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作文之学习竹编作文

阅读: 评论:0

学习竹编作文
流媒体播放
【篇一:竹编学习材料】
辅导员授课交流记录
  一、 时间:2009.2.16
二、 地点:办公室
三、 主讲人:裘黄丽
四、 参加人员:刘锋、林建淳、吴丁强、俞国云、沈荣彪、孙杭
五、 课程项目:环保竹编制作
六、 方式:理论知识讲解及实际操作,学生动手和老师指导相结合 七、 交流记录
(1)竹编工艺品制作分听、看、编制(编、整、修)三个步骤
1.首先由竹来导入我们的课题,由“竹--竹编--环保竹编”
竹的奥秘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等。
竹的精神和品格
它以其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历来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中国人所推崇的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等美德的生动写照等。
竹子的用途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等。
2.竹编制作的基本编法(边看边学)
①. 压挑法  ④.十字结法(7).人字型法(收编)
透视望远镜 ②. 井字结法⑤.轮口结法(收编)
③. 8字结法(6).米字结底法(结底)
3.具体讲解竹编制作步骤:内孔撑圆涨紧夹具
编织材料:环保纸藤、塑料打包带若干、剪刀、双面胶
编法:米字型编法、压挑法
  操作步骤
a.打底  b.交叉编织c.收边
编: 在编制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竹篾的紧密,操作时需有足够的耐心整:制作中要时刻留意整理制品,整密、压紧,尽量使其更加精致漂亮修:在制作接近尾声的时候,修边、修整整个制品,增强其效果
4.讲明工具的真确使用方法及安全性操作(本课程所需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2)实际操作、现场指导(针对难度较大的部分,个别指导)
(3)挑选比较好作品进行总结,以对其作品进行鼓励和褒扬为主
  八、交流总结
在前面理论内容,竹的渊源精神品质及用途方面还可详细一些;工具使用要合理;讲解应简洁明了;最后的作品展示应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实际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所授竹编课程样式单一,缺乏创新性,主要是所编物品的单一;
(2).样品的管理混乱,经常出现样品的丢失;
黑猎蝽 (3).分发竹编材料的数量、长短还待进一步改进。
【篇二:竹编文章】
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初期。
笔杆贴标机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栗和猎物,比起过去已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人们就把食物及饮水等保存下来,为储存这些食物和饮水,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刀、石斧等工具砍下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编织实践中,由于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因此,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织的主要材料。
  我国竹藤编织始于原始社会。殷商时期,竹藤的编织纹样开始丰富起来,在陶器的纹印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浪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向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渐精细。
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广阔,经济发达。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楚文化造就了楚国织造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南长沙、湘乡、常德;湖北江陵、当阳、松滋、随州、鄂城、大治以及河南信阳出土了大量的竹编用具。从这些编织精美的竹编用具来看,战国时期楚国的竹编编织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短柄竹编扇】(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楚墓出土、战国)
当时楚国的冶铁手工业已相当发达,青铜工具已被锋利的铁工具所取代,这对于促进竹丝篾片的加工和竹编织物的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楚国竹编织物,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的。这些竹编织物品种繁多,用途广泛,主要有竹席、竹帘、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出土数量达百件之多。在编织技法上也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竹席主要用人字编织法,竹篓主要用六角眼编织法,竹箱主要用矩纹编织法(俗称锁壳编),竹篮主要用圆形盘旋编。
  楚文化哺育出来的竹编编织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用染的竹篾来编织器皿开创了竹编染的先河。独具一格的竹箱和竹扇,在当时是实用和欣赏兼备的生活用品,就在200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赞赏,其编织方法,也仍为我们所沿用。
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竹编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后来,又相继流传到我国南方和东南沿海的产竹区。
唐宋时期,湖北蕲春的竹编艺人在当地的特产蕲竹上施艺,编成称为“蕲簟”的席子,这种席子做工精细,编织光洁,质软似锦,折叠如布,堪称一绝。
  据《新唐书》记载,蕲簟是唐代向皇宫呈送的必不可少的贡品。在《广志绎》中,对蕲席有“蕲竹为器,抽削如丝,织巧甲于天下”的记载。以名贵的蕲席送人,是唐宋时的一种时尚。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买的蕲席一床,寄给他的莫逆好友——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元稹,还附去这样一首诗:
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织成双人簟,寄与独眠人。卷作筒中信,舒为席上珍。滑如铺薤叶,冷似卧冰鳞。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
  南宋时期的福建古城漳州,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到漳州任知府,对竹子的编织颇感兴趣,
