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臭技术

阅读: 评论:0

水气分离器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 2010-12-09 15:45   25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用于除臭和工业废气处理
等离子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一些滥用的嫌疑了。
早期的所谓等离子体技术主要是指低温等离子体,例如“等离子体炬”,可以用在金属切割,垃圾焚烧等领域,用于处理恶臭气体当然是没有问题的,除了价格高昂之外,没有其他的缺点。
后来发展的电晕放电,也可以用在恶臭处理上,价格也很贵。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能电子轰击废气。但是并不经济。效率也不高。基本上没有推广价值。
再后来发展的DBD放电,则是主要利用产生的臭氧进行氧化,而不是利用电子轰击。将DBD放电称为等离子体,不能说是错,其准确的称谓是“DBD放电非平衡等离子体技术”。但还是称为“臭氧”比较自然一些。气相臭氧空间除臭就是DBD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是一回事。
至于将紫外线称为等离子体则属于造概念了。其实就是单纯紫外光解。
基本术语解释:
等离子体:是指电子与粒子没有键结合的状态,就像一锅粥一样的(英文PLAZIMA就是指一锅粥的意思)
低温等离子体:与高温等离子体相对的概念,核聚变是高温等离子体,温度在MeV级别,等离子体炬(就是割)是低温等离子体,温度只有不大于1eV左右(1eV=11600).
非平衡等离子体:就是说电子温度很高,而离子温度很低(常温)。仅利用电子进行反应。
DBD:介质阻挡表面放电技术。
电晕放电:低温等离子体的一种。利用电极的曲率场击穿介质。电除尘器就是一种电晕放电。大部分电晕放电是非平衡的。
不成熟除臭技术概述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 2010-12-29 12:02   17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两种发展中的技术,但不太成熟。
生物法
生物脱臭是人工利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净化能力,通过在特定的设施内的生物落去除臭气的方法。其过程实质也就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气流中产生气味的物质转化成为简单的无味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嗅阈值较高的低臭成分及细胞质从而达到脱臭目的。
自动化洗碗机
生物脱臭反应器可以按照它们的液相是否流动,以及微生物落是否固定,分为三种类型:生物过滤器(Biofilter)、生物洗涤器(Bioscrubber)和生物滴滤器(Biotricklingfilter)
无论哪一种装置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种
液晶大屏拼接墙首先是微生物的存活问题,在现场条件下,微生物有可能饿死,冻死,热死,毒死等等各种情况。
其次,载体存在腐烂,堵塞,短路,耗尽养分等各种可能。
第三,由于存在气相向液相的传质过程,所以存在反应速度受限制,装置体量巨大,阻力大等问题。
第四,失控,我们对于微生物的理解还很肤浅,所以现在几乎无法控制微生物的行为。即使是负载波动都有可能打乱微生物的活动。
从现在存在的工程案例来看,运行超过半年的很少,许多运行一个月即失效。
第五,效率太低,目前的统一看法是效率小于60%,这对于除臭而言,太低了。去除60%的发臭物质,人的嗅觉几乎感觉不到。认为没有多少变化。这对于验收等非常麻烦。
第六,作者本人所知的生物法工程,无一正常运行。
所以,不推荐任何生物法在工程中应用。轨道交通系统
光催化
多相光催化技术,一直是研究领域的热门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没有达到实用的程度。最常用的就是纳米TiO2光催化,其基本原理不在此描述,仅指出其技术缺陷。
首先是纳米材料的制造,目前已经有纳米纤维出现,似乎解决了纳米材料负载所带来的问题,但是,即使是纳米纤维也存在光的照射问题,光是直线传播的,其有效照射面积限制了纤维的特性发挥,除非让光源在空间分布,例如光纤导光,但是目前还没有看到类似产品出现。第二是纳米材料的污染问题,一旦象灰尘,气溶胶,纤维短丝,其他颗粒等接触到纳米材料,其性能立刻丧失。由于这两个关键技术难题的出现,使得现有技术的有效比表面积很小,达不到工程基本的动力学要求:即设备是有效的,但负荷甚小。例如,处理卧室大小的空间,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有效,在工业上应用几乎不可能。后一个因素使得设计条件变得极其苛刻,要达到无尘设计,谈何容易。
目前市面所有商品均为家庭应用,且均存在以上问题。工业应用尚未见。
SQU技术构成及技术特点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 2010-11-10 17:12   61 次浏览   大小:  16px  14px  12px
SQU是指(共振量子协同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基于低功率光诱发的分子快速反应”(Low Dencity Light Induce fast Molecular Reaction)。该技术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本身已经具有相当的除臭与氧化能力,但是,当三个单元以某种方式耦合,且耦合方式符合共振条件时,会发生协同作用,使得性能效果得到极大提高。实验证明一般可得到几万倍到几十万倍的效果。
