻基线和概念卡车(车顶导流罩优化概念设计)
基于这些结果,采用两种车顶导流罩装车,进行道路试验燃油消耗测试数据显示,优化后的设计带来7%左右燃油效率的提高,占风阻降低效率的一半。这与卡车燃油效率研究的结果非常一致,即动力的50%~60%用于克服高速行驶时的空气阻力[1]。
表2为同一底盘不同高度货厢车型外流场分析。可以看到,相对于原车,无论哪一种车顶导流罩设计,车厢前方上都有较大的空气流体冲击。流体离开导流罩更多地冲向车厢,导致车厢前部的压力更高。尽管如此,导流板优化设计依然贡献了9.1%的改善。
表2 标准化风阻对比 %阻力(占原基本车型百分比)基本车 加高货厢车基础车型 - 1.133概念车型 0.861 1.03
5 整车散热性能的仿真及优化
这部分工作涉及的主要参数是散热器进口冷却液温度、中冷器出口温度以及冷却空气流速。所有的数值分析,在相同的车辆运行工况下(见表1)进行。基准(原车)的仿真结果显示冷却液温度明显高于设计目标,如表3所示。在高温恶劣的工况下运行,整车散热性能测试结果数据显示无法满足性能目标要求。
表3 基准仿真结果和冷却性能目标对比散热性能要素 基准仿真分析 目标环境空气温度/℃ 38 38散热器进口温度/℃ 115.1 100.0空气流量/kg·s-1 1.74进气温度/℃ 90.5中冷器散热量/kW 19.7 22.1空气流量/kg·s-1 1.51环境空气温度/℃ 81.6 69.0进口温度/℃ 63
表4 测量数据和CFD预测数据散热性能要素 模拟设计迭代 测试环境空气温度/℃ 38 38散热器进水温度/℃ 101.9 101.0空气流量/kg·s-1 1.81进气温度/℃ 76.7中冷器空气流量/kg·s-1环境空气温度/℃进口温度/℃散热量/kW 20.6 19.5 1.56 77.2 81.0 51.0
图7 发动机窗流场顶视图
从发动机窗流场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散热性能不足的几个原因。如图7所示,冷却模块左、右侧有显著的热流量再循环以及散热模块内逆向流动。此外,风扇罩内的气流量再循环,
硅棒阻塞了通过散热器的空气流动的途径,因此导致散热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发动机窗、风扇护风罩的形状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07-01 05:1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592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性能   空气   散热   设计   优化   模型   温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