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生物学特性及室内养殖技术

阅读: 评论:0

大鲵生物学特性及室内养殖技术
摘要 介绍了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池建设、苗种放养、投喂、繁殖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这一珍稀物种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鲵;生物学特性;室内;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84-01
大鲵又名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大鲵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及经济价值。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溪河流水中。笔者所在的大别山区至今尚有野生大鲵出现。近年来,由于人为滥捕滥杀,大鲵自然资源日趋减少,已成为濒危物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开始驯化养殖大鲵,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室内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打开收音机
1 大鲵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大鲵呈扁圆形,分头、躯干、四肢和尾4个部分。成鲵不具外鳃,用肺呼吸。头部宽扁,口大略呈半圆形,眼极小,位于头部前上侧,无眼睑,眼球可伸缩,嘴端具有唇褶,外鼻孔位于嘴端,呈圆形。体表裸露,头部背面、腹面的皮肤具有成对的疣粒。前后肢各1对,后肢明显长于前肢,前肢具4趾,后肢具5室内天麻种植技术趾,形状与蛙肢相似。四肢是运动器官。体多呈灰褐或浅褐。
1.2 生活习性
大鲵属变温动物,喜在中下层水域活动。成鲵喜清静,怕声惧光。幼鲵喜居,成鲵多单独分散活动,穴居时不集。昼伏夜出,常在夜间觅食,发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之后而囫囵吞下。食性方面,大鲵为肉食性动物,其天然食物主要有鱼、蛙、软体动物及水生昆虫等。室内养殖以投喂小杂鱼为主,如麦穗鱼、蝦虎鱼、鳑鮍鱼、鲫鱼及泥鳅、虾螺等鲜活生物饵料,也可以驯化后投配混合饲料。
1.3 环境要求
大鲵的生长水温要求为1025 ,最佳水温为1623 ℃,当水温在10 滚动车轮℃以下或高于25
℃时,其食欲降低,食量减少,生长缓慢。当水温在16连续铸造机23 ℃时,其摄食量最大,生长速度最快。幼鲵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若水温升降超过35 ℃,即可造成幼鲵生病甚至死亡。溶氧方面,大鲵所需溶氧在线路保护3vvint5 mg/l以上,要求水质清爽、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ph值方面,要求在6.87.8之间(用生石灰可以调节水的ph值)。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09:0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2/1332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大鲵   养殖   方面   幼鲵   特性   技术   成鲵   生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