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程序设计 我们以三个典型的产品来介绍如何编写加工程序。在编写程序之前请操作人员务必先熟悉《操作说明书》,并能熟练操作机床。 首先介绍一些编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名词: 过冲量: 由于系统采用液压驱动,当X轴或Z轴在进给到某一数值时需要由快进转换为工进时,该轴必会沿进给方向冲过一定数值的位移量后才会停下。所冲过的数值称为过冲量。因此在设定各轴进给量时需要用所测得的数据减去过冲量,得到的才是所需的数值。 延 时: 在某一个工作状态结束后,设定延迟的时间量。 加 压: 系统持续对Z轴施加压力。 工 进: X轴和Z轴使用慢速的工作速度做进给运动。 快 进: X轴和Z轴使用快速的工作速度做进给运动或退回。 ⑴、劈开轮 零件图纸中需要掌握几个编程所需要的数据,简图见图 26。 另外,还需要操作人员实际测绘出三个X轴和Z轴的过冲量。方法如下: 开机后,依次到各轴的零点,然后按"F5"进入"程序"状态,按"F3"后输入ceshi.dat以新建一个名为ceshi.dat的程序。然后编写以下程序: n 1 0 (第一程序段) x1 10 2 (x1快进10mm) x2 10 2 (x2快进10mm) x3 10 2 (x3快进10mm) z 20 2 (z 快进20mm) 按"F2"存盘后退出。按"F1"进入"自动"状态,按下"启动"按钮,此时三个X轴和Z轴会同时以快进的速度进给所设定的数值,此时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数值都要大于所设定的10mm和20mm,记录下四个数值,用各轴的数值分别减去所设定的10mm和20mm,得到的数值即是各轴的过冲量。 按"ESC"退出,然后按"F2"进入"手动"状态,分别选择各轴按"手动退"将四轴退回。 得到各轴的过冲量后,我们还需要各旋轮在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见图26。因为我们需要设定X轴由快进转换为工进时的数值。我们用旋轮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减去过冲量,就得到了快进转工进的数值了。最后需要确定Z轴压紧零件时的数值,在此假定为E。 在这里我们设定X1、X2、X3旋轮距零件1mm(旋轮快进时防止和零件发生碰撞的安全系数)处时的尺寸分别为:A、B、C;过冲量分别为Δ1、Δ2、Δ3、Δz。因为劈开轮只需要使用X1和X3旋轮,不需要X2,因此在开机前不选X2。 程序示例如下: n | n | 0 | (第一程序段) | z | E –Δz –2 | 2 | (Z轴快进的数值,其中E减去的2mm为安全系数) | n | 2 | 0 | (第二程序段) | z | Δz +2 | 1 | (Z轴工进的数值,工进和快进的数值相加等于E) | n | 3 | 0 | (第三程序段) | s | 1 | 0 | (主轴旋转) | m | 50 | 1 | (Z轴加压) | n | 4 | 0 | (第四程序段) | x1 | A –Δ1 | 2 | (X1轴快进的数值) | 谷氨酸发酵 n | 5 | 0 | (第五程序段) | x1 | Δ1+10 | 1 | (X1轴工进10mm) | n | 6 | 0 | (第六程序段) | x3 | C –Δ3+Δx | 2 | (X3轴快进的数值,Δx为X3旋轮进到被X1劈开部分内的距离) | n | 7 | 0 | (第七程序段) | x1 | 13–10+1 | 1 | (X1轴工进的数值) | x3 | 6 | 1 | (X3轴工进6mm)(注意速度上的搭配,见图3) | n | 8 | 0 | (第八程序段) | x1 | -20 | 2 | (X1轴快退的20mm) | n | 9 | 0 | (第九程序段) | x3 | 13–6+Δ3–Δx | 1 | (X3轴继续完成剩余工进值) | n | 10 | 0 | (第十程序段) | t | 1.5 | 0 | (延时1.5秒) | n | 11 | 0 | (第十一程序段) | x3 | -5 | 2 | (X3轴快退5mm,让X3旋轮在主轴停转之前退出) | n | 12 | 0 | (第十二程序段) | s | 0 | 0 | (主轴停止转动) | m | 60 | 0 | (Z轴撤压) | n | 13 | 0 | (第十三程序段) | x3 | -15 | 2 | (X3轴快退的数值) | z | -60 | 2 | (Z轴快退的数值) | | | | |
