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套铣
装置。
背景技术:
2.套铣装置是用于清除井下
管柱与套管之间的各种落鱼、杂质的设备。对于钻井或井下作业卡钻事故处理中,通常会采用套铣装置进行解卡和杂质清理作业。
3.相关技术中,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和设置在套铣筒一端的套铣头,套铣头用于切割井下落鱼,而切割落鱼后就会产生小铁块等碎金属落物,因而通常还需要从管柱向井内注入循环液,以将井底的落物、杂质从管柱和套管之间的环空冲洗至地面。
4.然而,在循环液返排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套管内径突变、管柱外套装有接箍、管柱设有变径台肩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循环液携带的落物容易翻滚集积,占据环空的空间,这样容易对套铣筒或钻具造成二次磨损,甚至造成套铣筒或钻具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套铣装置,能在冲洗井底落物时将落物收集起来,有效缓解落物随意翻滚集积的问题,改善井下管柱的工作环境。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套铣装置,所述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筒状捞杯,插装在所述套铣筒内,所述筒状捞杯具有相反的开口端和封闭端,所述封闭端靠近所述套铣筒的下端,所述筒状捞杯的外壁面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从所述开口端延伸至所述封闭端。
7.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筒状捞杯的外壁面包括:引流
侧壁和圆弧侧壁;所述引流侧壁具有两条连接侧边,所述两条连接侧边平行于所述筒状捞杯的轴向,所述圆弧侧壁具有两条直线侧边,所述两条连接侧边分别与所述两条直线侧边连接,所述圆弧侧壁的直径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径相同,所述引流侧壁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壁面围成所述间隙。
8.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引流侧壁为平面;或者,所述引流侧壁为朝所述圆弧侧壁的中轴线所在方向弯曲的曲面。
9.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筒状捞杯的封闭端为斜面,所述引流侧壁的轴向长度不大于所述圆弧侧壁的轴向长度。
10.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套铣装置还包括限位销轴,所述限位销轴的两端均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壁面连接,所述限位销轴位于所述筒状捞杯的下方。
11.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筒状捞杯包括:捞杯本体和扶正环,所述引流侧壁和所述圆弧侧壁围成所述捞杯本体的外壁面,所述扶正环位于所述捞杯本体的上端且与所述捞杯本体同轴连接,所述扶正环的外径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径相同,且所述扶正环的壁厚与所述捞杯本体的壁厚相同。
12.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引流侧壁上设有贯通所述捞杯本体的
过孔,且所述过孔沿所述捞杯本体的轴向延伸至所述扶正环。
13.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筒状捞杯呈圆筒状,所述筒状捞杯的外径小于所述套铣筒的内径,所述筒状捞杯偏心插装在所述套铣筒内,且所述筒状捞杯的部分外壁面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壁面连接。
14.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套铣装置还包括引流挡板,所述引流挡板位于所述套铣筒内且位于所述开口端的上方,所述引流挡板的一侧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引流挡板与所述间隙相对。
15.在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套铣装置还包括套铣头,所述套铣头同轴连接在所述套铣筒的下端。
1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1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和筒状捞杯,其中,筒状捞杯的封闭端朝下并固定插装在套铣筒内。在采用该套铣装置进行冲洗作业时,将套铣装置连接在管柱上,并递送至井内使套铣装置接近井底。然后,在井口从套管和管柱之间的环空向井内注入循环液,循环液抵达井底后,冲刷井底的落物,并携带落物进入套铣筒内。当循环液抵达筒状捞杯所在位置时,由于筒状捞杯的外壁面和套铣筒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且该间隙从筒状捞杯的开口端一直延伸至封闭端,因而循环液可以通过该处间隙,从筒状捞杯的底部流动至筒状捞杯的顶部。