技术原理
SQU是指(共振量子协同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基于低功率光诱发的分子快速反应”(Low Dencity Light Induce fast Molecular Reaction)。该技术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本身已经具有相当的除臭与氧化能力,但是,当三个单元以某种方式耦合,且耦合方式符合共振条件时,会发生协同作用,使得性能效果得到极大提高。实验证明一般可得到几万倍到几十万倍的效果。
第一单元---增压器技术单元:高能电子激发原理(简称A技术)
该技术是由本公司专用的“三交面放电”电子激发器,与其他“DBD”不同,本技术具有效率极高,目标物产率大,受温湿度影响小等特点。
通过高能电子激发器,产生大量活性基团,与污染物进行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高浓度的引发剂,氧化剂,萃灭剂。在到达下一工艺之前,可以消除部分污染物。通过扩散过程,达到均匀相,进入下一工艺。由于该技术的过程过分复杂,例如仅SO2,NH3的反应方程就有78个之多,在一篇文章中无法尽述。故略解释其基本过程如下:
电场 + 电子 → 高能电子
高能电子 + 空气→受激原子 + 离子
液体收集系统高能电子 + 污染物→ 受激基团 + 游离基团 + 离子
基团 + 氧(氧原子,臭氧,氧气,氧离子)→ 产物
    基于臭氧的氧化技术已经是成熟的技术,但是由于臭氧的分解速率较低,时间常数较大,一般可以达到5个小时,所以在气体处理中,无法进行有效地动力学设计,要达到90%的污染物去除效率,需要极大的功率。同时,也需要反应器有极大的体积,以保证反应时间。这就是普通的等离子体反应器极其昂贵的原因。
    本技术并非以臭氧的简单氧化,或者以臭氧分解产物-羟基做单一氧化剂的所谓“高级氧化技术”,臭氧及其他产物,仅仅是反应过程的一个参与者,需要进一步的过称才会发挥作用。虽然会有部分氧化作用,理论计算表明,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在本过称中不会超过30%。
第二单元---量子激发器技术(简称B技术)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气味在由于物质的两个特性所决定,一为物质的分子量,例如碳环随碳的数目,其气味逐渐减弱,达到18个碳时,就没有气味了。二为特定的分子团,称为发臭团,例如羟基等。某些物质例如H2S本身就是发臭团。基于此,如果能够将发臭团分解或者断开与基座的链接,则物质失去气味。即我们不需要分解整个分子,只需要分解发臭团。
      又根据物理学的基本常识,能量差别过大的粒子之间不会进行能量传递,也就是不吸收。所以,针对不同污染物,需要不同的波长。通过调控光子能量,即可高效的除去污染分子。例如针对CS2需要183nm,SO2需要207nm,NH3需要175nm等。对于发臭团,也有一个最优波段,我们通过调校紫外光源,使得对发臭团具有选择性吸收,就可以将发臭物
质“激发”。
      处于激发态的物质,具有极大的化学活性,现代科学表明,一方面,激发态物质的电子轨道处于高n态,其原子半径很大(例如,氢原子的最高n值可达630,其半径已经超过气体分子的间距),所以碰撞概率提高很大,另外,分子构型也会发生变化,提高碰撞概率。
      对于氧化物质和被氧化物质同时施加激发,则发生所谓的“协同”效应。个别情况下,有可能达到106倍。按照我们的方案,反推算得到的倍数为80000倍。
由于气体对于该波段的吸收是选择性的,所以具有极其安全的特性。即只产生我们所需要的效果,没有副产品和副作用。是真正“绿”技术。
该过程在合适的参与物比例下,通过合适功率激发,即可达到99%的污染物去除效率。
反应步骤:
其基本过程为链反应,该过程中化学反应仍然极其复杂。大致包括三类反应,即链引发反应,自由基传递反应和链终止反应。
例如:
      1), O3 + OH¯ → ·HO2 + ·O2¯
          ·HO2 →·O2¯ + H+
      2), O3 +·O2¯ → ·O3¯ +O2
               ·O3¯ + H+ →·HO3
        ·HO3 →·HO + O2
        ·HO + O3 →·HO4
        ·HO4 →·HO2 + O2
    3), ·HO4 + ·HO4 → H2O2 + O2
        ·HO4 + ·HO3 → H2O2 + O3 + O2
氢氧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其氧化电位高达2.06V,仅次于氟(2.23V).
所以能氧化大部分难降解物质。
夺刀器    以上是教科书的标准叙述,虽然缺乏数量表达,但是大致描述了其真实过程。
第三单元---光反应器技术:光化学原理(简称C技术)
该单元对于未反应物质,进行二次激发。可以将处理效果达到99.9%。
如果前一单元是高能激发,则该单元属于低能激发,主要是针对不同物质的波段选择,目前技术下无法用一种元件来实现。
    本单元的另一目的,就是尾气分解。由于臭氧是高能氧化剂,对于近地面大气是有害物质,会引发多种连锁反应,同时对周围腐蚀性极强,对人体也是有害的,所以,需要将其彻底分解,使得排气孔附近臭氧含量达到卫生标准。
 
技术特点
▲性价比高:一次性投资低,占地面积小,使用寿命长(一般3年更换一下耗材即可);一次性投资仅相当于其他工艺的5%~35%。
▲净化效果好:脱臭效率可达99%以上,除臭效果超过国家的恶臭污染物排放一级标准(GB14554-93)。做到规定距离内闻不到臭味。

本文发布于:2023-06-11 17:0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35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技术   物质   没有   等离子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