编程结束后记住按"F2"存盘。 在计算数值时需要注意的是Z轴向下进给的数值E等于工进和快进的数值相加;X1轴快进和工进总的进给数值应等于A+1+13(见图26);X3轴快进和工进总的进给数值应等于C+1+13(见图26)。 图 26 ⑵、折叠轮 零件图和毛坯图中需要掌握几个编程所需要的数据,简图见图 27。 图 27 操作人员使用ceshi.dat程序实际测绘出三个X轴和Z轴的过冲量。只要各轴快进的速度没有调整,过冲量基本是保持不变的,只是与启动液压泵站时的油温有关,油温的变化会改变过冲量的大小。因此给每个轴都留有1~2mm的安全系数。同时也希望操作人员能经常测绘出各轴的过冲量,随时调整程序的数据,以确保安全和优质生产。 因为折叠轮同样只需要使用X1和X3旋轮,不需要X2,因此在开机前不选X2。 得到各轴的过冲量后,我们还需要X1旋轮在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X3旋轮是在X1旋压完后测量此时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最后需要确定Z轴压紧零件时的数值,在此假定为E。 在这里我们设定X1、X3旋轮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分别为:A、C;过冲量分别为Δ1、Δ3、Δz。 由图27能看出,毛坯的原始高度为37mm,旋压成形后为21mm。其图中的2mm尺寸部分没有参与变形。此时从毛坯到成形零件的总压缩量为37-21-2=14mm。旋轮进给深度为14.3mm。在旋压折叠轮时需要速度协调一致,而且Z轴需要以不同速度分段进给,因此需要确定Z轴 X轴的进给量。 根据以往的经验,Z轴和X1轴配合时,Z轴工进的进给量为总压缩量的三分之一,X1轴工进的进给量为总进给深度的三分之二。此时Z轴工进的进给量为14÷3≈4.6mm。X1轴工进的进给量为14.3÷3×2≈9.5mm。Z轴和X3轴配合时,Z轴的进给量为剩余的三分之二,X3轴工进的进给量为剩余的三分之一。此时Z轴工进的进给量为14-4.6=9.4mm。X3的工进进给量为14.3-9.5=4.8mm。要注意的是此时X3轴的快进转工进值C为旋轮距X1旋压完后零件的1mm处。 程序示例如下: n | 1 | 0 | (第一程序段) | m | 64 | 0 | (顶出轴退回,为了安全) | n | 2 | 0 | (第二程序段) | z | E –Δz –2 | 2 | (Z轴快进的数值) | n | 3 | 0 | (第三程序段) | z | Δz +2 | 1 | (Z轴工进的数值) | n | 4 | 0 | (第四程序段) | s | 1 | 0 | (主轴旋转) | n | 5 | 0 | (第五程序段) | x1 | A –Δ1 | 2 | (X1轴快进的数值) | n | 6 | 0 | (第六程序段) | x1 | Δ1+9.5+1 | 1 | (X1轴工进9.5mm) | z | 4.6 | 3 | (Z轴工进4.6mm)(注意速度上的搭配) | 电磁线圈 n | 植物抗体 7 | 0 | (第七程序段) | x1 | -15 | 2 | (X1轴快退的数值) | x3 | C –Δ3 | 2 | (X3轴快进的数值) | n | 8 | 0 | (第八程序段) | x1 | 9.4 | 1 | (Z轴成形工进的数值) | x3 | Δ3+4.8+1 | 1 | (X3轴工进的数值)(注意速度上的搭配) | n | 9 | 0 | (第九程序段) | t | 1.5 | 0 | (延时1.5秒) | n | 10 | 0 | (第十程序段) | x3 | -5 | 2 | (X3轴快退5mm) | n | 11 | 0 | (第十一程序段) | s | 0 | 0 | (主轴停止转动) | n | 12 | 0 | (第十二程序段) | x3 | -15 | 2 | (X3轴快退的数值) | z | -60 | 2 | (Z轴快退的数值) | n | 13 | 0 | (第十三程序段) | m | 54 | 0 | (顶出轴顶出) | n | 14 | 0 | (第十四程序段) | t | 2.5 | 0 | (延时2.5秒) | n | 15 | 0 | (第十五程序段) | m | 64 | 0 | (顶出轴退回) | | | | |