18.依据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原理公式q=v
×
s,可知,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流体截面积成反比,即流体截面积越大,则流速越小。本公开实施例中,循环液通过间隙前,循环液的流体截面积为套铣筒的内腔截面积。而进入间隙后,流体截面积会立即减小。因此,循环液进入间隙时,流速会增大。当循环液经过间隙后,流体截面积就会再度变大,因而循环液的流速会迅速递减,这一速度的突变足以改变循环液内落物原有的运动姿态,且流速下降后,循环液携带能力也降低,这样落物也会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至筒状捞杯内,实现落物的打捞收集,能有效缓解落物随意翻滚集积的问题,改善井下管柱的工作环境,避免因落物占据环空的空间,而对套铣筒或钻具造成磨损的问题,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套铣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图2提供的一种a-a截面示意图;
23.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24.图5是图2提供的一种b-b截面示意图;
25.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截面图。
28.图中各标记说明如下:
29.100-套铣筒;
30.200-筒状捞杯,201-开口端,202-封闭端,203-引流侧壁,204-圆弧侧壁,205-排流孔,206-连接侧边,207-直线侧边,208-过孔,209-扶正环,210-捞杯本体;
31.300-间隙;
32.401-限位销轴,403-引流挡板,404-套铣头,405-上接头;
33.500-过滤筛,501-安装环,502-筛网。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5.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顶”、“底”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36.图1是相关技术提供的一种套铣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套铣管组包括:管柱g和套铣装置,套铣装置连接在管柱g的下端,在进行清理作业时,需要将套铣管组下入井筒的套管a内。
37.如图1所示,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100和套铣头404,套铣头404设置在套铣筒100的下端。且套铣筒100的上端和管柱g连接。其中,管柱g的外壁面存在有设置了变径台肩x的区域,且套管a也存在内径出现突变的区域y。
38.该种套铣管组使用时,从管柱g内注入循环液,以将井底的落物、杂质从管柱g和套管a之间的环空冲洗至地面。然而,循环液上返时,则会遇到套管a内径突变的区域y和管柱设有变径台肩x的情况。此时,循环液被遮挡物的阻挡下而降低返排速度,最终导致循环液携带的落物聚集在套管a内径突变的区域y上和管柱设有变径台肩x的区域,从而占据环空的空间,以利于打捞落物,且还会对套铣装置和管柱造成一定的磨损。
39.为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套铣装置。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100和筒状捞杯200。
40.如图2所示,筒状捞杯200插装在套铣筒100内,筒状捞杯200具有相反的开口端201和封闭端202,封闭端202靠近套铣筒100的下端,筒状捞杯200的外壁面与套铣筒100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300,间隙300从开口端201延伸至封闭端202。
41.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100和筒状捞杯200,其中,筒状捞杯200的封闭端202朝下并固定插装在套铣筒100内。在采用该套铣装置进行冲洗作业时,将套铣装置连接在管柱上,并递送至井内使套铣装置接近井底。然后,在井口从套管和管柱之间的
环空向井内注入循环液,循环液抵达井底后,冲刷井底的落物,并携带落物进入套铣筒100内。当循环液抵达筒状捞杯200所在位置时,由于筒状捞杯200的外壁面和套铣筒100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300,且该间隙300从筒状捞杯200的开口端201一直延伸至封闭端202,因而循环液可以通过该处间隙300,从筒状捞杯200的底部流动至筒状捞杯200的顶部。
42.依据流速与流量的关系原理公式q=v
×
s,其中,q为流量,v为流速,s为流体截面。可知,在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流速与流体截面积成反比,即流体截面积越大,则流速越小。本公开实施例中,循环液通过间隙300前,循环液的流体截面积为套铣筒100的内腔截面积。而进入间隙300后,流体截面积会立即减小。因此,循环液进入间隙300时,流速会增大。当循环液经过间隙300后,流体截面积就会再度变大,因而循环液的流速会迅速递减,这一速度的突变足以改变循环液内落物原有的运动姿态,且流速下降后,循环液携带能力也降低,这样落物也会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至筒状捞杯200内,实现落物的打捞收集,能有效缓解落物随意翻滚集积的问题,改善井下管柱的工作环境,避免因落物占据环空的空间,而对套铣筒100或钻具造成磨损的问题,提高安全性。
