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课堂教学中很多方面需要将化学知识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在尊重人文背景的前提下,吸取对化学课堂教学有用的“元素”,达到丰富化学教学方式的目的。 2.本节课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你讲我听的模式,虽说最终学生能记住结论,但无法全面完成“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育品德”的三维目标。因此我的设计是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设备,启发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硝酸的性质。同时从生活事例切入,并联系化工生产实际,便于学生理解,突出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硝酸自主学习硝酸的物理性质。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
3、学生通过动手进行稀硝酸与FeSO4溶液的实验、观察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观看浓硝酸与碳反应的实验视频,掌握硝酸的强氧化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课堂自己动手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分析、总结硝酸性质的能力。
2、学生初步体会硝酸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预习课本时,了解合成氨发展、硝酸制备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体会化学与技术的关系。
2、学生通过课本初步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生在学习、研究、解决硝酸的性质等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物质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分析及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比较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探究、对比分析、演绎类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布置预习任务 | 学生预习课本,观看视频,填写课前预习区学案,自己总结硝酸的性质 | 联系旧知(酸的通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分组实验】 | 学生利用所给试剂和仪器进行分组实验 |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引入硝酸的性质这一主题,无动力除尘明确学习的目标与重点 |
衰变池 课前预习区问题答疑,投影优秀学生的课前预习区学案 | 学生小组讨论,纠正课前预习区的错误 | 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合作,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
【演示实验1】 铜与浓硝酸、稀硝酸反应的对比实验 | 学生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分析硝酸体现出的性质 |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对比两实验的不用之处 |
【合作交流讨论1】 ①②③④ | SSL检测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主完成问题,然后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交流 |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
【演示实验2】 浓硝酸与铁钉作用,然后加热 | 学生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 学生体会对比法的应用,深刻体会钝化的条件和浓硝酸的储运 |
【合作交流讨论1】 ⑤⑥ |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浓硝酸与金属的反应规律 |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训练学生由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的应用能力 |
【归纳整合1】 | 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完善学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讨论 | 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的能力 |
【实验视频】 碳与浓硝酸的反应 | 学生认真观看实验现象 |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
【自主·合作交流2】 |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讨论 | 蜗轮蜗杆副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精神的培养 |
【归纳整合2】 |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浓硝酸与非金属的反应规律 | 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理解应用能力 |
回扣分组实验 | 学生尝试学出稀硝酸与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训练学生运用氧化还原知识书写方程式的能力 |
【整合提升】 | 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整理,对课前预习区部分—硝酸的性质的总结进行完善补充,形成硝酸性质的知识框架 | 整合各种信息,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
【自保温砖课堂训练】 | 学生独立完成 | 学以致用,加深理解,检验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业 | 完成课后巩固习题 | 巩固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 |
学情分析
——硝酸的性质
1、本节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学过酸的通性,很容易分析得出硝酸酸性;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但是高一学生还没有进行合格考试,他们学习化学的基础相对较弱。
2、本课的学习内容放在鲁科版化学必修一中间位置,学生已对无机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对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探究会比较成功,根据现象分析结果比较正确到位。lc低通滤波器硝酸这一节内容是放在了氮气及其氧化物和氨和铵盐的性质之后,学生已经对氮的一些化合物有所了解,并能运用氧化还原的原理来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所以对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探究会比较成功,根据现象分析结果比较正确到位;同时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应用。
3、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区别和对应还原产物的不同产生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两者实验现象的差异,让学生认识浓、稀硝酸性质的差异和还原产物的不同。
4、硝酸的酸性,在初中已有所了解,通过复习,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本堂课,学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参与进来,使的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效果分析
——硝酸的性质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问题思考来引导学生,以实验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构建新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任务驱动方式展开教学;有情景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有实验促学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推理硝酸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以下基本的学习方法
(1)知识迁移法: 即由此及彼的方法,同类物质间在性质上可能具有相似性
(2)观察法:学会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本质
(3)对比法: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分析对比,掌握浓稀硝酸性质的异同。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中练习缺乏,学生的反馈信息较少。
教材分析——硝酸的性质
1、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是:
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含氮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的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2、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是运用有关氧化
还原知识对硝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分析。到本专题为止,基本完善了高中必修阶段
无机物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网络。
3.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又
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应用十分广泛。可用来制造、氮肥、染料。硝酸既具有酸的通性,又具有特殊性——强氧化性。了解硝酸尾气能形成酸雨、形成光化学烟雾等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好本节知识,能使学生掌握硝酸的性质,进一步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材中硝酸这一节内容是位于氮气及其氧化物和氨和铵盐的性质之后,学生在学习此节内容前对于氮的化合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盐酸、硫酸的性质,对酸的通性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硝酸的性质。重点是向学生介绍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硝酸的不稳定性可以通过学生观察硝酸的保存让学生分析得出。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以及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不同现象,强化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其反应产物的认识,同时也解释了初中学习实验室制氢气不选用硝酸的问题。并且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和电子得失情况,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原理,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另外,教材中还介绍了工业制备硝酸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硝酸的性质将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对一些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打下了基础。硝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是三大强酸之一,也是氮的一种重要化合物。硝酸应用很广泛(可用来制造、氮肥、染料、人造丝等),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有着重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