把它列入“提倡中兴”的建城规划之中。据《漳州府志》记载,南宋漳州的竹篮编织工艺已相当精细,并出现了竹碗、竹床、竹筷等竹子工艺制品,这门手艺在漳州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使漳州成了竹编、竹制工艺兴旺发达之地。
  明代初叶,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他们游乡穿街,上门加工,使一些生活日常用品也披上极致的竹编服饰。竹席、竹篮、竹箱及竹编的轿蓬等,都是编织相当讲究的
竹编工艺品,其中尤以竹席最为著名。湖南益阳素有“竹器城”之称,据《益阳县志》特产篇记载,益阳的水竹凉席始创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柔软精致,全国珍用,较任何篾席为佳”。
  明代中期以后,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不仅编织越来越精巧,而且还和漆器工艺相结合,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存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时期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编织精致的传统民间工艺竹篮,成为江南一道醒目的民俗风情,如走亲戚担的托篮、盛糖果用的盘罐、赴京赶考时考生用的考篮、富家妇女用的针线圆盒,其他还有香篮、食篮、花篮。。。。都是编织相当讲究的工艺品。这些工艺竹编品的形态多种多样,所用篾丝也日趋精细,最细的每厘米内可排列40多根篾丝。编织技法也千姿百态,还能编出各种花样和字画。
  【竹编经贩图.清.孙兰荪】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历经几千年的传统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基本上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达150余种编织法。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能运用这些编织法,得心应手的编织出各种编织物。当时主要流行的编织技法有:十字编、人字编、六角编、螺旋编、圆面编、绞丝编、穿篾编、穿丝编、弹花编、插筋编及各种硬板花图案。创制的品种有:篮、盘、箱、盒、屏风、灯笼、窗帘、罐、轿蓬、扇子等10余个大类。这些品种大多盛行于民间,有的是当时馈赠亲友的礼品,更多的则是姑娘出嫁的陪嫁品。
【传统民间工艺蓝(掣篮)】
  1937年后,在侵华日寇的铁蹄下,竹编工艺受到沉重打击,生产和销售遭到破坏,竹编生产处于停顿状态,大部分竹编艺人放下手中的篾刀改行从事它业,只有少数竹编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手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竹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地回归到工艺美术行业,并毫无愧的进入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大量涌现,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有的还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
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长期僵冷的竹编艺苑里泛出了暖人的新绿,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灿烂的青春。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海外客商需求量的增加,再加上竹编工艺和科学技术的结合,许多传统的工艺得到更新,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新品种、新花日益丰富,竹编的地方特更为多姿多彩。一根根普通的竹丝篾片发出了神奇的光彩,它为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加强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国家换取外汇,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进入了21世纪后,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冲击传统的手工艺品,再加上大量廉价商品的进口及员工工资的增长,使竹编企业相继转制走向个体。显现竹编工艺实力的大型工艺竹编精品难以维持,竹编工艺渐渐失去竞争力而开始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精品在缓缓冒尖。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想法设法在积极扶持,“中国竹子博物馆”和“中国竹艺博物馆”相继建立,馆内陈列了大量的竹编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中国竹编艺术品的风采。  竹雕
  中华名族在竹子上进行雕刻远在纸、墨、砚发明之前,那时,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原始的工
具在竹子上刻划符号用来记事。这种原始的竹刻应早于甲骨文,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特征,而最早在竹子上刻划的符号与原始的岩石刻划有类似之处,与出土的甲骨文相比要古拙得多。
  远古时期,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不生长竹子,先民们记事一般刻写在兽骨上,后发展为甲骨文。我国南方盛产竹子,先民们就将符号刻在竹子上,这种符号后来就慢慢地形成古拙的文字,成片成片地刻划在竹片上,串缀起来便形成“书”,这就是“竹简”。
  【竹简】
据古代文献记载,竹刻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汉代戴圣在《礼记。玉藻》上记述,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又称手板)就有用竹片制成的。
  随着竹简文化的发展,在竹器上篆刻图纹和文字的竹刻工艺也应运而生,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便出土了一件在柄上刻有走龙图纹的竹勺,刻纹细致,走龙样式和当时西汉时期的龙纹一致,这是至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竹刻艺术品。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汉漆竹勺】
家具附件
  秦汉以来,竹又被刻制成“符”和“节”。在竹筒或竹节上施以刀刻图案纹样,然后一分为二,便成了权力或信物的象征,一方交君王,一方交臣子,这便是“符”和“节”。“符”是代表君主权威的凭信物,两半“符”合在一起,刻纹一致时,则可行驶君主的权力。“节”是君主授予出使国外大臣的凭信物。《汉史》中注释说:“节以毛为主,上下相得,取像竹节,因为名。”

本文发布于:2023-06-26 15:1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532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竹编   编织   竹子   工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