43.图3是图2提供的一种a-a截面示意图。如图2、3所示,筒状捞杯200的外壁面包括:引流侧壁203和圆弧侧壁204;引流侧壁203具有两条连接侧边206,两条连接侧边206平行于筒状捞杯200的轴向,圆弧侧壁204具有两条直线侧边207,两条连接侧边206分别与两条直线侧边207连接,圆弧侧壁204的直径与套铣筒100的内径相同,引流侧壁203与套铣筒100的内壁面围成间隙300。
44.将筒状捞杯200的圆弧侧壁204的直径设置成和套铣筒100的内径一致,使筒状捞杯200装入套铣筒100后,筒状捞杯200的外壁面上除了引流侧壁203以外的区域均能和套铣筒100紧密贴合,以防止筒状捞杯200安装在套铣筒100后,出现左右晃动或松动的问题,提高连接可靠性。
45.并且,将筒状捞杯200的的圆弧侧壁204设置成和套铣筒100的内径一致,直接将筒状捞杯200从套铣筒100的端部插入套铣筒100内即可,能快速将筒状捞杯200定位安装在套铣筒100内。
46.在筒状捞杯200的外壁面上的引流侧壁203与套铣筒100的内壁面围成间隙300,所以筒状捞杯200安装在套铣筒100中后,引流侧壁203不会和套铣筒100的内壁面接触。这样在冲洗作业时,就能使循环液通过间隙300从封闭端202流动至开口端201。
47.示例性地,如图2、3所示,引流侧壁203为平面。其中,引流侧壁203与筒状捞杯200的中轴线平行。这样可以让引流侧壁203和套铣筒100的内壁面形成类似半圆的间隙300,以供循环液流动。
48.其中,引流侧壁203上距筒状捞杯200的中轴线的最小距离,可以根据落物的尺寸范围确定,以使得循环液中携带的落物也能通过间隙300,移动至筒状捞杯200的开口端201。
49.例如,根据套铣、打捞经验确定出,井底内的落物的尺寸大小通常在50mm以内,因此引流侧壁203上距筒状捞杯200的中轴线的最小距离x至少需要小于筒状捞杯200的外径r与50mm的差值。即x<r-50。
50.示例性地,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引流侧壁203为朝圆弧侧壁204的中轴线所在方向弯曲的曲面。这样可以让引流侧壁203和套
铣筒100的内壁面形成类似椭圆的间隙300,以供循环液流动。
51.相较于引流侧壁203为平面,将引流侧壁203设置为曲面后,能使得套铣筒100的内壁面和引流侧壁203之间形成尺寸更大的间隙300,以供循环液通过,当落物尺寸较大而落物不易打捞时,可以更换该种引流侧壁203为曲面的筒状捞杯200,以便于打捞。
52.可选地,如图2所示,筒状捞杯200的封闭端202为斜面,引流侧壁203的轴向长度不大于圆弧侧壁204的轴向长度。
53.这样当循环液冲击封闭端202时,斜面能将循环液引导至从封闭端202引导至封闭端202的周边区域。而且封闭端202上距离套铣筒100的下端最远的区域是与引流侧壁203相连的,所以循环液经斜面能直接被引导至间隙300所在位置,从而方便循环液快速进入间隙300,完成冲洗打捞作业。
54.同时,将封闭端202设置为斜面,能将封闭端202受到的一部分冲击力分散成径向的作用力,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筒状捞杯200因受到较大冲击力而脱离套铣筒100,在套铣筒100内轴向滑动。
55.示例性地,斜面上还可以设置有排流孔205,这样循环液抵达开口端201而落入筒状捞杯200后,落物能保留在筒状捞杯200内,而筒状捞杯200的循环液则可以通过排流孔205排出,以避免循环液占据较大的筒状捞杯200的内腔空间,使得单次打捞能捞出更多的落物。
56.图5是图2提供的一种b-b截面示意图。如图2、5所示,套铣装置还包括限位销轴401,限位销轴401的两端均与套铣筒100的内壁面连接,限位销轴401位于筒状捞杯200的下方。
57.其中,在套铣筒100的内壁面上可以设置有两个连接孔,两个连接孔同轴相对分布。限位销轴401的两端则分别插装在两个连接孔内,以将限位销轴401固定在套铣筒100内。筒状捞杯200位于限位销轴401的上方,且筒状捞杯200的封闭端202和限位销轴401相抵,从而通过限位销轴401将筒状捞杯200限制在套铣筒100内,以防止筒状捞杯200下落。
58.由于筒状捞杯200的封闭端202为斜面,且限位销轴401和斜面相抵,这样限位销轴401还可以起到防止筒状捞杯200在套铣筒100内旋转的目的。以避免冲洗作业过程中,引流侧壁203和套铣筒100的内壁面间的间隙300频繁变动位置,而影响冲洗效果。
59.示例性地,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套铣筒100内还可以设置过滤筛500,过滤筛500包括:安装环501和筛网502,筛管设置在安装环501的内孔中。其中,安装环501的外径与套铣筒100的内径相同,且安装环501同轴插装在套铣筒100内,并通过销钉固定在套铣筒100中。在套铣筒100内,过滤筛500在筒状捞杯200的上方,且两者间隔布置。
60.其中,过滤筛500中筛网502的网孔尺寸不大于落物的平均尺寸,以阻挡循环液中的落物穿过过滤筛500。
61.通过在筒状捞杯200的上方设置过滤筛500能用于阻挡循环液中的落物,但不阻挡循环液的顺利通过。这样过滤下来的落物就会落入筒状捞杯200中,以避免循环液携带落物至套铣筒100中的其他位置。
62.可选地,如图2所示,筒状捞杯200包括捞杯本体210和扶正环209,引流侧壁203和圆弧侧壁204围成捞杯本体210的外壁面,扶正环209位于捞杯本体210的上端且与捞杯本体
