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管道应选择安全、稳定、可靠的路由,确保管道安全,同时尽量与其他电信运营商的管道路由保持一定隔距。 (2) 尽量顺沿公路或城区街道,以便于方便施工及维护工作。
(3) 管道一般应建筑在人行道下,亦可建在慢车道下,但不宜建在快车道下。
(4) 管道中心线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或建筑红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5) 塑料角码管道不宜建筑在埋深较大的其它管线附近。
(6) 人(手)孔内不得有其他管线穿越。
(7) 通信管道与通道应避免与燃气管道、高压电力电缆在道路同侧建设,不可避免时,通信管道、通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间距(指管道外壁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1.2-1规定。
表1.2-1 通信管道、通道与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间的最小间距表 (单位:m)
其他地下管线及建筑物名称 | 平行净距 | 交叉净距 |
已有建筑物 | 2.0 | - |
规划建筑物红线 | 1.5 | - |
给水管 | d≤300mm | 0.5 | 0.15 |
300mm<d≤500mm | 1.0 |
d>500mm | 1.5 |
污水、排水管 | 1.0注① | 0.15注② |
箱包手把热力管 | 1.0 | 0.25 |
煤气管 | 压力≤300kPa(压力≤3kg/cm2) | 1.0 | 0.3注③ |
300kPa<压力≤800kPa (3kg/cm2<压力≤8kg/cm2) | 2.0 |
电力电缆 | 35kV以下 | 0.5 | 0.5注④ |
≥35kV | 2.0 | 红外感应水龙头
| >35kV | 2.5 | - |
通信电缆(或通信管道) | 0.5 | 0.25 |
通信电杆、照明杆 | 0.5 | - |
绿 化 | 乔木 | 1.5 | - |
灌木 | 1.0 |
道路边石边缘 | 1.0 | - |
铁路钢轨(或坡脚) | 2.0 | - |
沟渠(基础底) | - | 0.5 |
涵洞(基础底) | - | 0.25 |
电车轨底 | - | 1.0 |
铁路轨底 | - | 1.5 |
| | | |
注:
① 主干排水管后敷设时,其施工沟边与管道间的平行净距不宜小于1.5m。
② 当管道在排水管下部穿越时,交叉净距不宜小于0.4m,通信管道应作包封处理。包封长度自排水管道两侧各长2m。
③ 在交越处2m范围内,煤气管不应做接合装置和附属设备,如上述情况不能避免时,通信管道应作包封处理。
④ 如电力电缆加保护管时,交叉净距可减至0.15m。
2. 管道段长
管道的段长,主要考虑光(电)缆的标准制造长度和光(电)缆布放时的最大允许拉力以及线路分支点、引上点、叉路口、光(电)缆接入点等因素确定。本工程管道段长根据道路具体情况而定。
3. 管道容量
新建道路新建通信管道,可根据机房业务容量管道管孔数可定为2孔、3孔、4孔6孔、和8孔,根据道路规模机房业务容量做相应调整。
表1.2-2 管道容量表
道路类型 | 城市 | 乡镇 | 备 注 |
核心节点出局 | 24~48 | | 各出局方向管孔数之和 |
汇聚节点出局 | 12~24 | 8~12 | 各出局方向管孔数之和 |
近局段管道 | 与出局管道容量匹配 | 注1 |
分纤点引入段管道 | 6~8 | 4~6 | 注2 |
多人交互式VR主干管道 | 6~8 | 4~6 | 城区几纵几横道路和节点附近道路 |
支线管道 | 2~6 | 2~4 | 与主干道相连接的道路塔机电机 |
支线或其他引入段管道 | 2 | 2 | |
| | | |
注1:近局段管道指离节点最近的主要分支管孔至节点的局前管孔之间的管道。
注2:主要指光缆交接箱和其他具有良好分纤条件的节点,如位置较好的、营业厅等。
4. 人(手)孔型式
根据管孔容量本工程选用1.5m×0.9m×1.2m手孔、SK1和SSK小手孔。图中所标注的尺寸均为手孔的内净尺寸。
5. 管材选用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管道建设主要选用梅花管和波纹管等。其规格:7×28/32梅花管和管外径为110mm(壁厚10mm) 波纹管。
管道剖面设计
1. 管道埋深
(1) 通信管道的埋设深度(管顶至路面)在人行道下不宜小于0.70m,在车行道下不宜小于0.8m,管道顶部距人孔内上覆底部的净距不应小于0.3m,进入人孔处的管道基础顶部距人孔基础顶部不应小于0.4m。
(2) 各种路面至管道顶最小埋深不宜低于表1.2-2的要求。当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混凝土 包封或钢管保护。
表1.2-2 路面至管顶的最小深度表 (单位:m)
类别 | 人行道、 绿化带下 | 车行道下 | 与电车轨道交越 (从轨道底部算起) | 与铁道交越 (从轨道底部算起) |
水泥管、塑料管 | 0.7 | 0.8 | 1.0 | 1.5 |
钢管 | 0.5 | 0.6 | 0.8 | 1.2 |
| | | | |
(3) 考虑管道埋深时,下列情况应作相应的调整:
① 城市规划对今后道路扩建、改建后路面高程有变动时。
② 与其他地下管线交越时的间距不符合表1.2-2的规定时。
③ 地下水位高度与冻土层深度对管道有影响时。
2. 管道坡度
管道敷设应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渗入管内的地下水流向手(人)孔。管道坡度可为3‰~4‰,不得小于2.5‰;如道路本身有坡度,可利用地势获得坡度。管道坡度通常有一字坡和人字坡两种。
管道采用一字坡,在不影响坡度和埋深等要求下,应尽量使人孔两侧管道的相对管孔接近水平。错口程度控制在50cm以内。
1.管道断面设计
1. 管道地基
在承载能力大于其荷重的两倍以上的土壤,且地下水位长年在地基以下时采用天然地基;在地下水位甚低的地区,如果管沟原土地基的承载能力超过管道及其上部压力的两倍以上,且又为稳定性的土壤时,在沟底经平整后,可直接在其上铺设管孔;如土质松散,稳定性差,原土地基必须经过人工加固(或铺填碎/片石底基),当原土超挖时需采用表层夯实法处理地基。
2. vr漫游管道基础
在一般土质中采用混凝土基础,在沉陷性较大的土壤中、或在管道路由中有较大跨度的跨越建筑时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若管道路由所在位置土质较稳固,但地下水位较高,则采用混凝土基础。
3. 人孔基础和上覆
人孔基础采用12cm C15混凝土基础,人孔上覆采用钢筋混凝土浇制(15cm C15)。手孔基础采用10cm C15混凝土基础,人(手)孔应建混凝土基础,当遇到土壤松软或地下水位较高时,还应增设渣石地基或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有关人(手)孔结构请参阅标准图。
1.管道的包封
(1) 管道包封应采用C15混凝土包封,其厚度一般设计为顶部50mm,两侧厚度各为50mm。
(2) 当管道位于排水管下方时,除应有0.4m的安全距离外,管道还应用C15以上的混凝土包封,包封厚度一般为100mm,长度每边宽出2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