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09期理论观察No.09,2020 (总第171 期)Theoretic Observation Serial No.171新媒体时代隐私泛化问题探析 电石生产工艺邵子纯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新媒体时代,协调好社会、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的关系,有效地保护隐私,是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隐私泛化不利于社会价值、公共利益的实现,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必须通过确立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安全与秩序价值优先、生命与人身安全利益优先、约定义务的诚信价值优先来更好地实现隐私保护。 关键词:新媒体;隐私泛化;原则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9 — 0108 — 03
隐私是指个人在日常活动中不希望为人所知 或不想公开的具有个人秘密属性的行为和想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隐私保护面临着与传统 媒体时代不同的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法律如何界 定隐私,协调好社会、技术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的 关系,有效地保护隐私,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 个重大问题。数控卧式滚齿机
—、新媒体时代隐私泛化的背景
随着新媒介前所未有地触及社会生活、私人 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以及个人隐私内容的拓展、形 态的丰富,社会层面的隐私权意识变得更为自觉 强烈,与此同时,被新媒体全方位覆盖的日常生活 中个人隐私的自守能力也更为弱势。与传统媒体 基于明确的有组织的把关人职责所生成的公共传 播内容不同,新媒体是“用户中心一弱把关”的自 由分享传播模式,它以碎片性的个体生活经验为 起点,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的界限模糊,而个体生 活经验总是伴随着人的活动、私人交往、私人生活 习惯、私人感情体验等个体生活信息,它和人们曰 常所理解的“隐私”有着天然的关联。这就使得本 属于专业领域的隐私问题转变为社会公众普遍关 注并争论的公共话题,而这种争论往往各取所需,法律范畴的“隐私”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泛隐私”观点在学 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种观点认为,隐私有着 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丰富内涵,有学者指出:“凡
桌卡制作收稿日期:2020 — 09 — 10
作者简介:邵子纯,天津人^属于自然人自身私人生活范畴,与公共利益无关的 内容皆属隐私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生活、私人 空间、身体隐私、生命信息,等等。这些都属于隐私 权保护的范固。”〔1〕有学者列出了九类属于私人生 活安宁或个人信息秘密的隐私事项:姓名、肖像、身 体形态、住址及住址电话,性生活,财产状况,通信、曰记及其他私人文件,家庭成员一般的社会关系,
扫地机器人方案其他纯属私人生活范的个人信息。〔2〕还有学者进 一步对隐私内涵予以陈述,认为隐私包括个人生活 安宁及个人私密,在个人生活安宁范畴中,又包括 物质空间里的安宁(如禁止非法侵人住宅、非法搜 查他人的私用物件,禁止偷窥录拍更衣室、洗手 间)、精神空间里的安宁(如电话、邮件、短信推销或 骚扰,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监视),个人私密则包括 了个人身体私密(如擅自公开、利用他人性感写真、大尺度照片、健康检查资料、医疗信息)、生活秘密 (如偷拍、监视他人日常生活,调查、跟踪他人的日 常安排与行踪,、散布私人通话记录、擅自公开他人 婚恋、婚育、婚外情、夫妻或亲子关系纠葛)以及个 人身份、财务信息等。
总之,这种将隐私泛化的理论主张,凡是违背 主体意愿公布个人信息与事项,都属隐私侵权行为。而且,隐私主体在将个人信息或事项向特定个 人或体披露后,对其他个人或体仍然享有隐私 权,只要其他人未经该隐私主体许可擅自公布,仍 然构成隐私侵权。
e型钢>玉米芯烘干机,研究方向:法学新媒体。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