210同轴连接,扶正环209的外径与套铣筒100的内径相同,且扶正环209的壁厚与捞杯本体210的壁厚相同。
63.其中,扶正环209的外径是和套铣筒100的内径相同的,这样扶正环209安装至套铣筒100后就使扶正环209和套铣筒100能保持同轴的位置关系,而无需校正。而扶正环209又是和筒状捞杯200的同轴连接的,所以设置扶正环209能使筒状捞杯200和套铣筒100之间保持同轴的位置关系。
64.并且,扶正环209的壁厚与捞杯本体210的壁厚相同,以保证扶正环209的内壁面和引流侧壁203之间具有空隙,使间隙300内的液体能通过空隙流动至筒状捞杯200的上方。
65.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引流侧壁203上设有贯通捞杯本体210的过孔208,且过孔208沿捞杯本体210的轴向延伸至扶正环209。
66.由于扶正环209自身具有一定的壁厚。因而,在引流侧壁203与扶正环209连接的区域,引流侧壁203和扶正环209的内壁的空隙要小于引流侧壁203和套铣筒100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300,这样会遮挡部分尺寸较大的落物抵达开口端201。因此,通过在引流侧壁203与扶正环209连接的区域设置过孔208,能增大扶正环209和引流侧壁203之间的空隙,使得绝大部分落物均能抵达开口端201。
67.并且,通过在引流侧壁203上设置过孔208,也能引导循环液直接进入到筒状捞杯200内,以快速将落物聚集在一起。
68.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套铣装置还包括引流挡板403,引流挡板403位于套铣筒100内且位于开口端201的上方,引流挡板403的一侧与套铣筒100的内壁面连接,引流挡板403与间隙300相对。
69.由于引流挡板403是和间隙300相对的,这样循环液流过筒状捞杯200后,就会冲至引流挡板403,从而使得循环液能改变流动方向,使得大部分循环液能进入到筒状捞杯200中,以收集循环液中的落物。
70.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引流挡板403可以倾斜设置,引流挡板403和套铣筒100的中轴之间的夹角可以是30
°
至60
°
,且引流挡板403和套铣筒100连接的一侧距套铣筒100的下端的距离最近。这样循环液冲至引流挡板403后,对引流挡板403的冲击力更小,也更容易将循环液引导至位于引流挡板403一旁的筒状捞杯200中。
71.可选地,如图2所示,套铣装置还包括上接头405,上接头405同轴插装在套铣筒100内。上接头405的下端设置有外螺纹,套铣筒100的上端设置有内螺纹,上接头405的下端和套铣筒100的上端螺纹连接。
72.由于上接头405是插装在套铣筒100内,所以上接头405能缩小套铣筒100的上端的开口尺寸。这样即使筒状捞杯200的封闭端202受到较大冲击而向上滑动,也能在上接头405的阻挡下,保留在套铣筒100内。
73.可选地,如图2所示,套铣装置还包括套铣头404,套铣头404同轴连接在套铣筒100的下端。
74.其中,套铣头404呈筒状,套铣头404的上端与套铣筒100的下端同轴连接,而套铣头404的下端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周向间隔布置的磨铣凸起。
75.在井下作业遇到卡钻时,通过管柱将套铣装置下入卡阻位置,在井口控制管柱旋转,使套铣头404上的磨铣凸起能磨铣井内落鱼,以将落鱼磨铣成碎颗粒,从而沉落在井底
形成落物。
76.在本公开的另一些实现方式中,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套铣装置的截面图。如图8所示,筒状捞杯200呈圆筒状,筒状捞杯200的外径小于套铣筒100的内径,筒状捞杯200偏心插装在套铣筒100内,且筒状捞杯200的部分外壁面与套铣筒100的内壁面连接。筒状捞杯200可以通过销钉和套铣筒100固定连接。该种类型的筒状捞杯200能和套铣筒100形成月牙形的间隙300,与图2所示的筒状捞杯200相比,能更大程度地增大间隙300的尺寸,以便于循环液中携带的落物能经过筒状捞杯200。
77.在使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套铣装置打捞井底落物时,首先,将套铣装置安装在管柱上,具体可以是将套铣筒100的上端通过上接头405和管柱的下端连接在一起。然后,从井口下入管柱,当套铣筒100的下端距井底10米左右时,控制井口封井器关闭套铣筒100和管柱之间的环空。接着,开泵建立反循环,向套铣筒100和管柱之间的环空中泵注循环液,且一边泵注循环液,一边缓慢下放管柱,使套铣筒100的下端抵达井底,经充分循环后小幅上下拉动管柱,期间每隔10min至15min停泵3分钟。使被循环液冲刷携带上返的落物经过筒状捞杯200和套铣筒100之间的间隙300后,随流速突变的循环液一起沉降滑落到筒状捞杯200中,实现清理井底落物的目的。
7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套铣装置,在井号为狮58-1的井内进行5次打捞作业,且5次打捞作业施工均成功,该套铣装置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便于使用。
