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春雨
来源:《决策探索·收藏天下(中旬刊)》 2020年第2期
宋春雨
摘要: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引入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研制一款北斗短报文通信一体机,对采集的大量用电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用电信息在北斗通信链路中的双向透明传输,并设计一种长报文可靠性传输方案,有效提高北斗短报文通信一体机的长报文通信成功率。加热搅拌
关键词:北斗短报文通信;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传输
智能电网建设背景下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成为关注焦点,可以引入覆盖范围广、通信无盲区的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研制北斗短报文通信一体机系统,采用长报文可靠性传输方案,进行用电用户电量数据信息的采集、电能质量分析、线损统计,进行科学合理的供电调度。
一、相关技术概述
(一)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这是一种以输电线路作为载波信号的传输媒介通信系统,无须重新铺设有线线路,将信号加载至搭建好的电力线路上,即可实现数据的远距离传输。
(二)光纤通信技术
在光的全反射原理下以光纤作为通信媒介进行信息传输,包括光/电发射机、光纤/光缆、光纤连接/耦合器、光/电接收机等。
(三)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
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确定运动载体的具体位置及航行参数,引导载体沿预订航线进行运动。其扩频调制方式采用码分多址直接序列,扩频伪码采用周期性伪随机码序列,通过L波段频率发送通信申请至北斗卫星,将信号转换为C波段后转发至地面中心站,地面网关中心解密并再加密之后进行传播。系统点对点通信时延为1~5s,数据误码率小于10-5,并
有效减少码间的干扰现象。其缺陷在于服务频度有限、单次通信容量有限、民用北斗通信链路没有通信回执。
双向丝杆 二、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应用
(一)总体框架设计
主站:通过服务器、磁盘阵列及相关网络设备采集用户用电信息,并进行存储、统计和分析,实现用户用电监管、负荷监测、线损统计分析。
采集设备层:通过用户端的采集器采集单个或多个智能电表的电能信息,并将电能信息上传至集中器。由集中器汇聚多个电能信息并加以处理、分析和存储,实现双向数据的交互。
通信信道层:进行主站与电能采集设备间的远程数据传输。
(二)系统硬件设计与应用
1.MCU外围电路设计与应用
选用基于ARM Cortex-M3处理器核的32位微控制器,作为北斗短报文通信一体机的主控制芯片。采用AMS1117-3.3型正向低压降稳压器,将5V电压降至3.3V,并采用SWD串行(4引脚)调试接口,实现北斗短报文通信一体机的小型化设计。同时,北斗短报文通信一体机通过串口与外设实现数据交互,采用差分电平进行通信传输,体现出较强的抑制共模干扰能力。并通过Flash存储芯片存储集中器上传的用电数据,逐批次读出并发送。
笔式摄像机 2.北斗RDSS模块及其外围电路的设计与应用
选取TD3201型北斗RDSS单模模块实现北斗短报文通信,利用内部集成的DT-A6型北斗RDSS射频收发芯片、TD1100A型北斗RDSS基带芯片、LXK6618型5W功放芯片、LNA电路,进行北斗RDSS定位、北斗短报文通信。外围电路主要包括四种:一是供电电路。TD3201型北斗RDSS模块的工作电压为5V(±0.25V),尤其要注意控制供电电源的电压波纹,并在VCC-5V输入端添加磁珠,用于抑制发射数据产生的高频噪声和尖峰干扰。二是串口电路。采用3.3V的LVTTL电平接口,实现北斗RDSS模块和STM32F103VBT6单片机的通信,通过两者的串行接口交叉连接方式,实现双向的数据传输。三是北斗IC卡槽电路。通过北斗IC卡进行北斗用户身份的识别,将其接入北斗通信链路即可实现点对点的双
向数据传输。四是射频收发电路。主要有内置SAW滤波器和LNA放大器,将北斗RDSS天线与射频输入/输出端相连。
3.北斗RDSS天线
沥青阻尼板
选取叠层陶瓷块天线作为北斗RDSS天线,体现其天线单元增益高、方向图波束宽的良好性能。
(三)系统软件设计与应用
1.通信规约转换
主要是指国网376.1主站通信协议、北斗短报文通信协议,通过规约转换实现用户用电信息在北斗通信链路中的传输,使之为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准确识别和接收。
2.长报文可靠性传输方案
助勃器 要采用长报文“拆包”和“组包”协议,进行长报文的可靠性传输,协议规定对“补包信息”进行至多3次的发送,避免发送端没有接收到“补包信息”而导致接收端无限循环发送“补包信息
”的现象。
三、结语
基于北斗短报文通信应用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后续还要完善北斗短报文通信一体机的软件升级,研制北斗短报文通信指挥机,使之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唐金元,周洪霞,王思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特性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7(8).
[2]谷军霞,王春芳,宋之光.北斗短报文通信信道性能测试与统计分析[J].气象科技,2015(3).
单向排水阀
作者单位:
南京海兴电网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