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玉溪分局,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城市河道在城市生活生产、调洪纳污、调节城区小气候发挥着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河道黑臭水体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着重从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出发,总结国内外现有治理技术,为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预防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600x22助燃剂
【关键词】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形成原因;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21)01-0037-02
广告伞制作
0前言
城市河道是指发源于城区或流经城区的河道,包括自然河流和人工沟渠,是城市时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功能密切联系,它不仅起到水体循环、调洪纳污、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能美化环境、净化水体。然而,由于城市快速扩张、人口剧增、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河
道水体普遍污染较重,甚至出现因污染而黑臭的黑臭水体,这类黑臭河道已严重影响城市发展和人居生活。
城市河道黑臭属于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主要由于大量有机物污染物进入河道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水体中氧气大量被消耗,厌氧细菌大量繁殖从而使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产生大量的有臭气体如胺类、硫化氢等逸出水面,使水体发臭。在此过程中部分金属污染物因在缺氧环境下反应,与水中硫形成硫化亚铁等在水体中呈现黑,致使水体发臭发黑,形成黑臭水体[1]。 城市河道黑臭已在我国各大小城市河道中普遍存在,在住建部、环保部落实“水十条”全国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摸底检查中发现,在检查的295个大中城市中,有70%的城市存在大量的黑臭水体[2]。
1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
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我国将于2030年前消除全部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应按其污染因素而采取不同治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因此,充分了解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对治理起关键作用。
中关村大街15号造成城市黑臭水体的原因主要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物量超过水体自身的纳污及净化能力。为保障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有效治理,首先应从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及污染物类型进行分析,再针对
具体的原因加以治理。分析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归纳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1生活废水进入河道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
生活污水排放量剧增,城市部分区域未建设污水截流管网或
建设滞后,造成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道,这是河
道黑臭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城市地表径流污染
在我国部分老城区中,污水管网未能完全实现雨污分流,
导致城市在初期降雨过程中,地表径流携带大量的地面污染
物直接进入河道,从而导致河道水体污染。
1.3工业污水排放
虽然目前城市中环境保护和执法的力度加大,多数企业
基本实现零排放,工业污水直接进入河道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在工业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仍存在污染物泄漏等问
题,同时部分小规模企业仍存在偷排漏排的情况,对河道的污
染仍不可轻视。
1.4农业尧养殖废水等进入河道
城市郊区农业、养殖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大量化肥、
农药、饲料及禽畜粪便,部分小规模农业、养殖生产企业很少
建设专门的污水处理措施,大量这类污染物会随雨水直接进
入河道。
1.5河道内水体沉积物释放
绝大部分污染物进入河道后,会经沉淀累积在河道底部,
形成水体沉积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水体沉积物在物理、化热转印墨水配方
学和生物作用下,再次与水体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1.6河流自净能力减弱
现阶段大部分城市河道为满足城市发展和城市防洪的需
要,人为浇筑成“河道加盖”“三面光”等样式,致使河道内动
植物生存环境和下渗条件等环境要素发生改变,从而大大减
弱了河道自身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37
2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治理措施
近年来,“河长制”“水生态文明”“水十条”等工作的大力推行,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治理。在整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形成原因及污染源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现阶段,国内外河道黑臭水体治理措施主要大致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法三大类。引道结构图
2.1物理法
2.1.1人工曝气增氧
黑臭水体中一般溶解氧含量较低,甚至处于无氧状态。人为向水体中冲入空气或氧气进行曝气,人为提高黑臭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增强水下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其原理是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降解等作用协同去除水体中污染物。
2.1.2河道清淤
绝大部分污染物进入河道后,会经沉淀累积在河道底部,形成淤泥,淤泥中含有大量以氮、磷为主的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淤泥将再次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河道清淤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对河床及河底进行清淤疏浚,到达从内源对污染物进行清除,同时扩宽河道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然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耗资较大,对生态环境影响往往造成不确定性而受限推广。
2.1.3引水补水
引水补水主要通过工程调水对河道内黑臭水体进行稀释,虽然短时间内明显降低污染物浓度及总量,提高河道水体的溶解氧,恢复部分自净能力,但黑臭水体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污染物也随着稀释后转移到下游,给下游水生态环境带来纳污压力,因此,该方法单独使用时只能作为一种临时应急手
段,主要还要配合其他治理措施一起使用。
2.1.4污水截流
污水截流从外源上控制污染物进入河道总量,其主要工程是建设完善城市污水截流管网系统,实现雨污分流,使生活污水完全进入管网处理后排放,从而控制和削减污染物总量。
2.2化学法
化学法措施治理河道黑臭水体一般来说主要分为化学除藻和絮凝沉淀法。化学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并能在短时间内改善黑臭水体感官效果。然而在加入大量化学试剂治理河道黑臭水体的同时,还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从长远角上考虑,除非应急和健康安全允许,一般情况不适宜采用化学法治理河道黑臭水体。
2.3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法
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水体治理方法,主要作用是通过河床内植被和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法优点在于工程造价低、稳定性强、没有二次污染且能改善城市景观,美化环境。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法主要分为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及微生物强化修复措施。2.3.1人工湿地法
人工湿地最早源于1953年德国Max Planck,该研究所的在研中发现芦苇能去除大量有机和无机物,由于人工湿地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该方法在水循环中能有效提高水体自净化能力,且能发挥良好景观效果,近年来人工湿地被广泛用于水生态治理之中。
2.3.2生物浮岛法
生物浮岛基于无土栽培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植物的生长繁殖过程需要大量营养,生态浮岛植物的根系在水中形成的富氧环境和根系表面的生物膜能高效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含量,有效抑制河道内黑臭现象,改善河流水质,美化环境。2.3.3微生物强化修复
微生物强化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人为创造一个有益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把水体中污染分解为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在采用微生物强化修复时,应根据污染物类型选择微生物种类,同时也可向河道中投放生物抑制剂,刺激淤泥中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创造良好的水体自净环境。
3结语
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13日,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20个城市排查确认黑臭水体2026个,累计有321个黑臭水体完成了整治工程,占总数的16%;已经开工整治的有641个,占总
数的32%,还有1064个待整治,占总数的52%。整治比例详见图1,因此,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形式仍然严峻。
虽然在城市河道黑臭水体治理方法较多,但在治理过程中应首先了解形成黑臭水体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选取治理措施。在治理过程中应首选既能稳定治理且能美化环境的生态治理措施,应结合多个措施同时治理,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制,从源头上加强入河污染物的控制,使城市河道黑臭水体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才是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彻底治理的有效途径,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
ktv点歌台
参考文献
[1]刘燕娜.城市黑臭河流的治理技术及其效果分析[D].聊城:聊城大
学,2011.
[2]朱品文.全国多半城市存在黑臭水体[J].生态经济,2016,32(5):10-13.
[3]李林锋,年跃刚,蒋高明.人工湿地植物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
治,2006(8):616-620.
[4]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有序推进[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2016-12-13.v/zxydt/201612/ t20161213_229941.html
收稿日期:2020-12-11
作者简介:李隽(1971—),女,汉族,云南祥云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水质分析与评价工作
。
图1我国25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状况(截至2016年12月13日)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