79.以上,并非对本公开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公开已通过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公开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公开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公开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100);筒状捞杯(200),插装在所述套铣筒(100)内,所述筒状捞杯(200)具有相反的开口端(201)和封闭端(202),所述封闭端(202)靠近所述套铣筒(100)的下端,所述筒状捞杯(200)的外壁面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300),所述间隙(300)从所述开口端(201)延伸至所述封闭端(2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捞杯(200)的外壁面包括:引流侧壁(203)和圆弧侧壁(204);所述引流侧壁(203)具有两条连接侧边(206),所述两条连接侧边(206)平行于所述筒状捞杯(200)的轴向,所述圆弧侧壁(204)具有两条直线侧边(207),所述两条连接侧边(206)分别与所述两条直线侧边(207)连接,所述圆弧侧壁(204)的直径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径相同,所述引流侧壁(203)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壁面围成所述间隙(30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侧壁(203)为平面;或者,所述引流侧壁(203)为朝所述圆弧侧壁(204)的中轴线所在方向弯曲的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捞杯(200)的封闭端(202)为斜面,所述引流侧壁(203)的轴向长度不大于所述圆弧侧壁(204)的轴向长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铣装置还包括限位销轴(401),所述限位销轴(401)的两端均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壁面连接,所述限位销轴(401)位于所述筒状捞杯(200)的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捞杯(200)包括:捞杯本体(210)和扶正环(209),所述引流侧壁(203)和所述圆弧侧壁(204)围成所述捞杯本体(210)的外壁面,所述扶正环(209)位于所述捞杯本体(210)的上端且与所述捞杯本体(210)同轴连接,所述扶正环(209)的外径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径相同,且所述扶正环(209)的壁厚与所述捞杯本体(210)的壁厚相同。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侧壁(203)上设有贯通所述捞杯本体(210)的过孔(208),且所述过孔(208)沿所述捞杯本体(210)的轴向延伸至所述扶正环(209)。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捞杯(200)呈圆筒状,所述筒状捞杯(200)的外径小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径,所述筒状捞杯(200)偏心插装在所述套铣筒(100)内,且所述筒状捞杯(200)的部分外壁面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壁面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铣装置还包括引流挡板(403),所述引流挡板(403)位于所述套铣筒(100)内且位于所述开口端(201)的上方,所述引流挡板(403)的一侧与所述套铣筒(100)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引流挡板(403)与所述间隙(300)相对。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套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铣装置还包括套铣头(404),所述套铣头(404)同轴连接在所述套铣筒(100)的下端。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套铣装置,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该套铣装置包括:套铣筒;筒状捞杯,插装在所述套铣筒内,所述筒状捞杯具有相反的开口端和封闭端,所述封闭端靠近所述套铣筒的下端,所述筒状捞杯的外壁面与所述套铣筒的内壁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从所述开口端延伸至所述封闭端。本公开能在冲洗井底落物时将落物收集起来,有效缓解落物随意翻滚集积的问题,改善井下管柱的工作环境。改善井下管柱的工作环境。改善井下管柱的工作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
颜生鹏 颜增豪 乔根才 刘君林 罗敬兵 焦士杰 张保平 王夫军 吴颜雄 张福林 周胤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4.19
技术公布日:
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