编程结束后记住按"F2"存盘。 在计算数值时需要注意的是Z轴总的向下进给量等于E+14;X1轴快进和工进总的进给数值应等于A+1+9.5;X3轴快进和工进总的进给数值应等于C+1+4.8。 ⑶、多楔轮 在毛坯和旋压模具上需要测量出一个编程所需要的数据,简图见图28。 图 28 操作人员使用ceshi.dat程序实际测绘出三个X轴和Z轴的过冲量。 得到各轴的过冲量后,我们还需要X1旋轮在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X2旋轮是在X1旋压完后测量此时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X3旋轮是在X2旋压完后测量此时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最后需要确定Z轴压紧零件时的数值,在此假定为E。 在这里我们设定X1、X2、X3旋轮距零件1mm处时的尺寸分别为:A、B、C;过冲量分别为 Δ1、Δ2、Δ3、Δz。 因为旋压多楔轮和旋压折叠轮、劈开轮不同,大部分编程时需要的工进进给量需要在调试中实际测出,所以在调试之前先将程序大概内容编出,等到调试时在随时修改。 程序示例如下: n | 1 | 0 | (第一程序段) | m | 64 | 0 | (顶出轴退回,为了安全) | n | 2 | 0 | (第二程序段) | z | E –Δz –2 | 2 | (Z轴快进的数值) | n | 3 | 0 | (第三程序段) | z | Δz +2 | 1 | (Z轴工进的数值) | n | 4 | 0 | (第四程序段) | s | 1 | 0 | (主轴旋转) | n | 5 | 0 | (第五程序段) | x1 | A –Δ1 | 2 | (X1轴快进的数值) | n | 6 | 0 | (第六程序段) | x1 | Δ1+2.5+1 | 1 | (X1轴工进2.5mm,以零件内壁贴上上模为准,实际数据会大于2.5mm) | n | 7 | 0 | (第七程序段) | t | 2 | 0 | (延时2秒) | n | 8 | 0 | (第八程序段) | x1 | -20 | 2 | (X1轴快退的数值) | x2 | B–Δ2 | 2 | (X2轴工进的数值) | n | 9 | 0 | (第九程序段) | x2 | 1.5+Δ2+1 | 1 | (X2轴工进1.5mm,1.5mm为预设值) | n | 10 | 0 | (第十程序段) | t | 1.5 | 0 | (延时1.5秒) | n | 11 | 0 | (第十一程序段) | x2 | -20 | 2 | (X2轴快退的数值) | x3 | C–Δ3 | 2 | (X3轴快进的数值) | n | 12 | 0 | (第十二程序段) | x3 | 1.5+Δ3+1 | 1 | (X3轴工进1.5mm,1.5mm为预设值) | n | 13 | 0 | (第十三程序段) | t | 1.5 | 0 | (延时1.5秒) | n | 14 | 0 | (第十四程序段) | x3 | -5 | 2 | (X3轴快退5mm) | n | 15 | 0 | (第十五程序段) | s | 0 | 0 | (主轴停止转动) | m | 60 | 0 | (Z轴撤压) | n | 16 | 0 | (第十六程序段) | x3 | -15 | 2 | (X3快退的数值) | z | -60 | 2 | (Z快退的数值) | n | 17 | 0 | (第十七程序段) | m | 54 | 0 | (顶出轴顶出) | n | 18 | 0 | (第十八程序段) | t | 2.5 | 0 | (延时2.5秒) | n | 19 | 0 | 切口铣刀(第十九程序段) | m | 64 | 0 | (顶出轴退回) | | 引线器 | | |
编程结束后记住按“F2”存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